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对艺术特征的认识评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07-12-22
  康德力图调和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矛盾,但是康德对法规、理性、趣味、道德等古典主义艺术原则的强调实际上压倒了他对天才、想象、自由等浪漫主义艺术品格的推崇,古典主义的艺术原则已构成了对浪漫主义艺术品格的解构和否定.康德在不自觉中偏向了古典主义而非浪漫主义,这才是康德艺术观的本来面目.时代环境、传统教育以及他个人的性格气质造就了康德的这种古典主义的偏向.
  从《判断力批判》的整体结构出发,探讨了康德艺术观的基本问题,指出:康德哲学的核心是人的问题,作为解决审美问题的判断力批判是从纯粹理性到实践理性过渡的桥梁。《判断力批判》从对审美的先天条件探讨引出艺术问题即审美创造的探讨。康德从分析艺术的本质入手,提出了艺术的自由原则和创造原则,并通过对美的艺术的论述,指出了天才的本质特征,进而确立了想像力在艺术创造中的基础地位。康德的这一艺术理论,对西方艺术观跳出古典的模仿说向近代浪漫艺术和现代艺术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对文学而言,音乐除去有歌词的以外,所有的音乐旋律都可以单纯表现超功利和超善恶的生命力本身的美。音乐在其创造的初始,也融入了人的功利善恶观,但因为音乐本身的美的规律如此严格,其表现形态对人的思想而言又如此抽象,所以它只能笼统而抽象地用声音的变化来表现人的喜怒哀乐——仅只表现这种种情绪的形式,而不能表现其由来和原因——这种种声音的表现,恰与自然界种种的声音即“万籁之声”相对应,于是由人的内在情思而化成的声音的美,与自然的声音的美,融合为一了。这是一种奇妙的融合与碰撞,是“天人合一”的最高表现。

  所以,你在听同一段乐曲时,既可以任意驰骋自己的功利善恶观所酿成的情绪,把激烈急促、强大重浊的声音,想象成丑而可怕的人、动物或自然景象,而把抒情优美的声音,想象成美人、可爱的小动物或优美的大自然;或者,你也可以什么都不去想象,只把它当作是人在借用乐器的发声,即以各种长短高低不同的器乐声,模仿自然的“万籁齐鸣”,并让自己心中这一“籁”也随之涌动出声,随着万籁而驰骋宇宙。

  所以,音乐是最接近事物之本质美的艺术形式,它似乎最终能把人类的复杂理性,融化在无功利、无善恶的美中。尤其当人在欣赏无歌词、无标题音乐时,其精神意识是最自由自在的,最超脱于世俗社会之上的。音乐最能使人的心灵飞向纯美的圣殿。

  表现纯形式美或表现纯自然物的美术和舞蹈,有时也能达到这种高度——但也只有天才的艺术家才能做到。

  总之,在人类的审美中,功利、善恶和是非观念,几乎难以被剔除,甚至难得有丝毫的渗漏!就连音乐也常被人们加入歌词,以便明确而尽情地表达其善恶功利观!

  康德关于美的定义的症结究竟何在?

  我认为,其症结之一是:他对“美”和“审美中的美”混淆不分,或者他根本就认为只有审美中的“美”,不存在一个客观的“美”(见上文评述);严格来说,“审美中的美”其实就是柏拉图所说“美的”。

  人们常说,人的审美中的美是千差万别的。恰恰是这“千差万别”,体现出的正是丰富多采的美的具体现象(美的),而非唯一的美的本质(美)。

  因此,其症结之二就是:他对“美”和“美的”混淆不分。其实,历代学者有关美的其他定义,也多在这两个毛病中摇摆。只不过康德定义表现得更加集中和典型。

  美的本质因独立于人的观念而客观存在,与人的善恶、功利无关。而人的审美本就属于人的观念,无论人怎样努力,也无法去除其善恶、功利的本性。

  如果把美和审美中的美(美的)混淆不分,却又硬要清除“美-审美”这一连体怪胎中的“利害计较”,那么康德就只能得出“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和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和“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等等这样一些有关“美-审美”连体怪胎的定义。

  前者说的其实是“审美”和“美的”,而不是“美”。后者说的“不涉及概念”的“愉快”,其实就是“美感”或“快感”,而不是“审美”(审美必涉及概念,否则何用“审”?)。“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美,仅指自然美,而不包括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所以它仍然只是局部的美(美的),而不是全部的美(美的本质)。

  康德虽然认为审美是一种个人的趣味判断,但他却一再强调:这种个人的趣味判断,必须有一种人人共通的同一性,即他所说的“普遍有效”性。而且,康德强调这个审美判断的普遍有效性必须出自纯粹的主观。

  一般来说,凡是人的普遍有效的观念,都是对同一客观现实的接近一致的反映,而纯粹出自主观的个人趣味却总是千差万别的。即使少数人有共同趣味,它也不能算是普遍有效的。所以康德的所谓普遍有效的趣味判断,仅仅是他的假想,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康德的毛病还在于:他把因整一而简易明确的东西分割,使其复杂化和失去整一的原貌。而且,为了分别说明这些零零散散的东西,他又不得不创造出许多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令人费解的概念来称呼它们,解释它们,因此,其美学论述常显得繁琐晦涩。如他所创造的“纯粹美”“依存美”“知解力”“反思判断力”等等这些词语,如果不耐心按照他的解释去领会,就很难透彻理解他对美和审美现象的错综复杂而又不乏精彩的论述。

  奥地利物理学家、哲学家马赫曾从观测物理现象中得出一个结论:自然事物的运动都会自动寻找最快的捷径,人类思维运动的趋向也应如此。所以他提出了“思维经济原则”,告诫学者们不要编造太多的概念,以避免引起思维和理解的混乱。我认为这是极值得注意的忠告。

  当你把一个整一的东西拆卸开来,对各个局部分别给予一清二楚的说明,红是红,绿是绿,甚至不容它们藕断丝连时,你恰恰做了一件蠢事——破坏了人们对一件完整的东西的真正本质的认识,因为认识局部不等于认识整体。无论是西方机能主义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即格式塔心理学)或是科学的系统论,都告诉我们:局部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局部的和。就人的思维来说更是如此,“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整体,是流动着变化着的整体经验”(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詹姆斯语),“没有一个人有过一种所谓简单的感觉。”(美国艺术理论家阿恩海姆语)。

  我认为:带有功利善恶思考的理性思维,和追求无功利善恶及纯快感的审美思维,看起来是两种思维,其实它们根本不可能完全割裂干净,最终也仍然会是藕断丝连。它们和世上任何一对矛盾的事物一样,必然是相互渗透、互为比衬、又相对立统一而存在的。

  也就是说,它们彼此间永远找不到明确的分界线,但又具有相对明确的区别。为了给人的自然精神找到一片干净而纯美的立足之地,人类就常常寄情于艺术;但是在另一方面,人类又常常把艺术拉回现实,表现出人类心境的矛盾和反复无常。反正艺术是人所创造的,它就不得不任人摆布。

  正如上文所述,艺术美在客观美和主观美即审美之间,表现出中介性质。实质上,如果按照康德所说的,美或审美必须排除人的带有功利色彩的理性和概念的话,就等于取消了艺术,或说艺术根本就不会产生了。

  依我看,从人作为自然生物因而必然要追求无功利的生命的本质美(即生命力)的主观意愿来说,人的审美是竭力要趋向无功利、无善恶境界的。在这种主观意图的努力下,审美就有了偏重理性和偏重感性的区别,并分开了档次。

  它的低档次表现,就是总也离不开实用和功能的要求,离不开善恶的要求,如对文学、戏剧和诗的审美,以及对建筑、服装和烹调等等的审美;它的高档次表现,就是距实用和功能要求尽可能地远,对人的善恶、功利观念尽可能地超脱,如对美术、舞蹈和音乐的审美。说“尽可能”,就是说这种“远离”和“超脱”只是或多或少些罢了,而不可能是完全、彻底、干净地“远离”和“超脱”。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审美的“高低”档次,是仅就人的审美层次、审美价值而言,而非指审美对象本身的存在价值而言。即它并非暗示人的技术性或功利性创造价值,就低劣于人的艺术性创造价值。这里所说的仅仅是:在以艺术美为人的创造物的评审标准时,在人的任何一种创造中,只要其所包含的艺术美的数值越高,人的创造物就越具有审美价值(也就是审美档次越高)。即使是在建筑、服装甚至烹调等等有关实用物品的创造活动中,由于创造者本身的艺术才能极高,使其作品呈现出令人惊叹的高度的艺术品质,以致于有时会令人几乎就可以把它们当作纯粹的艺术品来欣赏了。

  总之,审美既然是人类的主观意识,就不可能是一种纯意识,不可能有纯审美意识——不带丝毫功利善恶观、甚至不带任何理性知解力的审美意识。

  就康德所说的“知解力”(逻辑判断)和“反思判断力”(审美和审目的判断)来说,其实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在审美中知解力越高,审美判断越趋向对象的美的精华。

  完形心理学派的艺术理论家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有段很精彩的话:“……人的诸心理能力在任何时候都是作为一个整体活动着,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

  但是,还有必要指出:我们在批判局部论以及康德式化整为零的机械性的分析方法时,却不能完全否定对局部的有机性的深入研究。学美术的人都知道:在我们进行对象的素描写生时,我们总要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比照着实物如此这般,无数次地进行着这种反反复复的观察和描绘,这样所画出的素描,才可能是一张出色的、逼真的写生画。

  我认为:对任何事物的任何性质(科学或艺术)的观察,都是如此,对局部和整体的研究都不能偏废。但是,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整体。因为我们研究一个事物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要认识一个完整的事物,而不是仅仅认识其局部,认识局部只是认识整体的辅助目的和必要途径。

  在我们批评康德的繁琐哲学的同时,也要避免陷入“简化论”的歧途。美国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特别指出了在科学中的简化论的弊端。他认为:简化论(偏重整体研究)和非简化论(偏重局部研究)同样重要,哪一个都不能偏废。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世界万物的双向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所以,人的思维也必然是、而且也必须是双向性的。

  就此而言,康德、黑格尔等等哲学和美学上的巨匠们,在对美和审美问题上的细致入微的研究中写出的宏篇巨作,将永远是耸立在人类审美史进程中的里程碑,不是任何自作聪明的批判所能推倒的。它们像年代久远的、盘根错节、枝叶繁茂的参天大树,每年每年,都带着它们那因经风历雨、日晒虫蛀而斑驳陆离的印痕,重新长出满树满枝的绿叶繁花,吸引着和荫庇着我们这些一代又一代的、只是偶尔涉足于此的路人。我们很容易看出并触摸到那些因时代和个体局限而留下的瘢痕。但是,我们在它们那需仰视才可见其全貌的高大繁茂的形象的荫庇下,自觉到本身的渺小。我们甚至无法用短小的臂膀环抱住它们那粗大的树干,更不用说能撼动其根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康德对艺术特征的认识评析
想象、自由等浪漫主义艺术品格的推崇,古典主义的艺术原则已构成了对浪漫主义艺术品格的解构和否定.康德在不自觉中偏向了古典主义而非浪漫主义,这才是康德艺术观的本来面目.时代环境、传统教育以及他个人的性格气质造就了康德的这种古典主义的偏向.

康德认为艺术的特征在于
康德认为艺术的特征在于是人有意图的以理性为基础的创造物,不同于自然,艺术是人类追求美的重要技巧,与作为知识的科学不同,艺术创作不同于手工艺生产,艺术即游戏。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将艺术与自然、科学、手艺进行了区分,对什么是艺术做出了判断,他认为艺术应该具有以下三条性质,以此分别区分于自...

康德把艺术分为‘机械的艺术’,‘快活的艺术’和‘美的艺术’三类.
康德把艺术分为‘机械的艺术’,‘快活的艺术’和‘美的艺术’三类. 10 康德把艺术分为‘机械的艺术’,‘快活的艺术’和‘美的艺术’三类,请结合给你的审美经验,说说这三类艺术的特点。... 康德把艺术分为‘机械的艺术’,‘快活的艺术’和‘美的艺术’三类,请结合给你的审美经验,说说这三类艺术的特点。 展...

康德的对于艺术的观点是什么?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把他的美学体系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康德把自由看作艺术的精髓,他认为正是在这一点上,艺术与...

康德对艺术的哲学思考(一)美的分析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就是评判美的能力,我们需要通过对审美判断进行分析,才能知晓将一个对象视为美的事物所必备的诸多条件。康得根据形式逻辑判断的质、量、关系和方式四个方面对审美判断加以分析,认为审美判断有四个契机,也就是四个本质特征,既 无利害的愉悦感,非概念的普遍性,主观形式的合目的性,以及...

怎样理解康德的审美观念及其艺术本质
特别是他的审美观念更是如此。康德的“审美观念”理论从欣赏的角度概括了中西方所有成功的文学艺术作品的共同特征,从创作上解释了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各种心理机能的关系。对后世的“形象思维”理论以及“形象大与理论”的理论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审美观念理论是丰富的,深刻的,又是矛盾的,复杂的,...

什么是康德关于美的艺术的理论的重要范畴
1、审美无功利性:康德认为审美经验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无功利性,即审美欣赏不是出于实用的或科学的动机,而是出于纯粹的审美感受。2、主观普遍性: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主观的,但又是普遍有效的。这意味着审美标准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主观感受的产物,同时这种主观的审美标准又具有普遍性,即不同的人在审美...

康德认为审美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这样就很容易发现康德美学的问题:1、他的美的定义太过单纯,并且基于一种主观的体验,而艺术往往展示一个世界,其中包含了一系列不可能单纯正面引起愉悦的内容,而产生悲剧、痛苦、恐怖等反面情绪的更与这种单纯的愉悦感格格不入,且会造成意志的不一致。2、在知性的判断中,特殊性并没有被规定,因为...

辨析;艺术的本质和特征认识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1.关于艺术的本质这个艺术学学科的根本问题,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德国古典美...

德国哲学家康德强调什么是艺术能追求到的美
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