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风 主题影评

如题所述

一只麦麦 2015-08-07 08:55:28
讲《破风》,应该从它的类型讲起。正如体育竞赛与人类文明一样悠久,体育题材的作品也始终伴随着中外电影的发展历史。

对于好莱坞,我们可以随口列举出一系列表现不同体育运动的经典电影:《洛奇》六部曲《棒球男孩》《追梦赤子心》《光荣之路》《一球成名》《愤怒的公牛》《奔腾年代》《卡特教练》《百万宝贝》乃至近年的奥斯卡热门《弱点》《斗士》《点球成金》《极速风流》等等,几乎每年都在出新,不胜枚举。或取材于真实人物,或改编自虚构小说,或脱胎于编剧想象,均能通过对主角迎难而上、愈挫愈勇、突破自我的过程描写,来展现拼搏进取的励志主题和体育精神。

国内第一部关于体育运动的电影是1928年的《一脚踢出去》,由第一代导演张石川和左翼作家洪深执导,还涉及到踢假球的故事情节。而后在每个时期我们都有名噪一时的体育片,30年代孙瑜执导、黎莉莉主演的黑白默片《体育皇后》点燃群众抗日怒火,50年代谢晋执导的新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女篮五号》及60年代左右的《冰上姐妹》《碧空银花》《小足球队》《女跳水队员》《大李小李和老李》、80年代的《沙鸥》、新千年后的《女足9号》《许海峰的枪》等等,都反映出国家发展体育运动、弘扬民族自豪的决策。

由此能看出的一点区别是,尽管体育比赛无疑都会与爱国精神联系到一起,但新中国的体育电影往往有更明显的“献礼”性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这一特点更加突出,以《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为代表,涌现了一大堆致敬奥运精神的影片。

我们太缺少关照当代体育运动的商业片了,无论是跟欧美还是跟邻国日韩比。纵然近些年也有《少林足球》《大灌篮》《霍元甲》《头文字D》,但体育比赛在片中更多被看作时髦的动作元素;《神奇》《再见巨人》等,评价又低到惨不忍睹。所以完全可以说,林超贤开垦了国内严肃运动题材商业片的土壤,连续两部作品《激战》和《破风》在艺术性和观赏性上都令人欣喜。当然随着中国越来越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体育大国,诸如陈可辛的最新传记片《李娜》等也将成为备受瞩目的对象。

为什么大家都不爱拍体育片?明明它类型定位明确,故事跌宕起伏,天然具备可以卖座的动作、情感元素,还饱含流行需求“社会正能量”。

但是在国内,以当代商业片的平均工业水准,拍好一部体育题材的电影,可能比其他爱情片、喜剧片要劳神费力得多,更关键的是对这一领域的市场试水不足,投资人、电影人普遍怯于冒险,与奥运之后全民关注体育的热情不符。

比如可以看看林超贤拍摄《破风》的一组公开数据:《破风》剧组工作人员达200至400人,动用400多台单车,出动17台摄影机,横跨10个城市取景,主创骑行117900公里(约绕赤道三圈),磨损200多双手套、300多套单车服、150多双运动鞋,消耗2000多条毛巾、12000瓶饮料,光是腿毛就刮掉了1斤,受伤几十人。

而为了备战拍摄,彭于晏接受了4个月的专业车手训练,每天11小时,内容涵盖体能、平衡、技巧等等,几位主演也都每天骑行训练120公里以上,须亲自挑战片中的场地赛、公路赛、接力赛等多场比赛。林家乐进组第一场戏就摔断锁骨,被救护车拉走。难怪林超贤落得个“魔鬼导演”称号。

为什么要这么拼,不是有特技吗?彭于晏说,你是不是真的骑过几十公里,爬坡时的喘法都不一样,专业车手一眼就能看出来。真实训练一方面是为揣摩表演,另一方面也是为保护演员自身的安全。要知道,无论你做多少保护措施,一群车手真的骑起来,你跟前面的车只差半个轮子远,看不到路面,想停都停不下来。

作为导演,林超贤追求真实与刺激并重的方式是在《破风》里频繁使用大量航拍镜头、车载鱼眼镜头、特写镜头,然后把这些如同实况转播般的、对比冲突强烈的镜头剪辑到一起,有点像演员们“表演”出来的纪录片。片中涉及多场比赛,林超贤数次只撷取最扣人心弦的赛点,以最优性价比刺激着观众的肾上腺素,大气的配乐也很能为煽动力加分。很多看过点映场的观众都总结出这么一些关键词:青春,激情,热血,燃,掌心直冒汗。

《破风》的剧本出自导演自己,但几位主角的经历均有真实原型。为满足商业诉求,影片集结了两岸三地甚至不同国家的高颜值演员阵容,并且在描绘紧张刺激的比赛场面的同时,也着力刻画了青春期运动员们的充沛感情,形成张弛相间的叙事节奏。窦骁与王珞丹之间的感情戏应该是剪掉了一部分,只在几个细节上点到为止,三角恋情让位于兄弟情谊。

作为两字片名的狂热拥趸,林超贤为这部电影选取了一个铿锵入耳又意蕴深远的名字:破风。就像《激战》之前很多人分不清MMA和拳击的区别,《破风》上映前很多人并不知道自行车团队比赛中破风手的存在。破风手指的是骑在冲线手前面、为其冲破风阻的人,这个角色本身就是团队精神的代表。因此不同于很多体育电影聚焦主人公的自我突破,《破风》讲的更多是同一团队成员之间协同与竞争的微妙关系。崔始源、彭于晏、窦骁实力相差无几,都有机会和能力做冲线手,那么如何使团队价值最大化便成了冲突焦点。

从几位主角身上可以看到体育精神的丰富层次:崔始源尊敬对手、公平竞技,窦骁知错能改、永不言弃,王珞丹吃苦耐劳、自强不息。而彭于晏则折射着看似高大上的优秀运动员不为人知的情感剖面:他也曾任性,也曾堕落,也有小骄傲和暴脾气。就像大部分体育励志片百用不厌的剧情套路一样,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也经历了各自的低谷,迎来了各自的希冀。

当然,《破风》也绝非尽善尽美,仍有可以探讨和改进的空间。比如连凯、欧阳娜娜等配角形象是不是单薄了点?彭于晏和王珞丹的感情推进是不是可以处理得更好一些?那个频频暗送秋波的女记者是什么来头?特效字体是不是显得有点low?

然而毕竟,就像某些女网友说的那样,胸肌欧巴都脱给你看了,还要啥自行车?怎么说《破风》都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和所有小鲜肉的脸蛋、所有体育比赛一样观赏性十足,值得看一场大银幕。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电影《破风》有哪些打动你的地方?
《破风》虽只是一部电影,但这部电影带给观众飞一般的感觉,电影带着我们破风骑行,追求勇敢自由的心与电影主人公一起跳动。这也是我给这部电影打满分的最重要的原因。

破风 主题影评
破风手指的是骑在冲线手前面、为其冲破风阻的人,这个角色本身就是团队精神的代表。因此不同于很多体育电影聚焦主人公的自我突破,《破风》讲的更多是同一团队成员之间协同与竞争的微妙关系。崔始源、彭于晏、窦骁实力相差无几,都有机会和能力做冲线手,那么如何使团队价值最大化便成了冲突焦点。从几位...

有什么电影像破风那样的
有见过圈内人影评认为《破风》的桥段很假,我觉得只是因为他从来没有为过团队出赛而已,或者他们根本就不能说是《破风》主题的圈内人。而《安达鲁西亚之夏》圈外人看了基本不是看不懂就是觉得一点都不有趣,但他比《破风》更真,主角只是一个努力却不得高光的人,你我他都一样。看完心里莫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