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进步,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边生态环境质量仍然不佳,这样人民不会认可,也经不起历史检验。蓝天碧水净土带给人们的幸福感、获得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加分项。
生态环境仍然是制约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以前,我们的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曾被视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诉求更加迫切、更加强烈。
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因素。尽管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与经济社会等其他领域相比,生态环境仍然是制约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
扩展资料
一、是把生态环保提升到政治高度、作为中心工作来抓。通过巡查、约谈、督察、问责等强化举措,制度化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形成了合力攻坚的生态环保大格局,显著增强了全社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化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的工作方针。实施好差两头的质量目标管理,改革监测管理体制,确保质量监测数据“真、准、全”,以控制单元为抓手做到了分区分类精准施策。
三、是坚持全过程综合施策的推进实施机制。3个“十条”和攻坚战方案站位高、顶层设计完备、任务要求具体、责任部门明确、考核约束严格,同时调度、评估、考核环环相扣,配套专项行动和各部门支持政策相继出台,
年度方案与秋冬季强化措施压茬推进,彻底改变了过去“目标任务预期型规划”有时存在的“规划规划、墙上挂挂、落实难”的问题。
四、是坚持积极探索平衡环境与经济的关系。生态环保部门一手注重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空间布局等优化调整,一手着力抓帮扶支持、培育新动能,从源头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五、是坚持问题导向。善于发现地方问题,敢于曝光典型问题,勇于狠抓问题整改,听其言更观其行、考其绩,做到求真务实一抓到底,形成了问题全过程跟踪管理与解决机制,实现了宏观与微观两手抓。
六、是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制度和政策的改革创新红利。强化政策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强化科技和产业支撑,强化基础能力支撑,实现政府市场双向发力。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美丽家园,全面小康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