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过一个分苹果的故事,想不起来了

说的是小女孩把每个苹果都咬了一口。妈妈以为她为了占有,妈妈就问了问,她说她尝尝哪个甜给妈妈。只能想到这么多。请告诉整个故事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给他们去信,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其中有两封信谈的都是一件事:分苹果。

一封信是一个来自监狱的犯人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小不同,我非常想要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不料,弟弟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立即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最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了我。从此,我学会了说谎。

另一封信是一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出几个苹果,大小不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谁都想得到它。很好!那么,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利得到它。”我们三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

这两个故事确实让人扼腕叹息,仔细思索,余味无穷。一个中国人看到这两个故事后,也讲了一个苹果的故事,前半部分与后一个故事相同。妈妈确定了分苹果的原则后,老大立即拿起工具在烈日下干了起来。等到老大干完那块草坪的活,汗流满面地来到妈妈面前时,桌上只剩那个最小的苹果。两个弟弟正在妈妈身边乖顺地啃着又红又大的苹果。老大哭叫着说:“说好的,谁干得好,谁吃大苹果。”妈妈怒斥道:“你的动机就不对,你干活只想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老大争辩说:“可弟弟他并没有干活呀?”妈妈怒火冲天:“既然你这么会干,你为什么不替他们干了?”老大呜咽着无奈地离开,身后传来妈妈和弟弟的欢笑声。

作者写完这个故事后评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以前中国的某个地方,但今天仍在延续。这个看似简单、平常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管理工作中,仔细品味分苹果的故事,琢磨其中的哲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是很有教益的。

第一个故事,罪犯之所以成为罪犯,绝不会是因为他在妈妈分苹果时的察言观色,因而编出了一个谎言。但是,由谎言而可以得到实惠,却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并时时提醒他,谎言比真实更有效。这件事对他日后的行为及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妈妈在一件小事上的不经意的做法,导致了孩子走入岐途,成为罪犯,这可能是这个妈妈或千千万万个妈妈绝对没有想到的。由此引出了一个命题:我们怎样看待真实表达自己意见的人;怎样对待不合自己心思的、也并不十分合理但却是有其真实意见的人。在管理工作中肯定会经常遇到同样的问题,简单的处理或不得要领的批评,可能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给自己的工作造成阻力。

第二个故事也是日常生活、工作中屡见不鲜的事情:要得到什么须先付出什么,付出得多,得到的就多。公平竞争,不附加任何人为的因素。这个孩子按他的要求,最先把草坪整理好,理所当然地得到了他最希望得到的苹果。过程简单,操作容易。这个孩子后来居身成功人士之列,在数十年后对此事细节记忆犹新,并说他感谢母亲,让他明白了一个简单而重要的道理。谁能说童年的这件事不是他世界观形成的基石呢。本着这样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他老老实实做人,尽心尽力做事,不偷懒、不取巧,一步步走向了成功,最终走进了白宫,成为著名人士。

也许我们会说,这没什么深奥的,本来就是这样的处理,我们的机制就应该是这样的。这个机制的核心就是鼓励实事求是,多劳多得,不附加其它的任何条件。比如你是不是妈妈最疼爱的孩子,你是不是常得最好苹果,你是不是最会讨他的欢心,你是不是最会察言观色等等,除了用心做好你该做的事情,不必在其他方面花太多的心思,用更多的精力。其结果是:心理平衡,“认赌服输”;心气顺畅,绝不“红眼”。

曾有专家撰文对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无责任现象深感忧虑。而分配不公、权钱交易、司法腐败、行贿受贿、渎职失职等导致的利益倾向正是无责任感产生的根源,而无责任对社会的危害是极大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大到整个社会,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团队、一个部门,好的机制可以培养、训练人们的责任感,使之对社会、对事业、对集体承担起自己的一分责任。

应该说第二个故事最令人回味、也使人深思和震撼。游戏的规则确定了,也就是说制度有了。但制度在权威(也就是妈妈)面前不堪一击。如果对规则、制度视同儿戏,惟我独尊,对事物发展秩序的破坏和对个人优秀品质的形成具有的杀伤力是难以估量的。作为“老大”,他从此事得到的“教训”是:凡事不可以当真,坚持真理便是“白痴”,作为“弟弟”。他从此事得到的启发是:只要讨好“妈妈”,把“妈妈”哄转,就有好果子吃,完全没有必要到大太阳地里去流血流汗。作为旁观者,会因为这件事的价值导向从而对自己的正确行为准则产生叛离或怀疑,渐渐形成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说的。

这里的“妈妈”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妈妈,是指管理者、决策者、领导者。每一位管理者如果主观意识强于客观标准,不管你的主观意识的出发点有多么好,效果都不会好,更何况掺杂着个人感情和个人利益的主观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分苹果的故事对个人心态和团队氛围的启示不可小觑,对社会机制也有警示作用。(来源:世界经理人)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1-14
一代宗师言之有理.但为什么有些东西在中国好像很有真理,但是通过这个真理培养出来的人却不行,就是因为思维太复杂,不懂得脚踏实地.
第2个回答  2007-11-15
有意思

我听过一个分苹果的故事,想不起来了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给他们去信,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其中有两封信谈的都是一件事:分苹果。一封信是一个来自监狱的犯人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小不同,我非常想要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不料,...

谈谈你读完分苹果的故事的读后感
读了这篇故事,我有很多感受。我知道了,如果一个妈妈没有做好的话,就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孩子总会以妈妈为榜样,听从妈妈的命令,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如果是坏的榜样,孩子长大了就改不掉以前养成的坏习惯了。好的妈妈就会给孩子很多启发,让他们懂得有用的知识,教他们要诚实,教育他们要通过自己的...

分苹果的故事读后感
有一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和一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同样写了一封童年时母亲给他们分苹果的一封信.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一的苹果,我刚想说想要最大那一个,这是弟弟抢先说出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责备弟弟说:不要总想着自己,好东西大家要一起分享.我听了妈妈...

《分苹果》读后感
通过这个故事,我了解到,孩子长大成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第一就要看母亲是怎样教育他的。 如果,母亲是教育我们从小不说谎话,我们长大就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性是一个不说谎,不骗人的孩子。 但母亲如果是教育我们从小说谎,骗人,我们长大就会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可能是一个小偷,罪人。我们长大迟早也会责怪我们的母亲,为什么...

《分苹果》读后感
一 封来自监狱一位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有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 绿,大小各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一个又红又大,十分喜欢,非常想要。这时,妈 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

分苹果的启示
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揭示了母亲对孩子命运深远影响的故事。一位白宫知名人士和一位服刑犯人的回信,都聚焦于他们母亲分苹果的往事。第一位母亲教导孩子们要学会谦让,却无意间培养了孩子的虚伪和不择手段;而另一位母亲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努力争第一的价值观,这塑造了他们积极争取和公平竞争的...

分苹果的故事
我们来看看《分苹果的故事》吧。一位来自监狱的犯人,他讲述了小时候妈妈分苹果的事。他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的,大小各不相同,他一眼就看见中间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他十分喜欢,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她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他刚想说,想要最大...

关于苹果的故事,比如牛顿和苹果,乔布斯和苹果…
回答:一个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来自家庭,来自母亲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请看这样两封出自不同之手的来信,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服刑犯人和著名人士在信中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侯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各不同。我一眼看见中间...

分苹果的故事
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一个又红又大,十分喜欢,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想要最大最红的一个,这时弟弟抢先说出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

《一个苹果的故事》读后感
连长想这样不是办法于是决定,防炮洞里的八个人一起来分吃这个苹果。连长说“敌人都能消灭,难道消灭不了一个苹果?谁不吃这个苹果,就是没有决心坚守防空洞、没有勇气战斗到最后”!说完,我自己咬了第一口,这才一个一个迟疑着往下传。” 就这样,一个苹果在防空洞里传了又传、转了又转。读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