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学弈》《两小儿辩日》分别选自哪里?

如题所述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
《学弈》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一、教材说明

这篇文言文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假如让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

文言文是古代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从小学开始,让学生接触一点文言文,初步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很有好处。选编《学弈》一文的目的,一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好,强调学习要专心致志,有利于学生继承发扬刻苦学习的优良传统;二是因为它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适合小学生学习。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古文,可简要介绍一点古文的特点和学习它的意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本文提供动力。

2.指导小学生初学文言文,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办法,更不要讲古汉语知识。重点词语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有困难教师予以帮助。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结合注释,理解故事的内容。文章结语:“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对事情作了结论而并未论证。但论证已包含于叙事之中。因此,重点抓住“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句话,弄明白“弗若之”的原因,总结出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一心二用地做事其结果是不一样的。为了加深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一谈。

3.作为文言文学习的开端,教师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对于本文,可以按如下步骤指导朗读。

第一,教师首先要给学生示范,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

第二,指导学生读通。教师可领读,然后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

本文朗读时,句中可作如下停顿: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第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读熟,最后达到能背诵。这里注意“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4.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可向学生推荐几篇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特别是一些学生熟知的成语故事,如,《揠苗助长》《掩耳盗铃》《鹬蚌相争》,让学生自读,能背诵更好。

四、参考资料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梁惠王》 《公孙丑》 《滕文公》 《离娄》 《万章》《告子》《尽心》 等七篇。 本文选自 《孟子·告子》,原文如下:“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义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诸如此类的字词要让学生理解。

下面的译文仅供参考。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查阅课文中涉及的科学常识。也可布置学生课前就“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些,中午却看起来小?为什么早晨感觉凉些,中午热些”等问题自己搜集资料。

2.本文虽行文简洁,但古今字义不同仍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如在现代文中很少出现的“乎”这一语气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解决这一难点建议分三步。(1)学生在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初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对于学生不懂的,教师可稍作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2)反复诵读,理解故事的内容。(3)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这个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一下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些什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如,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对于文章结尾,孔子“不能决也”,应让学生知道,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的科学常识,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可见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教学时不要把两小儿笑话孔子作为主旨去理解。

4.初学文言文,反复诵读是最主要的方法。学习本文仍应注重指导朗读。朗读本文可按以下提示读好句中的停顿。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的语言、对话描写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重点。

第二自然段,两小儿针对太阳在不同时间与地球距离的远近摆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应该指导学生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两小儿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态度。

第三、四自然段两小儿根据各自的感觉、体验提出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两段句式、结构一致,都以反问句式结束,应注意反问句的读法。其中“大如车盖”“如探汤”应重读,“如盘盂”“沧沧凉凉”应轻读,使之读起来有对比的语调,这样才会形成两峰对峙,争辩不下,亟待解决的高潮。

第五自然段两小儿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也采用反问句式,这里应明确两小儿的笑并无讥讽之意,应指导学生读出活泼、轻松的语调,以表现小儿的天真可爱。

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应注意范读、领读。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力争达到当堂背诵。

5.课后扩展。建议安排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活动前,教师提供活动构想:一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遇到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活动中,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表演,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参考资料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3.有关《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1-28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
《学弈》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一、教材说明

这篇文言文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假如让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

文言文是古代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从小学开始,让学生接触一点文言文,初步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很有好处。选编《学弈》一文的目的,一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好,强调学习要专心致志,有利于学生继承发扬刻苦学习的优良传统;二是因为它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适合小学生学习。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古文,可简要介绍一点古文的特点和学习它的意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本文提供动力。

2.指导小学生初学文言文,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办法,更不要讲古汉语知识。重点词语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有困难教师予以帮助。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结合注释,理解故事的内容。文章结语:“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对事情作了结论而并未论证。但论证已包含于叙事之中。因此,重点抓住“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句话,弄明白“弗若之”的原因,总结出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一心二用地做事其结果是不一样的。为了加深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一谈。

3.作为文言文学习的开端,教师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对于本文,可以按如下步骤指导朗读。

第一,教师首先要给学生示范,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

第二,指导学生读通。教师可领读,然后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

本文朗读时,句中可作如下停顿: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第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读熟,最后达到能背诵。这里注意“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4.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可向学生推荐几篇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特别是一些学生熟知的成语故事,如,《揠苗助长》《掩耳盗铃》《鹬蚌相争》,让学生自读,能背诵更好。

四、参考资料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梁惠王》 《公孙丑》 《滕文公》 《离娄》 《万章》《告子》《尽心》 等七篇。 本文选自 《孟子·告子》,原文如下:“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义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诸如此类的字词要让学生理解。

下面的译文仅供参考。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查阅课文中涉及的科学常识。也可布置学生课前就“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些,中午却看起来小?为什么早晨感觉凉些,中午热些”等问题自己搜集资料。

2.本文虽行文简洁,但古今字义不同仍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如在现代文中很少出现的“乎”这一语气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解决这一难点建议分三步。(1)学生在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初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对于学生不懂的,教师可稍作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2)反复诵读,理解故事的内容。(3)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这个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一下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些什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如,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对于文章结尾,孔子“不能决也”,应让学生知道,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的科学常识,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可见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教学时不要把两小儿笑话孔子作为主旨去理解。

4.初学文言文,反复诵读是最主要的方法。学习本文仍应注重指导朗读。朗读本文可按以下提示读好句中的停顿。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的语言、对话描写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重点。

第二自然段,两小儿针对太阳在不同时间与地球距离的远近摆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应该指导学生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两小儿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态度。

第三、四自然段两小儿根据各自的感觉、体验提出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两段句式、结构一致,都以反问句式结束,应注意反问句的读法。其中“大如车盖”“如探汤”应重读,“如盘盂”“沧沧凉凉”应轻读,使之读起来有对比的语调,这样才会形成两峰对峙,争辩不下,亟待解决的高潮。

第五自然段两小儿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也采用反问句式,这里应明确两小儿的笑并无讥讽之意,应指导学生读出活泼、轻松的语调,以表现小儿的天真可爱。

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应注意范读、领读。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力争达到当堂背诵。

5.课后扩展。建议安排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活动前,教师提供活动构想:一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遇到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活动中,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表演,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参考资料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3.有关《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古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天鹅)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字词

【学弈】学习棋艺。弈,下棋。
【通国】全国。
【善弈者】擅长下棋的人。善,擅长。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援】用手牵引,拉。
【弗若】不如。
【专心致志】 一心一意,精力高度集中。
【通国】全国。
【诲】教导。
【善】擅长。
【帷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句子

1、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一个名叫秋的下棋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为什么会有人要拜他为师并学下围棋的原因。

2、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

其中的一个人学棋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只听奕秋一个人的教导,思想从不想别的。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这个人与另一学棋人的不同之处,也使我们明白了他能学好围棋的原因。

3、“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三心二意的人远远不及专心的人学得好。

4、“为是其智弗若与?”

是说后一个学弈的人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这是一个设问句,引导读者思考故事的寓意。

5、“曰:非然也。”

这一句是回答前面那个设问的。意思是:那个学得差的人不是由于智力不及那个学得好的人,而是没有专心学习的缘故。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认真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人虽然也听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怎样拿弓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是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道理:
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体会:
我们应该向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学习,为那个三心二意的人感到失望。学习就应该一心一意、聚精会神,才会学有所成;如果像那个三心二意的人一样,将一事无成,一无所获。
第2个回答  2007-11-19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
第3个回答  2007-11-27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两小儿辩日 》选自《列子.汤问 》

参考资料:《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第4个回答  2007-11-19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两小儿辩日 》选自《列子.汤问 》

学弈和两小儿辩日选自什么 学弈和两小儿辩日选自哪里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全书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列子》是道家学派经典著作,全书多以寓言故事来表达精微的哲理,体现了先秦时期的黄老思想。《学弈》的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

文言文《学弈》《两小儿辩日》分别选自哪里
《两小儿辩日》一文选自《列子·汤问》,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著。文章通过两小儿辩日使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说明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从而体现孔子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

六年级下册课文《文言文两则》
这两则文言文是《学奕》和《两小儿辩日》。《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两小儿辩日》通过两小儿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的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

文言文《学弈》《两小儿辩日》分别选自哪里?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学弈》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

奕秋和两小儿辩日分别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2、《两小儿辩日》表现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阐述了“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学习”的道理。《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御寇所编的《列子·汤问...

《学弈》作者是什么选自什么·《两小儿辩日》选自什么?
《学弈》出自《孟子•告子》,孟子是战国时期邹国人,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被誉为“亚圣”。两小儿辩日的记载则来自《列子.汤问》。列子,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物,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代。孟子提出“学弈”的故事,旨在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通过描述两个学下棋的人,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分心做...

学弈和两小儿辩日分别是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文言文对吗?
出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御寇,一曰名寇,字云,一作圉(或作圄)寇,战国前期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郑国圃田人,古帝王列山氏后人。约与郑繻公同时,先秦时期天下十豪之一,著名道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所以,《学弈》和《两小儿辩日》都是战国时期的文言文。

学弈和两小儿辩日分别属于哪种思想流派
《学弈》是选自《孟子·告子》中的一个故事。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所以是儒家学派的作品。《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列子是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 道学者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
1文言文两则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写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重点
六年级下册课文复习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复习要点1文言文两则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通过写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