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经济的失衡与调节

请针对这个问题做一些论述,字数越多越好,最好结合宏观经济学
对问题的回答应是从总体而言,不限制在某一特定行业,且希望回答者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直接粘贴,谢谢!

论中国的根本经济问题是结构性失衡

国民经济是由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各个机构或个人构成的系统,而
任何系统都是具有结构的。所谓的结构可以被理解为系统的构元(构成部
分)在某种关系中的分布,例如人体的结构通常指的是人体各部分在空间
关系中的分布,乐曲的结构是音符在时间关系中的分布,计算机的结构通
常指的是各模块在功能关系中的分布……。总之,离开构元间的关系,结
构是毫无意义的概念。而经济结构通常可以被理解为国民经济的各个组成
部分在发展状况这一关系中的分布情况。显然,在不同的系统层面上,有
不同层次的结构,例如有消费结构、供给结构、分配结构,还有诸如不同
产业的比例结构,同一产业内部企业技术水平的构成结构等等。本文所关
注的是中国经济宏观层面上的结构。

人类的经济现象及其运动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供给、需求和交换。供给
就是提供产品和服务,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这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础。
需求就是获得并消费使用价值,这是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和归宿。而交换
就是不同的供给者用自己生产的使用价值与别人生产的使用价值交换的过
程,是将供给与需求联系起来的纽带。这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连续的
经济运动。

国民经济的运动是否正常直接地来看,就是供求是否平衡,也就是供
给结构是否与消费结构吻合,我们举一个例子,设想一个简单社会的供给
结构是10吨大米、1吨油、1000米布、1吨斤铁,而消费结构为9吨大米、1
.2吨油、1200米布,0.8吨铁,那么我们就说供求结构失衡,即存在着结构
性失衡。当然,所谓结构性失衡不仅局限于直接的表现形式,也包括像不
同劳动力的比例结构、不同技术水平的企业的比例结构、不同技术含量的
产品的同类产品和服务的比例结构等等,正是这些结构方面的失衡才造成
了供求结构失衡。比方说中国农业人口所占比重过大,因此收入普遍较低
,这样限制了他们对工业品和现代服务(例如良好的医疗和先进的通讯)
的消费能力,从而引起结构性失衡。

为了说明结构性失衡是中国的根本经济问题,我愿意列举一些结构性
失衡的具体形式:

1、分配结构失衡。也就是所谓的两极分化。分配结构失衡直接的后果
是这样的:中国总的来说是一个奢侈品生产水平较低的国家,而人们对普
通商品的需求是有限的,最根本的地方在与支配大量财富的高收入者的收
入是来自于一般性商品的生产过程的(无论来自于剩余价值,还是受贿或
侵吞税收之类),这样,便反映为供给结构与消费结构的扭曲。比方说鞋
厂老板的富裕来自于鞋厂工人的劳动,服装厂老板的高收入来自于服装厂
工人的创造,饭店老板的收入来自于厨师和服务员的创造、建筑商的财富
由建筑工人创造等等,而上述老板能够消费多少双鞋子、服装、房屋和食
物呢?但是它们的财富却对应着大量的鞋子、服装等等,这样便出现了供
给大于需求的情况。

2、产业结构失衡。中国政府近年来一直把调整产业结构当成经济生活
的头等大事来抓,这种方向显然是正确的。但是产业结构失衡却不能单纯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孤立地加以解决。例如中国人多地少,无论怎么调整产
业结构,大部分土地还是得用来种植粮食,否则粮食安全问题便没有保障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普遍地较大幅度地增收是不可能的,农业劳动力的
绝对过剩问题根本不可能获得解决,我想,这是没有疑问的。因此,中国
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业劳动力,通过二三产业的高速发
展,走城市化的道路才能获得解决。再比方说低技术水平和效益的大量企
业的产业升级问题,这里涉及到数目庞大的人员的就业问题——而就业决
定着需求水平,决定着供求关系能否保持平衡。因此,这种升级不能盲目
地向前推进,而应该依靠市场的力量逐步地解决,构成缓冲。值得一提的
是:什么样的供给结构是合理的?这得取决于存在着什么样的需求结构,
而需求结构不是政府能够规定的,是消费者意愿的反映,这样,怎样调整
产业结构实际上政府做不了主,否则就很可能会陷入蛮干的境地。

产业结构失衡从现象上来说就是不同产业所包含的生产要素(例如劳
动力、技术水平等)之间无法构成平衡的交换结构,其根本表现形式是不
同产业当中的从业人员创造的产值存在较大差距(注意与分配结构失衡的
区别),于是高效率的产业便无法寻求到低效率的产业从业人员的足够的
消费。例如中国的彩电企业生产的大屏幕高性能的彩电就无法在中国农村
寻求到广泛的需求,从而限制了它的发展。因此,造成产业结构失衡的根
本原因是不同产业效率提高速度或者效率水平的严重不平衡,而要解决这
种不平衡,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策略加以解决。例如中
国农业生产的效率非常低,其根本原因并不是中国农业采用的品种不行,
也不是中国工业发展不足以提供农业机械化的设备,而在于大量农业劳动
力无法脱离农业生产,城市化速度过低不足吸纳大量农业人口。又如大量
中小企业技术水平低,效率低下,污染浪费严重。这些企业如果不能获得
技术提升而是被技术先进的企业搞破产,那么,只能造成大量的失业,反
过来影响先进企业的市场规模,因此,国家应该采取措施予以技术升级方
面的技术和资金支持,而不该任凭市场竞争将其消灭。中小企业的技术升
级必然带动与之相关的产业(例如机械制造业、冶金行业等等)的发展,
从而也为技术提升后的中小企业创造更广阔的市场。

生产力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均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但是从表
现形式来说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然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何防止产生机器
排斥人力的情况呢?根本出路在于新的供给形式的出现对原有产业系统的
人力的吸纳,还有原有产业体系的扩张和效率提高,比方说新的服务形式
的出现和发展(例如美容)、新工业部门的出现和发展的出现(例如家用
小轿车)。新的产品和服务的不断涌现及其发展,使大量劳动力被不断转
移,是原有产业提高效率而不引起大量失业的根本原因。当然原有产业部
门的扩张同样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例如建筑业的发展),从而也为
新兴产业提供市场。各产业部门之间是互动的,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的关系。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该着重于各产业的发展上,而不是削减某
些产业的规模上。例如中国的粮食过剩实际上是相对的,是与中国大多数
居民的生活水平低下的现实不相称的,如果把这些粮食转化成动物蛋白,
实际上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根本的问题还是在于其他方面的结构失衡(例
如分配结构失衡、劳动力结构失衡等等),因此出路不在于减少粮食生产
,而是发展其他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

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必须采取扩张性
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否则产业结构的调整便缺乏动力。

3、劳动力结构失衡。这其实是中国经济生活的最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
,不仅存在着农业劳动力严重过剩和科技人才缺乏的情况,也存在着各个
行业劳动力生产效率的巨大差距上,也就是说不仅存在着劳动力在不同产
业中的数量上的分配严重失衡的情况,也存在着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劳动力
在满足各产业发展的需求方面的失衡(例如据说上海高级技工严重缺乏,
而研究生之类的则供应充分)。中国的社会的劳动力结构失衡虽然直接地
来看与任何一种结构性失衡一样,反映为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与劳动力的需
求结构的很低的吻合度,但是与一般的供需结构失衡的调节方式不同的是
,调节的主要方向不再与供给方,而在于需求方。例如一般的商品供给结
构与消费结构失衡后,肯定是通过供给方根据市场反馈调整自己的供给水
平和结构来解决的,但是在劳动力市场方面,尽管劳动者自身调整自己的
技能可以用来填补对劳动力需求结构中的空缺部分,但是对劳动力的需求
方却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而且不存在消灭劳动力供给或者改变劳动力供给
数量的问题,这方面,劳动力供给具有相当特殊的性质。在中国这样一个
劳动力绝对并且大量过剩的国家里,根本的出路显然不是劳动者素质的变
化,而是对劳动力需求的大量增加。要做到对劳动力的需求的大量增加,
根本的出路在于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新兴产业(新增新的产品和服务供给
)和原有的第二第三产业的扩容。也就是说根本的出路在于通过大发展产
生的需求结构的扩容和变动,而不是局部的调整本身。

4、生产力在不同地区间的配置结构的失衡……

那么,为什么说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是结构失衡呢?我们知道,一个
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是否正常,直接地来说就是供给结构与需求结
构的是否吻合——其宏观表现也就是所谓的供求平衡,宏观上的供求平衡
是一个个微观上的供求平衡的总体体现。而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的表
现形式是什么呢?需求不足,供给过剩。尽管造成这种市场疲软的原因多
种多样,但是从它的各个具体的表现形式和原因上来说,都是这种层面上
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失衡,是很多产业发展远不充分的总的结果。事
实上,任何经济问题都可以被归结为结构性失衡,只不过其主要的失衡的
层面或者说内容不同,解决的手段不同而已。因此,结构性失衡是经济生
活的根本问题这个命题是具有普遍性的。

既然存在着需求不足和供给过剩,为什么原因竟然是“很多产业发展
远不充分”呢?这便是辩证思维与机械思维的不同点。中国是一个什么样
的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均产值列世界第116位。因此中国的供给状况无论
多么地过剩,实际上仍旧是相对过剩,相对过剩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人
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被满足的情况实际上是低于他们的意愿的,比方说
肉类供应的充足是建立在广大农村居民动物蛋白摄取量相当低下的现实上
的;再比方说纺织业的过剩是建立在很多人节约地消费服装的前提上的。
而相对过剩的产品和服务之所以找不到现实的购买力,原因就在于其他行
业发展相当滞后,就在于劳动力结构的严重失衡上,要解决这个问题,根
本的出路当然不是消灭过剩,而是加快滞后产业的发展,为其创造广阔的
消费空间。但要加快滞后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将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
即城市化)作为突破口,就必须实行虚拟货币政策,用货币的法定效力来
将潜在和剩余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为过剩的供给提供大大
扩展了的需求空间。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2-25
中国电信业迫切需要一次大规模的结构性调整,这是应对市场失衡和业务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也是支撑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潜在需求。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先导行业,电信业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进步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因此市场持续失衡,至少表明电信业支撑国民经济的能力已经出现了危险信号。

失衡“隐痛”将辐射整个国民经济

信产部一季度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固定电话用户继续保持在较低的增长水平。1~3月,全国固定电话用户仅新增320.6万户,达到37101.7万户;无线市话用户减少44.9万户,在固定电话用户中所占的比重为24.4%,比2006年底下降0.4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移动电话用户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连续创造2004年4月以来最高月增长纪录。3月,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新增672.2万户,远高于去年月均新增564.0万户的水平,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48065.2万户。

固定本地电话通话量比去年同期下降6.1%,而移动本地电话通话时长比去年同期增长34.9%,对固定本地业务的替代效应持续增强。从增量趋势来看,电信业市场失衡状况更是迅速加剧。

应该说,移动通信的迅速强大是中国电信业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从另一方面看,移动运营商一家独大进一步加深了市场结构的失衡,既阻碍了电信业整体的和谐发展,也背离了多年来电信改革的初衷。

众所周知,固网是国家的通信网命脉,承担着转变国民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公众信息服务、推动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重任。尤其是在需要安全保障、持续连通的公务、商务、政务等领域,更是离不开固定通信网的支撑。

然而,我国固网运营商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面临着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严峻问题,这必将削弱其支撑国民经济的能力。

电信业期待新一轮改革

不断失衡的电信业迫切需要的是一次大刀阔斧的结构性调整,否则很可能出现积重难返的局面,那时再调整不言而喻将付出更高额的成本,势必影响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电信市场继续失衡将造就新的市场垄断。实践证明,当一个企业成为市场垄断者时,随直而来的必然是“掠夺性低价”,通过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排挤竞争对手,而这种竞争失效的局面也违背了电信改革的初衷。

根据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属高寡占Ⅰ型的市场结构,从长远来看也将影响移动通信的健康发展,损害消费者利益。

而且,随着市场需求越来越向综合信息服务转变,三网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业务结构的变化将推动运营商竞争格局面向融合的重新架构。随着IPTV和3G移动电视等多媒体业务的兴起,“内容”日渐成为运营商开展差异化经营的一个重要因素。未来的电信运营商要能提供高速数据业务和融合业务。

“十一五”时期我国各行各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信息产业提供服务支撑的方式、手段、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电信业尤其是固网的自身可持续发展出现问题,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毕竟一旦固网过度萎缩甚至被替代,仅靠移动通信来实现社会信息化、支撑国民经济发展是不现实的。

因此,无论从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电信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看,尽早完成面向融合和打破失衡阴影的格局重构已经成为国家发展中非常紧迫的重要课题。

电信业继续改革必须关注的问题

首先,以重组快速建立“公平公正,有序有效”的市场环境,实现在电信业资源的有效配置,为三网融合时代的到来打好基础。电信业当前不断加剧的失衡局面本身已经证明,单靠市场自发调节,电信业很难实现有效竞争和竞争格局的理想架构。因此,通过重组实现改革的目标已经成为不得已的必然选择。

其次,3G、IPTV、VOIP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需要与之匹配的运营格局和业务架构,这也是电信业新一轮改革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启动全业务是一条便捷的途径。当然,考虑带当前失衡格局的现状,在启动全业务的过程中也需要适当的时间差以保证若势运营商尽快壮大。

再者,全球化发展带来电信业全球化竞争的深刻变革,中国电信业做大做强靠的是所有运营商的共同参与。从全球发展局面来看,成就融合性的国际电信巨头已经成为发展主流,我国电信业也应顺应潮流,通过资源的整合塑造几家规模巨大、竞争力强大的融合全业务运营商。

最后,电信企业要主动承担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促进社会信息化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寻求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参考资料:德国教条网,希特勒灭亡网,纳粹腐朽网,莱克星吨网,搜狗网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