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是什么时候的事

如题所述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荒”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

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流迁,以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晋北各州县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在贫瘠的土地,寒冷的气候,无川流灌溉的恶劣自然环境里,晋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

扩展资料:

地理位置

西口杀虎口,在明代是长城要塞,名为杀胡口、杀胡堡,从这个名称可见当时长城内与边塞民族关系的紧张状况。隆庆和议后明朝在长城沿边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开设互市,大同右卫即于此时设马市于杀胡口关城下,使之成为边贸往来的孔道与平台。

位于山西朔州右玉县的杀虎口是“走西口”的“西口”之一。杀虎口不仅是通往蒙古,还是通往俄罗斯的重要商道。

走出杀虎口,晋商们就迎来了一片新天地。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农耕民族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固守一亩三分田,愿意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静生活。要做一个离家的游子,要到新世界去努力与开拓,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6-04
据记载,汉民走西口到口外种地,始于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但是,这是随着“绿营军”驻防而产生的现象。后来又在"蒙汉交界"划出20到30华里,为垦植界限,让汉人耕种,即所谓的“开边”。这是走西口最早的记载.但不是自由的,是官办的.允许汉民入蒙垦荒种地,不等于允许汉民入蒙采挖甘草。 乾隆年间,汉族边民入蒙种地在时间和节令上仍然受到政府的限制。无论满蒙汉的百姓,官员私自组织入蒙耕种或挖甘草,轻则罚重则充军割官. “走西口”真正始于清嘉庆年间. 晋西北、雁北、陕北等县的穷苦劳动人民“走西口”曾掀起过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时期是清嘉庆年间到咸丰年间。 “乾隆盛世”后,社会秩序稳定,通过“开边”政策的推行,清政府逐渐放松了对蒙古民族的封锁,使一大部分汉人在河套地区得到了土地的租种权,另有一部分汉人入蒙从事甘草的采挖和经销,从而拉开了开发内蒙西部地区甘草资源的序幕。当时,在采挖经销甘草的人当中,尤以山西保德人最有名,有人说,哪里有甘草,哪里就有保德人。他们不仅采挖甘草,而且经销甘草,他们开草场、开草店。草场专门组织人挖甘草、收甘草、加工甘草;草店专门卖甘草、买甘草。 挖甘草主要是在阿拉善左旗和右旗,伊克昭盟的鄂托克旗、杭锦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乌拉特乔旗以及巴彦淖尔盟的五原等地。甘草采集不仅为走西口的人提供了广阔的劳务市场,也使内蒙西部的地方官吏得到了好处。 第二次汉民入蒙高潮为清光绪二十八年到民国二十三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的“贻谷放垦”和民国二十三年的“移民实边”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汉民入蒙去开荒种地和采挖甘草。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901年,中国战败,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赔偿战胜国款银4亿5000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折合9亿8000多万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由于清政府财政枯竭,入不敷出,便将危机转嫁到人民头上,采取官府放垦蒙荒的办法,来弥补财政之不足。由过去的封禁、半封禁蒙荒转为大量开垦蒙荒,并任命兵部左侍郎贻谷为钦命督办蒙旗垦务大臣。从光绪二十八年开始,大规模地开放蒙区,这就是历史上的所谓“贻谷放垦”。从此进入内蒙西部地区的汉民再也没人干涉和阻止了。到了民国二十三年,政府提出“移民实边”政策,又极大地鼓励了“口里”人到“口外”农耕和定居,再一次掀起了汉民入蒙垦荒和采挖甘草的高潮。 以河曲、保德、偏关三县当时走西口的人数为例:河曲县每年出“口”的人数在4000人左右;保德县每年出“口”的人数在3000到4000人之间;偏关县每年出“口”的人数2500人左右,这是正常年份下的情况。若遇灾年,三个县出“口”的人数都逾万人。 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在内蒙定居的河曲人有10万人,保德、偏关次之。河曲人主要居住在临河、陕镇、萨拉齐、土默特左旗和乌拉特中后旗等地。现在的乌拉特中后旗的高塔梁一带、双圣美乡、石哈河乡、郜北乡、??图乡,大多数居民是河曲人。固阳县的红泥井乡有72个自然村,村村都有河曲人,最多的四分子村,河曲人占80%左右,他们都是深7村的许家。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年复一年,在晋西北、雁北、陕西都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出“口”大军开进内蒙西部地区,去从事农耕和采挖甘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3-24
据记载,汉民走西口到口外种地,始于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但是,这是随着“绿营军”驻防而产生的现象。后来又在"蒙汉交界"划出20到30华里,为垦植界限,让汉人耕种,即所谓的“开边”。这是走西口最早的记载.但不是自由的,是官办的.允许汉民入蒙垦荒种地,不等于允许汉民入蒙采挖甘草。 乾隆年间,汉族边民入蒙种地在时间和节令上仍然受到政府的限制。无论满蒙汉的百姓,官员私自组织入蒙耕种或挖甘草,轻则罚重则充军割官. “走西口”真正始于清嘉庆年间. 晋西北、雁北、陕北等县的穷苦劳动人民“走西口”曾掀起过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时期是清嘉庆年间到咸丰年间。 “乾隆盛世”后,社会秩序稳定,通过“开边”政策的推行,清政府逐渐放松了对蒙古民族的封锁,使一大部分汉人在河套地区得到了土地的租种权,另有一部分汉人入蒙从事甘草的采挖和经销,从而拉开了开发内蒙西部地区甘草资源的序幕。当时,在采挖经销甘草的人当中,尤以山西保德人最有名,有人说,哪里有甘草,哪里就有保德人。他们不仅采挖甘草,而且经销甘草,他们开草场、开草店。草场专门组织人挖甘草、收甘草、加工甘草;草店专门卖甘草、买甘草。 挖甘草主要是在阿拉善左旗和右旗,伊克昭盟的鄂托克旗、杭锦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乌拉特乔旗以及巴彦淖尔盟的五原等地。甘草采集不仅为走西口的人提供了广阔的劳务市场,也使内蒙西部的地方官吏得到了好处。 第二次汉民入蒙高潮为清光绪二十八年到民国二十三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的“贻谷放垦”和民国二十三年的“移民实边”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汉民入蒙去开荒种地和采挖甘草。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901年,中国战败,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赔偿战胜国款银4亿5000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折合9亿8000多万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由于清政府财政枯竭,入不敷出,便将危机转嫁到人民头上,采取官府放垦蒙荒的办法,来弥补财政之不足。由过去的封禁、半封禁蒙荒转为大量开垦蒙荒,并任命兵部左侍郎贻谷为钦命督办蒙旗垦务大臣。从光绪二十八年开始,大规模地开放蒙区,这就是历史上的所谓“贻谷放垦”。从此进入内蒙西部地区的汉民再也没人干涉和阻止了。到了民国二十三年,政府提出“移民实边”政策,又极大地鼓励了“口里”人到“口外”农耕和定居,再一次掀起了汉民入蒙垦荒和采挖甘草的高潮。 以河曲、保德、偏关三县当时走西口的人数为例:河曲县每年出“口”的人数在4000人左右;保德县每年出“口”的人数在3000到4000人之间;偏关县每年出“口”的人数2500人左右,这是正常年份下的情况。若遇灾年,三个县出“口”的人数都逾万人。 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在内蒙定居的河曲人有10万人,保德、偏关次之。河曲人主要居住在临河、陕镇、萨拉齐、土默特左旗和乌拉特中后旗等地。现在的乌拉特中后旗的高塔梁一带、双圣美乡、石哈河乡、郜北乡、??图乡,大多数居民是河曲人。固阳县的红泥井乡有72个自然村,村村都有河曲人,最多的四分子村,河曲人占80%左右,他们都是深7村的许家。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年复一年,在晋西北、雁北、陕西都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出“口”大军开进内蒙西部地区,去从事农耕和采挖甘草。

电视剧走西口演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走西口》讲述了清末到解放前这段时间,以田青立誓赎回田家大院为主线,反映了山西人民大迁徙寻找生活出路、保家卫国,为改变生活状况而奋斗的事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荒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流迁,以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

走西口是什么时候的事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荒”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

历史中,走西口这一历史事件指的是从山西到哪的?
历史上走西口这一事件起始于光绪年间,发展在民国初年。主要与当时的贸易发展有关。一部分山西地区的人迫于生计外出谋生,一路北上,从山西地区一直走到了今天的蒙古后旗、化德地区。一、口的定义我国地域是东高西低的特点,在山西、陕西地区的土地贫瘠,人们很难吃上饭。于是这时候就有一部分人迫于生...

《走西口》300字的故事梗概
《走西口》讲述的是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山西祁县大户田家,因为家庭变故和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走西口”的传奇故事 ,故事以田青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其中穿插了刘一刀、豆花、梁满囤、田耀祖等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性格迥异,个性鲜明的人物,坎坷的经历,塑造了在走西口的历史现象中山西人的品格,强调了他们“...

《家族往事》09“西口”逃荒
资料表明,耕牛骡马宰杀无存,灾民背井离乡去逃荒。这一年,爷爷租了何二三垧地,但由于大灾,三垧地颗粒无收,他还得倒贴八石粮食。无奈之下,他决定“走”。《走西口》这首歌曲,就是无数“走西口”人用血和泪谱写出来的,一个“走”字包含了多少心酸,多少无奈,多少艰难!爷爷奶奶从未离开过陕北...

二人台《走西口》主要讲什么故事?
《走西口》创作于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反映山西大旱灾后,太春和玉莲这对新婚夫妇,为生计所迫,忍痛分离时的无限悲苦。整出戏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不是以故事诱人,而是以细节出戏,以真情感人。新婚不久的太春出去借粮,没有借上,就与伙伴相约远出西口谋生。当他不得不把动身的消息告诉妻子孙...

走西口都知道,这一历史事件指的是从山西到哪里的?
明朝中期,无数山西、陕西,甚至河北人都踏上了这条走西口的通商之路。由于自身所居住的当地气候恶劣且经济落后。所以为了谋求一条生路,他们不得不英勇的走上了“走西口”这条路。大规模的走西口事件发生在清朝光绪年间,山西等地出现了严重的旱灾,由地质灾害所导致的走西口是当时不可忽视的...

山西人"走西口"是怎么回事?
走西口的主要是山西人。在当时,山西人很穷,其穷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山西的自然条件实在太恶劣,不但土地贫瘠,而且自然灾害频繁。在清朝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山西全省性的灾害就达一百多次,平均三年一次,其中最长的一次旱灾长达11年。死于这次灾荒的山西人超过了300万。与其眼睁睁挨饿坐以待毙,不如走出...

《走西口》这部电视剧中,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田青到底是不是田老板...
讲述了清末到解放前这段时间,以田青立誓赎回田家大院为主线,反映了山西人民大迁徙寻找生活出路、保家卫国,为改变生活状况而奋斗的事情。ps ;以上由我亲爱的妈妈提供~ 绝对准确!

“走西口”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呀?
走西口中的西口实际上是长城上的一道关隘,名叫“杀虎口”,是连通中原地区与蒙古大草原的重要关口。早在明朝末年,“杀虎口”就已经是重要的多民族贸易市场,再后来,清朝平定西北,这里成为了后勤保障的重镇,聚集的商人越来越多,“杀虎口”也变得相当繁华。山西人走西口的时间呢,大概是明代中期开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