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未来的?

如题所述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人已经创造了很多奇迹,但这远远不是中国人所有的实力,一旦雄狮猛醒,中国可以更强。最关键之处,就在于要从文化上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重新获得对自己文化的信心。我坚信,虽然现在国际上最强势的是美国,但真正代表人类发展方向的,还得数中国人。中国才是世界未来的真正领导者,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坚持的信条。
  西方文化在现今的确算是优秀,但绝对代表不了未来。真正代表未来的,是中国人的文化。

  但是,这并不代表排斥一切外来文化。一种强势的文化,不仅仅要要强大的影响力,既能影响到本国人民,更具有世界性,而且需要有兼容性,其他文化的优点和长处都可以吸收,继而融合到本国文化中。中国古代文化曾具有这样的特点,但从近代以来,这种特点渐渐消失了。首先是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上,不仅要将传统文化的精华抛弃糟粕后继承,更要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形成一种新的文化
  所谓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和盲目地接受其他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关键处就在于吸收者要有自己的核心的文化精神。就象一棵大树,要想枝繁叶茂,主干的粗壮结实是必不可少的。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近年来屡屡创造的奇迹,都证明中国人是有着这样一种精神的,但遗憾的是,这样的精神并没有通过各种艺术形式,也就是文化的各种具体表现而呈现出来。

  具体到这种文化,这种精神应该是什么样子,我其实也并不清楚,但我已经模糊地感觉到了它的威力,那将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归根结底,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的根和凝聚力所在。

  文化的兴盛,自然不是一个人所能决定的,那至少需要一代甚至是数代人的努力才能做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为自己的国家自豪和努力的时候,中华民族的强大也就指日可待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9
大家还记得历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吗?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从英国开始,大量向外扩展则在19世纪初。因此,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世界近代史的第二个时期——蒸汽时代起于19世纪初,止于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的机器大革命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开始初步确立。一种新的动力机器: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将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18世纪60年代人类开始了工业革命,并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00多年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又有一次重大飞跃。人们把这次变革叫做“第二次工业革命”,今天所使用的电灯、电话都是在这次变革中被发明出来的,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

现在,我们所正在经历的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在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它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新科学技术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这次科技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既是由于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也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对高科技迫切需要的结果。

当今的社会中,大家应该能体会到,无论你是做开发的还是做其他行业的,就算是一个普通的员工,现在找工作也越来越难了。iOS 、Android、Java……都接近饱和状态,就拿北京上海来说,这方面已经人才济济了。

我们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只有两个选择。第一,做好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做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第二,跟随国家的政策,紧随社会的发展,从而让自己做时代的领头羊。
第2个回答  2020-10-09
去过马来西亚的朋友,应该都能模糊感觉到,马来西亚不仅仅有着当地的土著马来人,更有着不少让我们交流起来格外亲切的海外华人。

事实上,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地位一直非常重要,马来西亚华语是官方的第三大语言,马来西亚华人是马来西亚全国第二大“少“数民族,占马来西亚总人口约23.4%(第三大民族是印度族,占人口7%),近1/4,实际上可并不“少”。

不仅仅数量上不”少“,在质量上,华人也屡次在历史上扮演马来西亚不可或缺的一员,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无心插柳——郑和船队与峇峇娘惹

明永乐三年,也就是公元1405年,明成祖令下令命郑和率领含240艘海船、27400名船员的庞大船队南下远航,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郑和下西洋”。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时也必然会遇到西方远航船只上可能遭遇的困难。如缺乏蔬菜带来维生素C导致的坏血病、缺乏淡水和粮食导致的船员伤病减员、以及海盗导致的的舰船受损。

粮食和蔬菜,在饮食天赋点满的中国人看来,并非难事;郑和船队在远航途中时常捕捞海鱼,在船上还畜养了鸡鸭;蔬菜亦可在船上栽种。14世纪的北非丹吉尔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游记》就描写当时往来印度洋的中国船只上的船员常在木盆中栽种蔬菜、生姜,提供日常食用。
第3个回答  2020-10-09
走近大众,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近些年,中国科幻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现象级科幻小说《三体》连续多年位居国内畅销图书排行榜前列,作家刘慈欣在2015年获得雨果奖后,中国科幻更开启了它的世界之旅。五年来,中国科幻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引发了阅读热潮,科幻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中国图书“走出去”的一面旗帜。9月初,美国有媒体透露将拍摄《三体》英文剧集,《三体》再次引发中国读者的关注与热议。近日,光明悦读有机会对话《三体》作者刘慈欣,请他讲述作家眼中的科幻、文学及未来。

科幻作品的使命是展示当代中国

光明悦读:自2015年《三体》荣膺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以后,您的科幻作品受到了海外读者的广泛关注。目前您的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获得了海外相关奖项达26项之多,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您认为,您的作品被世界读者欢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三体》英语版

刘慈欣:我在创作《三体》之时,最初面向的就是中国读者。因为当时中国的科幻小说在海外的出版很少,我们希望借由《三体》翻译成英文,让英语世界知道并了解中国科幻小说。这是当时的一个很初步的期望。

我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译介到世界多个国家,尤其在美国和日本能够产生那样大的影响,确实是我本人始料未及的。我个人的看法,《三体》能够在英语世界产生巨大影响,这可能是一个偶然现象。

《三体》塞尔维亚语版

世界各国的科幻读者,他们的共性远大于其差异。我认为,科幻文学有一个最本质、最明显的特点,科幻关注的是跨越文明、跨越种族的全人类的问题。在科幻文学中,人类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这是科幻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最本质的区别。宏大设定的科幻文学肯定是将人类看作一个整体的,即使是一些很细微、题材很小的科幻文学——比如在一些超短篇或者短篇的科幻作品之中,去描写一个小的技术发明和技术创造,描写未来生活与未来生活中的细节——都有一个最本质的设定,那就是作品描写的技术想象与技术奇迹,所影响的绝不仅仅只是一个种族的人,而是全世界与全人类。这正是科幻文学的一个特点。

《三体》泰语版

我个人认为,吸引读者的除了科幻本身的魅力之外,中国的科幻作品能够在西方、在英语世界、在海外产生重大的影响力,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与科幻文学的某些特质是相关联的——科幻文学和别的文学形式不同,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可能在落后国家中诞生经典的文学作品,比如说从前的俄罗斯、现在的南美。但是科幻文学,想创作出得到承认的好作品,并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个作品必须是诞生在一个先进的、高速发展的、充满未来感的国家。而目前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国家,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之中,是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国家。

光明悦读:如何认识中国科幻在海外传播中的作用与意义?

刘慈欣:在海外传播的过程之中,我认为中国科幻的真正使命应该是去展示我们当代中国人和我们现代化的新风貌,展现中国人对未来、对星空、对宇宙的想象力。科幻的使命,应该是展现中国人心目中的未来。我认为,我们真正的优势是中国人面向未来的一种眼光,向世界表达中国现在是这样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国家,向世界展示中国人心目中的未来、中国人心目中的宇宙是什么样子。这正是科幻的本质。

正因为科幻小说的思维方式是现代的,在本质上,科幻小说的核心也是现代的。我个人认为,科幻的主要功能是面向未来的。

我真正有自信的,是在新时代诞生的当代中国文化。我寄予中国文化的希望,是当代中国人创造出的、属于自己的新文化和新技术,是中国人能够在新时代创造出的新文化。这肯定是一个全新的文化,是区别于以往的、不一样的崭新的文化。

科幻小说描写的是现实中的人

光明悦读:科幻文学学者孟庆枢认为,“文学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审美表现和超越的思想,文学要与时俱进。”这与您曾指出的“一定要在变化当中去谈科幻”“科幻一定要阐述变化”的观点有许多相通之处。您能否谈谈科幻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理解科幻的本质?

刘慈欣:科幻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文学性描述,特别是对人在未来或者地球之外的超越现实时空的生存状态的描述。科幻有一个特点,就是把现实中的人放到非现实的环境中。人们总认为科幻描写未来,就是在描写未来的人,描写在遥远太空中的人,就是太空人。其实并非如此,科幻描写的是现实中的人。

正如孟庆枢老师所言,科幻是对人类的生存状态的一种描述,特别是在想象的世界设定下的一种描述。科幻本身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学体裁。科幻的种类是相当丰富的,而这些种类之间的差别也相当大。

就中国科幻小说而言,每个科幻作者都有自己的风格、理念和创作方向。中国科幻在文学上的创作方向各不相同,有一些科幻作者可能偏重于传统技术性的科幻,描写技术奇观,描写未来技术的可能性,创造激发想象力的美学。有一些科幻作者则试图用更个性化、更文学化的视角,来描写技术对人的异化,对人的精神上的异化,对人的生理上的异化,以及对人的社会身份的异化。很难用一两句话去概括科幻作品的文学方向。

科幻作家詹姆斯·冈恩曾说过,真正的科幻与伪科幻的区别,并不在于小说中是否有科学、星球或外星人等因素。冈恩说:“真正的科幻是无所指的。”而伪科幻或边缘科幻则是有所指的,像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地》、阿瑟·克拉克的《与拉玛相会》之类的作品,就是“无所指”的。这种“无所指”,是科幻小说本质中的东西。

文学有其不可替代之处,它是产生原创内容的场所。因此,文学有其独特的重要性。电影、电视、游戏都必须有原创的内容,有剧本,这个创作本身也是文学。这是广义上的文学。从这一点来看,文学创作者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不一定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用文字发表出来的文学形式。

科幻文化一直在快速发展,正在向着影视、网络、媒体等多个方面转移。包括我们这样用文字进行创作的作家,我认为也应该努力把自己的文字创作进行转化,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努力将其转化为更现代的媒体表现,比如电影、电视等,媒体有更广泛的受众,更广泛的影响力,这个大趋势是明显的。

中国科幻未来可期

光明悦读:瘟疫与未来是科幻常见的题材,面对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今后的科幻创作能发挥怎样的启迪和警示的作用?

刘慈欣:我们在现实中面对的这场疫情,在科幻中并不是一个陌生的题材。实际上,相当一部分的科幻作品就是描写灾难本身的。科幻文学作为一个文学体裁,首先是一个描写变化的文学。科幻能够把未来的各种可能性全都一一排列出来,然后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供大家欣赏。

科幻带给我们最大的警示与启迪,是提醒人类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可能随时会遭遇一些意外,人类社会并不是直线发展的。在过去的人类社会中,全球性的大意外不断地发生。在“冷战”结束以后的30多年里,人类社会确实是处于很平稳的发展阶段,不但平稳,而且不断地朝着好的方向去向前发展。这就可能给人们造成了一种错觉,认为人类以后也会是这样平稳并持续发展下去。这就是所谓的对人类历史的一种直线型思维。

现实中的疫情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就这一点而言,科幻小说至少能够给人们一个思想上的准备,至少能提醒人们未来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是对人们思维方式的一种提醒。

一定要明确的是,科幻小说作为一个文学体裁,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生产读者乐于阅读的、受读者欢迎的、真正好的作品。只有具备这个前提,以大量的读者和大量的受众作为基础,科幻才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科幻小说从其自身的体裁性质而言,确实具有这样一些功能。科幻可以开发人们的想象力,活跃人们的思想。同时,科幻文学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创新色彩的东西,对我们建设一个创新型大国也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对青少年读者来说,能够引发他们对科学技术、对未知世界的兴趣。

科幻首先是一种文学,那么就要用文学创作的规律去创作科幻作品。只有产生好的文学作品,作为文学作品的科幻,才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

光明悦读:在数字技术革命与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您对中国科幻的未来发展有怎样的畅想?

刘慈欣:从现在的趋势来看,新媒体、电影、电视,特别是网剧、网络大电影,其发展方向与前途是光明的。对此,我们给予了很大期待。我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科幻影视,尤其是网络科幻影视,会有巨大的发展,受众群体也会急剧膨胀。这是一个拥有广阔前景的巨大市场。

科幻作者也应该看清这个趋势,在这方面作出自己的努力。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努力探索出适合新媒体的科幻表现道路。中国文艺有自己的表现方式,中国文化市场也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中国科幻发展,肯定要走出自己的道路才行。现在有各个行业的大量人才进入科幻影视领域,我相信中国科幻在近些年会取得很大的发展。

当时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未来的?
中国才是世界未来的真正领导者,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坚持的信条。西方文化在现今的确算是优秀,但绝对代表不了未来。真正代表未来的,是中国人的文化。但是,这并不代表排斥一切外来文化。一种强势的文化,不仅仅要要强大的影响力,既能影响到本国人民,更具有世界性,而且需要有兼容性,其他文化的优点...

20世纪初中国人如何看待中国命运
当时觉得害怕是必然的,鸦片战争以后,我们才意识到敌人的科技水平,肯定是茫然无措的

八国联军,中国人怎样看待未来?
1。历史观:我认为要从国家利益来考虑,不应该什么满清腐败或者什么阶级立场来看历史问题 2。谈八国联军,要从以西方宗教名义组织势力而起的太平天国开始,太平天国的起因主要是清朝人口过多,加上天灾和西方人对中国的剥削。太平天国中是有很不错的人物和纲领,但看看他们的头子有多少女人和对中国文化的...

论述晚晴时期中国人对国家出路探索是如何一步步深化的
这个主张表现出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向处于巨大变故中的中国人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新课题。这一思想后来成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源头,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以此为理论依据,后来有了公派留学、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变法、北洋新军、辛亥革命等等对国家出路的一系列探索与尝试。这些...

论述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阶级是如何探探中国革命的未来,失败或成功的...
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这使得中国的社会矛盾更趋激化,也促使有先进思想的中国人不断觉醒,走上救亡图存的道路。19世纪30、4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工业革命使得国家竞争力迅速发展壮大。为了扩大商品市场、争夺原料产地,欧美列强加紧了征服殖民地...

中国如何面对将来的老龄化
1、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计划生育政策”,当时人口为9亿左右。政策目标是2000年时将人口控制在12亿左右,实际上2000年时人口为12.7亿。一般认为,这一政策是成功的,抑制了3亿人口的增加。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一政策的设定和执行都应该得到称赞。各种指责都脱离中国的实际、有失偏颇。2、粮食...

近代史先进的中国人为探索中国未来道路进行哪些探索
解答:1. 洋务运动:作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在这一时期创办了近代企业,开设了新式学堂,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2. 戊戌变法:这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它促进了民众的思想解放,尽管最终未能改变政治格局,但对社会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3. 辛亥革命:这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

古代的人是用怎样的眼光看待世界的呢?
发一个财罢了。但是两个不同目的的驱使下,带来的也是两种不同的结局,我们固步自封换来的后果就是那句落后就要挨打,而其他种族的人就会发现美洲新大陆,会发现好旺角。在那样一个把所有的权利掌握在一个人手里的朝代,统治者的眼睛和思想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如何看待近代以来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中国农民信仰宗教的不多,他们对待神鬼的态度是实用主义的,虽然不怎么信来世,但他们比那些信仰佛教或基督教的人更加的逆来顺受,只要有饭吃,很少有人会“造反”。我想把这种特性称为“深沉的忍耐性”,因为这种忍耐性很强,但不是没有界限,一旦爆发,积聚起来的愤怒会让一切当权者下台。在政治腐败...

近代史 先进的中国人为探索中国未来道路进行哪些探索
两者相互交叉,此起彼落:时而主要,时而次要。基本特征: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列强间共同瓜分中国,民族解放思想、民主思想及其引发的改良主张、革命浪潮方兴未艾、如火如荼。探索: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戊戌变法,谋求实现“君主立宪”制度,惨遭失败;革命派谋求反抗腐朽的满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