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一些风俗习惯

传统的规矩

  一. 春节
  中国民间最隆重传统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二.元 宵 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三.二月二龙抬头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四.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五.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六.六月初六姑姑节
  "六月六,请姑姑"。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国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总有无数的人给他拜寿送礼。就这样狐偃慢慢地骄傲起来。时间一长,人们对他不满了。但狐偃权高势重,人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女儿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他对狐偃的作为很反感,就直言相劝。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当众责骂亲家。赵衰年老体弱,不久因气而死。他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说,六月初六一定赶回来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六月初六大闹寿筵,杀狐偃,报父仇。狐偃的女婿见到妻子。问她:"像我岳父那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儿对父亲的作为也很生气,顺口答道:"连你我都恨他,还用说别人?"他丈夫就把计划说出来。他妻子听了,脸一红一白,说:"我是你家的人,顾不得娘家了,你看着办吧!"
  从此以后,狐偃的女儿整天心惊肉跳,她恨父亲狂妄自大,对亲家绝情。但转念想起父亲的好,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她最后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诉母亲丈夫的计划。母亲大惊,急忙连夜给狐偃送信。
  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知道机密败露,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亲自来到亲家府上,狐偃见了女婿就像没事一样,翁婿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寿筵上,狐偃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今天贤婿设计害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他是为民除害,为父报仇,老夫决不怪罪。女儿救父危机,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并望贤婿看在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为了永远记取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这件事情张扬出去,老百姓各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女,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人们称为"姑姑节"。

  七.七 夕节
  旧时在民间七月七日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当时对这一天兴趣最大的,还是年轻女子。她们穿新衣,拜双星,并乞巧。
  宋时杭州的小儿女,七夕之时多效颦"摩侯罗",穿半臂花衣,胸前装饰乞巧时的楸叶、瓜果等图形;靓妆笑语,竞往湖边放蜡制的鸳鸯等一类水鸟,浮于水上。妇人喜于盒内贮小蜘蛛,让蜘蛛在盒内织网,看织网之疏密,谓之"巧"之多少也。
  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儿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经盛行。《荆楚岁时记》中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也有把"穿针"转为"丢针"的。形式是在七夕夜晚,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然后把绣花针丢入水里,让它漂浮在水面上,星光辉映下的针影,照在碗底,会生浮动的阴影,变化多端。依其形状,就可以占卜投针姑娘针绣工作是拙是巧。

  还有一种游戏节目是七位姑娘互相邀约,结伴在七夕之夜的园庭,各以巾帕遮目,然后仰首向天,面对牛郎织女星,根据所看到的景象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不过遮目怎能看到天象呢?这自然不是看双星,而是闭目作幻想了。
  神话的七夕作为一个"情人节",也应该是有其意义的。
  八. 中秋节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九.重 阳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十.腊 八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十一.冬至节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6

    婚姻习俗

过去汉族青年的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大都是父母从小就给订了婚,有的还指腹为婚,即孩子还未出生,双方父母就为他们确立婚姻关系。订(定)婚前要请媒人到女家去求婚。订婚时,由男方给女方一些财物作“订礼”,结婚时女方也要带给男家很多财物,叫“陪嫁”。

举行婚礼那天,新郎要坐上礼车或花轿,到女家去"迎亲",礼车或花轿前边有乐队。新娘被迎进男家后,要参拜天地和父母。礼毕,新婚夫妻入洞房。这时男家设宴款待前来贺喜的亲朋。有的地方还有闹洞房、听壁脚的习惯。

2.春节习俗

主要活动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饭、祭祀和守岁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这三天,一般除了做饭,不做任何工作,忌讳说不吉利的话,要拜访至亲和尊贵的亲戚。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各地还举行各种庙会、社火、乡戏等活动,是传统节日中最为热闹和奢侈的节日。

3.元宵节习俗

节日里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等习俗。除吃元宵外,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俗。陕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汤里放进各种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阳、灵宝一带吃枣糕;云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团。

4.端午节习俗

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的活动,有的地方如青海还有系索(用五色丝线拧成的细绳,缚在手脚腕上)、插杨柳、戴香包等习俗,以用来驱虫和祈求吉祥平安。

5.中秋节习俗

这一天全家团圆赏月、吃月饼,原来还有“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此节被海外游子更为重视,不少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6.丧葬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人死了,要先沐浴,然后入殓。“殓”的仪式分为小殓和大殓。小殓是给尸体裹上衣衾,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要尽量做得好,有的富贵人家是用珍贵的木料(如楠木)做棺材,还要油漆彩画。办丧事要隆重,举行数日甚至十几日的吊唁祭奠活动,还要请和尚道士念经,为的是让死者的灵魂早日升天。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风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30

一 ,春节

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乡亲,通常被称为除夕和正月的第一个月,也被称为农历年,俗称“新年”和“新年”。然而,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农历八月或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至农历五月十五日的腊节。其中,除夕和第一个月的第一天是高潮。

春节历史悠久。它起源于殷代末期祭祀祖先的仪式活动。根据中国农历,第一个月的第一个月的第一天被称为元,元,元,元,新年等,俗称中华民国元年,用于公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农历新年这个月的第一天叫春节。

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必须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都集中在对佛祖的崇拜,祖先的祖先,旧面料的加入,祝福的接受以及为收获而祈祷。活动丰富多彩,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

二,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元宵节的传统节日。第一个月是一月,古人称它为夜,15日是一年的满月。因此,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是元宵节。也被称为“上流节日”。根据中国人的传统,在一个节日里,地球在节日的夜晚重新焕发活力,天空灿烂,月亮被挂起。地上的灯笼让人们看着灯光,猜灯谜,吃家庭灯笼,聚在一起,享受自己。

三 ,春节龙年

据民间传说,农历二月初二,是掌管云雨天的龙王升起的日子;之后,下雨会逐渐增加。所以这一天叫做“春节龙年”。在中国北方,有广泛的民间传说称:“2月2日,巨龙升起,大仓已满,小仓流淌。”

每当春节到来,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都要带着家用灯笼和灯笼到井里或河上运水。当他们返回家园时,他们点燃,烧香,并提供物资。在过去,人们称这种仪式为“银天龙”。在这一天,每个家庭都想吃面条,炸米饼和爆米花,这更像是一个“挑头目”,“拿一个野孩子”,“金豆花开,龙王升天,云彩云彩,粮食丰收“。

拓展资料

过年习俗的来由:

中国农历新年习俗起源于难以学习的时候,但一般认为它起源于今年年底时神灵崇拜祖先的年底。农历(1月)的第一个月是年初。在农历正月的第一个月或第一个月,大部分情况恰好是春天的开始(其中一小部分时间是农历的开始)。现在叫做春节;我相信这一次对农业劳动力影响最小。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每月的第30天,本月的第29天)被称为“除夕”。除夕,全家团聚晚餐(农历新年的最后一餐),新年过后有一年的习俗(养老),为老年人送钱意味着从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到来年的第一天,这个假期也被称为新年。从公历来看,春节将从1月21日到2月20日。立春每年2月4日或2月5日。

小年

在农村地区,有一种习惯是玩一年又一年。

在小的一年,农历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见讨论页面的解释),王子送到天堂(创造供奉的炉王)向他的家人玉皇帝报告年表现。为了让灶主说好话,要提供糖瓜,还要用糖糊在他的嘴上,让他去天上好东西。在除夕,我们欢迎烤箱王,并邀请(购买)一个新的烤箱国王画(烤炉王子和妻子炉王牛奶)为厨房。这幅画的两面通常贴有一副对联:天堂好,下面是安全的。卧式批次:家庭的负责人。

从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起,农历新年的年份一般被认为是农历正月十五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4

吃粽子、划龙舟、吃饺子等

春节:

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 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 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 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 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风俗习惯。

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 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08-02-18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形成了很多的传统节日,

主要有: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新年伊始,自此五天内均有约定俗成的节日活动,叫过新年.

年初一,家家户户帖春联,男女老幼穿新衣,象征万象更新.

凌晨须燃放爆竹,叫"开门炮仗".

小辈要向长辈"拜年",亲友见面,要互道"恭禧".

早餐吃糕团汤,团圆面或馄饨,以取"高升","团圆"和"兜财"的吉利.
入夜,各家提早就寝(称"关日头困").
是日,举凡起居饮食,都用吉祥词语,全天不借火,不汲水,不扫地.商店休业.

初二,各家开始走亲戚,拜年贺禧,俗称"跑亲眷",彼此应酬.

初三,称"小年",吃"百岁圆".农民则把节日里积存的垃圾,倒在田角上,称"滑田财".

初五,传为"路头(财神)生日".自初四深夜起,家家户户先焚香点独,迎接财神.至初五日,南方吃"兜财馄饨",北方吃饺子。商家举行"接财神"祭仪后.在店内吃"路头酒",祈求财源茂盛,生意兴隆.

节日中泡茶,多放一枚青橄榄,以橄榄拟金元宝,称"元宝茶",预祝进宝发财.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上元之夜,叫"元夜",也叫"无宵".

是日,各家吃元宵(汤园).

入夜,大街小巷,燃放鞭炮焰火.家家户户,焚香点烛,陈设供品,迎接"灶神"(腊月廿四送"灶神").城乡各地还举行灯市,儿童牵兔子玩乐.

清明
民间有"上坟","扫墓","踏青"的习俗.

一般人家,先在家祭祀祖先,俗称"过节".然后,举家携带酒肴,锭帛,纸钱,前往祖坟祭扫(上坟).春光明媚,虞山山麓,游人"踏青",络绎不绝.是日,家家做"青团"当点心.

上巳
农历三月初三日,称"上巳"节,传为真武诞辰.善男信女成群结队,登山烧香"报娘恩"完愿.

是日,茶楼酒肆,座无虚席.官绅豪富人家,还携眷约友,乘画舫,设华筵,去湖中,饮酒作乐.也有游客合雇小船,荡漾湖上,称"摇出水".

立夏
是日,一般人家有吃草头(苜蓿)摊面衣和咸鸭蛋之习,并有"称人"(称体重)习俗,祈求在夏季无灾无难,不减体重.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又称"端阳".

是日,各家门上县挂艾,蒲,蒜,有的帖神符,挂钟馗像,以示"辟邪","驱鬼".室内用苍术,白芷等药物烟熏,驱逐虫蛇.饮雄黄酒.给小孩穿"五毒"衣,并用雄黄涂抹小孩耳,鼻,于额部书"王"字.妇女用彩绸丝绒制成粽子,老虎等形状的"香囊"挂在小孩肩头或胸前,以祛恶邪,避百毒,并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惯,传说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夏至
是日,有吃夏至粥之习俗.粥以糯米掺小麦,赤豆,蚕豆,玉米,红枣,糖等煮成.

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日,相传是夕为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之期.是夕,妇女以瓜果,香烛供奉,并盛清水一碗将针投入,向织女星乞求智巧,谓"乞巧".是日,人家多以面粉,芝麻制成油炸食品,谓"巧果",分食家人,并馈送亲友.

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鬼节".是日,城乡人民祭祀祖先,称"过七月半".道士于节日夜在虞城南门外坛上"放焰口",诵经施食,超度亡魂,称"中元普渡".还有举行盂兰盆会,以大篮贮百味,供奉诸佛.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是日,仕女出游,名为"踏八步",以社疾;走三桥,谓之"过运".家家吃月饼,鲜藕,糖烧芋艿.入夜,各户庭中供"香斗",月饼,瓜果,斋奉月宫.有些"香斗"扎成楼台亭阁,争奇斗胜.

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又名"重九".是日,吃重阳糕,饮菊花菊.市上出售的"重阳糕"上插有五彩小纸旗.传有登高"避祸"之说,城区人民多登虞山,兼赏秋色.

冬至
家家要祭祖,邀亲友吃"冬至夜饭",俗有"冬至大于年"之说.

除夕
农历一年最末的一天,称"除夕",也称"大年夜".是夕,各家祭祀祖先,称"接真".合家团聚,围坐一席,吃"年夜饭".
"年夜饭"的质量.贫富悬殊.贫民但求一饱,略有荤腥已足.富有人家,席上陈设冷盘,点心,水果外,必备"四帽子一伞"(即四热炒一暖锅)的丰盛菜肴.另备一碗青菜,称"长庚菜",以祈延年益寿;一碗黄豆芽,称"如意菜",象征称心如意.
年夜饭要特意多备使之有余,饭中要放黄豆及荸荠若干.
饭后,长辈持"压岁盘"给儿孙,内装茶食,糖果,并有红纸袋,袋中贮钱币,称"压岁钱".室内放一盆炭火,称"旺盆",取"兴旺"之意.堂上点"守岁烛".半夜不寝,称"守岁".
是夜,各店铺遣人手持灯笼向债户收债,贫苦人家则躲外方,须至凌晨始能回家.深夜,各家就寝前,多鸣放鞭炮,称"关门炮仗".

此外还有如下习俗:
以蚕豆升许,入锅爆炒,"毕剥"有声,称"炒发禄";
将连根青葱和瘦长木炭用红纸封束,倚门枢间,称"撑门炭";
取脚炉盖装石灰,筛于户外阶前,累累如串月,称"印宅基";
以冬青,柏枝集束,悬挂大门楣上,以祈吉祥.

中国航空旅游网 -> 风俗民情主页
http://www.ftrip.com/MSMAIL.htm
TOM首页 > 民俗 > 民俗风情
http://heritage.news.tom.com/tradition/custom/
中 国 民 俗 网 站
http://www.chinesefolklore.com/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