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在南北朝那段,一个大臣说的处世之道,大意就是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隐,求原话,谢谢!!!

原话不一定是这个大臣说的,也有可能是引用前人的话.
是在资治通鉴里南北朝那段一个大臣说的

好像五代十国有过这么人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冯道(882~954)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字可道,自号长乐老。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物生平
  冯道[1]出生在“为农为儒,不恒其业”的家庭。年轻时品行纯厚,不耻清贫,事亲孝而为 冯道像
[2]学勤,颇有古风。 唐末天祐年间,冯道曾任刘守光的参军,因常陈利害而惹怒刘守光。刘守光失败后,他逃到太原投靠当时在河东任监军使的宦官张承业,当了巡官。后张承业把他推荐给晋王,被任命为河东节度掌书记。李存勗与后梁军夹河对垒之时,郭崇韬要求裁减闲散人员,李存勗怒而欲“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令冯道草拟文告发表,冯道执笔久之不写。李存勗正色催促,冯道说:“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今大王屡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则天下幸甚也”。不久,郭崇韬向李存勗道歉,经过冯道的调和,此事顺利解决,人们开始佩服他的胆量识见。李存勗称帝后,冯道被破格升为户部侍郎,充翰林学士。   冯道为人刻苦俭约。在晋梁交战前线,他在军中只搭一茅屋,室内不设床席,睡觉仅用一捆牧草。请将送他在战争中掠得的美女,他无法推却时就安置于别室,等找到她原来的亲人后再送回去。他因父丧丁忧期间,遇到饥荒,他就尽自己所有用来救济乡里,亲自种田背柴。有荒废田地不耕种的人家和没有能力耕种的人家,他就不声不响地在夜里帮助耕种,事后人家十分惭愧,前来道谢,他认为这完全是应该做的。守孝期满,后唐朝廷重新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他赴任途中走到汴州时,正遇上赵在礼魏州兵变后李嗣源带兵进攻首都洛阳,孔循劝他等到局势明朗后再走,他认为奉诏赴阙,不可擅留,依旧快速赶赴京师。   李嗣源向来知道冯道的声名,即帝位后任命冯道为端明殿学士,不久,迁兵部侍郎。一年后,又迁升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冯道引荐任用了不少有才识的孤寒士子,而对那些品行浮躁的衣冠子弟都加以抑制。尽管因此遭受一些人的讽刺打击,但一直得到李嗣源的信任。   天成、长兴年间,连年丰收,中原太平无事。冯道打比方提醒李嗣源,借自己在河东任掌书记时出使到中山(今河北定州),路过井陉(今属河北)地区的险恶山路因十分小心而没有出事,等走到平地时以为可以放心大胆结果反而跌伤的事说:“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兢兢业业,臣之望也。”李嗣源问他丰收年景的百姓情况时,他说:“谷贵饿农,谷贱伤农。”并且特地吟诵了聂夷中的《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李嗣源听了很受感动,命人抄下经常诵读。当李嗣源为得到一只刻有“传国宝万岁杯”字样的玉杯而高兴时,他说:“此前世有形之宝尔,王者固有无形之宝也。”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无形之宝便是“仁义”。他因势利导地规劝明宗,既使对方乐于接受,又使自己的地位得到巩固。他还因为“诸经舛谬,与同列李愚委学官田敏等,取西京(今陕西西安)郑覃所刊石经,雕为印板,流布天下”。这是中国古代印刷史的一件大事。李嗣源死后,他在闵帝李从厚时仍任宰相。当李从厚出奔卫州(今河南汲县)时,他又率百官迎接末帝李从珂入主朝廷,仍然被任命为宰相,后虽一度出为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后晋灭后唐时,他又投靠新朝,石敬瑭任他为守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事无巨细,悉以归之。其荣宠程度更胜前朝。石重贵时,他仍为宰相,且加太尉,封燕国公。后出任匡国军(治同州)节度使,又徙镇威胜(治邓州,今河南邓县)。“契丹灭晋,道又事契丹,朝耶律德光于京师。德光责道事晋无状,道不能对。又问曰:‘何以来朝?’对曰:‘无城无兵,安敢不来。’德光诮之曰:‘尔是何等老子?’对曰:‘无才无德痴顽老子。’”这种自甘贬辱的态度使耶律德光感到高兴,被任为太傅。耶律德光曾问他:“天下百姓,如何可救?”他说:“此时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有人说这种谄媚的谀词讨得了耶律德光的喜欢,因而没有夷灭中原人民。耶律德光北撤时,他一直随从到了常山。刘知远建汉称帝后,他以太师奉朝请。后周灭后汉之后,冯道又被后周任命为太师兼中书令为首相。   冯道在未发迹时曾写过一首诗: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反映了他既要洁身自好又打算委曲求全的人生哲学。后来,有人因他“历任四朝,三入中书,在相位二十余年”,而称之为不倒翁。   乾祐三年(950)夏,冯道写了一篇题为《长乐老自叙》的文章,历述自己在后唐、后晋、后汉三朝及契丹入主时期所获官爵荣宠,真是官越做越大,爵越封越高,上耀祖宗,下荫子弟。他写道:“时开一卷,时饮一杯,食味、别声、被色,老安于当代耶!老而自乐,何乐如之?”然而,在文中他也承认自己的一生“奉身即有余矣,为时乃不足”。并且明白指出这不足在于“不能为大君致一统、定八方,诚有愧于历职历官”。因而他清醒地预见到后人对他“知之者,罪之者,未知众寡矣!”后周取代后汉时,冯道已是一位经验老到的政客,连郭威都要细察他的反应来决定行止。当郭威进攻洛阳,刘承祐为乱兵所杀后,郭威认为后汉大臣一定会推戴自己为帝。可是在见到冯道时,发现冯道一点表示都没有,只好像往常一样先向他行礼,冯道仍像平时一样受之。郭威就意识到取代后汉为帝的时机尚未成熟,于是就假意提出立刘赟为帝,并且派冯道到徐州去迎接。因此当时的舆论并没有把后汉之亡归罪于冯道,而冯道对于改朝换代丧君亡国也因习以为常而并不在意。柴荣继位后打算亲征刘赟,冯道以为不可,再三谏阻。当柴荣说要以唐太宗为榜样时,他更直言“陛下未可比唐太宗”。因而惹怒了柴荣,亲征时就不要他随行而让他去处理郭威的后事。结果郭威刚安葬完毕,冯道不久也就患病,四月去世,终年73 岁。谥文懿,追封瀛王。冯道墓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捻掌镇。
编辑本段个人成就
  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冯道为印行经籍标准文本,经皇帝批准由尚书屯田员外郎田敏等人任详勘官,李鹗、朱延熙等书写,依唐刻《开成石经》,并和经注合刊,开雕“九经”:《易》、《书》、《诗》、《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周礼》、《仪礼》和《礼记》,以端楷书写,能匠刊刻。   到了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五月雕印完成,历时22年。同时刻成的有唐代张参撰《五经文字》、玄度撰《九经字样》等书。因刻书事业由国子监主持,故史称“五代监本九经”,创官刻书籍之始。当时流传甚广,影响深远。对此,元王祯评为“因是天下书籍遂广”。印本后来失传。
编辑本段南师怀谨评冯道
  冯道,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传奇人物,他有三不欺:   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为素。贱如是,贵如是,长如是,老如是……   南怀瑾先生曾经为冯道伸冤,如下:   我们举出一个人来做例子,这是讲到这里,顺便讨论历史。在此要特别声明,冯道这个人,是不能随便效法的。现在只是就学理上,作客观的研究而已。唐末五代时,中国乱了八十多年当中,这个当皇帝、那个当皇帝,换来换去,非常的乱。而且都是边疆民族。我们现在所称的边疆民族,在古代都称为胡人。当时,是由外国人来统治中国。这时有一个人名叫冯道,他活了七十三岁才死。在五代那样乱的时候,每一个朝代变动,都要请他去辅政,他成了不倒翁。后来到了宋朝,欧阳修写历史骂他,说中国读书人的气节都被他丧尽了。他曾事四姓、相六帝,所谓“有奶便是娘”,没有气节!看历史都知道冯道是这样一个人,也可以说冯道是读书人中非常混蛋的。   我读了历史以后,由人生的经验,再加以体会,我觉得这个人太奇怪。如果说太平时代,这个人能够在政治风浪中屹立不摇,倒还不足为奇。但是,在那么一个大变乱的八十余年中,他能始终不倒,这确实不是个简单的人物。第一点,可以想见此人,至少做到不贪污,使人家无法攻击他;而且其他的品格行为方面,也一定是炉火纯青,以致无懈可击。   古今中外的政治总是非常现实的,政治圈中的是非纷争也总是不可避免的。可是当时没有一个人攻击他。如从这一个角度来看他,可太不简单。而且最后活到那么大年纪,自称“长乐老人”,牛真吹大了。历史上只有两个人敢这么吹牛,其中一个是当皇帝的——清朝的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做了六十几年皇帝,活到八十几岁死,样样都好,所以自称人生已经十全了。做人臣的只有冯道,自称“长乐老人”,这个老人真不简单。后来儒家骂他丧尽气节,站在这个角度看,的确是软骨头。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历史上、社会上,凡是被人攻击的,归纳起来,不外财、色两类,冯道这个人大概这两种毛病都没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23
张养浩:进则安居以行其志,退则安居以修其所未能,则进亦有为,退亦有为也。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
《荀子.正名》:道者,进则近尽,退则节求,天下莫之若也。
《周易 艮卦 彖传》: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
第2个回答  2012-03-23
原始舞蹈产生与发展的轨迹 夏商奴隶制时代舞蹈的发展 两周时期舞蹈的发展和变革 舞蹈艺术取得重大发展的汉代 各族乐舞在纷呈交流中发展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 辉煌唐舞 舞蹈艺术发展的转折期——辽、宋、西夏、金代的舞蹈 元、明、清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变异 通过上面可以看出 :在汉朝是文化大发展时期,而舞蹈是以汉朝文化为主,而在三国后期,两晋和南北朝时期,是一次大融合,文化大融合,胡汉融合时期,因当时社会环境而改变,尤其是北方名族,匈奴,鲜卑,乌恒,羌,等少数民族,还有西域各国,一般胡舞奔放,大胆,汉族舞蹈内敛,西域等国文化各有不同,这使得文化融合在这个时期起到了很大推进作用。最后在唐朝时期,文化实现了辉煌。而在唐朝以后,舞蹈又有所改变,但后来,舞蹈的文化极限降落,不受重视了,所以说,南北朝时期是舞蹈文化的转折点很准确。.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3-28
主上自八九岁以及成人,入则在宫人之手,出则唯武官、小人,读书无从受音句,顾问未尝遇君子。秦政欲愚其黔首,天下犹知不可,况欲愚其主哉!人主春秋既盛,宜复子明辟。不稽首归政,甫居师傅之尊,多养无赖之士;公与下官并荷托付之重,大奸不扫,何以见先帝于地下乎!”欲共起兵废导,鉴不听。南蛮校尉陶称,侃之子也,以亮谋语导。或劝导密为之备,导曰:“吾与元规休戚是同,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则如君言,元规若来,吾便角巾还第,复何惧哉!”
第4个回答  2012-03-23
然进不能止其逆谋,退不能脱身远遁

应该是在南北朝那段,一个大臣说的处世之道,大意就是什么时候进,什么时 ...
应该是在南北朝那段,一个大臣说的处世之道,大意就是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隐,求原话,谢谢!!! 100 原话不一定是这个大臣说的,也有可能是引用前人的话.是在资治通鉴里南北朝那段一个大臣说的... 原话不一定是这个大臣说的,也有可能是引用前人的话.是在资治通鉴里南北朝那段一个大臣说的 展开  我来答 ...

陈文帝陈�`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真的有断袖之癖吗?
陈叔宝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当年他坐上皇位的时候可真真不容易。虽然他是太子,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但是他的二弟陈叔陵对皇位可是虎视眈眈,就想着父皇陈顼能什么时候把陈叔宝给废了,立自己为太子。 但是直到陈顼去世,陈叔陵的愿望也没能实现,陈叔宝还是皇太子。眼看着陈叔宝就要登基了,陈叔陵打算...

积累含有一个故事的成语,要有基本内容
汉朝人刘向编撰的《说苑·贵法》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大意是说:周武王打败了殷商,召见姜太公,问道:“该怎样对待他们的人员呢?”太公答道:“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

古代那些各种酷刑都是在什么时候取消的
第一种肉刑是劓,劓是割鼻。古刑乃石刃割鼻的象形。周秦之际广泛适用,汉初文帝废除肉刑,将劓刑改为笞三百。此后劓刑趋于衰止,但南北朝时期间或施用。隋后不见于律典,唯金国早期对于犯重罪者要割掉鼻子,以别于一般平民。   第二种肉刑是刵,刵是割耳朵,又称“截耳”。即以石刀割去耳朵...

《一个善良女大臣的秘密》中国被赶下龙宝座的堕落君主中谁最悲惨...
东晋的最后一个皇帝是公瑾的皇帝司马文德。简而言之,他也是一个临时被封的傀儡皇帝,很快被宋武帝从宝座上拉下来杀掉。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最黑暗的河流。6杨迪皇帝|你认为他们会提到《庭院花之歌》如果他遇见后陈帝地下?南北朝十割据政权的平均状态只有二三十年,无人问津。下一个繁荣统一的朝代是隋朝。隋朝和...

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是由谁传入的?
是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个和尚把佛教带入中国。

求数个简短成语故事
就是孙膑指挥齐军打败庞涓率领的魏军,援救赵国的著名战役。自此,孙膑便闻名天下了。4指鹿为马: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

求世说新语.雅量的翻译
有人对王导说:“应该暗中略作戒备,以防发生不测。”王导说:“我和元规虽然都是国家大臣,但我们俩也有着普通人的友谊。假若他要来,我立即辞官隐退,戴上角巾,回到乌衣巷家里去,有什么防备不防备的!” 丞相王导的主簿要检查帐下僚属办理公务的情况,王导对主簿说:“我要与主簿打交道,因此不需要去检查他处理...

中国的大臣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跪拜帝王的
由此可见,在这尧舜禹时期的奴隶制社会,大臣是肯定没有在上朝时向君王跪拜的。时间继续向后推移,到了七国割据时期,这时候的国家分别为秦、汉、赵、魏、楚、燕、齐。这些国家都是由奴隶制社会转变而来的,所以臣子的地位应该没有太低,君王的权势也没有非常的强大。但是,在秦国商鞅变法后,事情开始...

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据历史记载,应该是秦朝就有陆陆续续的佛教法师进入中国。 不过公认的正规的时间,根据《四十二章经序》、《牟子理惑论》等多种典籍的记载,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汉明帝刘庄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于夜晚梦见一位神人,全身金色,项有日光,在殿前飞绕而行。第二天会集群臣,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