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乐器发展史

十分感谢,课堂药用。具体些!!

1、远古时期

以狩猎及歌舞伴奏为主,用的是打击乐器,如磬、陶钟、铜钟、祝、敔、管、篪、笙、、等,在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发展,但遵循著由不定音到固定音、种类少到多、不定型到定型、、等等途径。

2、夏商时期

乐器增多,如婸鼓、铃、编钟、埙、龠、言、、、等,出现的是有定音的击乐器和多管乐器,渐渐地人们也掌握了纯四度、大小三度、大二度及小二度的音程关系。

3、先秦时期

乐器不但增加,如击乐器:鼓、钟、镛、雅、祝、簧、筑、、,吹奏乐器:箫、管、龠、笙、埙、笛、竽、、,弹弦乐器:琴、瑟、筝等,表达的性能更加提高。

4、秦汉隋唐时期

乐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弹奏乐器(如琴、瑟、箜篌、琵琶、五弦琵琶、、、)得到空前的繁荣与发展。琵琶则是唐代最为重要的乐器,专以演奏宫廷燕乐为主。汉代开始琵琶类乐器使用了平均律,且急速发展。

5、辽、宋、西夏与金时期

承隋唐乐器,广泛地应用弦乐器(如嵇琴、轧筝),另有新乐器的产生,如义手笛、羌笛、箫管等吹奏乐器以及葫芦琴、、等弦乐器,还有流行在西北边区的马尾胡琴。

6、元代时期

在元统治初期的对内外战争,客观上引起国内各民族间,及本国与外国文化的交流。这时期出现了新的乐器,如三弦、火不思、七十二弦琵琶、鱼鼓、云璈、、、等。

7、明清时期

乐器有较大发展与集中,特别是胡琴类擦弦乐器(如二胡、京胡、板胡、马头琴、、、)与唢呐芦簧乐器。笙与古琴两类由於复古势力的勃兴,加上其古典价值,在国家音乐方面占了重要地位。

扩展资料

乐器历史:

乐器是人类早在原始时期已拥有的文明财富之一。围绕乐器的来历,自古以来中外均有许多传说和神话,并长期被据为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说。

如中国许多古书记载:“女娲作箫”、“女娲作笙”、“伏羲作箫”、“伏羲作琴”、“庖犠氏作瑟”、“倕作钟”、“伶伦入昆伦山采竹为笛”、“黄帝命伶伦铸十二钟”、“黄帝杀虁以其皮为鼓”等。

所述均为公元前四、五千年前的事,尚未或刚刚进入铜器时代,不可能有笙簧和铸钟等工艺很复杂的产品。那时的人对绝对音高可能有些概念,但对乐律未见有多少认识,象上述那些复杂的旋律性乐器不可能出现那么早。

那些传说中的人物,是否实有其人,至今史学上仍存疑待探索。所述乐器实有其物,但任何人不可能一下子造出那样完美的乐器。乐器都是逐步演进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乐器,是无疑的。据考,中国在远古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前),已有一些土鼓、磬、钟铃、骨哨、苇籥、埙等。

可能还有苓、管、篪、笙。至夏商(公元前21世纪前至前11世纪),除此前的乐器得到发展,如出现定音的编钟、编磬,以及鼗、言(大箫)、笙等,说明已有初浅的音高音程概念。

到周代,见于记载的乐器约近70种(有重名的),出现了对乐器分类的“八音”,有了琴、瑟等拨弦乐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传统乐器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0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的民族,自汉以来,广泛吸收了大量的外来乐器。如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时张骞通西域时传入的横吹(亦称横笛);汉灵帝时传入竖箜篌(曾称胡箜篌;

约在公元350年前后的东晋时,从新疆、甘肃一带传入了“曲项琵琶”,明代传入了扬琴和唢呐等。这些外来乐器,经过不断地改进,使它们逐渐成为中国民族乐器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

在中国乐器发展史中,值得注意的是拉弦乐器的出现大大晚于打击乐器、吹管乐器和弹弦乐器。据文献记载,唐代(公元618—907年)才出现以竹片轧之的“轧筝”和“奚琴”(在宋时作“嵇琴”)。宋时的嵇琴用马尾弓拉奏,并出现了“胡琴”的名称。

如宋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云:“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如怨单于。”自元代之后,在奚琴、胡琴的基础上发展成各种类型的拉弦乐器。

中国的“吹、打、弹、拉”四大类乐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对传承乐器的音质不纯、音律不统一、音量不平衡、转调不方便、固定音高乐器之间的音高标准不统一、在综合乐队中缺少中低音乐器等不足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并涌现了许多成果。

扩展资料:

中国音乐是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中叶之前,经历了远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以其多姿多彩的品种和内涵丰富的体系闻名于世。人们习惯上将他称为中国音乐的“古代期”或“传统期”,但每个历史上的时期都有“古”、“今”之分。

在相关的历史文献,中国音乐起源传说一直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主要体裁是“六代乐舞”。从半坡遗址发现六千年前的半坡埙。在西周重要的音乐是宫廷雅乐,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编钟。

古人说: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吕氏春秋”。根据20世纪考古发现,中国音乐的历史源源不是三千年、五千年,而是八、九千年或者更为遥远,八、九千年以来,中国音乐同中国文化一样,从未间断,这在世界古老文明中是很少见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传统乐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08-17
中国古代乐器史 1

古人认为音乐是圣洁的,可以洁净人的思想,创作音乐就是要和谐地使用“八音”,所谓“八音”是指八种乐器:金、石、土、木、竹、丝、匏、革。

金、石、土、木、竹、丝、匏、革就是由青铜、石头、陶器、木头、竹子、蚕丝、葫芦和皮革制成的乐器,中国古人按照乐器制作的材质而区分不同的乐器,正是这些乐器,在历史的深处,共同演绎了中国人心灵的乐章……

□2005年8月,一支中国乐队在瑞士的日内瓦州巡回演出,演出的主题为“东方音符”,观众从未见过乐队用来演奏的乐器、也从未欣赏过如此悠扬而古远的旋律,演奏在当地引起了轰动。

台下的聆听者并不了解,这种演奏方式已经融入了不少现代因素,现在的艺术家们已无法真正再现中国古人的音乐精髓了。

埙,形如鸡蛋的中国古代吹奏乐器,从这小小的乐器里发出来的乐声,马上会让人联想到空旷的原野,今天的人们听到后,也许会在心底涌起一丝淡淡的惆怅,仿佛回忆起了什么往事。

这是残留在人类集体记忆深处的一抹回忆。

从前,这种乐器就是用来在旷野上演奏的,它曾经统治了古中国人的音乐生活。从长江下游到黄河中游,人们在很多新石器时代的古文明遗址中,都发现了这种乐器。埙的制作十分简单,用泥土捏成形状,在上面开孔,然后放进火里烧制。

在中国埙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宽忍看来,埙的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有很强的震撼力,用作家贾平凹的话说就是土生地气,它不是一般乐器所能代替的,它对人的心灵,对人的内心世界有震撼的作用。

在艰苦的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和野兽抢夺食物,像野兽一样死于自然灾害。但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他们会思索,有智慧,他们的感情更加丰富,需要更多的表达方式,动物只会嚎叫,但人类会歌唱,而且还会让石头、泥土、竹子、骨头发出美妙的声音———乐器诞生了。

从乐理上说,中国古乐一般使用五声音阶,叫做“宫、商、角、徴、羽”,相当于“1、2、3、5、6”,比现代通用的七声音阶少“4”和“7”的音。那么,是不是中国的古乐器根本就不具备演奏七个音阶的功能呢?

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所所长乔建中认为,不能说中国没有七声音节,没有这个事情。中国人是以五声为主,这跟中国人的阴阳五行的宇宙观确实有很大的关系,后来的“宫商角徵羽”变成了“金木水火土”,变成“东西南北中”,总之跟五行观念有关。

这个规则也许正符合了中国文化所崇尚的平缓、宁静的精神境界,也正是因为以五个音阶为主,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音乐缺乏跌宕起伏的戏剧性,而显得沉稳典雅。

□公元前8世纪开始,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代,那是一个战乱不断的年代,也是一个文化大发展的年代,中国古乐器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期。

著名的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是一个音乐家。

在他的理论体系中,音乐和礼仪规范处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弹奏乐器是培养高贵品德的重要途径。据说孔子本人非常爱好演奏古琴,还能亲自谱曲。

从此,古琴就被赋予了高于乐器本身的意义,它的身影一直萦绕在中国古人的音乐生活中。

在中国古代,琴是文人的专用品,弹奏前要沐浴,弹奏时必须怀着肃穆宁静的心态,琴台上还必须燃上一炷香。据介绍,“琴者禁也”,是指弹琴的时候要禁止邪念,以求得一种修身养性的作用。此时的乐器并不仅仅发出美妙动听的音乐,更重要的是,借助乐器,人们得以陶冶性情,甚至感悟人生和宇宙的深奥哲理。

在历史悠久的武汉市,就有一座古琴台,这里流传着一个关于琴的故事。很久以前,在这里,一个叫俞伯牙的人听到了琴师钟子期的琴声,当琴声演绎巍峨高山时,他感慨道:多高的山啊!当琴声表现江河奔涌时,他又大声赞美道:多壮阔的江水啊!钟子期第一次遇到能听懂自己音乐的人,十分感动,与俞伯牙结为生死之交,俞伯牙死后,钟子期把琴摔碎,不再弹琴了。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代称。

就在离古琴台不远的地方有一座2000多年前的乐器殿堂。

1978年5月,在湖北随州,一项对中国古音乐史具有重大意义的考古发掘,带给中国音乐以足够的惊喜:墓葬的主人是公元前5世纪时,一个诸侯国的国王曾侯乙,在墓葬的中室,一间60多平方米的大屋子,象征着墓主人生前的“殿庭”,中室的南壁和西壁呈曲尺形立放着一组青铜编钟,它们整齐地挂在木头的钟架上,仿佛刚刚被埋入地下。

这套乐器不仅是世界考古史上惊人的成果,而且也是音乐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伟大发现。整套编钟体积硕大,造型繁复精细,显出磅礴大气的王者风范。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冯光生介绍说,当我们第一次敲响这编钟的时候,它那种非常透明、透明得像水滴一样的音色,还有它那绵长的余音,一下子把大家都镇住了,真是太美妙了!

□早在西汉年间,探险家张骞前往西域各国,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一些外来乐器因此进入中原地区,从而使中国的乐器发展出现了重大的变革。

在变革中,笛和箫的演进最为明显。

出土在河南的一个文化遗址里的笛子,已经有8000年的历史了,它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有音阶的发音器。乔建中介绍说,它就是人利用鹰的翅膀上那个比较粗的骨头,然后把它挖成了很多按孔、吹孔,来吹奏音乐的。

一直到汉代,中国传统的笛子都是竖吹的。乔建中介绍说,萧过去都叫笛,我们早期的那个笛是竖吹的东西,到了汉代以后,是张骞通西域首先带回来这个横吹的笛子。

在人类历史上,正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使得各个民族保持了不断创造和更新的生机。汉代结束后,进入到纷争不断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的年代是文化交流的黄金时代,各种外来文化进入到古中国,带来了创新的机遇。

中国乐器史上的重大变革产生了。经由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的乐器,在传统的音乐生活中渐渐占据了明显的地位。

有一种乐器被取了一个中原名字叫“阮咸”。实际上,“阮咸”是汉代流传下来的西域琵琶的变种,在汉时叫做秦琵琶,后来,在公元3世纪的西晋时期,由于名士阮咸擅长演奏这种乐器,所以就以他的名字改名叫“阮咸”。

琵琶的名字其实就是指弹奏法,“琵”是指向外弹弦,“琶”是指向内弹弦。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千古名篇《琵琶行》中,曾对琵琶演奏做了无比生动和形象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语,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引进和融合,中国古乐器在唐朝形成了前代所没有过的五彩缤纷的局面。遗憾的是,保存至今的唐代乐器实物非常少见。不过,考古出土的唐三彩却向我们展示了唐朝的伴奏乐队:乐队的乐器是一个大杂烩,有中国传统的乐器排箫、笙、竖笛,也有传自西域的琵琶、箜篌、横笛、拍板。

今天,在日本还保存着少数珍贵的唐代乐器文物。

□经过多次的改造,到了元代,一种新型的中国乐器———弓弦类乐器诞生了,它们的主要功用是为戏曲、说唱、歌舞伴奏和参与某些小型传统乐队的合奏。

乔建中介绍说,二胡音调非常柔和,和曾经在唐朝独领风骚的琵琶相比,二胡显得更加富有表现力,而且,二胡的音色比较接近人声,具有较强的歌唱性。明清以后,二胡家族逐渐扩大,出现了高胡、板胡、京胡等等品种,二胡终于坐上了中国民乐器的头把交椅。

明清时,中国民间乐器的队伍基本成熟了。

历经千年的吸收、创造、淘汰和更新,几类乐器成为中国音乐舞台上最主要的角色,后来按照演奏的方法,它们被分为四种类型,以二胡、京胡、高胡等为代表的拉弦乐器;以琴、琵琶、扬琴等为代表的弹拨乐器;以笛子、箫、笙、唢呐等为代表的吹管乐器;以堂鼓、铜鼓、排鼓、钹等为代表的打击乐器。

而在中世纪的欧洲却是另一幅景象。气势磅礴的交响乐队正在逐渐形成,各种乐器和谐地演绎着越来越复杂的音乐,交响乐起源于宗教音乐,发自于人类对上帝的敬仰之情,因而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

而中国的传统乐器仍旧沿着自己的轨道往前行进。

纵 观 中 国 乐 器 发 展 史

当然,想要在一千字左右的篇幅想要深入探讨中国乐器发展是非常困难的(真的要写应该是可以像百科全书那麼厚吧),这篇文章你不妨当作一种目录式的随意导览。笔者打算以简单的方式带过一场从遥远年代便开始的至恋,从旅行开始,音乐和文学,美术,人民生活便是一体,例如说那是一场生死相随的符码,令人无可自己。是啊,有一个遥远的地方称之为中国。在文字时代之前,因为劳动,所以呼喊之间彷佛就有了韵律,祭神、献歌,或者在两条远远的大河唷,便开始一场场的乐章。比方说战争、水旱、这些呼喊开始有了音阶的概念,节拍整齐,编制有了初步的完整性。
后来进到了夏商时代。目前因为文献极少,只能从一些破简残编发现一些诗歌,但可以发现的是,音乐已经有了超过实用的审美功能,表现在劳动生产、婚姻、战争、奴隶生活和描写
景观的赞美歌曲。在两个时期音乐是离不开人声和舞蹈的。到了春秋战国之后,纯粹只有旋律线的音乐开始出现,但还是多已乐器、人声、混合舞蹈的形式为主。打击乐器在这时候已经精密发展,除了鼓之外,已经有了大编制的钟磬,或小型的打击乐器,用来军队远征或祈求农忙时期顺利的。

一直到南北朝为止。代表中国国乐的乐器差不多都已经问世。详细的情形因为篇幅的限制,不能一一论及。(可以参考中国音乐发展始和中国音乐典,里头详述中国乐器的由来将近千百种)但这时候的重要发展是出现了专门的演奏家,女伶,舞者。技巧高超的乐器使用者配合编曲家,在中国音乐史上创造空前辉煌的文明。国家已经设立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来收集民歌,古老歌谣,以及音乐家们的献曲。这段时期市民族融合的地一时期,融合许多外来的乐器如胡琴,羯鼓、梆笛等等。而本土?乐器如古筝,阮咸等因为中国二分音乐律(有人说是十二平均律的前身)的诞生,已经大幅度的改良。在曲式上还是以地方音乐的独奏曲或少数几人的合奏为主。

大规模的音乐合奏首见於隋唐五代,例如唐玄宗最有明的霓裳羽衣曲。这首歌曲便是世界公认的第一交响化成功的团曲。其中还杂柔印度波斯音乐,可说充分展示了唐代颠峰时期的世界观。这段时间,外来音乐的影响更大,许多人能解胡语,擅用琵琶,以及来自东瀛(日本)的改良后的芦笙,更加丰富中国音乐的内容。

时间很快的摇啊摇就晃到了清朝。这段期间乐器的本身没有太多变化,直得一提的是音乐的风格走向了更多元纷呈的风貌,例如说唱,例如戏剧和音乐的杂揉。从外国进口的「洋(扬)琴」已丰富变化的魅力瞬间成为中国音乐的最新宠儿。更为中国音乐添加一比传奇的色彩。

最后到了现在,乐器的本身不在是音乐要探讨的课题。而是如何在这些既有的基础上,循得一个宏大的世界观,又找到自己本土音乐的发展方向。许多擅长象徵,超写实的作曲家也开始以中国音乐作为创作的题材。亦是当前最新音乐趋势。虽然无法定义这是好还是不好,但是也表示中国音乐是一个不可小看的一门学问。

不过有一句话是很重要的。音乐,不管是哪里的,真正的重点不是理论,而
是你是否好好的爱著它。不管它在哪里,一定会是温柔的陪伴,就像是我们
自己一样。

按:中华文明曙光初现,中国音乐便随之诞生。八千多年来,中国音乐与中国乐器,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中法文化年的重点项目《中国古代乐器展》,从中国现藏的二千多件乐器中遴选出了一百二十三件乐器,囊括了中华民族从新石器时期以来各个历史阶段的具有代表性的乐器精品,这些国宝级的乐器几乎全部都是首次走出国门,展现 在西方。

文:在中国古老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乐器的演变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凭证。一九八五年,河南舞阳县出土的古笛,距今已有八千余年的历史,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骨哨,迄今也已有七千余年。河南安阳出土的鼓和湖北随县发掘的曾侯乙编钟,距今也有两三千年的时间。

远古乐音 人类的童年记忆

走进坐落在塞纳河畔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古色古香的"中国古代乐器展"展厅,就像穿过时空的隧道,遁入到一个古老而悠远的"音响世界"。中国文化中心此次展览布置专业考究,以音乐类别和乐器特点分为体鸣乐器、膜鸣乐器、弦鸣乐器和气鸣乐器等几大类。

纵观中国古代音乐史,从音乐的形成和发展的脉络上来看,音乐中节奏的发展要比旋律、音调、音高等其他音乐的组成部分成熟得早。古代的先人如何演奏音乐,怎样"击石拊石(演奏石磬)",我们现在已不得而知,现在只能通过历史上的有限记载,来想象先人们"鼓钟钦钦"的场景了。

有幸的是,人类在童年时期的音乐物证,今天仍然存活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展厅中的土鼓就是一例。土鼓制作于新石器时代,以现代音乐类别的划分,土鼓属于打击乐器的范畴。此次展览的土鼓实物,形状为两端粗、中间细,一端是罐状,一端像敞口喇叭,它应该是本次展览中最为古老的乐器之一。

另一古老而久远的打击乐器是商代的石磬,商磬为片状,质黑,表面光滑,它在古代主要用于祭祀、仪典、宴飨乐舞等的演奏。展览中除商磬之外,还有汉代用于军乐演奏的虎钮錞于和战国时期宫廷仪典使用的先秦编钟,以及北宋年间演奏雅乐的乐器大晟钟和中国少数民族的打击乐器十二生肖铜鼓、腰鼓、蛙式三系锣、金刚铃和马铃等等。

这些古老而又奇特的打击乐器,有的是历代中国音乐研究者几经辗转、着力收藏的古物;有的是解放后中国几代音乐学者跋山涉水从边疆民族采集的乐器品种;还有从"大炼钢铁"时代高炉前抢救出来的打击乐器,都经历过水与火的洗礼。 在展览的众多乐器中,还有来自京剧大师梅兰芳、程砚秋等文化名人的赠品以及盛家伦、冼星海一些音乐家的遗物。比如靠门边的那面通体紫黑的小堂鼓,就曾是梅兰芳先生的收藏品,现在鼓身的铜环上还挂有一张发黄的小纸片,上写"梅59"字样,应该是梅先生自己收藏时的编号。

离此不远悬挂于木架上的大锣,也是梅先生的旧藏。说到打击乐器中的锣类,人们大多只知道此类乐器用于戏曲伴奏或是民间吹打音乐。但它还有另外一个少为人知的功效,那就是在西洋交响乐队中,中国锣类的打击乐器(特别是产于中国武汉的铜质打击乐器),因为具有苍劲古朴,韵长味厚的独特音色,长久以来为西方乐团所推崇。

在西方音乐界,人们对中国传统音乐,特别是中国古老民族和戏曲中打击乐的表现形式充满敬意。中国民族和戏曲打击乐器仅用单件乐器就能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人物形象、思维和情感的变化,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被公认为人类文化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展厅内还有一件平时罕见的中国古老打击乐器的仿制品"雷鼗"。雷鼗是由四个小鼓组成,每鼓有两个面,所以又叫"八面鼓"。鼓身用一根木杖串起,木杖插入鼓架,木杖的顶端雕有鸟饰和莲花,此乐器原为程砚秋先生收藏。展厅的中间展台,摆放着一副大钹,钹上雕有龙飞腾荡的图案,上刻"大明宣德"字样,钹身已坏,从裂处来看是在演奏中被击裂的。铜钹旁边,还平放着一对铜铙,均为程砚秋先生所藏。

环顾四周,古器围绕,仿佛使人置身于古人"击石拊石"的场景,感受到古代祭祀"鼓钟伐鼛"的庄重场面。古韵遗芳的京剧梅派名剧《霸王别姬》中的虞姬婀娜剑舞,程派唱腔的幽怨离情,悦然在目,充盈于耳。这些中国古老的打击乐器,无论铜质还是木制,石制还是革制,他们都曾经历了历史的沧溟,穿越过时空的喧闹,现今归附于平静的岁月港湾。

琵琶弦上说相思

如果说中国打击乐器描绘出了中国打击乐文化的灿烂辉煌,那么以"琵琶"为总称的便携式抱弹弦乐器和笛、角等中国吹奏乐器便体现出了中外文化交流具体的融合过程。

自汉代以来,琵琶便随着西北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古老的丝绸之路经新疆、甘肃等地,最终传入中原地区。中国唐代琵琶艺术无论从演奏还是乐器特点方面都在音乐领域中独领风骚。白居易"今夜闻君琵琶语,为君翻作琵琶行"舒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晏几道借"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哀叹"琵琶弦上说相思"的离愁。

"琵琶"之得名,以象声为始,弹奏时手指外弹为"琵",内弹为"琶"。琵琶不但可以表现《汉宫秋月》、《夕阳箫鼓》等婉约细腻的柔情心曲,还能以独特的表现手法展现《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将军令》等波澜壮阔、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

高山流水觅知音--巴黎中国古代乐器展侧记

作为中法文化年活动的一个重要项目,2月10日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开幕的中国古代乐器展以丰富的展品和精彩的表演,吸引了众多对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怀有强烈兴趣的法国观众。近日,记者带着对祖国文化的深厚感情专程参观了展览,并对举办此次展览的有关人士进行了采访。

走进展览大厅,琳琅满目、风格各异的中国古代乐器,将长达八千余年的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长河呈现在观众面前。展览告诉人们,自中华文明的曙光初现,中国音乐便随之诞生。在八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音乐记述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悲欢。

中国乐器是中国音乐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是中国乐器的两个特征。从种类上看,中国古代乐器可以划分为四大类,即体鸣乐器,如钟和磬;膜鸣乐器,如鼓;玄鸣乐器,如琵琶;气鸣乐器,如萧和笛。从发展史上看,中国古代乐器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远古时期(约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711年)的吹奏类乐器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乐器,其中以1985年在河南舞阳出土的16支竖吹骨笛的年代最为久远,迄今已有八千余年历史,此时的乐器以狩猎和歌舞伴奏为主;先秦时期(公元前711年—公元前256年)是中国乐器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乐器以击奏类为主,音乐以钟鼓乐为代表;秦汉隋唐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是中国乐器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弹奏类乐器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其中唐代则是中国乐器发展的最高峰,琵琶是唐代最为重要的乐器,音乐也以宫廷燕乐为代表;宋元明清时期(960年-1840年)最为重要的是弓弦乐器的发展,这一时期宫廷音乐逐渐萧条,取而代之的是民间音乐。

此次展出的123件中国古乐器,是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珍藏的2100多件乐器中遴选出来的。展品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历年出土的富含历史价值的珍贵文物,如新石器时代的鼓腔、魏晋年代的铜鼓和唐宋时期的古琴等,其中好几件都是首次公开展出;二是音乐研究所数十年来从全国各地搜集到的各类中国传统乐器,包括至今仍在舞台上演奏的二胡、笙、笛等,其中不少是从中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中收集到的。两类乐器共济一堂,相映生辉,充分显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绵延有序和博大精深。展品历史之悠久,种类之繁多,制作之精妙,无不令观众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音乐,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和文化的结晶。乐器作为一种能够将各种风格的音乐充分表达出来的器具,其本身就是一种极其精致的文化,不仅凝结着历代艺术家的音乐智慧和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而且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当观众倘佯在展览大厅,观赏展台上的一件件中国古乐器时,可以想像几千年来它们曾经发出的各种各样的乐声,或激越,或平和,或欢腾,或悲怨,或以金钲羯鼓唱风云变色的壮丽,或以锦瑟银筝传花前月下的清雅;这时,人们仿佛能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所经历的悲欢,听到中国历史前进的脚步声。

展览会上,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师生们进行的一些乐器的现场表演,更是吸引了法国观众。听着这些来自古老东方的美妙音乐,他们有的脸上流露出惊奇,有的则显得有几分陶醉,分别以各种不同的表情显示出了对中国音乐文化的理解。

参观期间,记者就举办这次展览的有关问题采访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乔建中先生。当记者问及在巴黎举办这次中国古代乐器展的宗旨时,乔先生介绍说,“首先是因为中国乐器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迫切需要向世界进行介绍和展示。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乐器发展的历史长达七、八千年,而且中间从来没有中断过,一直发展到今天,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其历史之悠久,品种之丰富,是在世界民族中少见的。然而,过去中西方在对彼此音乐文化的了解方面是不对等的。我们对西方的了解相当多,从中法两国来说,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很多中国的音乐家都曾来到法国学习,现在过来的留学生更是越来越多;而相对来说西方对我们的了解则很少。其实,我们也知道,法国人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具有了解中国音乐的迫切愿望。因此,我们一直有这样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想把中国的乐器作为一种文化介绍给法国,介绍给西方。这次中法文化年活动的举行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在中法文化交流的背景下,我们首次在欧洲展出中国的古乐器,非常有意义。而且不仅仅是静态的展览,还有来自中国的学生和老师现场表演中国乐器。对于中西乐器文化的交流来说,这次是迈开了第一步,在巴黎这样的世界文化都市举办了这样一个展览,使许多西方人对中国的音乐文化加深了了解。”

谈到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乔先生说,“西方的音乐当然也是从民间而来,但它已有几百年的专业历史,它更多的是几百年来在专业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而中国音乐是在自己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主流是民间音乐、传统音乐。20世纪的中国也有不少专业音乐,但我们专业音乐发展的充分程度与西方完全不同。这与西方音乐形成很大的反差。我们这种音乐的生命力以及它所呈现出的方式,具有我们中华民族的特色,是需要我们的音乐家们来很好总结的。进行这种东西方的音乐文化交流,对于发展中国的专业音乐是很重要的。”

当记者问及法国观众对于这次中国古乐展的反应时,乔先生说,“从总体上看,西方观众对于中国音乐目前还是处在感到很新奇的阶段。自这次展览举办以来,每天都有不少观众前来参观。许多观众反映,他们对中国乐器和音乐一直怀着强烈的好奇和兴趣,现在终于有机会看到和听到了,想不到中国藏有这么多的音乐珍宝,真是太奇妙、太美了。”乔先生表示,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逐步扩大和深入,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西方人认识并理解中国音乐。

听着乔先生的介绍,望着展厅里那一道道充满了新奇的目光,记者不由得想起了中国历史上那个伯牙坠琴的故事。音乐贵在有知音,中国的音乐尤其看重知音。如今,绵延八千余年的中国音乐,已经开始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寻觅到越来越多的知音,这是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的祥瑞之兆。(程励)

中国民族音乐
中国传统乐器的合奏形式,因流传地域的不同、乐器组合的不同、主奏乐器的不同、传承曲目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乐种。

一般说来,地方性是其最大的特点,因此在称呼上,也大都在乐器组合样式之前冠以地名,如属于 北 方鼓吹乐种 的有:西安鼓乐、山西八大套、冀中音乐会、鲁西南鼓吹乐、辽宁鼓吹乐、洛阳十盘乐。属于 南方吹打乐种 的有:浙东锣鼓、苏南十番锣鼓、苏南十番鼓、福州十番、泉州笼吹、闽西南十班。属于 丝竹乐种 的有:福建南曲、潮州弦诗乐、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北方弦索乐等。

中国民间乐种是分布在各个地区的雅集性的艺术会社,它们的分布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封建时代宫廷管理乐籍的制度有关。一般说来,历代皇都的所在地,也正是今日民间乐种流传最密集、民间乐社最集中、民间乐师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区。例如 “ 西安鼓乐 ” 与唐代在西安建立首都有关,河南大相国寺寺院音乐与宋代在开封建立首都有关,北京智化寺京音乐与河北笙管乐种与辽、金、元、明、清各代帝都在北京建立国都有关。距离北京不远的河北省承德市,原是清代皇帝避暑的离宫,现在当地仍然保持着一些宫廷乐谱,该地区的民间艺人仍然可以演奏这些乐曲。这说明,该地的民间艺人都是封建王朝衰落后遗留下来的宫廷乐师。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民间的许多半农半艺的艺人身上,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这是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中一个重要的构成因素。

创作的合奏作品 除了传统的器乐合奏外,本世纪以来,作曲家根据传统乐曲改编创作了一大批作品,例如最著名的《春江花月夜》。它由上海大同乐会会员柳尧章根据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 1949年后经多次加工编配,日臻完善。乐曲的和声背景,以琵琶由慢渐快的挑弹模拟鼓声,配用箫的轻巧打音吐唱做主旋律。两种乐器,一种颗粒型的拨弹短音,一种绵延形的吹奏长音,以音响的对比,展示了动与静的春江画面。主题以民间音乐常用的合尾手法反复推进,形象地描绘出江面上的微波荡漾。乐曲通过委婉的旋律,流畅的节律,巧妙细腻、配合错落的配器,展现了月夜春江的宁静景色和江南水乡的迷人风姿。类似的乐曲还有《花好月圆》《紫竹调》《月儿高》。

中国著名作曲家聂耳也改编创作了一些民族乐器的合奏曲,如《彩云追月》、《翠湖春晓》(据云南洞经音乐曲牌《宏仁卦》改编)、《金蛇狂舞》(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作者采用了许多民间乐器的发展手法,如螺蛳结顶结构,即将上下两个对答的乐句,一步一步减少节拍,最后合而为一,推向高潮。配器上加以激越的锣鼓,渲染了热烈欢腾的气氛。

在戏曲场面中,为人物塑造、烘托气氛专用的仪式音乐、间奏伴奏、经过长期的加工提炼,也从传统曲牌渐变为纯粹的器乐合奏形式。如京剧传统曲牌《小开门》《夜深沉》《朝天子》等。

单纯的由打击乐器组合而成的套曲,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最突
第3个回答  2006-08-19
灰陶埙:商代 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埙是我国最早的吹奏乐器之一,这种埙以出自安阳殷墟的陶埙为蓝本。古书曾记:“伏羲氏灼土为埙”,说明这种陶土烧制的乐器出现在三皇五帝那遥远的年代。这里介绍的埙呈倒置的螺形,顶端有一圆形吹口,为五音孔埙,近低处一面有倒品字形音孔3个,另一方面有左右对称的音孔2个,一大一小,形制相同,均作平底,经测音,可发11个音,从测音结果看,可以吹出七声音阶,已有若干音阶与调式,制造也已趋向规格化,可能已有标准音或绝对音高的概念。音色苍凉忧郁,如泣如诉。 这种中国特有的闭口气振乐器,保存了一个古老的音响世界,引导人们走入一个苍茫悲怆的意境之中。
木瑟:春秋 固始县侯古堆出土
瑟是古史记载中原始的丝弦乐器之一,它有二十五根弦,是根据信阳长台关出土的瑟复制而成的,瑟码很低,由两排组成,演奏时左右手交替配合,汉画像砖上的弹瑟场景也说明了这一点,瑟可以在不变色码的情况下转多个音调,十分方便。高音区清脆、中音区明亮、低音区浑厚,饱满是瑟的特征之一,瑟音域宽广,可独奏、合奏。 早在上古时期就流传着许多擅长鼓瑟吹笙的音乐家,孔子从卫国师襄学琴,郑国师文如痴如醉膜拜瑟前,魏师旷,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更是千古流传。古人言:“伏羲作瑟、伏羲作琴”伏羲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一位造乐之神。“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今日宾朋满座,琴瑟的乐声,如流水,如凤鸣,如南风,如月行,引我们走进大自然深深的芬芳里。
王孙诰编钟 春秋 淅川下寺楚墓出土
“八音之中,金石为先,”商周贵族宫庭中的祭典与宴乐都离不开钟磬这类礼乐“重器”,并以其数量多少和形制的大小来显示主人的身份地位。这种青铜打击乐器,从三千年前的夏王朝的铜铃开始,到商代的铜铙、西周的鎛钟,东周的各类编钟,形制越来越复杂,编列越来越大。
编钟是先奏时期的宫廷乐器,它也是古代帝王权力的象征。王孙诰编钟共26枚角钟,是目前我国出土的春秋时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广、音色最好、制作最精,富有穿透力的音色,气势磅礴的辉煌钟声,将我们带入二千五百年前楚王神秘的庙堂之上。王孙诰编钟为双音编钟,一个编钟以正鼓部和侧鼓部可以同时敲出一个非常和谐的三度音程,,其音域可跨越四个半八度,到明代的十二平均律由朱载土育王子提出时,其律制在春秋时期已十分广泛地应用于实践之中了, 王孙诰编钟的出土即是明证,它集中体现了皇室威严、古朴、辉煌、凝重之大气。钟上有113字铭文,意谓:王孙诰作钟以乐楚王、诸侯嘉宾及父兄诸士,万年无期。
骨笛:新石器时代 舞阳贾湖遗址出土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距今约8000年左右的骨笛,是用鹤鸟肢骨所制,一般长20厘米,口径一厘米左右,形式固定,制作规范,骨笛一侧钻有7个形音孔,每孔间距基本相等,其中在6孔与7孔之间靠近7孔处另钻一调音小孔,说明骨笛的制作者已有了明确的音观念。经测音,可以演奏河北民歌《小白菜》。研究结果认为:贾湖骨笛音阶结构至少是六声音阶,也有可能是七声齐备的古老的下徵音阶。此外,还存在着多宫演奏的可能性。贾湖骨笛的出土,导致了先秦音乐史的补写,由于它的问世而逐渐完善起来的整部中国古代音乐史也有着再度认识的估价和必要,毫无疑问,贾湖骨笛史是迄今为止所见年代中最为久远的乐器。
距今8700年的骨笛,是用鹤鸟肢骨所制,上钻七孔。经测定,已经具备七声音阶结构,至今仍可吹奏旋律。
石排箫:春秋 淅川下寺楚墓出土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以排箫演奏的远古韶乐,不仅可以招来凤鸟。也使圣人孔子闻后,陶醉得三月不知肉味,叹为尽善尽美。古人对排箫有许多溢美之辞。它的外形犹如凤鸟的羽翼,声音犹如凤鸟的吟鸣。排箫呈三角形翼状,石质,灰白色,吹口平齐,钻有十个圆孔,下部长短依次递减,中间刻一凸起的钭横带缚管,为我国最早的排箫。 河南出土的上古排箫,有骨质、石质、竹质三种。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石排箫,以整块的石料制成十三个长短不等的编管,管壁的厚度只有一毫米。这种精确的音律排列与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工,证明了二千多年前中国古乐高超的艺术水平。
《北堂书钞》对排箫有这样的描述:“像风翼,如风鸣,其形参差,长声肃箫”,陶注云:“其形象风之翼,十管长二尺”。故排箫又称参差、风箫。
我馆这件石排箫管孔深度与管外长度不尽相同,管孔内径自最长管至最短管依次递减。除少数管口部残损过甚外,余管均能吹出高低不同的音调。
虎座木鼓: 战国 信阳长台关出土
上古,人们提及最多的打击乐器就是鼓。黄帝是鼓的发明者。传说黄帝在与蚩尤作战时,80面夔鼓齐鸣,声震千里,使蚩尤闻声丧胆。这里的虎座鼓与虎座鸟架鼓,是根据出土于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墓的鼓复制而成的,鼓座为两只对尾的伏虎,通体绘黄、红、褐相间的 鳞纹与卷云纹,和虎背连接的风足鼓架上,是一个桐木制成的黑红色云纹大鼓。高大的凤鸟鼓与威风凛凛的虎座鼓,构成了仿古乐器中最为亮丽的风景线。
鼓是我国原始社会最重要的打击乐器之一。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鼓的传说,其中在皇帝与 龙逐鹿中原时进行的逐鹿之战中,鼓就是皇帝取胜的法宝之一。据载,皇帝制作的鼓,敲击起来“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遂战胜 龙,取得胜利。至春秋时期,器乐演奏形式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仅可以独奏,而且可以合奏。其中以鼓、编钟、石磬为主的“金石齐鸣”,“钟鼓之乐”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此鼓根据长台关一号墓出土木鼓复制。鼓座为两只对尾的伏虎,其通体绘黄、红、褐相间的鳞纹与卷云纹,与虎背连结的凤足鼓架上,是一桐木制成的黑红色云纹大鼓

古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在古代是地位最崇高的乐器。古琴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13个徽位,代表一年的12个月及闰月。琴面弧形代表天,琴底为平象征地,为天圆地方"。有西方音乐人评价:这个乐器的构造,是依据中国天与地之间关系的观念而设计的,使人联想到传说中只有天上神仙才能听得到的音乐。

瑟:中国原始的丝弦乐器之一,共有二十五根弦。《诗经》中有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瑟曾销声匿迹千年之久,而今“幽兰汉乐”将传说中的声音再次呈现于舞台之上,琴瑟合鸣,乐声如流水,如凤鸣,如南风,如月行,引我们走进大自然深深的芬芳里。

箜篌:中国古老的弹弦乐器,始于汉代,历史悠久;音域宽广、音色

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唐时期曾用于西凉、龟兹、疏勒、高丽、天竺诸乐中。明代后失传达300年之久。

方响:古代打击乐器,由十六块大小相同的长方形玉片组成,以厚薄不同定音高,分上下两层悬挂,用小铁锤敲击;出现于北周。隋唐时用于燕乐,后也用于宫廷雅乐,自宋代后渐少使用,现濒于失传境地

中国古乐器中的圣音——埙
80年代初期,我国民族乐坛上出现了一种“新”的乐器,它样子象个鸭梨,双手捧着吹,发出的特殊音色赋有人声的感情气质,金风瑟瑟、古雅深沉、浑圆醇厚,引起了中外广大音乐爱好者的极大兴趣。这种震撼中国乐坛的奇妙乐器就是几经磨难,近百年来近于绝响,又被重新发掘出来的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埙。

相传,古代有一个小伙子非常喜欢埙这个乐器,觉得它能抒发自己的情意,他每天都要吹,凄婉缠绵的乐声飘呀飘,这如泣如诉的乐声终于传到了一个美丽姑娘的耳中,姑娘名叫黄河,她听了这动人的乐声,终日心神不定,于是让父亲请来了这个吹埙的小伙子,黄河的父亲见这个小伙子相貌英俊却衣衫褴褛,心中很不悦,很快叫人把他打发走了。小伙子见到了美丽的黄河姑娘日思夜想,终于病倒了,口里叫着姑娘的名字离开了人世间,但是,他的心却变成了一颗红宝石。一位过路的匠人看见了这块晶莹剔透的红宝石,于是就拾去打造成一个“心”形的饰物,然后摆在集市里卖,适逢黄河姑娘路过,看见这颗红心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亲切感,于是就买了下来带回家里,每天拿出来玩,爱不释手。一天,姑娘又想起了吹埙的小伙子,很是伤心,禁不住落下泪来,姑娘的眼泪滴在红心宝石上,没想到这颗红宝石是一颗不死的心,被姑娘的泪水浸润了以后,突然碎裂开来。后来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演化成一个谚语“不见黄河心不死”。

这个故事是不是属于埙我不清楚,但每当听到埙那如泣如怨摄魂夺魄的声音时,我便在心里为它讲述一个哀怨的故事。其实埙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一种吹奏乐器,它有近似人声的音色,很擅长演奏一些抒情的哀婉的曲调。
第4个回答  2006-08-16
远古时代 (距今约七千年前)

这个时期的乐器与先民的工作、生活及狩猎息息相关,例如,最初发现的骨哨,是用动物的肢骨制成,只能吹出与鸟鸣十分相似的简单音调;而此时的「埙」,只有吹孔,似乎也只是用来模仿鸟兽的叫声,以诱捕鸟兽,最后发展到有音孔的旋律乐器,其发展过程都是由使用之工具逐渐衍化而成,型态上由不定型、不定音、种类少、慢慢地形成定型、固定音及多种类的乐器;项目中以打击和吹管为主,制作造材料取自石、木、土、草、芦苇和兽骨等,形式上为单管单孔、一器一音。

当时的乐器 : 磬、陶铃、祝、致、管、埙、鼓、篪

夏商 (1765 ~ 1122 BC )

乐器种类多样,制作精致,铜制乐器增加,表面装饰以繁复的花纹;技术及艺术上已有相当的水准,如虎纹石磬、编铙等;定音打击乐器产生,将同一种乐器编排成组,扩充音域,埙有陶制、骨制、石制等,发展成五孔。

当时的乐器 : 编钟、编磬、陶埙、石埙、铃、铎、鼓、和、言、铙、钥

西周 (1100 ~ 771 BC )

宫廷制定了音乐制度,建立了宫廷「雅乐」,对于日益增多的乐器种类,以制作材料的不同来加以分类,有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等八类,称为「八音」;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此时仍以打击乐居多,其中编钟及编磬已极具水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已有一管多孔的横吹乐器及平置的弹弦乐器的出现。管乐器可吹奏出多音的音阶,「琴」仍是弹弦乐器的总称,有「十弦琴」及「五弦琴」两种,「瑟」已成为歌唱的伴奏乐器。

当时的乐器 : 在「诗经」等文字记载中,此时约有七十种乐器出现,吹奏乐器有萧、管、钥、埙、箎、笙、编钟、编磬、石排箫;弹弦乐器有琴、瑟等。

春秋战国 (770BC - 221BC )

流传数百年的雅乐,秉着以礼法为主要内容,排除俗乐,存在于上层社会的狭窄空间,不仅脱离群众生活更日渐僵化,民间则流行使用比较小型轻便又多样化的乐器,例如 : 筑、琴、筝 ( 五弦筑身构造仍属雏型阶段),古琴独奏技术发展,也产生了数位著名琴家如师旷、师文、师襄、伯牙等;<战国策>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由此记载中可以看出乐器在民间流行的盛况。 西周中晚期 , 「编钟」已由三、五个一组发展为八个一组,到了春秋中晚期又增加到九个、十三个一组,而「钟鼓乐」更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音乐表演形式,以「编钟」为主要旋律乐器,「建鼓」为指挥及控制节奏的乐器,另外还有编磬 , 篪 , 笙 , 排箫 , 瑟等之旋律乐器 , 其中「编钟」, 「编磬」可以以五声、六声、七声音阶转调及和音方式演奏;试想在两千多年前中国音乐已有如此庞大规模,高、中、低音声部俱全的乐团,可想当时音乐的蓬勃发展。 1978年在湖北随县发掘战国早期诸侯曾侯乙的坟墓,出土的乐器共有八种124件,其中「编钟」规模之巨大、制作之精致、保存之完整最值得一提;全套「编钟」共有64个,总重量在2500公斤以上,由最小的约2.4 公斤到大的约203.6公斤分三层悬挂,「立柱」则为六个青铜佩剑武士,全套「编钟」均可拆卸安装,而每个钟都能发出两个不同音高的音(古代「编钟」特点,不仅音域得以扩大,亦方便演奏),钟体大约有2800个金篆体铭文(标明律、调及音阶),此一发掘明白地显示了这个时期音乐文化和青铜铸造工艺的辉煌成就。

当时的乐器 : 种类仍以击乐为最多,弹弦乐器有瑟、琴、筑;吹奏乐器为管、钥、埙、簧笙、竽、苇钥;打击乐器则有编钟、编磬、建鼓、县鼓、祝、敔、击、庸、铎

参考书目 : 郑德渊《中国乐器学》、陈裕刚《中国的戏曲音乐总述篇》、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高厚永《民族器乐概论》、李民雄《民族器乐知识广播讲座》、丘琼荪遗作、隗芾辑补之《燕乐探微》、刘东升、胡传藩、胡彦久编着《中国乐器图志》、丹青艺丛编委会之《民族音乐概论》、照片来源 : 《中国乐器图志》张振华摄影。

秦汉 (221BC - 222AD)

秦时,宫廷建立了音乐机构--「乐府」,设专职的演奏乐师,乐器制造,及管理人员弹奏乐器筝的出现,后来称为「秦筝」。 汉时开始了对外的交通联系,朝鲜与中国音乐文化的交流,外来文化渐渐传入,许多带有游牧色彩的轻便乐器,吹奏乐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由西域传入横吹(笛),西南羌族传入羌笛(箫的前身汉时简称「尺篪」),西北游牧民族传入笳、角;不仅充实丰富了吹奏乐器,更使吹奏乐器的发展更加完备,「鼓吹乐」盛行,形成此时期独立的音乐表演形式。 「鼓吹乐」既是吹奏与打击乐器互相结合的演奏方式,分为鼓吹(以排箫、笳为主,道路行进仪仗形式)及横吹(鼓、角为主,军乐奏于马上)此演奏方式一直延续到隋唐。 琴,逐渐定型成七弦琴的型态,独奏技术更加精进,许多著名琴曲诞生,如:「广陵散」胡茄十八拍「酒狂」等。 琵琶类乐器的出现及急速发展,并且使用了平均律,是此时期抱握弹弦乐器的总称。

当时重要乐器 : 排箫、笛、羌笛、竽、笳、角、琴、瑟、箜篌、琵琶、铜鼓

三国魏晋南北朝 (220AD - 565AD)

西晋永嘉之乱时,西方、北方的居民向内地迁徒,各地区、民族独特的音乐艺术对原有的传统音乐。 曲项琵琶与五弦琵琶于公元350年前后一起由印度传入我国北方,后来成为唐代的主要乐器。 「筚篥」,约在公元384年随「龟兹乐」传入,在宋代成为乐器之首,另外还有方「向沙锣」、「铜锣」的出现。 南北朝末期中国乐器传入日本,此时经济及政治稳定,各族文化融合,演奏形式更加丰富,甚至将外来的乐曲中国化。

当时重要乐器 : 笙、笛、篪、琴、瑟、筑、琵琶、方向、筚篥

隋唐五代(565AD - 960AD)

隋唐的宫廷燕乐设有「九部乐」及「十部乐」,吸收了外国音乐及少数民族的音乐;演奏方式依其表演形式的不同分为「坐部伎」、「立部伎」;乐器中使用的铜鼓、鼓、节股鼓、目要鼓等均为传入的打击乐器,所使用的乐器种类多达十几种,各部音乐包括汉族(清商乐)、边疆少数民族(西凉、高昌、龟兹、疏乐),外国(安国乐、天竺乐、扶南乐等)。 隋唐时期日本派到中国学习中国音乐达二十二次,并将中国乐器、乐曲、乐谱带回日本。唐时朝鲜(韩国)派遣来华的留学生络绎不绝,公元840年回国(朝鲜)达165人;12世纪初期,朝鲜音乐分为<唐乐>及<乡乐>,唐乐之乐器均与中国相同。 唐时因对外往来,在原有乐器的发展基础上大量的传入外来音乐,所用的乐器约有三百种之多,丰富原有的演奏形式,也促进乐器的发展。唐时流行的「轧筝」、「奚琴」是拉弦乐器的前身,只在民间使用。琵琶类的乐器在唐时极为盛行,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如段善本、康昆仑、曹刚等。另外其他的弹弦乐器也十分完备,有琴、瑟、筝、筑、竖箜篌、卧箜篌、凤首箜篌。 此时期对于乐器的制作及演奏技术也相对的提高,不仅吸收了外国及少数民族的音乐,更逐渐打破地区、国家界限,相互交流而中国化。

此时期重要乐器 : 五弦琵琶、阮弦琵琶、竖箜篌、卧箜篌、凤首箜篌、琴铜、鼓铜、钹、筚篥、笛、方向。

参考书目 : 郑德渊《中国乐器学》、陈裕刚《中国的戏曲音乐总述篇》、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高厚永《民族器乐概论》、李民雄《民族器乐知识广播讲座》、丘琼荪遗作、隗芾辑补之《燕乐探微》、刘东升、胡传藩、胡彦久编《中国乐器图志》、丹青艺丛编委会之《民族音乐概论》、照片来源 : 《故宫月刊》。

辽宋西夏金(960AD-1270AD)

中国传统音乐,不仅存在于宫廷及高阶层社会,更通俗化的活跃在不同的地方戏曲里,音乐家也逐渐平民化,产生了不同的流派。

笙,由17簧、19簧至36簧(凤笙)不断的改进。

拉弦乐器--胡琴的出现,宋时才出现以马尾为弓的胡琴(形制与现代的拉弦乐器相近)

宋时,宫廷设立「大晟府」(制造乐器)「铸泻务」(制作铜乐器),「教坊」(教学机构,依乐师专长分为13部)等音乐机构。

这个时期多承袭唐时的音乐制度及庞大的乐队形态,新乐器有来自于民间流行的乐器或增加同类型的乐器、曲艺、戏曲及小型合奏的方式逐渐兴盛,民间音乐社团也为之增多。

当时重要乐器:官笛、羌笛、葫芦琴、马尾胡琴、葫芦笙、竹笛

元(1271AD-1368AD)

元代宫廷「雅乐」仍然采用宋金时代的音乐制度,所使用的乐器约有37种,此时在国内各民族间以及国与国之间,产生广泛的文化交流,进而引进不少外来乐器,拉弦乐器「胡琴」普遍使用于军队和乐团合奏,乐器合奏仍以弦乐为主的方式,并流行与蒙古乐器合奏。

当时重要乐器:三弦、火不思(中亚传入)、七十二弦琵琶(巴格达传入)、兴隆笙(中亚传入)、鱼鼓、简子、云锣。

明清(1369AD-1911AD)

清初,除了忽视及舍弃明朝之前新创的乐器之外,对于琵琶也不再视为权威的乐器;笙及古琴,因为流传已久的传统价值,在国家音乐方面占了重要的地位。

胡琴、唢呐及芦簧类乐器形成了较大的发展,胡琴的种类增加,出现了四弦的四胡、板胡、粤胡、京胡、三弦胡琴、马头琴等,唢呐在明朝时才有记载出现,最初只用于军乐及在戏曲音乐中伴奏唱腔和吹奏过场音乐。

音乐书籍刊物的产生,有中国最早发行的琵琶谱(华文彬的琵琶谱),也有多种古琴弹法的书籍,唐宋时期流行的乐器逐渐在民间失传,如箜篌、排箫、方响等。而今日使用的乐器却在当时十分的流行,例如笛、唢呐、三弦、笙、箫、管、胡琴、筝、扬琴、月琴、琵琶等,当时的戏曲及说唱音乐不断的蓬勃发展,其相关的乐器也相形的增多及普及化。

此时期中国与少数民族及邻国的乐器,相互交流,互通使用,新产生的乐器增大了音量,在音色和音域上也改善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中国民族乐器共有哪些
中国古代乐器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主要时期:一、远古时期(约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711年):这一时期最古老的吹奏乐器是河南舞阳出土的骨笛。而弦乐器中,虽然“瑟”在古籍中有记载,但其实物尚未被发现。这些乐器主要用于狩猎和歌舞伴奏。二、先秦时期(公元前711年-公元前256年):在这一时期,乐器...

中国传统乐器古代史
这一时期,大量外国乐器传入中国,弹奏类乐器尤其是古琴的发展空前繁荣。唐代被认为是乐器发展的最高峰,古琴谱在这个时期出现,其中丘明(494年-590年)所传《幽兰》被认为是已知最早的琴谱。晚唐时期,曹柔创造了简字谱,这种谱式保存了古琴音乐。琵琶在唐代成为最重要的乐器之一,宫廷燕乐是当时音乐的代...

古今中外音乐和乐器的发展史(急)
一、远古时期,(约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711年):吹奏类乐器最早出现,以河南舞阳骨笛为最古老的实例。击奏类乐器在这一阶段也有所出现,弦乐器在古籍中有所记载,但实物出土较少。这些乐器主要用于狩猎和歌舞伴奏。二、先秦时期,(公元前711年-公元前256年):这一时期是我国乐器发展的高峰,乐器...

中国民族乐器具体有哪些分类,并列举不同分类里的常见乐器以及代表作品...
中国古代乐器史可以分为四个发展时期:一、远古时期,(约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711年):根据现有的出土实物,吹奏类乐器是最早出现的乐器,以河南舞阳骨笛最为久远。这段时期也出土了不少的击奏类乐器,弦乐器见于典籍的有“瑟”,但未见实物出土,远古时期的乐器以狩猎和歌舞伴奏为主。二、先秦时期,...

中国传统乐器古代史
秦汉隋唐时期,公元前221年到公元960年,乐器发展达到鼎盛,外国乐器大量传入,弹奏类乐器空前繁荣。唐代是乐器发展的最高峰,古琴谱出现,其中丘明(494年-590年)所传《幽兰》是最早琴谱。晚唐曹柔又创简字谱,保存了古琴音乐。琵琶成为唐代最重要的乐器,宫廷燕乐是音乐代表。拉弦类乐器开始在民间普及。

中外乐器的发展历史以及分类
先秦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在这一时期,中国乐器发展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并确立了八音分类法。古琴在此时诞生,并迅速成为重要的独奏乐器。当时的乐器以打击乐器为主,其中曾侯乙编钟是最具影响力的出土文物,钟鼓乐成为代表性的音乐形式。

中国乐器发展史
乐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弹奏乐器(如琴、瑟、箜篌、琵琶、五弦琵琶、、、)得到空前的繁荣与发展。琵琶则是唐代最为重要的乐器,专以演奏宫廷燕乐为主。汉代开始琵琶类乐器使用了平均律,且急速发展。5、辽、宋、西夏与金时期 承隋唐乐器,广泛地应用弦乐器(如嵇琴、轧筝),另有新乐器的产生,如义手笛、...

中国民族器乐发展史?
中国民乐的发展 先秦:编钟改写先秦的音乐历史 李教授认为,在我国湖北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是先秦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它的出土改变了一段时间内在民族音乐领域内所认为的先秦音乐只有五声音阶的观点,彻底改写了整个先秦的音乐历史。据了解,曾侯乙墓被发掘以后,其中有陪葬的64枚编钟。从编钟...

秦汉隋唐时期是我国乐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对不对
秦汉隋唐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鼎盛时期,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大量的外国乐器传入我国,弹奏类乐器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唐代则是我国乐器发展的最高峰,出现了古琴谱,现存丘明(494年-590年)所传《幽兰》是我国最早的琴谱。晚唐曹柔又创简字谱,使得古琴音乐得以保存...

中国音乐史 发展
器乐 1、骨哨 世界最古老的吹奏乐器,是河南舞阳的贾湖遗址出土的"贾湖骨笛",其年代的上限为距今9000年左右。因其复杂性而被命名为骨笛,而非骨哨。骨哨相对骨笛简易得多。2、陶埙 陶埙在古代主要为诱捕猎物所用,是中国最古老的闭口吹奏乐器。3、骨笛 骨笛是笛子的一种,也是最早的乐器。又称鹰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