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中的典故

庄子<逍遥游>中的"魏王贻我大瓠之种"和"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这两段故事有没有什么出处?最早是出自哪里?
另外,请各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两个故事所表达的主要思想,谢谢了

  没有典故的,或者说典故即出于此。庄子总是自己编个故事,这是庄子作品的一大特点。

  惠子谓庄子曰(1):“魏王贻我大瓠之种(2),我树之成而实五石(3),以盛水浆(4),其坚不能自举也(5);剖之以为瓢(6),则瓠落无所容(7)。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8)。”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9)。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10),世世以洴澼..为事(11)。客闻之,请买其方以百金(12)。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13),请与之(14)。’客得之(15),以说吴王(16)。越有难(17),吴王使之将(18),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19)。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洸,则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20),而忧其瓠落无所容(21)?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22)!”

  (1)惠子:惠施,庄子的朋友,先秦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魏王:指魏惠王,即梁惠王。魏都原居安邑,国号称魏,后迁到大梁,国号改梁,称梁惠王。惠为溢号。贻:赠送。瓠(hù):葫芦。种,种子。

  (3)树:种植。实:装,五石(dàn):五十斗。

  (4)盛:通成。

  (5)坚:硬度。

  (6)剖:破开。

  (7)瓤落:又作瓠落,大而平的样子。无所容:没有什么东西可装。

  (8)掊:砸破。

  (9)夫子,先生,拙:不善。

  (10)龟(jun),通皲,手足皮肤沾水或受冻而开裂。

  (11)世世:祖祖辈辈,世世代代。洴澼(píng pì):在水中漂洗。..(kuàng),通扩,絮衣服的新丝绵。

  (12)请:请求。方,不龟手的药方。

  (13)鬻,出卖。

  (14)与之,卖给他。

  (15)之:它,不龟手的药方。

  (16)说(shuì),用话劝说。吴王:吴国的国王。

  (17)有难,发难,指军事进攻。

  (18)使之将(jiàng):派他率领军队。

  (19)裂地,割一块地方。封之,封赐给他。

  (20)虑,通掳,拴,结。大樽,腰舟。

  (21)忧:忧虑,瓠:借廓。

  (22)蓬:草名,其状拳曲不直。

  惠施对庄子说:“魏惠王赠送我一个大葫芦的种子,我种植它而成长,结出的果实有能容纳五石粮食那样大,用来盛水,可它的坚固程度却不能自胜。把它切开制成瓢,则瓢底
  大而平浅,不能容纳什么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而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砸碎了。”

  字面意思就不说了,大白话。惠施这一段话,借大瓢无用为喻,讥讽庄子的学说虽然意趣宏深,而不切实际。

  庄子说:“先生,原来你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宋国有一个人善于炮制不皱手的药物,祖祖辈辈在水中从事漂洗丝絮的劳动。一位客人听到了这件事,请求以百金购买他的药方。宋人把全家集合在一起,商量说:‘我家祖祖辈辈从事漂洗丝絮的劳动,所得到的钱很少,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可得到百金,让我们把药方卖给他吧。’客人买得药方,用它去游说吴国的国王。一次越国发难侵吴,吴王派这个人统帅大军,冬天和越军在水上作战,大败越军,于是得到割地的封赏。能不皲手的药方只有一个,有的用来博取封赏,有的仍然不能免于在水中漂洗丝絮的劳苦,这就是因为对药方的使用不同。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芦,为什么不将它做成腰舟,拴在腰间,借以飘浮在江湖之上,反而愁它大,无物可容呢?可见先生的心窍还是被蓬草睹塞了吧!”
  庄子亦以讲故事来反驳,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意思就是“大智慧有大用处”。

  自中学毕业N久不看古文,全凭功底再加手头资料参考,不知是否贻笑大方。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1-14
《庄子》在中国文学中非常有名。特别是《内篇》的第一篇《逍遥游》。

《逍遥游》全篇的内涵都指导着 我们的方向。第一个主题,就是人生要“具见”,见 地具备,就是普通讲的见解,再普通一点讲,就是 眼光、思想。一个没有远见的人,见解都不行,要 想成功一个事业,或是完善一个人生,是不可能的。 所以庄子提出来“具见”,具备见地,才能够脚踏实 地,从基本做起。因此后来的禅宗,首先讲;个人 一定要“具见”,具备高远的见地,见到道才能够修 道,不能见道还修个什幺道。假如说我们见到了眼 前有一块黄金,然后想办法把它拿起来,你没有看 到黄金,在那里瞎想有什么用?所以庄子第一个提 出,真正的要见道才能修道。换句话说,人修道也 好,作人也好,要真正地了解了人生,才能够懂得 人生。那么具个什么见呢?《逍遥游》就告诉我们: 解脱的见。人生不要被物质的世界,不要被现实的 环境所困扰。假如是被物质世界、现实环境所困扰 了,那么人生的见解已经不够了。所以能够具备了 高远的见解以后,那就不会被物质的世界所困扰, 不会被人生痛苦的环境困惑了,自然会超越,会升 华。这一篇《逍遥游》,它的内涵就是如此。

《庄子》这篇文章,影响了中国文化很深远,小 而言之,人们取名字都用它。如岳飞的字叫“鹏 举”,就是引用大鹏鸟来的;宋朝的神仙陈搏,为什 么叫搏呢?取“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意,陈搏 的号叫“图南”,也是从《庄子》里来的。古往今来 叫图南的,叫飞的,叫鹏的,不晓得有多少。人家 有出门读书的,我们送给他“鹏程万里”四个字。 《庄子》影响之大,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南唐时代 有一位文学家叫高越,在他没有得志的时候,文学 境界很好。南唐在中国历史上是五代时期,天下很 乱,军阀各霸一方,这个称王,那个称帝。高越当 时在湖南,湖南有一位姓李的称王,看到高越很有 学问,很有前途,就想把女儿嫁给他。如果是普通 的青年还真是求之不得,一个小国王把公主嫁给自 己,那鹏程万里,前途无量啦。可是高越不干,他 看出姓李的有这个意思,就套用《庄子》里的典故 写了一首诗:“雪爪星眸凤鸟归,”他形容像鹰、大 鹏鸟一样,爪是白的,一个任何的生物,寿命活得 很长,变白了;“星眸”,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亮得 不得了。“摩天搏带锦毛衣,”就是庄子所讲的:“搏 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这样的 飞,文学上叫做“摩天而飞”,跟青天相摩擦。“虞 人不漫张罗网,”你不要想布好网,把我这个大鹏鸟 抓住。“虞人”是中国古代管山林,管动物的官职, 相当于农林局局长兼野生动物园园长。“未肯平原迁 草飞。”老实告诉你,你这个地方太小,还不够我翅 膀一展开,我不想在这里飞。换一句话:你不要找 我做女婿,我也不会干。这一首诗表达了高越非凡 的志气。一个青年人都应该有这样的志气,所以倒 霉一点没有关系,将来反正“绝云气,负青冥。”

中国文化很多都同《庄子》有点关系。有古人 画了一幅画,画上是一只鸟站在一根树枝上面,嘴 巴闭着不动。讲到中国画,画的境界一定要配上文 学,自己会题诗,会写字,这画就够得上文人画了。 这么一幅画,题一首诗,怎么题法?这就是难题了。 有人拿起笔来一题,把这幅画题绝了:“世味尝来浑 是蜡,莫教开口向人提。”人世间的经验多了,实在 是一点意思都没有,人生的味道像吃白蜡一样。人 的一切艰难困苦,不要向朋友诉说,也不必向别人 埋怨,像这个鸟站在这里闭着嘴巴一样,连屁都不 放,最高明了。“世味尝来浑是蜡,莫教开口向人 提。”这是真的。你说你肚子饿了三天,没有饭吃, 你给人家讲,人家不一定同情你,或许还会笑你。 你只有自己想办法去找面包吃就是了,没有面包找 渣子吃。像这一类的文学境界的故事,从《庄子》 里头钻出来的很多,如果你读书多了,看中国文化, 很多地方同庄子的《逍遥游》都有密切的关连,尤 其是关于大鹏鸟。

《逍遥游》现在由“物化”,物的变化,讲到了 “人化”,人的变化。换句话说,上面提到物理世界 万物自己的变化,下面提到人精神世界心的变化。
参考资料:http://post.baidu.com/f?kz=137772922
第2个回答  2007-11-16
这两个故事都出自《庄子》。
《庄子》是本很早的书,又专以寓言为文,所以这两个故事本来就出自《庄子》。

“大瓠之种”是惠施讥讽庄子学问大而无用,所谓“为其无用”。

“不龟手之药”(寓言特定的名字)是庄子自己的辩护,大自有大的用处,只是“用之异也”(用处不同罢了)。

他认为:惠施不善于用大(“拙于用大”),其实小有小的用处,大也有大的用处,只是自己没认识到。所谓“用之异也”,大小物件只是用处不同,并没什么有用无用之别。就像那个宋人有宝药【虽然这药是祖传之“宝”(大)】但不知道怎么利用它的价值。大瓠作瓢打水虽然不好用,但它有其他的用处,比如做“大樽而浮乎江湖”。

所谓“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无用之用”非无用,它有它自己的用处,只是人们一般没认识到而已。

一句话概括二故事就是:
小有小的用处,大也有大的用处,大小物件只是用处不同,并没什么有用无用之别。
第3个回答  2015-10-03
  《逍遥游》中的典故:鹏程万里。
  故事说的是:在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大鱼,名叫鲲。鲲的身体之大,无法形容,他的长就不知道有几千里那样的长。鲲能变成鸟,名叫鹏。鹏的身体之大,也难于比拟,仅他的脊背就不知道有几千里那样长;鹏发怒的时候一冲而飞,他张开的翅膀,就象将天都遮住了的乌云。这大鹏鸟,每到冬天海潮运转的时候,就要从北海迁居到南海去。每当大鹏鸟迁徙的时候,他的翅膀一扑,能激起三千里的巨浪,乘着一阵暴风,扶摇而上,直入云霄。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文章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第4个回答  2007-11-14
《庄子·逍遥游》:“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O谦称自己才能差。唐储光羲《贻王侍御出台椽丹阳》:“南华在濠上,谁辨魏王瓠?”
《庄子·逍遥游》:“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锺泰发微:“洴澼,漂也,漂缓读之则为‘洴澼’……絖与‘纩’通,絮也。”

《庄子·逍遥游》中的著名典故是什么
《庄子·逍遥游》中的提到的著名典故有以下几个:一、鹏程万里、扶遥直上。1、原文为: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2、译意为:《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

庄子的《逍遥游》有哪些典故和寓意?
鲲鹏:庄子的《逍遥游》中,抟扶摇直上九万里。说明鲲鹏自由自在,随性无忧。凤凰:非梧不栖非竹果不食。说明凤凰处世清闲,不食人间烟火。龟:宁曳尾游于涂中,不愿置之于庙堂之上。说明龟不愿被世俗打扰。

《庄子·逍遥游》中的著名典故是什么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逍遥游》。书中说,“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固若金汤历史典故
固若金汤是一个历史典故,出自《庄子·逍遥游》。典故讲述了一个叫岐伯的人专心养生,在修炼身体的时候,得到了鬼谷子的指点。鬼谷子告诉岐伯要将自己的身体固定得像金属一样坚硬,让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无法侵入。岐伯紧紧依靠这个方法,坚持不懈地修炼,最终修炼出一身强健的体魄,固若金汤。这个典故体现了...

老妪能解的典故
老妪能解的典故是指《庄子·逍遥游》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故事。这个典故通过描述一个老妪的智慧和包容心态,表达了尊重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一、故事背景——逍遥游 这个典故发生在《庄子·逍遥游》这篇文章中。主人公庄子在梦中化身为一只蝴蝶,在世间自由自在地飞翔,...

蝉七年蛰伏典故
蝉七年蛰伏的典故出自《庄子·内篇·逍遥游》中的故事,讲述了蝉在土地中蛰伏七年之久,然后破土而出,一飞冲天,以此来表达人们在实现自己的目标的过程中,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不断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这个故事也反映了中国古代道家的思想,即“厚积薄发,功不唐捐”。意思是说,只有通过长期的...

庄子中的成语典故
庄子中的成语典故如下:1. 鹏程万里。《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释义: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拍打着水面,卷起浪花长达三千里,他乘着旋风盘旋而上,飞到那九万里的高空中,借着六月海浪的势,离开了北海。2. 邯郸学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借用了什么典故
该诗句借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鸟乘风飞行,一飞就达到九万里的高度。这里的“鹏”象征着巨大的力量和远大的志向,而“风鹏正举”则描绘了大鹏鸟振翅高飞的壮观景象。“蓬舟”在这里指的是轻盈快速的船只,而“吹取三山”则是借用了古代神话中的三座仙山分别指...

庄子典故有哪些
庄子典故有:1. 逍遥游 典故解释:逍遥游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讲述的是一个人如果能够摆脱世俗的束缚,通过精神境界的提升达到自由游心的状态。这种境界超越了现实的限制,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无限自由。在庄子的著作中,有很多关于逍遥游的寓言和故事,表达了庄子对于自由、自然和人生真谛的追求...

鲲鹏之志的典故出自于哪里
《庄子·逍遥游》,这个典故被广泛运用于表达追求远大理想、抱负宏伟的人。所谓“鲲鹏之志”,是指一种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如同鲲鹏翱翔于天际,展翅高飞,志在千里。鲲鹏之志是一个富有哲理的典故,它启示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并且要付出努力去实现它们。无论是个体还是企业,都需要有鲲鹏之志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