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07-11-19
老的村庄里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作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最英勇的猎人死后尸体会被切碎喂给高翔于天空中的雄鹰,而一腔热血会洒向大地,在人们的心目中,鹰就是神的使者,而猎人作为英雄,奉献了一生,有权利成为神,于是人们为英雄祈福,希望他能早日成神,沐浴着古老的村庄。而土地就是猎人的鲜血的最好归宿,这样的英雄,死后没有纪念碑,没有墓志铭,却成为了人们永远的英雄.
于是奉献没有了界限,成为了永恒,因为人们相信他们的天空上有英雄守卫者,生活永不磨灭.
怯懦的人会说这很残忍,为别人造福了一切,却落得体无完肤的下场,没有索取也没有回报,他不懂得猎人勇敢地付出的同时,已经收获了一切#--#---尊重、敬畏。一个被别人敬为神的人还需要别人回报什么呢?
一个二十三岁的青年,在艰难的生活面前没有了选择,于是他选择了那条不归路――犯罪,在做出这一切的同时,他知道自己将付出怎样的代价。他安然地走进那一道高墙内,等待着行刑。行刑前几天,他坦然地拿起笔,在一份捐赠器官的材料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年迈的老母说,我不怨我的儿。这个青年捐献出了自己的所有器官,他说:“生前没有给社会益处,那么或者我的死会有所补偿。”
残酷的人说这不值得怜悯,他犯了罪就该受到应有的惩罚,这的确是个不可改变的事实,可是我们不能否认他和他母亲的抉择:一个没有眼泪,一个没有怨言,他的付出不会得到人们的称赞,母亲的付出也永远没有了回报。生活的艰难让这个青年走上了绝路,可是我们没有听到一句怨言,他只是用一颗被人类撕破了的心来弥补自己的过错。
猪向牛抱怨自己的苦衷:付出躯体的生命,却不能赢得人们的喜爱社会不公,付出的比牛多,得到却比牛少。牛认真地想了想,说:“也许是因为我是在生前奉贤的。”
牛没有与猪争论什么,如果猪有一点点智商的话。他应该回去琢磨一下牛的话,他总期盼着回报来证实自己的付出,他不知道英雄的付出是壮烈的,没有怨言,也没有愤怒。奉献的英雄得到了永恒,难怪猪在被杀之前总是死一般地挣扎,因为他还没有奉献,就已经奢侈回报了。
我为猪感到悲哀,因为他不知道明月高照是永恒的力量,不论物转星移,都自古不变。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31
曾经有人采访奥斯特洛夫斯基“难道你这一次也没有想到自己失去了幸福,没有想到永远不能看东西、不能走路,而感到失望吗?”奥斯特洛夫斯基却说“幸福是多方面的。我很幸福。创作产生了无比惊人的快乐,而我感觉出自己的手也在为我们大家共同创造的美丽楼房——社会主义——砌着砖块,这样,我个人的悲痛便被排除了。”
由此看来,幸福大厦的基石,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满足,还有更重要的精神——对人类的无私奉献的满足。
历史大片《辛亥革命》的第一个场景就是秋瑾上邢台就义的场景,当时她的一些独白是“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未有为革命而牺牲者,…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竟让我在这一刻至心底喜极而泣”也就只有这种为以奉献为幸福的人方能有“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漂泊我无家”的千古绝唱。也让世人永远记住了秋瑾这个人,因为此刻她的幸福已经属于千千万万人的。
当然这并不是伟人才有的专利。
王国明以为普通的年轻班主任,地震时他不顾自身安危指挥学生从前后门逃生。房屋垮塌的一瞬间他一个箭步冲上去将还没逃出去的女学生推了出去,而自己却永远留在了他的教室。虽然他为了孩子而不在人世了,但是他的幸福却永远的留了下来,成为了孩子们一辈子的幸福。
李春燕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不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家温暖的月亮。她没有任何编制不享受国家工资和待遇,但她却坚持入不敷出的肩负起全村2500多人的健康和生老病死。她在接受采访时脸上洋溢的那种幸福的表情诠释了奉献这种幸福是如此沁人心扉。
杜甫一生虽然坎坷,却还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奉献精神,终为后人所传颂。
范仲淹远离朝堂仍不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始有文正公之美名。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句朴实的话已经成为雷锋奉献精神供后人学习。
奉献者的收获是一种幸福,一种崇高的情感,是他人的尊敬与爱戴,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人所能得到的最大幸福、最自由快乐的心境,莫过于无私的奉献。修炼无私奉献精神吧,它是幸福的源泉!
让我们做为奉献者奉献出我们的所有,追求着“心灵丰富”的永恒的幸福。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