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战屡败 屡败屡战的典故

如题所述

这句话来源于清朝的曾国藩,曾国藩在和太平天国打仗时输多赢少,特别是在鄱阳湖口一役中,连自己的老命也险些送掉。

在上疏时检讨时其中有一句是"臣屡战屡败,请求处罚。" 有个幕 僚建议他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皇上看后觉得他尽管老是打败仗,但仍然坚持消灭发匪,反而觉得忠心,反而还表扬了他。

典故原文:

闻诸先辈云:平江李次青元度本书生,不知兵。曾国藩令其将兵作战,屡战屡败。国藩大怒,拟奏文劾之,有“屡战屡败”语。曾幕中有为李缓颊者,倒为“屡败屡战”,意便大异。元度乃得免罪。

释义:曾经听那些先辈说过,平江人李次青字元度本来是一个书生,根本不知道领兵作战。曾国藩命令他领兵作战,每打一次仗便败一次。

曾国藩很生气,准备写奏折弹劾他,在他的奏折上便有“屡战屡败”这样的词语。后来曾国藩的幕僚中有人为李元度求情,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意思便变得大为不同。于是元度因此才被免罪。

扩展资料

相关解释:

“屡战屡败”:会传达给人失败和痛苦的感觉,而“屡败屡战”则带给人希望。

“屡败屡战”:表示有恒心,即使失败也不灰心,不气馁,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精神. 表现的是一个人的执着与不屈。

“屡战屡败”:表现的是一个人的失败,多次打仗多次失败。

“屡败屡战”:突出的是一个“战”字,说明战者勇猛,次次战败,但是次次重来不肯认输。

“屡战屡败”:突出的是一个“败”字,说明战者无能,次次战败,让人产生对其能力的极大不信任。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8
版本一:平江人李次青字元度本来是一个书生,根本不知道领兵作战。曾国藩命令他领兵作战,每打一次仗便败一次。曾国藩很生气,准备写奏折弹劾他,在他的奏折上便有“屡战屡败”这样的词语。后来曾国藩的幕僚中有一个叫做李缓颊的人,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意思便变得大为不同。于是元度因此才被免罪。
版本二:
清朝的曾国藩曾多次率领湘军同太平军打仗,可总是打一仗败一仗,特别是在鄱阳湖口一役中,连自己的老命也险些送掉.他不得不上书皇上表示 自责之意.在上疏书里,其中有一句是"臣屡战屡败,请求处罚."有个幕 僚建议他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这一改,果然成效显著,皇上 不仅没有责备他屡打败仗,反而还表扬了他。

出 处:
1、屡战屡败: 《晋书·桓温传》:“殷浩至洛阳修复园陵,经涉数年,屡战屡败,器械都尽。”
2、屡败屡战:闻诸先辈云:平江李次青元度本书生,不知兵。曾国藩令其将兵作战,屡战屡败。国藩大怒,拟奏文劾之,有“屡战屡败”语。曾幕中有为李缓颊者,倒为“屡败屡战”,意便大异。元度乃得免罪.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8-08
曾国藩对太平军屡战屡败,为防止朝廷责怪,左宗棠便建议曾国藩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果然受朝廷嘉奖 。也有幕僚写屡战屡败被曾国藩改成屡败屡战的。都是野史,众说纷纭。说
第3个回答  2023-06-23
“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的典故都出自于清朝的曾国藩。
最初,曾国藩使用的是“屡战屡败”来描述他的军事状况。他在和太平天国打仗时,输多赢少,多次战斗失败,这在他的上疏中有明确的描述。
然而,后来有一个幕僚建议他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这个幕僚认为,尽管曾国藩老是打败仗,但他仍然坚持战斗,这种精神值得赞扬。曾国藩接受了这个建议,并将这个词改为“屡败屡战”。
皇上看后觉得他尽管老是打败仗,但仍然坚持消灭发匪,反而觉得忠心,并表扬了他。这个故事表明了曾国藩的坚韧不拔和忠诚,也使得“屡败屡战”这个词汇成为了人们常用的成语。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典故
1. 平江人李次青原是个书生,对领兵作战一无所知。曾国藩任命他率军作战,每次战斗都遭遇失败。曾国藩愤怒至极,打算上奏弹劾他,奏折中写有“屡战屡败”的字眼。2. 曾国藩的幕僚中有一个名叫李兆迟的人,他建议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使之意境迥异。这个修改使得李次青得以免受责罚...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典故
典故有两个版本。版本一:平江人李次青本来是一个书生,根本不知道领兵作战。曾国藩命令他领兵作战,每打一次仗便败一次。曾国藩很生气,准备写奏折弹劾他,在他的奏折上便有“屡战屡败”这样的词语。后来曾国藩的幕僚中有一个叫做李缓颊的人,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意思便变得大为不同...

屡战屡败 屡败屡战的典故
李缓颊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这一字之差,却大大改变了人们对元度的看法。这个转变使得曾国藩不仅没有处罚他,反而对其表现出了赞赏。清朝时期,曾国藩与太平军的战斗中,屡次遭遇败绩,特别是在鄱阳湖口战役中,险些丧命,他在给皇上的自责奏疏中曾提到"屡战屡败"。正是这句改动,使他的处...

屡战屡败 屡败屡战的典故
清朝时期的曾国藩,带领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多次遭遇败绩,包括在鄱阳湖口战役中的险象环生。他意识到问题后,向朝廷自责,原本的表述是"臣屡战屡败,请求处罚"。正是在幕僚的建议下,他将这句话改为"屡败屡战",这种转变使他不仅免于处罚,反而得到了皇上的嘉奖。这表明,即使在逆境中,只要能坚持不懈...

屡败屡战的典故是谁 屡败屡战的典故出处
2、清朝的曾国藩曾多次率领湘军同太平军打仗,可总是打一仗败一仗。尤其是在鄱阳湖口一役中,连自己的性命险些丢掉。他不得不向皇上表示自责。在奏折里,其中有一句是臣屡战屡败,请求处罚。其中一位幕僚建议他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经过改动之后,成效十分显著。皇上不仅没有责备他屡打败仗,...

战争成语故事: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第一个成语是“屡战屡败”。这个成语来自于史书中对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马超的描述。马超是一位勇猛的将领,但是他在多次战斗中都没有取得胜利。尽管他善于驰骋沙场,但是他没有特别出彩的军事天赋,也缺乏良好的军事策略。另一个成语是“屡败屡战”。这个成语来自于唐朝李靖的故事。李靖是唐朝著名的...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说的到底是谁?
1. 曾国藩率领湘军与太平天国作战,面临连串失败。他向朝廷上书,自陈“屡战屡败”的困境。2. 李元度对曾国藩的上书进行了修改,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以彰显曾国藩军队的勇敢和坚韧。3. 这一表述后来被广泛引用,用以形容人们尽管遭遇多次挫折和失败,仍旧坚持不懈。4. “屡战屡败”一...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典故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典故是指一个人或者军队经历多次失败,但不气馁,继续战斗,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决心。以下是关于该典故的 1. 典故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战争中的实际情况。在古代战争中,一支军队可能会遭遇连续失败的情况,但他们并不因此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继续战斗。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被...

屡败屡战,的出处
曾国藩听后觉得有道理,便采纳了李缓颊的意见,李元度也因此得以免罪。后来人们发现,“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两种说法,意义截然不同。“屡战屡败”意味着战斗失败的次数越来越多,而“屡败屡战”则强调即便失败,也要继续战斗,这种精神令人敬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失败,我们应该保持...

"屡败屡战”这个成语是谁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词意颓唐,不妨易为“屡北屡战”。朝廷看到奏章后,认为曾国藩虽然连遭失败,但仍坚持战斗,其忠心可嘉,不仅没有严议,反而予以重用。但也有的记载说,上奏折的不是曾国藩,而是一个叫德兴阿的官吏。还有人传说,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的,不是某个师爷,而就是曾国藩本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