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一开始被俘宁死不降,为何后来又改变主意投降了?

如题所述

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是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衰而前进,而其中不同民族不同利益集团的剧烈摩擦,则会产生出大量的人物事迹。满清代明是中国古代史最后一次封建王朝的更替,站在不同利益集团的角度,涌现了大量被后人称叹的历史人物。而从讨伐农民军、官至兵部尚书到兵败投降、贰主而臣的洪承畴,称为明末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物也不为过。

洪承畴的人生轨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围剿农民军,为大明南北征战——率大军与后金决战松锦——兵败投降,为大清出谋划策,每一段经历都映证了明亡清兴的历史进程。

洪承畴字亨九,福建泉州人。微时家境贫寒,但聪慧好学,在洪启胤的资助下完成学业,并获得其高度评价:家驹千里,国石万钧。万历四十四年,获得进士出身后,在刑部任事六年。天启七年,升职为陕西督道参议,由此开始其同农民军缠斗的阶段。

明朝自明熹宗天启年后,便一步步走向衰亡。外有后金八旗劲旅寇边,蒙古各部时有袭扰,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烽烟四起。朝堂之上官宦争斗、君臣不一,军旅之中各有山头,扣饷缺额严重,军力孱弱。崇祯初年,苛捐杂税繁重,适逢全国性大灾荒,民不聊生,各地民众压迫已久,如同毒瘤发作,由陕西而至全中原地区爆发大规模叛乱。

自宋以来,一军主帅常以文官指挥,宦官监军。洪承畴一开始以文官参政跟随三边总督杨鹤围剿农民军。崇祯二年,农民军围困韩城,杨鹤手中无将可用,情急之下,洪承畴自告奋勇带兵出战,斩敌三百余,一时名声大噪。但随着围剿进程的严重受挫,洪承畴的围剿理念与杨鹤产生巨大的分歧。

崇祯帝采取对农民军以抚为主的政策。然而叛乱初期农民军战斗力不如官军,打不赢就跑,跑不赢就降。同时各地官员为了完成朝廷任务,苦于军力不够,只能采取安抚的政策,大量招降农民军。而朝廷也无力养活饥民,李自成也多次诈降,养精蓄锐后降而复叛。因此,农民军越剿越多,大明财政军力陷入泥淖。

洪承畴基于与农民军的直接斗争经验,指出长期围剿不力的原因,替杨鹤接任陕西三边总督后,改“边剿边抚”为“全力清剿”、“以剿坚抚,先剿后抚”,集中兵力围剿农民军。指导方针转变后,各路官军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洪承畴凭借这些胜利扭转了初期官军作战不力的局面,取得了皇上的初步信任,成为当时朝廷围剿农民军的主要军事统帅。

崇祯九年洪承畴配合名将孙传庭于黑水峪俘杀高迎祥,崇祯十二年陕西最后一股流寇被击败,李自成仅余18骑躲入陕南商洛山中,各地叛乱逐渐平息。但是风云突变,内贼尚未安复,边境再次告急,崇祯十一年九月,皇太极兵分两路,一路围困京师,一路攻占义州,围攻锦州。崇祯觉得农民起义逐渐平息,无法再兴风作浪,又担心后金军势大,命洪承畴和孙传庭率军保卫京师。一步之错加速了明王朝灭亡的进程,也改变了洪承畴后面的人生轨迹。

崇祯十二年初,京师之围稍解。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率领自己打击农民军训练出来的陕西精锐兵士远赴辽东,统领山海关、宁远等辽东将士。此时,中原农民军声势渐小,各地起义逐渐绝迹,军队士气高涨,崇祯一朝迎来最好局面。同时在围剿的过程中,洪承畴展现出了过人的军事才干和战略头脑,深得崇祯信任。

皇太极围困锦州、宁远长达两年,锦州守将祖大寿多次发书像朝廷告急,崇祯和满朝文武构想趁此时机与后金军决战,一劳永逸的解决辽东边患。于是明廷调集大明最后精锐,遣洪承畴统领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等八总兵,九边精锐十三万、马四万集结宁远,与清兵会战。

然而大明兵士虽盛,可积弊已久。军队内部山头主义严重,洪承畴虽然名义上统领八位总兵,而真正能够得心应手的,只有自己从陕西战场带来的嫡系部队。辽东军队自袁崇焕死后,便逐渐不听调唤,明廷只能以重金维系。其他边防军队对辽东事务也不熟悉,洪承畴本人也未与后金交锋,对后金的作战方式和军事实力没有直观的经验,边防事务也要依赖辽东军队,洪的处境相当尴尬。

同时明廷常设监军一职,多为皇上亲近之人,不是宦官,便是不懂军事的兵部文官。洪承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时间缓冲,无法全面深入熟悉辽东形势和后金战力,也没有机会磨合各部矛盾,又常受制于监军。明军在存在着如此多的问题且相当致命的形势下,贸然与金军决战,后果也就可想而知。

崇祯十四年四月,明军于乳峰山初战金军,进展顺利。洪承畴初战金军,不敢冒进,入驻宁远,兵部尚书陈新甲和监军张若麒多番催促其“刻期进兵”。洪承畴不仅精通军事谋略,更是侵浸官场多年,谋略深邃,颇负权术,深知监军代表着皇上,为求个人安危得失,向陈新甲、张若麒屈服,军队指挥权落到张若麒这个不懂军事的意气书生手中。

这也反映出洪承畴非常在意个人利益,其日后投降后金也就是情理之中。这样的个人心计盘算在明末十分常见。本来军中各部均有心机,将不由帅,而此时最高统帅权飘忽不定,明军内部更加混乱了。随后的贸然出击正入后金军“围城打援”的圈套之中。

七月,明军在宁远誓师,开赴锦州城南。皇太极闻信急援,昼夜兼行500余里,分军驻王宝山、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刘喜屯,就地挖壕,紧紧包围在松山一带,断绝松山要路。

明军此时正逢内部发生分歧,各部并未同心协力作战,与后金军两战不利,形成相持。然而皇太极终究棋高一着,后金军趁着涨潮夺取明军囤积在笔架山的粮草。

粮草对于军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明军上下陷入更大的分歧。洪承畴主张就此与后金军决一死战,可是各部总兵基于明军与后金作战多为败绩,惧于金军实力,此时粮草被夺,决战胜算太小。若胜必为惨胜,各部损失过大,若败能够完整的带领部队撤出,朝廷就不会追究太大的责任,甚至可能还会奖赏。

总兵们各有心思,都主张撤退。最终决议清晨突围,可大同总兵王朴惧怕突围不成,当夜率部趁夜逃跑。这一举动顿时惊动其他各部,结果明军“各帅争驰,马步自相蹂践”,黑夜中陷入混乱和恐慌,将士散乱。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洪承畴及其他总兵突围未成,困守松山城。此时人马损失不多,但各部散乱,被金军分别围困在各地,已失去与金军决战的实力。

崇祯十五年一月,明廷命顺天巡抚杨绳武、兵部侍郎范志完率军援赴松山,可是“皆敛兵不敢出”。洪承畴多次派军突围,都被击溃。听闻援军将至,派军六千夜袭不成,援军逡巡而不敢进。洪承畴困于松山半年之久。副将夏承德暗中投靠后金军并作内应。

二月,金军破城,洪承畴被俘。总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被杀。三月,锦州守将祖大寿走出内城,投降后金。至此,历时两年之余的松锦会战以明军大败告终。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精心构筑多年,历经孙承宗、袁崇焕督师的关锦宁防御体系完全崩溃,此后明朝再也无力组织起对清军的有效反击。洪承畴也迎来了其人生的最后悲剧阶段。

洪承畴降清经历了一个较为长久的挣扎,其最终的决定也令数百年史学研究者困惑不已,我想站在一个人的角度,通过洪前后所作所来为,分析其内在的原因。

洪承畴初败被俘时,痛骂劝降之人和满清上下,后来又绝食多日,在此时可以说洪是真心求死,顾全名节。洪若赴死,满腹才华就此化为尘土,内心深处必定非常自惜,他在投降清军后积极献策除了为了站稳脚跟,也不排除是想施展才华。

同时洪此人非常在乎个人利益得失,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在生死面前谁都会犹豫。松锦之战中,洪不敢擅自夺权,也不敢抗旨领军,将大军指挥权拱手让于监军,就是忌惮张若麒所代表的朝廷。洪侵浸明末官场多年,深知明廷政治结构和官场规则,此战若胜,洪作为主帅必定首功,若败,有监军擅权可洗脱主要责任。

洪在松锦决战如此重要关头都这么在意其个人得失,被俘之时对生死犹豫也就不足为怪。其次,洪对明廷也是绝望至极。明末军事实力虽然退步极多,可是面对后金还是有一战之力,火器等方面一直优于后金,崇祯十三年都能组织起大军与后金决战,且战事初起一度占据优势。但苦于军内山头众多,贪腐、扣饷、缺额、自保、练兵不力等问题,极大的削弱了明军的战斗力。

同时明廷官场政治黑暗,官相倾轧宦官害政,东林误国,党派林立,和,不能一直对外,败,不可同仇敌忾。崇祯本人喜杀无常,事必躬亲,任人多疑,有始无终,挫败不起,并非明君,明朝也不可能再度中兴。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对于如此看重自己的洪承畴来说,投靠明君才是最佳选择。

洪在转变态度之后,考虑的便是投降后的安排了。皇太极派遣多人前来劝降都被骂走,为何范文程前来便可以详谈良久?只因范文程身份不同,是皇太极极其倚重的汉臣,范前来表示皇太极十分重视招降之事。洪对待投降的态度缓和,范看到事情已经出现转机,立即回禀皇太极,下一步只需皇太极亲自出面,给洪承畴极大的台阶和尊重即可。

至于清史稿记载的范回禀说“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其实并非如此,洪承畴既然在困境中尚且爱惜他的衣服,那为什么不能说他更爱惜他的名声。若洪绝不降清,范回禀就会改为“承畴必死,惜其衣,况其名乎?”后来皇太极便亲自探视,将貂皮解下亲自给洪披上,洪也见好就收,立即拜倒降服。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6
因为发生了很多事情,如果他投降的话,会让自己活下来,并且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第2个回答  2021-01-26
因为他被俘虏之后,对方对他特别好,感化了他,而且原来的朝廷也杀了她的亲人。
第3个回答  2021-01-26
洪承畴刚开始对明朝非常忠诚,但是经过孝庄的劝说,洪承畴开始放下心中的忠诚,改变了主意。

宁死不降的洪承畴,为何孝庄一夜谈判后就降了?
关于洪承畴投降的原因,众说纷纭。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洪承畴宁死不屈,皇太极很是恼火便买通他的下属得知他十分沉迷女色,于是便给他送去十个美女,但是洪承畴仍然不为所动。这时有一个妃子听说此事,给皇太极一个建议,皇太极允许后这个妃子打扮成汉族女子与洪承畴谈话一夜,第二天清晨才送回宫中,...

洪承畴一开始被俘宁死不降,为何后来又改变主意投降了?
洪承畴降清经历了一个较为长久的挣扎,其最终的决定也令数百年史学研究者困惑不已,我想站在一个人的角度,通过洪前后所作所来为,分析其内在的原因。 洪承畴初败被俘时,痛骂劝降之人和满清上下,后来又绝食多日,在此时可以说洪是真心求死,顾全名节。洪若赴死,满腹才华就此化为尘土,内心深处必定非常自惜,他在投...

一将曾经宁死不降,非常的有“气节”,为何被一个女子给降了?
洪承畴是一代名将,一开始的时候,他被清军俘虏,宁死不降,但是后来被一个女人劝降了。那是因为洪承畴本身是一个比较贪恋女色的人,而这个女人又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很多非常有名的忠臣,也有一些投降的将士也很有名,就比如说洪承畴,他是明朝时期崇祯年间的重臣,身居兵部...

洪承畴被俘之后,开始宁死不降,为何后来投降了呢?
因为洪承畴本身就是一个贪生怕死之人,连衣服上落灰他都能及时拍去,更何况如果自己身体受到折磨呢,而皇太极就是看准了这点,才对他嘘寒问暖感动他,把他感动得痛哭鼻涕就降了。

被俘之后洪承畴一开始宁死不降,怎么后来投降了?
洪承畴是明朝大臣,任蓟辽总督,在松山战役中,洪承畴战败,被清军俘虏,一开始,洪承畴宁死不降,做好了以身殉国的决心,谁劝降都不听,为何后来洪承畴轻易地就投降了清朝?洪承畴为什么改变主意,选择投降?其中,一个细节,说明了洪承畴成为叛徒的重要原因。洪承畴(1593—1665),字彦演,号亨九...

宁愿饿死也不投降的洪承畴,为何还是降了?
现在洪承畴需要做的就是抬高自己的身价,以获得更加丰厚的回报,于是老洪开始了绝食,作出视死如归的姿态,证明自己是效忠大明的。接着便是皇太极的轮番劝降,最后连美人计都用上了,此时的老洪看着火候,也差不多了,于是便做了个顺水人情,投降满清了,充当满清入主中原的急先锋。真的英雄,别说是...

将军宁死不降,君王说:爱妃你去劝劝,为何一夜过后,大将投降了?
洪承畴在各个大大小小的战役中表现出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但还是抵挡不了走向明朝的衰败的事实。于是在一次战役中,他被清兵俘辱,由于洪承畴杰出的军事才能,清朝君王想将他纳为己用。一开始清朝君王派了范文程前去劝降,范文程在劝降过程中发现屋顶上有一粒灰尘掉到了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不做声色地轻轻...

洪承畴被俘时宁死不降,为什么到第二天立马就投降了?
后来随着清兵的攻打,明朝渐渐没有了招架的力量,最终明朝灭亡了,洪承畴也被俘虏了。此时的洪承畴虽成为了阶下囚。但是也因为自己的的胆识和谋略获得了皇太极的赏识。可是洪承畴却是一个硬骨头,任皇太极怎么劝,他就是不肯投降清军。皇太极也不着急,好吃好喝的招待,对待他非常的有耐心。其实皇太极也有着...

青史,洪承畴战败被俘,宁死不降,皇后劝降说了什么就降了呢?
根据《清史通俗演义》记载,在松锦会战中,洪承畴兵败被俘,但是洪承畴却宁死不降,并且为此绝食,决心一死以报大明王朝。皇太极是一个爱惜人才的皇帝,也知道洪承畴投降与否对战局的重要性,所以始终没有杀他,而是反复派人去劝说洪承畴降清。但洪承畴死意已决,所有被派去劝降的人都被他大骂一顿赶了...

...投降,君王派了妃子过去,大将为何第二天就投降了?
这就是所谓的英雄难过美人关,这个大将讲的应该是明朝的洪承畴,善文弄武,拥有卓越的才能天赋,在被清军抓获后宁死不屈,却难耐美色所诱,一夜后立马投降,这就是著名的“庄妃劝降”。洪承畴自小家境不好,为了维持生计,早早辍学去帮母亲干活。洪承畴才思敏捷,乡里的教书先生觉得觉得洪承畴为人好学,...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