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摆子”是什么病??

如题所述

打摆子就是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性寄生虫病,俗称“打摆子”。中医称“正疟”、温疟。 临床表现为:典型发作者,先发冷发抖,皮肤起鸡皮疙瘩,面色紫绀,半小时到1小时体温迅速升高,头痛面红,恶心呕吐,全身酸痛,神志模糊,胡言乱语,持续4-8小时后体温下降,全身出汗,部分患者口鼻出现疱疹,日久未治者可并发巩膜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疾患。 非典型发作者体温可达42°C,昏迷,恶性发作者剧烈头疼,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精神错乱,腹痛腹泻,抽搐昏迷,偏瘫失语。寒冷型者有出汗、体温和血压下降等特征,如不及时抢救则预后不良。 治疗 (一)基础治疗。 (二)病原治疗。病原治疗的目的是既要杀灭红内期的疟原虫以控制发作,又要杀灭红外期的疟原虫以防止复发,并要杀灭配子体以防止传播。 1.控制发作。 (1)氯喹,是目前控制发作的首选药。 (2)其它新药:磷酸咯啶,磷酸咯萘啶。 2.恶性疟原虫的抗药性。 氯喹。对有抗性者应选用甲氯喹、青蒿素或联合用药。 3.防止复发和传播。 磷酸伯氨喹啉(简称伯喹):本品能杀灭红细胞外期原虫及配子体,故可防止复发和传播。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1-07

"打摆子"为患疟疾的俗称。

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他二种少见,近年偶见国外输入的一些病例。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传染源:疟疾现症患者或无症状带虫者,其血液中具有配子体者便成为传染源。血液中原虫密度越高,配子体的密度也会越高,传播的机率也越大。

/iknow-pic.cdn.bcebos.com/472309f790529822d1a880acd8ca7bcb0b46d4c2"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472309f790529822d1a880acd8ca7bcb0b46d4c2?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472309f790529822d1a880acd8ca7bcb0b46d4c2"/>

扩展资料

预防

疟疾的预防,指对易感人群的防护。包括有个体预防和群体预防。个体预防系疟区居民或短期进入疟区的个有,为了防蚊叮咬、防止发病或减轻临床症状而采取的防护措施。

群体预防是对高疟区、爆发流行区或大批进入疟区较长期居住的人群,除包括含个体预防的目的外,还要防止传播。要根据传播途径的薄弱环节,选择经济、有效,且易为群众接受的防护措施。

参考资料来源:/baike.baidu.com/item/%E7%96%9F%E7%96%BE/102087?fr=aladdin#7"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疟疾">百度百科-疟疾

第2个回答  2007-11-12
民间说的打摆子,其实是疟疾所致的一种高热寒战,是种寄生虫病,贵州等地多见。
第3个回答  2007-11-13
疟疾俗称“打摆子”,由一种叫“疟原虫”的寄生虫引起。疟原虫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再由血液侵入人的肝细胞内寄生、繁殖,长成熟后又侵入红细胞内繁殖,使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人会出现间歇性发作的寒战、高热,继而大汗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第4个回答  2019-06-14
你好,打摆子就是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性寄生虫病,俗称“打摆子”。中医称“正疟”、温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