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二首 原文

如题所述

元曲二首
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号东篱,字千里。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著有杂剧15种,以《汉宫秋》最有影响。马致远还作有散曲,现存120多首。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有文场“曲状元”之称的马致远,其散曲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这首曲是他所作的《潇湘八景》组曲中的一首。
[双调]寿阳曲 远浦帆归 
马致远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主要有哪些景物?夕阳、酒旆、航(船)、落花、茅舍、断桥等
写景的关键词 下、闲、未曾着岸、水香、晚、人散
根据关键词体会这些景物的特点,再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曲中所描绘的“江村渔人晚归图”描述出来。
西下的夕阳将余晖铺洒在江面上,晚归的渔舟星星点点的帆影向岸边缓缓移动,偶尔传来一阵悠扬的渔歌。岸边的酒店静候着客人,门前悬挂的酒旗,在晚风中微微飘荡。渔人散落的居所沿水分布,迷失在暮色中。而家家户户的灯光,透过暮色,投射到水面上。水面上飘浮着落花,落花的芳香弥散在空气里。小桥流水旁的鱼市静悄悄的,卖鱼人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各自散去。江村沉浸在一片恬静宁谧中。
这幅“江村渔人晚归图”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这幅画面体现出渔民怡然自得的乐趣,给人以宁静安闲感受,从中体会马致远借此要表达的向往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艺术特色
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全篇写景,作者追求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蕴含其中。如“落花水香茅舍晚”既扣应题目中的“归”,又写出渔村环境的恬静幽美,流露出作者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
2、以动衬静。“卖鱼人散”写出了渔夫卖完鱼后陆续回家的情景,热闹复归于平静,使得暮色中的渔村更增添了一份宁静。
3、远近相间,富有层次感。远浦,酒旗,断桥,茅舍,远景近景,相得益彰,显得清疏而又淡雅。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
这首小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他对元朝的黑暗统治深感不满,对人民的疾苦相当关心。他在“关中大旱,饥民相食”之时写的这首《山坡羊》,尽管题为“怀古”,实际上重在“伤今”,其揭露、批判的锋芒,既指向历史上历朝累代的统治者,更指向当时的元朝统治者。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13
沪教版的是这两首
【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元 马致远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没一点提示,还真不好回答。
应该是指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吧。附这两首元曲如下:
山坡羊·潼关怀古
作者:张养浩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
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3-30
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马致远,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转暗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流光一瞬华表千年什么意思
“流光一瞬,华表千年”意思是光阴如流水一般的逝去,人生数十载在这悠悠天地间显得何其短暂。出自《中吕·满庭芳·山中杂兴》为元代文人张可久所作元曲二首。原文:人生可怜,流光一瞬,华表千年。江山好处追游遍,古意翛然。琵琶恨青衫乐天,洄箫寒赤壁坡仙。村酒好溪鱼贱,芙蓉岸边,醉上钓鱼船。整首...

元曲二首 原文
马致远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主要有哪些景物?夕阳、酒旆、航(船)、落花、茅舍、断桥等 写景的关键词 下、闲、未曾着岸、水香、晚、人散 根据关键词体会这些景物的特点,再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曲中所描绘的“江村渔人晚归图”描述出来。西下的夕阳...

元曲二首的《一枝花.湖上晚归》和《哨遍.高祖还乡》的原文翻译
回答:个人觉得词翻译了 就失去原“味”了 。 只要懂了 他的意思就行。《一枝花.湖上晚归》【作者】: 张可久(1207?—1349?)名小山,一云名伯远,字可久,庆元(今浙江鄞县)人。《录鬼簿》言其曾“以路史转道领官”,又曾任桐庐典史。至元初,年七十余,还作过昆山幕僚。一生不得志,浪迹江湖,足迹遍...

元曲二首的《一枝花.湖上晚归》和《哨遍.高祖还乡》的原文翻译
个人觉得词翻译了 就失去原“味”了 。 只要懂了 他的意思就行。 《一枝花.湖上晚归》 【作者】:张可久(1207?—1349?)名小山,一云名伯远,字可久,庆元(今浙江鄞县)人。《录鬼簿》言其曾“以路史转道领官”,又曾任桐庐典史。至元初,年七十余,还作过昆山幕僚。一生不得志,浪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