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练习题

如题所述

讨论并归纳:“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极为简陋。

2、文末提出“何陋之有”,你认为作者这样说对吗?理由?

讨论并归纳:人品高尚(斯是陋室,唯吴德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

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作者写陋室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讨论并归纳: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强调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六、课外拓展

1、看材料,思考问题。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可以睡觉,打呼噜。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思考:(1)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而言的?

(2)那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2、之前已请同学设计过自己的家了,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习刘禹锡,为你的家取个名,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七、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1、称颂:人品高尚。

2、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名的奉献精神。

八、小结: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

九、布置作业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

6.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 ?答:往来。

有相对 ?回答:无。

鸿儒相对 ?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 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16.教师讲解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回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2-25
齐读课文,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从文中找出体现“陋”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极为简陋。

2、文末提出“何陋之有”,你认为作者这样说对吗?理由?

讨论并归纳:人品高尚(斯是陋室,唯吴德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

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作者写陋室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讨论并归纳: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强调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六、课外拓展

1、看材料,思考问题。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可以睡觉,打呼噜。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思考:(1)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而言的?

(2)那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2、之前已请同学设计过自己的家了,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习刘禹锡,为你的家取个名,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七、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1、称颂:人品高尚。

2、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名的奉献精神。

八、小结: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

九、布置作业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

6.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 ?答:往来。

有相对 ?回答:无。

鸿儒相对 ?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 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16.教师讲解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本人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回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四、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

19.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表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学生上台给板书填空。
第2个回答  2007-12-25
题漏了
第3个回答  2020-03-14
我可是扒了好久的箱子
才把那N年前的书翻出来
挥汗~~
南阳诸葛庐
西蜀紫云亭
归隐山林的愿望
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
托物言志的写法
点睛之笔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挈全文词语
何陋之有
本文实虚相映的句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第4个回答  2019-10-16
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出淤泥而不染;
5、文章的主旨句是
出淤泥而不染

6、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陋室铭练习题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

陋室铭练习题及答案 百度文库
答: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21)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答: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22)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是一位有着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的名士。

《爱莲说》 《陋室铭》的相关练习题
一、 默写 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形象品质的名句是 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章的主旨句是 6、...

陋室铭练习题及答案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从全文内容看,作者具有怎样的生活情趣?7、本文题为《陋室铭》,而作者却没有直接去写陋室,为什么?既然是陋室,作者就应该倾其笔写尽其陋,然而作者又没有去写其陋,相反却极写其不陋,这又是为什么?8、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

陋室铭练习题
《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

陋室铭 练习题(小学校园作业本里的)(带答案)
陋室铭 练习题(小学校园作业本里的)(带答案)  我来答 3个回答 #热议# 该不该让孩子很早学习人情世故? 匿名用户 2010-11-21 展开全部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集》。被白居易称为“诗豪”。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

陋室铭练习题及答案
1.引用孔子的话再次点明中心,2.总结全文,3.首尾呼应 追求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陋室铭练习题及答案(暑假)
1《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情操和(不慕荣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趣。文中体现全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信任创造奇迹!

陋室铭,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
《陋室铭》1.从环境,友人,情趣这三个方面说明陋室不陋。2.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诸葛亮与杨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

《陋室铭》与《爱莲说》的练习题
先说一下,学习要靠自己~1.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居住在简陋的房屋里,却可以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把生活中普通的事物形容的如此美好,表现了他对朴素生活的珍惜,他只与有学识的儒生交往,表现了他的交友的慎重和他的交友心态,其中丝竹乱耳,案牍劳形,是他对物欲横流的官场生活的摒弃,也是对他朴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