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大意

是李煜的诗词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一】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赏析二】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之四○) (蒋雅云)

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煜的《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从李煜的词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位诗酒风流的皇帝是多么的才情盎然,是多么的聪颖慧敏,无奈造化弄人,只羡“一壶酒,一竿身,万顷波中得自由”的风流才子却生在帝王之家,竟又是处在国事危殆、饱经忧患的末世,于是面对大厦将倾、山河不保的无助与忧思便只能诉之于词。许是天意,曾为国主富贵荣华到极点,又身经亡国悲哀伤痛也到极点,这特殊的经历竟造就了李煜在词上登峰造极的成就,真可谓“国家不幸诗家幸”。
李煜的词以亡国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阶段:亡国前,历历悲欢;亡国后,字字血泪。无论是花前月下之浪漫还是怀念故国之哀伤,都蕴含了真挚的情感,是真情流露,是天然雕饰,宛若清水芙蓉,让人心醉。所谓“春花秋月何时了”,所谓“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所谓“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仿佛信口拈来,可若无失国之悲,切肤之痛,又怎能发如此怆恻缠绵、无可奈何之语!笔中多真情,字句都血泪,李煜该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相传也是他的绝命词,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形象地将人生的愁苦写到极致,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良辰美景,谁人不怜,为何偏偏诘问苍天“何时了”呢?谁人又能读懂词人此时心中的悲苦:原本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眼前的春花秋月仍与当年无异,如烟往事却已一去不返,越是美好的景色此刻越是刺痛他的心啊!遥想曾经终日纸醉金迷、声色犬马,这位亡国之君除了满腔悲苦,心中也有一丝悔意,于是慨然恨到“往事知多少?”
“往事只堪哀”啊,当真是“别时容易见时难”,为免于徒增伤感,还是“独自莫凭栏”吧!怎奈昨夜东风又起,明月之下,独自登上寂寞的“小楼”,引发多少对故国的怀念,生出几许离愁,添发几多怨悲?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无数次使他夜不能寐,正是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欲罢难休,欲罢怎休!愁!愁!愁!
遥想那“雕栏玉砌”应该是光彩依然吧,可当年的“朱颜”却无处可寻,“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山河”,瞬间如落花飘去,杳然不再,唯作烟梦罢了!这一“在”一“改”之间,道尽了几多物事人非的酸楚与哀伤,又怎能不“欲语泪先流”啊?
去国之思,失国之悲,亡国之恨,独掀万古愁。这重重的哀愁就如无边春水,含恨滚滚,日夜绵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肺腑之痛、炽热之情,如泣如诉,催人断肠,“真可谓以血书者也”(王国维)。以水喻愁,前有古人,后有来者,而意境上却无人能胜过李煜。白居易的“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刘禹锡的 “水流无限似侬愁”,都稍嫌直率,缺了几分遐想空间;而秦观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参考:《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叶嘉莹)李煜的“一江春水”将满腔哀愁形象化,“向东流”更是将愁之无边表现得酣畅淋漓,怎一个“愁”字了得!“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更容易引起共鸣,于是此句一出便千古传诵,堪称写“愁”句中一胜。
这首《虞美人》可谓哀伤入骨,显然,此时的李煜早已尝尽了阶下之囚的痛苦,更忍受着无尽的失国之悲,回首往昔,他对自己的软弱和纵情声色后悔不已,正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其实是心中只求速死,盼望早早了结余生,远离这份再也承受不住的痛苦,这与“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形成了呼应。末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吐露了一代亡国之君胸中的万千愁绪,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此愁之绵绵无尽让人心生伤感。
李煜为帝王,可他的词句中却毫无帝王之居高临下,采用的是纯尚自然的语言,流露的是平凡人的真情实感,如何能不富有感染力,怎能不流传于天下?沈去矜说:“余常谓李后主拙于治国,在词中犹不失为南面王。”王鹏运说:“概间气所钟,以谓词中之帝,当之无愧色矣。”李煜之词远超出了《花间》之意境,其雄奇幽怨之风格开拓了北宋词坛,称之为词中之帝也不为过。而一首《虞美人》更是道尽千古愁情,让后世之人嗟叹一代风流才子、词中帝王敏锐的才思与雅致的情思。

喜欢李煜的词,喜欢他明净的语言,喜欢他字里行间里露出的真挚情感,读起来仿若一条飘着桃花瓣的小溪,清澈见底,幽静明快,雅致清香,而又蕴着淡淡的哀伤。虽然“流水落花”已远去,但他带给我们的“天上人间”、“一江春水”,意境永存!

参考资料:http://taotieye.blogchina.com/4140642.html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虞美人的诗意?
正像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的内容大意。李煜《虞美人》翻译:春花秋月何时才了结?往事又知道多少!小楼上昨夜又刮来春天的风,在明月中对已亡的祖国不忍回想.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台阶都应还在,只是宫女已变老.问您能有多少愁?正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煜美人》诗句和诗意 你是想说李煜的《虞美人》...

虞美人 诗词大意
虞美人的诗词大意: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

虞美人 辛弃疾 “看取明年归奉、万年觞。”这句怎么赏析?
大意:翠绿的屏障和丝罗帷幕遮挡着前后,舞池中舞女的长袖上下翻飞正跳着祝福长寿的舞蹈,紫髯君侯居中而坐,两侧众臣相陪(冠佩指官吏,范成大诗:‘汉家麟阁多王侯,冠佩相望经几秋’),殿中御香炉里香烟缭绕,且看明年此时再敬献祝您福寿万年的祝酒。今晚恰似瑶池蟠桃宴,但下句的“咫尺长安日”特...

《虞美人》大意
《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

烽火起是什么歌
歌词:烽火起。是歌曲《虞美人》里面的歌词。演唱:熙宝 歌词大意:温盏三月杏雨 浇塞外烟尘清 柔荑轻整袖衣 惊鸿残阳和山青 闻过易水寒音 风飒飒雪凄凄 敲案缓歌一曲 今与君霸王别姬 杨柳依 轻呷这春光恐君带不去 烽火起 铁马战骨黄沙中隐 昔往矣 临行密密缝望君应常忆 今来思 长路无为共沾巾...

带有“海棠”的诗句有哪些?
李弥逊《虞美人》海棠开后春谁主,日日催花雨。这两句大意是:海棠花开后是什么花开呢?不论是什么花开,都会受到风雨的摧残。李清照《如梦令》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意思是: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

李煜最风流的诗词是那首?
这首词是在皇后周蔷生病,妹妹周薇进宫照顾姐姐时,李煜趁机带小姨子在宫中赏花聊天所作,大意是将好看的花及原浆的酒来盛赞周薇,隐喻“花开堪折直须折”,为进一步接近小姨子作了铺垫。第二首则是描写他与小姨子的一次难忘的相见。其词曰: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无人语。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

虞美人怎么读
虞美人[yú měi rén]虞美人是罂粟科,罂粟属,草本植物。虞美人耐寒,怕暑热,喜阳光充足的环境,喜排水良好、肥沃的沙壤土。原产于欧亚温带大陆。《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作品,其中有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是后世对虞姬的称呼。虞姬,秦末人,项羽的宠姬,姓虞...

请写出三首古诗词,并翻译。
刘过《虞美人》词曰:“人道愁来须殢酒”,就是这种状态了。结果是愁未能消,反而因酒致病,精神不振。“云鬓乱,未忺整”,说的是没有好心情去梳理零乱的鬓发。这其中有一个原因是,更有“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卫风·伯兮》)之意。因“无聊”而“殢酒”,因酒而“厌厌病”,因病而懒妆流,归根结底...

求李煜的诗词
这其中,最为出名的词就是这一首《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传说宋太宗就是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才于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李煜四十二岁生日时,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