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始于那个朝代,60岁不死也要活埋?真正懂历史的回答,不要乱语充数约。

如题所述

六十花甲子是用天干和地支搭配,循环组合成的60个干支,俗称“六十花甲子”。花甲: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他不是墓葬方式,十天干地支完全搭配的最小倍数。你说的大概是这个:
在村西的西梁道上,有一个圆形的大土坑,直径达三米左右,有四五米深,下面是青砖砌成,并且下面朝四周掏着四五个小窑洞。父亲说,这就是六十华甲。过去有这么一个说法,村里人一到六十岁,就不让在村里住了。有人问,这些老人去哪儿?就送在村外“六十华甲”那里边了。吃住在里面,只有老人的子孙,到了吃饭时间,给他们送些饭菜,也不让其吃饱。送饭菜时,用一根绳子掉下去,小窑里面要是有人出来拿饭,说明那位老人还活着;如果送下去的饭菜,没有人出来拿,就说明那位老人已经死了。然后回村里叫来人,下去把那个小窑洞堵上。村里人还传说着这么一件故事。大意是说朝廷里来了一位外国人,这位外国人给皇帝送来一只动物,让皇帝猜这是一只什么动物。猜对了,皇帝就不用向外国贡奉金银财宝。猜不出来,皇帝就得每年给外国十万两黄金。皇帝和皇帝身边的大臣们,谁也不认识这只动物是什么。像猫不像猫,像狗不像狗,像牛不像牛,像老虎不像老虎,像老鼠又不像老鼠。眼看着期限将到,皇帝急忙发布通告,征求全国能人异士,破解此谜。这天,皇帝布告刚刚贴到村里,有位“六十华甲”的儿子,正给他父亲送饭。父亲问儿子最近村里有什么事情,儿子就和父亲说了皇帝的布告。然后,儿子就问老父亲:那是什么呢?老父亲沉思了一会儿,然后他老人家说:听你这么说,这只动物好像是老鼠,但我也不敢肯定。
儿子说:那怎样才能证明呢?
老父亲说:不过你可以试一试这个办法,看行不行。
儿子问父亲:是什么办法?
父亲说:明天你带上一只猫,把它藏在袖筒子里,到了皇帝那儿后,你将猫儿放出来,看看那个动物会有怎样的反映。如果它要是往后退,说明它就是一只老鼠;如果它没有任何反映,说明它就不是老鼠。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了。第二天,这位年青人来到皇帝那儿。当他看到那只动物时,心中不免一阵害怕,慌忙之中,他将袖筒子里面的猫儿放了出来,只见猫儿看见那只动物,直往前面冲,吓得那个动物直往后退……原来它是一只大老鼠。皇帝大喜,赏给年青人五十两白银与三两黄金。然后,皇帝问他是怎么想出这个办法的?年青人实话实说,皇帝听了,原来老年人过了六十岁还是有用的。然后通令全国取消“六十华甲”,六十华甲也就成了历史。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传说能传说到我村西梁道上,可见历史上确实有过这么一件事情。这个六十华甲的大土坑,我小时候还见过,只是历史留给我的印象不那么“深”了。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偶然看见一九九一年《山西民间文学》的第四期,里面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吴晓铃教授写的一篇文章,讲得正是六十华甲的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为宋朝名臣包青天与他父亲。吴教授还给这个故事起了个名:许送不送,老包杂种。故事说得是宋朝有个皇帝,不知道怎么回事儿,他特别厌恶岁数大的人,于是下了一道圣旨:活到六十岁的人依然不死,就活埋!包老爷这时候正做开封府正堂,他老爹早已过了六十岁,可是身子骨还挺硬朗。包老爷是个孝子,不情愿活埋老爹,可是让皇上知道后,犯欺君之罪事小,不单救不了老爹,还要遭受株连九族。怎么办呢?包老爷脑子转得活,他在开封府后花园挖了一个挺深的地窑,把老爹藏在地窑里,一日三餐,他亲自给老爹送饭送菜,老爹活得很自在,就是不能出来串门遛街。这样过了几年,没想到人间来了五个老鼠精,个头比大象长得还凶猛,先是在开封城外糟蹋庄稼,毁坏房屋,后来还吃起骡马牛羊来,有时竟然咬伤孩子,闹得家家闭门,户户不安。这五只老鼠精在乡村闹够了,又窜到京城开封府,在六街三市到处折腾。最后居然闯到金銮殿,弄得皇帝害怕坐朝,文武百官不敢上殿。皇帝急了!到处张贴黄榜招贤纳士:谁能降服老鼠精,官升一品,位列三台。娶过媳妇的奉祠赐第,没有老婆的招做驸马。如此高级的赏赐,并没有一个人来揭榜。包老爷为这事也是心急如焚,一点儿主意也没有。这天晚上打道回府,来到地窑给老爹请安送饭。包老头看见儿子愁眉苦脸,就问他怎么回事?包老爷不敢瞒哄老爹,吐露了真情实话。包老头听了哈哈大笑起来:这有何难!玉皇大帝在灵霄殿养了一只御猫,它就是那些老鼠精的克星。你到灵霄宝殿辛苦一趟,向玉皇大帝把御猫借来,降伏了老鼠精再送回去,好借好还,不就结了。包老爷一边叩谢老爹的指点,一边在心里暗暗盘算:果然姜是老的辣,看来皇上活埋老年人这道圣旨下得真是不对啊!人称包老爷是“日断阳来夜断阴”,并非凡人肉身。他连夜从后花园串上天空,直奔灵霄宝殿,先在玉皇大帝面前三跪九拜,然后讲明人间劫难,请求玉帝恩准借给御猫,下界降服老鼠精,为民造福。玉皇大帝慈悲为怀,当时便把御猫交给包老爷。包老爷再显神通,腾云驾雾,回到人间。第二天早朝时,包老爷在袍袖里揣着御猫,径直走到金銮宝殿,五只老鼠精正在金銮宝殿胡蹦乱跳,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御猫从包老爷袍袖里“嗖”地窜了出去,喵喵几声,上前一口叼住一只老鼠,前腿两个爪子摁住两只老鼠,后边右腿踩住一只老鼠,左腿抓得不牢,第五只老鼠乘机逃脱,一下便跑得无影无踪。虽然逃掉一只老鼠精,毕竟抓住四只,还是值得庆贺。满朝文武百官跪拜皇上,皇帝脸上笑容可掬。奖赏包老爷时,皇帝自然问起缘由,包老爷不敢隐瞒其父尚在人间的真相,同时也将老爹教他如何问玉皇大帝借御猫,又如何用御猫战败老鼠精的前前后后,如实向皇上禀报。皇上听了:啊呀,原来老年人并不讨厌,还是有用得啊!于是,发布废除活埋老年人这条禁令。举国上下,无不欢欣鼓舞。然而,包老爷满怀忧患之心。他想,那只跑掉的老鼠精决不会善罢甘休,一是为那四只老鼠精报仇雪恨,二是繁衍孳生后代,终究是国家与人民的祸害。他左思右想,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御猫留在人间,也让它生儿育女,世世代代与老鼠为敌。玉皇大帝怪罪下来,尚可以“为民谋利”的理由推脱。这样一来,人间才有了猫,猫吃老鼠,成了天经地义的一条真理。只是御猫觉得人间没有天上舒畅,就把所有的怨恨,都发泄在包老爷身上,就连睡觉打呼噜,猫都在咒骂包老爷:许送不送,老包杂种。 当然,这也是传说而已。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8-06
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60岁不死也要活埋^^^^只是传说,而且版本很多……有说秦朝,宋朝,元朝说法不一……秦朝的说法传说秦始皇独裁统治,又嫉贤妒能,怕人有本事和造反,因为人到60岁以上更有经验,便颁布了“60岁不死就活埋”的法令,逼得百姓把60岁以上的老人纷纷想法躲藏起来。

相传在大宋年间,人活到60岁不死也要活埋,原因可能是因为当时经济不发达,物质贫乏,不够用。皇帝认为人活到60岁后,年岁大了,失去了劳动能力,不能再创造财富了。

相传蒙古人规定汉族老人到了六十岁,必须送到野地里的一个墓穴里等死,这个墓穴也就是老人们说的“砖打墓”。
都是传说……有可能战乱灾害产生的死亡人口增加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6-18
具体那个朝代我不清楚,不过我听我外公讲过一个故事,从这个故事里,我给你分析一下。

说古代的时候,人老了,不能打仗也不能种地,就没有用了,所以要活埋养地(太残忍了),后来有个地方闹鼠患,硕大的老鼠,外公说叫千斤鼠,一个月就把粮仓啃光了(有点夸张演绎),后来有个老人说,西边有种叫猫的动物,再大的老鼠也怕它,于是皇帝派人去西边找到了猫,治理了鼠患。老人虽然没有力气干活,但是有丰富的经验,皇帝就下令废除老人60岁活埋的规定。
我查了资料,我们家那一带(苏北靠近沂河)确实有流传这个故事,而我国有关猫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朔到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叫狸,也就是野猫,还不具备训化的条件。十二生肖在西汉就已经确立,却没有猫这种动物,说明至少西汉以前,猫是不常见的。而据西汉典籍《礼记 郊特牲》中明确指出:「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说明中原地区人们已经知道猫能治鼠的能力。
综上分析,60岁要活埋应该是在西汉之前的事。
第3个回答  2012-08-06
在我们村(豫北地区的一个小农村)的田地里,有时候会挖到一些质量相当不错的砖,每逢这时候,老人们总是非常惊恐的把它扔出去,他们把这转叫做“砖打墓”,意思就是用砖打造的墓穴,我问了初中的一位历史老师——这位老师也爱研究民间野史。这位老师说,历史书上说的清清楚楚,在元朝统治时期,蒙古人把全中国人分为四等(其实是三等,蒙古人当时并没有把自己当成中国人),我们所处的北方是三等公民——就是历史书上说的那个“汉人”,这是历史书上讲的。后面的故事历史书上就没有了,蒙古人如何统治汉人呢,除了建立必要的军事力量和镇压工具(监狱),在最基层,每个村子派一个蒙古家庭统治整个村子的汉人,汉族人姑娘要结婚,必须和这家蒙古人的男人睡三天觉,用文绉绉的语言说,就是这位姑娘的处gg夜gg权是属于蒙古人的;汉族老人到了六十岁,必须送到野地里的一个墓穴里等死,这个墓穴也就是老人们说的“砖打墓”。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5935549.html?oldq=1
第4个回答  2012-09-02
在平山县还有那种墓穴的存留

花甲始于那个朝代,60岁不死也要活埋?真正懂历史的回答,不要乱语充...
六十花甲子是用天干和地支搭配,循环组合成的60个干支,俗称“六十花甲子”。花甲: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他不是墓葬方式,十天干地支完全搭配的最小倍数。你说的大...

花甲始于哪个朝代
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60岁不死也要活埋^^^只是传说,而且版本很多……有说秦朝,宋朝,元朝说法不一……秦朝的说法传说秦始皇独裁统治,又嫉贤妒能,怕人有本事和造反,因为人到60岁以上更有经验,便颁布了“60岁不...

...的墓葬方式“六十花甲子墓葬”谁知道是什么朝代的事情?能具体点吗...
中国古代宋末元初时,山西太行山一带的一种陋俗。古人六十岁,称为花甲。到了花甲的年龄,就要被其家人活埋,故称花甲之墓。宋元时太行山一带习俗。人到六十开始在未建好的桃形墓中生活,每顿饭由其家人送去。送一次饭砌一块砖,直到墓顶合拢。这种墓就是花甲之墓,简称花甲墓,也叫花花墓。这也...

古代习俗到60岁不死就要活埋,真相是怎样?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在古代,传说凡是年满60岁的老人,都要被活埋、处死,或者被抛弃在荒郊野外任其冻死饿死。这被称为“花甲葬”、“六十还仓”。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觉得人的年龄越大,社会经验就会越丰富,就越不好管理。就颁布法令,年满六十还活着的人,...

花甲始于哪个朝代?
六十花甲子是用天干和地支搭配,循环组合成的60个干支,俗称“六十花甲子”。花甲: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至于“60岁不死也要活埋”这是中古时期因为生活资料缺乏而产生...

在古代,曾经有过人到60岁被活埋的恶俗,这究竟到底出现在哪个朝代?
人不到60岁就被活埋在民间叫“瓦罐坟”也叫“花甲葬”,这种埋葬方式出生在哪个年代,众说纷纭,但是大多数民间流传在秦朝、元朝和宋朝曾出现过人不到六十岁就被埋葬,然而经过科学家研究,元朝和宋朝推崇孝为先,且没有发生过以上两种埋葬典故,出现最多的就是秦朝,而根据史书典故,人不到60岁被活埋...

60岁活埋是什么年代
“花甲葬”、“六十还仓”指老人过60岁不死就活埋的政策(野史多见于秦朝秦始皇统治时期);日本历史书《楢山节考》也记载了“弃老风俗”:日本古代信州一个贫苦的山村中,老人活到70岁时,为了节约粮食,养育幼童,家里长子就会把他们背到村子附近的楢山上,让其自生自灭。这种制度本身就不合理、不...

中国古代什么朝代会把年过六十的老人活埋?
中国历史上秦朝,宋朝,元朝都有过60岁老人活埋的说法。宋朝时期,有个五鼠闹东京,老人活到六十岁就没有用了,因此就活埋了。后来有一种说法是元朝,因为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而汉族属于属于三等人,就是奴隶,超过六十岁的汉族老人已经丧失劳动力了,于是就活埋了,但是正史上也没有记载。还有秦朝和...

人到60岁就活埋是哪个朝代?
人到60岁就活埋的其他简介。人活到60岁被活埋具体到哪个朝代是无据正可查,因为中国文化历史几千载,注重礼、孝,即便哪个朝代有这60岁活埋先例也不敢记载,这可是要背负千古骂名的,每个人从出生,由长辈养育而大,在至老后均无法免于一死,生老病死,乃是自然法则,不可怠慢养育之人,乃是孝悌...

“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这个习俗发生在哪个朝代
第一,活埋老人的“花甲墓”。据说这种习俗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着的,“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又被称为是“花甲墓”,但是它的发生年代并没有具体的记载,有人说这种事情是秦朝时期的事情,因为他比较符合秦始皇的残忍,因为古代的时候,生产力很低,而人一到60以上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