歌曲“春天的故事”背景是什么?

有谁知到这个歌曲的背景是什么?

1992年,该曲词作者蒋开儒在报纸上看到了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文中报道了深圳飞速发展的景象,蒋开儒因此希望能够实地看一下深圳,便只身前往了深圳。

到达深圳的蒋开儒被眼前的景象所感染,从而决定留在深圳,并在深圳一个企业家艺术团谋得了一份工作,在这期间他有感而发,创作了该曲,成稿在1992年12月16日的早上。

歌名:《春天的故事》

演唱:董文华

作词:蒋开儒,叶旭全

作曲:王佑贵

歌词:

一九七九年, 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

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

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中国,啊,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一九九二年, 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

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啊,中国,啊,中国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啊

扩展资料:

《春天的故事》,由蒋开儒、叶旭全作词,王佑贵谱曲的歌曲。由深圳女歌手刘绍文在广东省青春歌曲创作大赛决赛上首唱,于1994年10月在中央电视台首播的版本则由董文华演唱。

该曲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代表曲,先后获得了中央电视台第二届音乐电视大赛金奖、中宣部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金钟奖等奖项,成为获得国家奖项最多的歌曲。

歌曲手风琴乐谱1:

歌曲手风琴乐谱2:

歌曲手风琴乐谱3: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天的故事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05

因为蒋开儒个人身世的背景,以及他对于邓小平的亲切、尊敬和感激之情,他在歌词中将邓小平称为“一位老人”,而因为蒋开儒初到深圳时,深圳是用铁丝网圈起来的,他便将开创深圳特区描绘为“画了一个圈”。

1993年3月7日,该曲歌词在《深圳特区报》发表。蒋开儒拿着报纸找作曲家王佑贵谱曲,王佑贵以歌词的语言格式很难用音乐来表达为由拒绝,但是蒋开儒没有放弃,他每隔一段时间,就给王佑贵送一次歌词。

1994年,蒋开儒得知广东省将举办青春歌曲创作大赛的消息后,再次找到王佑贵,王佑贵用湖南话反复朗诵着歌词,在这过程中得到了灵感,二人经过一个半小时后完成了《春天的故事》的初稿。

扩展资料:

《春天的故事》是由蒋开儒、叶旭全作词,王佑贵谱曲的歌曲。由深圳女歌手刘绍文在广东省青春歌曲创作大赛决赛上首唱,而于1994年10月在中央电视台首播的版本则由董文华演唱。

该曲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代表曲,先后获得了中央电视台第二届音乐电视大赛金奖、中宣部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金钟奖等奖项,成为获得国家奖项最多的歌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2-17

歌曲“春天的故事”背景:1992年,该曲词作者蒋开儒在报纸上看到了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文中报道了深圳飞速发展的景象,蒋开儒因此希望能够实地看一下深圳,便只身前往了深圳。到达深圳的蒋开儒被眼前的景象所感染,从而决定留在深圳,并在深圳一个企业家艺术团谋得了一份工作,在这期间他有感而发,创作了该曲,成稿在1992年12月16日的早上。

1994年,蒋开儒得知广东省将举办青春歌曲创作大赛的消息后,再次找到王佑贵,王佑贵用湖南话反复朗诵着歌词,在这过程中得到了灵感,二人经过一个半小时后完成了《春天的故事》的初稿。

歌词创作完之后,王佑贵为歌词谱了曲,并带作品参加了广东省青春歌曲创作大赛,但遗憾落选,于是二人找到了广东省青联常委叶旭全,在叶旭全的帮助下,三人对该曲进行了改进,并直接交到了广东青春歌曲创作大赛评委会,从而正式发行 。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05-13
创作背景:
1979年春天,邓小平在深圳勾画出了一幅改革开放的蓝图;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开拓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1994年,又一个春天,三位投身特区的艺术工作者,有感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春天的故事》,他们用歌声记下了深圳乃至整个中国的变化。
歌曲简介:
歌名:春天的故事
歌手:董文华
填词:蒋开儒,叶旭全
谱曲:王佑贵
发行时间:1998年1月1日
歌词: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
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中国,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啊,中国,中国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9-20
在1979年的一个春天一位老人邓小平爷爷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实现了四个经济特区的建设如同神话一样四个高速运转的特区屹立在南海之滨一座座改革开放现代化城市崛起如同座座金山争分夺秒的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春天隆隆的雷声呼唤着长城内外的人们春光温暖的长江两岸又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啊我亲爱的祖国你的无数儿女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是你突飞猛进你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已开拓了全新的技术依然矗立于世界之每一天都是新月异1992年的又一个万象更新的春天邓小平爷爷南巡写下,那一片壮丽美好的诗篇歌颂了祖国美好的明天,天地间荡起了滚滚,新时代的气息,在改革之后,扬起希望的风帆,东方神州,被春风改变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华夏故园,被春雨滋润着茁壮成长,我亲爱的祖国,你展开了,被封尘百年的画卷,你走进了新的篇章,我亲爱的祖国,你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捧出希望的明天,春天的故事

春天的故事创作背景是?
3. 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巨变,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机遇和挑战。《春天的故事》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4. 歌曲由蒋开儒和王佑贵作词,叶蔚林作曲,1984年由李谷一演唱,描绘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气象和人民生活变化。5. “春天”象征着新希望和生机,“故事”讲述了人民在改革开放中的奋斗。6. 《春天的故事...

《春天的故事》写作背景是什么?
《春天的故事》写作背景是:1992年,《春天的故事》曲词作者蒋开儒在报纸上看到了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文中报道了深圳飞速发展的景象,蒋开儒因此希望能够实地看一下深圳,便只身前往了深圳。到达深圳的蒋开儒被眼前的景象所感染,从而决定留在深圳,并在深圳一个企业家艺术团谋得了一份工作,在这...

春天的故事写作背景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春天的故事得以创作。这首歌描绘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大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歌词以春天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发展的殷切希望。二、创作灵感来源 春天的故事创作灵感来源于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

歌曲春天的故事 背景
歌曲《春天的故事》背景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指定珠三角为经济特区的伟大构想后,深圳特区经济飞速发展的大好局面。歌词 1979年 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 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 中国 啊 中国 你迈开...

春天的故事创作背景是什么
春天的故事创作背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这首歌曲诞生于1992年,该曲词作者蒋开儒在歌词中将邓小平称为“一位老人”,是因为蒋开儒早年在深圳打工时曾目睹了邓小平视察深圳时的情景,但囿于歌曲对句式、字数的要求,他只能将原名进行省略。1992年春,蒋开儒在报纸上看到了长篇通讯《东方风来...

歌曲春天的故事创作背景
歌曲《春天的故事》的创作背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这首歌曲诞生于1992年,由词作家蒋开儒和叶旭全作词,作曲家王佑贵作曲,深情地歌颂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无限崇敬和感激之情。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的代表,率先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和...

《春天的故事》 创作背景
《春天的故事》创作背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春天的故事》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由蒋开儒和叶旭全作词,王佑贵作曲,描绘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壮丽画卷。这首歌的创作灵感直接来源于1979年邓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指的是深圳经济特区,它成为了中国改革...

《春天的故事》写作背景是什么?
《春天的故事》写作背景 该作品诞生于改革开放时期的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前后。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春天的故事》是一首描绘中国改革开放时代背景的著名歌曲。其创作背景与当时的中国社会背景紧密相连。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开始逐步摆脱封闭与落后,走向开放与繁荣。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历了...

春天的故事的创作背景?
1. 1992年,《春天的故事》的作者蒋开儒在阅读了一篇关于深圳快速发展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后,产生了对这座城市的浓厚兴趣。他决定亲自前往深圳,亲眼见证这片土地的变迁。2. 抵达深圳后,蒋开儒被当地蓬勃发展的景象深深吸引,决定留在深圳。他在一个企业家的艺术团中找到了一份工作,这段...

春天的故事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1994年,一首《春天的故事》响彻了中华大地,简单通俗的歌词背后,讲述了一段厚重而深刻的历史。而亲自执笔书写这段历史的,正是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春天的故事》的词作者是蒋开儒和叶旭全,他们都生活在深圳,亲身感受了特区的巨大变化。在创作这首歌的时候,他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