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为什么要上追魏晋而不是周秦?难道魏晋就是书法的艺术巅峰吗?

如题所述

实际上,中国书法的诞生,应该是从中国文字的诞生开始算起来。有了文字,有了书写,那么就必然要面临一个问题,即文字的造型处理问题,这是贯穿于书法史发展始终的东西。

甚至我们还可以更往前追溯。当文字还没有出现,只是出现了类似于文字图案的时候,后世书法所要面临和处理的问题在那个时候其实已经出现了。

在我们通常的印象中,中国文字诞生最初始的形态就是篆刻在龟背上的甲骨文,根据这一点,有些书法家就竭力鼓吹碑学书法的意义。

但是近些年来考古发现却展现了另外一种可能,史前中国的第一个文字不仅比我们现今所知道的甲骨文还要早上几百年,而且它还是用类似于毛笔的软毫器具书写在陶片上的。

2001年,它的发现者李健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1期上发表《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文”字扁壶》,这个朱书“文”字扁壶身上有明显的文字书写痕迹。

但无论是篆刻在龟背上的甲骨文还是这个写作在陶器上的文字,最终他们都要面临文字造型处理这一个问题。

而所谓的“书法”,其实就是致力于钻研汉字书写“法则”的学问,而书法家就是一群把汉字书写规律、法度挖掘出来的人。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字和书法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无可分割的。汉字的书写取决于汉字本身的造字意义,而最终汉字呈现出来的风格面貌又会受到书法家书写的影响。

从文字发展史的角度来说,文字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书写者的书写习惯、书写效率以及时代进步发展所推动的。而从书法史的发展角度来说,文字形态的发展大部分的原因是书法家书写推动的。

但是这个问题仍然有可以探讨的空间,在文字和书法发展的早期,书法家群体并未形成,文字和书写形态的变迁往往更多取决于当时普罗大众、政治当权者以及社会文化形态。

而出现明显分界点和分水岭的时间就是魏晋时期。

中国书法发展史、文字发展史上,早期阶段有两个时期需要特别给予关注,一个是秦朝,一个是魏晋。

秦之前,由甲骨文发展演变而呈现出春秋战国各国文字多样化的形态,到了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开始统一文字。如果说战国时期各个国家文字形态的发展差异是由各自国家文化社会所决定的,那么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则是一次以政治力量来推动文字发展的行为。因而,决定文字发展变化的就不再是那些缓慢的,自下而上的因素,统治者也开始参与到其中。

秦汉时期的文字、书法发展基本上呈现这样一种趋势,比如由篆书演变到隶书的这一个过程,你很难找到具体的某些人、或者说某一个书法家,为这一个演变过程做了多么大的贡献。这一个显著的转变过程显然是由各种各样的书写者来推动的。

但是汉末三国魏晋时期,情况就悄悄发生着变化。由于政治上世家大族开始发展起来,门阀政治逐渐成为这一时期政治的主体,社会资源的分配越来越被这些早期的世家贵族所垄断,他们垄断的,不仅仅是有形的、存在确定意义实体的财富,而且还垄断了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艺术,书法就是其中一例。

汉末三国魏晋时期,钟繇、张芝等这些书法大家自然是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但是若论起影响力和对书法的贡献,还是要数二王家族的人物。王氏一门家大财大,正所谓“王与马,共天下”说的就是王氏家族的地位、影响力。

王羲之作为王氏家族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其书法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因此魏晋时期的书法也被后世的人们所特别铭记。魏晋之所以拥有如此重要的书法地位,还是因为魏晋时期是一个文化、艺术自觉的时期,人的觉醒、人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是最主要的发展动力源。

魏晋时期的人们不仅有了明确的人生追求,而且有了一定的审美倾向,这一时期以“品人论人”为主要活动的人文现象为以后艺术理论和艺术审美偏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此一时期,主导文字书法发展的,不仅仅是书法家这么简单,是被社会赋予了无穷政治权利和政治资源的贵族所把持。

魏晋之后的隋唐时期,门阀政治、贵族一家独大的局面被科举制所打破。寒门之士有了进阶上升的空间。此一时,书法发展又回到了当初为政治力量所主导、推崇的时期。这一点在唐朝显得尤为明显。

唐朝唐太宗搜罗天下文字,命怀仁和尚用王羲之的书法刻碑、派人计赚《兰亭》,这些举动无疑给当时的人释放着这样一个信号,那就是当权者推崇、认可王羲之的书法。此后以二王为代表的书法已经具有了名义上的正统性。

宋代人编修《淳化阁帖》,被看作是二王书法确立为正统的标志,并且王羲之书圣的对位被坐实。

明清时期,以二王风格为主要内容的馆阁体成为天下举子科考必备书写技能之一、乾隆皇帝刊刻三希堂等等行为,都是政治家、封建势力的当权者在推动书法文化发展方面做出的努力。

但是,这些由政治家们所主导的文化艺术发展趋向以及审美风格已经显示出了严重的弊端。尤其是在明清两代,书法已经被馆阁体所完全归束起来,没有任何生机。

清末康有为等人在乡间野地中发现甲骨文、碑刻,在某种意义上算是一种回归,一种对过往书法艺术纯粹自由发展的回归和向往,一种对自在“生长”的内部动力的致敬。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04
因为魏晋南北朝就是书法,饮食,娱乐活动等的巅峰朝代。魏晋的确是书法的艺术巅峰。周秦更多地发展的是军事跟经济。

学习书法为什么要上追魏晋而不是周秦?难道魏晋就是书法的艺术巅峰...
王羲之作为王氏家族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其书法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因此魏晋时期的书法也被后世的人们所特别铭记。魏晋之所以拥有如此重要的书法地位,还是因为魏晋时期是一个文化、艺术自觉的时期,人的觉醒、人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是最主要的发展动力源。魏晋时期的人们不仅有了明确的人生追求,而且有了一定的...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要想在书法上有所成就,没有好的修养和博大的胸怀是不行的,如果一个时代有了许多大艺术家,表明这个时代的修养和胸怀是与众不同的。所以书法和绘画是一个时代的折射,像镜子一样,能够看出这个时代是否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从这一点来看,书画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问题。...

心慕周秦两汉字,手追魏晋六朝书,出自哪里
论布局,千里江山入画图,构思精远,气象宏阔;论用笔,自由奔放,毫无禁忌,画家随意挥写,而法度谨严,不失自然之真,不丢山水之貌;论局部精细耐看,论整体气势磅礴;论用墨,谨而又慎、惜墨如金,却真气弥漫、气质高华。作品既不乏雄壮,又兼具秀美,加之融入画家内心的壮烈情怀,使画作中那一股郁...

楷书,隶书,草书,行书。
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一般说来,写小字与写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则上是:写大字要紧密无间,而写小字必要使其宽绰有余。也就是说:写大字要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写小字要能做到有大字似的局促,故古人所谓“作大字要如小字,...

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总之,玄学的发展使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玄学的思辨成就不仅被隋 唐佛学和宋 明理学所继承,而且泽及各门学科,最突出的是在艺术上创造了“重神理而遗形骸”,重自然而轻雕饰的美学观念,就连此时的山水诗画、书法也都深深浸染着玄学风采。佛、道、玄、儒的相互抗争与融合 道教是中国...

张坤山书法大师字好不好看
融汇化合相当难,除了功力学养以外,还要有智慧和胆识,它不单是个水到渠成的问题,要求书家有开拓的境界和创新的能力。他的作品大气开张、古朴苍茫、生辣奇肆,有雄强之气,有朴茂之风,有军人气概。作品中含容的东西多,比如秦汉、北碑、魏晋、唐宋乃至当代,还有一些民间书法的养料。能够把这么多的素材汇集在一起进行...

隶书起源于什么时候?
它是篆书的变体,楷书的前身,上继周秦,下开魏晋,是我国文字形体和书法演变的重要标志。隶书字体笔法方圆并用,逆锋、藏锋、回锋兼施,行笔是中锋、偏锋同在,其典型笔法,是有波势,用挑法,故又有“蚕头凤尾”之称。隶书究竟起源于何时,所云众多,说法不一。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云:“...

宗白华先生对魏晋南北朝的评价
中国独有的美术书法——这书法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是从晋人的风韵中产生的。魏晋的玄学使晋人得到空前绝后的精神解放,晋人的书法是这自由的精神人格最具体最适当的艺术表现。这抽象的音乐似的艺术才能表达出晋人的空灵的玄学精神和个性主义的自我价值。欧阳修云:“余尝喜览魏晋以来笔墨遗迹,而想前人之高致...

晋人的美有哪些表现
晋人这种内在的神韵美,最充分地表现于晋人的艺术中。魏晋六朝时期哲学和文艺的中心是人和人格本身,而不是外在事物。因此,阮籍、嵇康、陶潜等人的诗歌;顾恺之、陆控微等人的绘画;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等人的书法,无不充分显露出魏晋谊对个性的尊重,对圣澍的爱好,对自然的认同。对哲理的追求。这些艺术...

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社会汉字的主要字体是什么
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在楷书产生之前,我国的书法已产生了大篆、小篆和隶书三种书体。小篆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通行的文字,它是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其他诸侯国文字,为便于书写而删繁就简、规范统一的,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的规范化书体。隶书是继小篆之后出现的又...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