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中的思想是什么?

如题所述

《逍遥游》后说“逍遥”
——《逍遥游》备课札记

庄子的《逍遥游》一文的关键在于“逍遥”二字。抓住了“逍遥”二字,就抓住了阅读理解这篇文章的核心。下面想就此谈几点看法,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怎样才算“逍遥”?像大鹏鸟那样“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算不算逍遥?不能算。因为它“犹有所待者”,即还要借助外物的力量,这种外物就是“六月息”即六月里的大风。所以鹏能飞上九万里的高空,是借助了风的力量,“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如果不是借助风的力量,它纵使有“不知其几千里”的背和“若垂天之云”的双翅,也是不能上升到九万里的高空的。像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人,算不算逍遥?也不能算。因为他们尽管在某一特定范围内活得有滋有味,自我感觉挺不错的,但是他们把功名利禄看得太重,所以一生都要受到羁绊,最终还是“逍遥”不起来。像宋荣子那样“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算不算逍遥?还是不能算。因为他“犹有未树”即修养还不够。修养不到一定的火候,尽管你自己认为逍遥了,但在别人看起来你还是与逍遥无缘的。这样看来,“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的列子列御寇该算是逍遥的吧?还是不能算。因为他只是“免乎行”即不用走路,但是“犹有所待者”即还要借助风的力量。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呢?在庄子看来,只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才是真正逍遥的。因为他们已经超脱了一切,摆脱了一切外物的羁绊,“彼且恶乎待哉?”然而,庄子在这里犯了一个认识上的错误。像列子那样借助一下风的力量都不能算逍遥,那么,借助“天地之正”和“六气之辩”又怎么能够看作是“逍遥”的呢?
因此,我们认为,“逍遥”是相对于“束缚”和“羁绊”而言的。只要你的内心不受外物的“束缚”和“羁绊”,你就是逍遥的。像庄子主张的那种绝对超脱的逍遥其实是不存在的。他自己也找不出这方面的证据来。


如何才能“逍遥”?像蜩与学鸠那样“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当然逍遥不起来,像斥鴳那样“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也逍遥不起来。即使像大鹏那样“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逍遥不起来,像宋荣子那样“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也逍遥不起来,像列子那样“御风而行,泠然而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也逍遥不起来。因为他们都“有所待者”,就是说对外物有所依靠,或受个人私欲的熏染,或受功名利禄的羁縻,或受声名地位的引诱,不能彻底摆脱人世俗事的纠缠。
要做到真正的“逍遥”,在庄子看来,必须做到“三无”(即“无己”“无功”“无名”)。“无己”就是彻底地抛弃私心杂念,“无功”就是舍弃任何功利追求,“无名”就是不要任何的虚名或头衔。只有这样,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才能真正地“逍遥”起来。
然而,人毕竟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彻底地屏弃私心杂念、功利追求和虚名头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试看从古到今的芸芸众生,有几个脱得了私心杂念、功利追求和虚名头衔的干系?又有几个做到了“无己”“无功”和“无名”?被称为“圣人”的孔子做不到,被称为“诗仙”的李白和被称为“诗圣”的杜甫也做不到,其他的人就更做不到了。


“逍遥”与“积累”有什么联系呢?如果说她们之间一点联系都没有,那么,庄子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去写“积累”呢?“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是从反面来写积累;“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这是从正面来写积累。之所以要写积累,是因为“逍遥”也需要有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大鹏要实现“将徙于南冥”的目标,首先必须经历“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积累过程。这无疑告诉我们,“逍遥”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事。更何况大鹏尽管作出了“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努力,也还是和“逍遥”的境界差着一大截呢?


“逍遥”与“小大之辩”又有什么联系呢?为了证明“小大之辩”,庄子在“小”的方面举出了“不知晦朔”的“朝菌”和“不知春秋”的“蟪蛄”的例子,在“大”的方面举出了“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的“冥灵”和“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以及“以久特闻”的“彭祖”的例子,另外还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的大鱼“鲲”和“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鸟“鹏”的例子,还有只能“翱翔蓬蒿之间”的小“斥鴳”的例子。为什么要写这一些呢?这是因为要达到“逍遥”的目的,首先必须满足一个条件,这就是“舍小取大”。尽管“大”的不一定能够“逍遥”,然而如果连“大”这一点都不能保证,“逍遥”就更无从谈起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0-14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如何理解庄子逍遥游的思想 庄子逍遥游表达了什么
庄子所宣扬的主张是清静无为。他对于世间的是非荣辱的解释是相对主义的。他对待社会和人生的思想态度,无论是消极的还是富有启发性的,对后世均有着深远的影响。可取的有很多,比如他厌恶那个“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社会,拒绝与统治者合作,鄙视富贵利禄,否定鬼神的存在。这在当时阶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

《逍遥游》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

庄子的逍遥游体现的是什么思想
思想:1、积厚与有待:从鲲、鹏的描写,庄子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将人类在思想上的追求提升到无穷,由自由而游的鱼、海,到鲲的天地,进而达到展翅高飞的大鹏和大鹏的广阔天地,而远眺遥远的天池南冥。2、大知与小知:运用鲲鹏以及蜩鸠的寓言,藉由小鸠的无知,以写出俗人浅陋、不识大体的境界。...

庄子《逍遥游》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文中描写的大鹏鸟和蜩、学鸠、斥鴳等...
“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的主题内容: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逍遥游》集中体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哲学观和人生...

《逍遥游》中心思想是追求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观?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逍遥游”是指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并不...

《庄子·内篇·逍遥游》的思想内容
《逍遥游》作为庄子哲学总纲,展现庄子思想的境界与理想。“逍遥”原是联绵词。篇中点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与儒家、墨家乃至老子的理想生命型态做出分判,同时展现“庄学”的修养境界与工夫进路,以“无己”、“无功”、“无名”的工夫,消解形躯与世俗的羁锁,达到超越的逍遥境界。而...

谈谈庄子的逍遥游
庄子的《逍遥游》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篇章,主要讲述了庄子对于个体生命自由、无为而治、无待逍遥的理想境界的追求。详细如下:1、庄子认为,个体生命的自由是有限的,因为人们总是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和束缚,无法真正地自由飞翔。他主张摆脱世俗的羁绊,追求心灵的无限自由,达到一种无待的逍遥境界。他认为...

如何理解庄子的逍遥游
庄子的《逍遥游》是《庄子》中的重要篇章之一,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在《逍遥游》中,庄子通过寓言、比喻和哲理等方式,阐述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和对人生的理解。1、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逍遥的概念。他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追求自由,这种自由不是外在的、物质上的自由,而是内在的精神自由。只有...

怎样看待《逍遥游》中庄子的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逍遥游”可以说是“庄子”一书的总纲,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石。“逍遥游”一词在庄子笔下,得到了质的飞跃,赋予其全新的涵义,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从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感染力,也对当代社会...

庄子逍遥游的主旨是什么
1、《庄子·逍遥游》的主旨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2、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3、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