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合纵伐秦明明不止一条路,为何偏偏盯着函谷关不放?

如题所述

六国合纵伐秦明明不止一条路,因为函谷关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攻克函谷关才有可能击败秦国。

因为攻下函谷关后,可以直入关中,这是最近的路,也是最平坦的路!六国攻秦无非就是三条路可选:北线从山西西渡黄河;中线攻破函谷关;南线攻打武关!六国合兵,必然是大兵集结,北线是吕梁山脉,不适合大军集结,而且还有黄河天堑,况且突破黄河也不能马上到达关中,关中北部还有北山;至于东南的武关,路途不但崎岖,而且武关之后还是秦岭。只有函谷关外才可以大兵集结,而且路程最近。

函谷关相较于山东六国(山东六国指的是崤山以东的六个国家,崤山位于河南省西部)距离比较平均,不管是韩赵魏老三晋还是现在位于燕辽地区的燕国山东的齐国湖北的楚国,到这里的路程大致上比较平均。函谷关位于崤函古道,从古至今都是陕西沟通外界的主要通道,占据函谷关就可以得到战略主动权,进可攻退可守。

最重要的原因,古代打仗讲究的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函谷关离韩国魏国的实际统治区域都不远,粮食运输上成本低有优势,附近更是有着魏国敖仓这种天下名仓,所以选择函谷关作为攻击前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战国时期,山东诸侯的隆隆战车要想进去关内,必须从函谷关进去。

当时的造船技术肯定是不行的,战车数十万军队横渡黄河是不现实的,即便有容易进去秦国复地的缺口秦国也会有重兵把守,搞搞小规模偷袭还差不多,不适合大规模作战。如果想从连绵的山脉进去秦国腹地更不可能了,山上没有路,人能上去就不错了,粮草辎重,战车更别提了。

所以这是由函谷关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东去咸阳,西达洛阳、大梁、晋阳、邯郸的咽喉之地。

战国时期,数次伐秦,主战场都在这里,作为讨伐的一方,六国也罢、五国也罢,想讨伐秦国,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势必是打通函谷关,近逼咸阳城,如果选择绕开函谷关,则需要多出数倍的行程,对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大部队行军,大河大山都是不可逾越的天堑,即便绕过去了,舟车劳顿,以疲软之士进击以逸待劳的秦军,胜算也不大,还有一点,粮草补给也会因为讨伐征程过远出现问题。

综所上述,讨伐秦国的联军虽明智函谷关易守难攻,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却也不得已要为之。唐朝韦应物《经函谷关》写道:洪河绝山根,单轨出其侧。万古为要枢,往来何时息。秦皇既恃险,海内被吞食。及嗣同覆颠,咽喉莫能塞。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8

战国时期,地处西戎的秦国逐渐崛起,到了战国中后期日益威压函谷关以东六国。合纵连横之士横行各国朝堂之上。一旦合纵派得势,遭受围攻最多的便是强大的秦国。

合众弱而攻一强,这里面的一强即指战国中期的齐国,以指贯穿整个战国中后期崛起的秦国。只是苏秦合纵而围攻齐国取得了挫败强齐的战略目标,可公孙衍等人所组建的对秦合纵联军却屡次战败。这其中既有秦国实力强劲的因素,亦是因为秦国所继承的西周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山东六国联军始终无法攻克关中门户函谷关。

那么问题来了,入侵秦国的交通道路明明不止一条,关东诸国为何紧盯着函谷关不放而不尝试从河套南下突击秦国呢?要知道,后世的匈奴和突厥等草原民族都是走这条通道南侵中原王朝的。甚至在唐朝初年,突厥沿着这条道路,二十万大军直抵武功、泾阳一带,引发了渭水之盟。

其实首要原因就是当时从河套绕道秦国后方存在行路难的问题。河套地区一直到了宋朝西夏年间依然是一片广袤的草原,不同于当下的戈壁滩,那时的草原湿地意味着无路可走。除了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外,军队是很难再四野青绿的地方不迷路的。战国时期并无秦国直道那样雄伟的工程,要想从草原奇袭关中,至少需要数月时间。而当时的草原存在许多被秦国和赵国赶到北方的游牧部族,戎狄环绕,危机四伏,这对于以战车为主的六国军队(赵国胡服骑射之前也以战车为主力)来说,没有机动性无异于自取灭亡。

不仅如此,六国地理位置迥异,三晋距离关中、河套等地较近,而辽东的燕国、山东半岛的齐国、江汉地区的楚国距离太远,粮草补给在路途中的耗损太大,平白无故的会增加了战争的负担。

长途跋涉的绕道草原,还会让秦国的情报体系有更多的时间去刺探有效军情,或半道设伏、或以逸待劳,都可以轻易获得战争的胜利。

另外,山东六国并非铁板一块。对秦战争最为急迫的是面临秦国威胁最大的三晋,而燕国齐国长期同秦国较好,楚国虽是合纵长,但却时时刻刻想着自己的利益。另外楚国国内派系林立亦造成外交政治上的弱智特征。

诸侯联军如若前往函谷关,需经过实力较弱的韩国,韩国除了犒劳和开路之外别无怨言。毕竟生怕被秦国吞并的韩国,面对其他诸侯大国同样需要谨小慎微。但如若走草原路线,大国部队通往强大的赵国,显然并不被其所答应,毕竟谁能保证这些国家中没有人想要伺机掠夺自己呢?中世纪十字军打出解放圣城的名义发动十字军东征,到最后竟然演变为搬到掠夺同属基督教的拜占庭,可见将本国利益寄托在他人身上是何等的愚蠢。

综上所述,草原交通不便、行军线路过长、戎狄威胁、行军情报容易泄露以及各国合纵本就各怀心思等原因造成了合纵联军只能叩关函谷。秦国借助强势兵力,常常在利用函谷关耗尽联军耐心和潜力后出关奇袭,一战之下往往溃军千里。最终秦国凭借强大的军势和高速运转的君权体制统一天下,并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之地。

第2个回答  2020-12-03
因为如果不过函谷关,而是绕到其他的路的话,可能会被含函谷关的人从背后偷袭,所以他们就一定要先攻下函谷关。
第3个回答  2020-12-03
因为六国合纵伐秦,各自所代表的利益都不相同。为了达到利益的统一,所以只能盯着函谷关不放。
第4个回答  2020-12-03
其他路不好走,如果从其他路来进攻,有的国家需要军队走很远,进攻方式不现实。

六国合纵伐秦明明不止一条路,为何偏偏盯着函谷关不放?
关中六国之所以抓着函谷关不放的原因在于:1、关中两翼殷实难攻 秦国兴起于黄土高原和秦岭之间的关中平原,那里地势高,地形平,水流丰富,其都更是居于四塞之中,物产丰富,可以说占尽了七国争霸,地形上的便宜。商鞅变法后,从魏国手中收复陕北地区的河西郡,从此秦国关中平原北部战略屏障形成。到张仪为...

六国合纵伐秦明明不止一条路,为何偏偏盯着函谷关不放?
虽然在我们看来六国合纵伐秦的时候不止一条路可走,但是紧盯函谷关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地形问题不得不走;绕道行军路线太长,粮食补给不足;行军情报容易泄露以及各国虽然是合纵但其实也是各怀心思。当时从河套地区去往秦国和现在经过的是一片戈壁不同,当时着该地区还是一片广袤的草原,有草原就意味着有湿...

六国合纵伐秦明明不止一条路,为何偏偏盯着函谷关不放?
虽然在我们看来六国合纵伐秦的时候不止一条路可走,但是紧盯函谷关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地形问题不得不走;绕道行军路线太长,粮食补给不足;行军情报容易泄露以及各国虽然是合纵但其实也是各怀心思。当时从河套地区去往秦国和现在经过的是一片戈壁不同,当时着该地区还是一片广袤的草原,有草原就意味着有湿...

六国合纵伐秦明明不止一条路,为何偏偏盯着函谷关不放?
六国合纵伐秦明明不止一条路,因为函谷关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攻克函谷关才有可能击败秦国。因为攻下函谷关后,可以直入关中,这是最近的路,也是最平坦的路!六国攻秦无非就是三条路可选:北线从山西西渡黄河;中线攻破函谷关;南线攻打武关!六国合兵,必然是大兵集结,北线是吕梁山脉,不适合大军集结,...

六国合纵伐秦为何偏偏盯着函谷关不放?
六国合纵伐秦明明不止一条路,为何偏偏盯着函谷关不放?战国时期,地处西戎的秦国逐渐崛起,到了战国中后期日益威压函谷关以东六国。合纵连横之士横行各国朝堂之上。一旦合纵派得势,遭受围攻最多的便是强大的秦国。合众弱而攻一强,这里面的一强即指战国中期的齐国,以指贯穿整个战国中后期崛起的秦国。只是...

战国时期五国合纵伐秦为何要从函谷关下手?
函谷关对于秦国来说是不能丢掉的重要领地,一旦函谷关失守秦国便危矣。战国时期在赵国明明有第二条路,由北方的河套地区南下突击,攻入秦国关中,后来的匈奴和突厥都是从此南下,直逼中原王朝的首都长安,为何六国每次都是耗力去围攻坚固的函谷关呢?六国伐秦之时,秦国虎狼之势已经形成,东夺河西故地重创...

为什么六国打秦国必攻函谷关?
原因:关中一直都是易守难攻,秦国在灭了巴蜀之后,并且当年还因为赵武灵王的原因,在陕北地区修建了长城,所以六国当时很难从别的地方绕路进入秦国了,而函谷关是最近而且也是六国最有利于后勤保障的一条路,上面说的走武关路线太长,后勤难以保障,所以函谷关是最方便的一条。函谷关的军事文化:函谷关建...

战国时期六国联合群殴秦国 为什么总喜欢盯着函谷关扣关
但是,真正的大战争,都是实力雄厚的大家伙们打出来的。比如,六国联盟与秦战国,比如安禄山与唐帝国。占据中原天下的大家伙,才可能发动针对关中的大战争。原因很简单:既然占定了中原天下,当然是哪条路好走、走哪条,因为有得选,所以函谷关或潼关也就成了众矢之的。3.山西军阀往往都是从山西蒲坂...

...路可以进入秦国,可六国为什么要傻傻地硬攻函谷关?
攻函谷关还是因为地势原因,如果从赵国境内走的话是可以进入秦国,可是损失也会特别大,只有硬攻函谷关,才是最“划算”的路线,更何况明明是六国要联合起来去攻打秦国,如果途径赵国的话,那么对于他们的统治者不但不会同意,而且还扰了百姓的安宁,怎么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路途,所以即使函谷关特别难攻,六...

六国合纵抗秦大约实行过八次,但为何均没有一致出兵过?
无论是从总体过程,还是最后结果,合纵攻秦都是失败透顶的。从合纵历史看,我们可以看出合纵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每一项都阻止了联盟攻秦的成功。例如各国之间的不讲信义,不真诚,合作多是两面三刀,没有团结一致的行动;合纵联盟诸国自身实力的不行,合纵最积极的韩、赵、魏三小国军力实在不行;齐国、楚国...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