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良向道光皇帝奏报,他本人按照皇上的吩咐,撤防师船。但在师船归营途中,“猝被英夷在洋轰击,夺去米艇兵丁”。(《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18,第605页)
道光皇帝这下又惊了,英国人不都表现的很乖吗?怎么还干这种事?
就在这惊疑不定间,道光皇帝于1840年12月25日,收到了琦善到了广州后于12月7日写就关于广东谈判的奏折,也就是关于谈判条件的。
如果没有怡良的奏折,这事没准就叫琦善糊弄过去了。但有了奏折,就不一样了。在道光皇帝看来,英国人所谓的俯首帖耳,全是骗局,不管怎样,都要先揍了再说。
道光皇帝也就愤然回复:“著琦善详加体察。密行侦探。一面与该夷目善议戢兵。一面整饬营伍。遴选将弁。枪炮务须得力。船只必堪驶驾。妥为布置。毋少疏虞。如该夷实系恭顺。退还定海之外。别无非礼之请。自可仍遵前旨查办。傥敢肆鸱张。始终桀骜。有必须剿办之势。”
这个诏书一发,琦善整个头都疼了,皇上啊,您咋还不好糊弄了?
深知英军目前实力和野心的琦善,也就在头疼之后,做出了一个决定:顶牛。无论如何,得把皇上这顿战火给灭了。
说英国人能打?这显然不行,道光的脾气,是个典型的顺毛驴,要给他说英国人强悍,他没准来了脾气,御驾亲征都有可能!
于是琦善不厌其烦解释,不是敌人太强大,而是我军困难大,广东这边的军备,真是严重不足,有作战经验的老兵也太少。新修的炮台,作战能力极差,建筑质量也有严重问题。捎带骂了下林则徐,这林则徐之前修的铁链,全都是劣质产品,大船一来全给碾断,根本就不禁用。反正林则徐身上的锅不少,也不差这一口。
值得钦佩的是,虽说是和稀泥,但琦善这稀泥,活的极有技术含量,还生动描述了英军的作战场面:“该夷进攻之始,止用中小兵船数只,排列多炮,鱼贯而入,连环施放,力量极猛,击中石墙,即致碎裂飞散。我军势不得不竭力回击,而该夷无论受伤与否,一面暂先却退,一面易船复进,旋击旋退,旋去旋来,循环数次,其船可易而炮台不能易,其炮位则各船皆有,而我军止有台内安设之炮,不但无可更换,亦断不及更换。”
人家火力强速度快来去自如,我军火力弱速度慢,基本没法打。
捎带又把林则徐一顿狠踩:“他如火枪火箭火罐火球之类,亦皆远且准,而为我师之所不及。且兵船非货船之比,吃水本浅,其小兵船火轮船,更不过数尺之水,即足以资浮送,行捷如飞,路径循熟,随处窜越。前督臣林则徐备有灌注桐油之草船,以备火攻……夷船未被烧毁,火船已成灰烬……”
就英军这战备水平,林则徐还想着用草船去烧英国船?三国演义看多了?没烧着人家自己就要烧成灰。
琦善的这番奏折,后世好些历史学者,无不义愤填膺痛批,说这人卑鄙无耻下流,夸大英军实力,散步投降论调。可是如果仔细对照看,他对于英国作战方式和双方水平的描述,每一条都是事实。
不管有多少争议,琦善,总归是个认真的人。
可道光皇帝最受不了的,就是大臣太认真:你是个钦差大臣,这话是该你说的吗?把敌人说的这么强大,我军说的如此不堪,琦善你够了!
看过琦善的奏折,道光皇帝就是这样怒火中烧,1841年1月6日,怒不可遏的道光皇帝,给琦善下了一道毫无商量余地的严旨:“逆夷要求过甚。情形桀骜。既非情理可谕。即当大申挞伐。所请厦门福州两处通商。及给还烟价银两。均不准行。逆夷再或投递字帖。亦不准收受。并不准遣人再向该夷理谕。”
注意,在这道严旨中,道光帝又开始强调“逆夷再或投递字帖,亦不准收受,并不准遣人再向该夷理谕”了。
这就是要终止谈判,继续开战!
无论英国人包藏着多少野心,无论琦善做出了多少不该有的让步,但看看谈判的走向就知道,在这个节骨眼上,选择突然终止谈判开战,这不是爱国,这是愚蠢。
可一意孤行的道光帝,坚决要把愚蠢进行到底了:他降旨令湖南、四川、贵州各督抚挑选兵丁随时准备着等待调遣,他说,“夷情益形桀骜,且所愿甚奢,其势不得不大加征剿”,称“傥有夷船驶近口岸。即开放枪炮痛加剿洗。其自粤回浙夷船及留屯定海逆夷一有可乘之隙不必俟广东知会。即行相机剿办固须计出万全尤当一鼓作气”。且再次强调“逆夷在粤情形既多桀骜,如在浙投递夷书著即行拒绝”。
就连已经被革职的林则徐也沾了光,命令林则徐协助琦善“妥为办理”。也就是既然要打仗,林则徐就要出力。
为啥这次这么有信心,说到底,还是长期以来的错误认识,到此时人品大爆发,道光皇帝觉得,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算朝廷现在国库空虚,再经不起折腾,也不能在英夷面前丢份子,这仗,无论花费多少银子都要打一打,教训教训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夷人!
老虎不发威,你还真当成病猫了?哼!
接下来的日子里,道光一次次给琦善下令,声称“惟有大加惩创,方可以褫夷魄而绝后患”,要他“厚集兵力,用张天讨”。大谈什么湖南四川贵州各兵一旦抵粤,便可分布要隘,“乘机痛剿,不留余孽”。又说“至淡水食物,必应断绝,该夷无可接济,不能久持,自已不战而溃”。
都不敢上报我弱敌强实情的林则徐和琦善,最后结果如何?
于是琦善不厌其烦解释,不是敌人太强大,而是我军困难大,广东这边的军备,真是严重不足,有作战经验的老兵也太少。新修的炮台,作战能力极差,建筑质量也有严重问题。捎带骂了下林则徐,这林则徐之前修的铁链,全都是劣质产品,大船一来全给碾断,根本就不禁用。反正林则徐身上的锅不少,也不差这一口。
林则徐结局如何
林则徐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胁的严重性,临终时尚告诫“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林则徐的远见卓识,已被后来的历史所证实。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开始,朝廷重新起用林则徐,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道光二十五年九月奉召回京候补,十一月以三品顶戴...
林则徐赌强悍的英军不会开战成了英雄,琦善是什么结局?
和林则徐不同的是,琦善的禁烟政策,也是剑走偏锋办大事,林则徐认为要重办贩毒吸毒,琦善却认定,这样没啥用,关键要抓物流,谁贩运鸦片就抓谁,看谁还敢运?当时林则徐的湖广,抓出的蛀虫多,而琦善这边,抓出的贩运鸦片的团伙,却是全国最多,都是战果辉煌。 但不管和林则徐有多少分歧,琦善,都堪称是鸦片战争以前,清朝封疆...
鸦片战争中,道光帝为何把林则徐和琦善都革职流放?
提到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有两个人就不得不说,“民族英雄”虎门销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和“丧权辱国”的两广总督琦善,两个不同主张的人结局竟然相同,都是被道光帝流放。其实两人都不过是道光皇帝的替罪羊罢了。道光十八年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去广州查禁鸦片,这个时候道光帝是真心想禁烟的,毕竟鸦片走私...
禁烟英雄林则徐,他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朝廷上下一片议和之声,尤其直隶总督琦善议和归来,说英国人只是不满林则徐一人,只要严惩林则徐,一切都好谈。道光皇帝扛不住压力,明知道林则徐冤枉,但事已至此,锅总得有人背,于是亲自下旨:“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到了新疆的林则徐喂过马,扛过木料、站过岗,尝尽冷暖,但...
如何评价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琦善?
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琦善都是统治阶级的一员,但是二人在应对西方侵略战争上所采取的行动是不同:(1)琦善擅自允许英国选择“一处地方寄寓泊船”。英军再次攻虎门时,他拒绝发兵,致使虎门失陷。琦善的行为是贪生怕死,不顾国家利益,成为历史的罪人.(2)林则徐则组织广大军民对英国侵略者进行坚决抵抗,...
琦善与林则徐
开始准备清算林则徐这些主战派。这是一个危险信号,一旦主战派受到清算。那么所有地方官员都会消极的抵抗。国家局势本来就很紧张,危如累卵,一旦这种调子定下,再无战胜英国的可能。这基本上可以用自毁长城来形容。道光皇帝年老昏聩,在琦善的影响下,使得都是昏招。清朝从此万劫不复了。琦善,现在的各种...
清朝官员都不想当封疆大吏,被任命的人为何伤心?
琦善之后的两广总督名叫祁贡,从个人能力上来看,祁贡既没有林则徐那样的刚毅果敢,也没有琦善那样的巧言斡旋。不过他的运气比较好,在长达三年的任职期间并没有出现什么特别大的事情需要他来扛着,因此祁贡最后是圆满卸任。接替祁贡两广总督之职的人是一个叫爱新觉罗·耆英的宗室大臣。耆英在没上任...
林则徐虎门销烟那么大的功劳,却为何事后还被贬官?
琦善上来先跟英国人干了一仗,结果看到英军船坚炮利的,一下子就吓破了胆,仗自然也就没打赢。为了摆脱罪责,他把所有的事情都推到林则徐的身上,甚至还造谣说他骗英国人说收缴鸦片是为了卖的,没想到却给毁掉了,结果惹恼了英国人才有了这场战争。道光皇帝信以为真,来不及细查,马上把林则徐撤职...
林则徐的偏见
一、林则徐偏见的侧面“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林则徐曾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也确实担得起这个称呼。在广州期间,他组织人手翻译外文新闻纸,节译政治、军事等书籍,甚至首次选译了当时通行的《国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