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明朝末期有两个天官,一个马天官一个李天管,那位网友知道他们两个的详细情况吗?

马天官是现在河南禹州市的,死地时候皇帝赐的金头
明朝三甲进士李宜培,官职大朴寺少卿,籍贯河南,那位网友知道他的详细情况?

天官是吏部尚书的专称,因为吏部尚书比其他尚书地位更显赫一些。你看刘罗锅不也自称吏部天官刘大人吗。

李天官:
李默(1494一1556年),字时言,一字古冲,建安(今建瓯房道徐地)人。明朝正德十六年(1521年)辛巳科杨维聪榜进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练习办事的官员)。明嘉靖元年(1522年)调任户部主事。后升兵部员外郎,奉命前往大同(今山西省大同市),协同驻军部署防务。时军营由于管理不善,致使部分士兵骚乱。兵部派侍郎胡瓒负责处理,但他不作调查,便采取惩罚作法,引起不少士兵哗变。李默了解后,即上报朝廷调回胡瓒,然后亲自深入兵营,以教育安抚平息了兵变,得到上级嘉许,调任吏部郎中。任期中,他积极条陈地方事宜,编有《大明舆地图》,详述形势要害和屯兵、课赋的见解,为冢宰桂普斫赏识,特为奏闻,得到皇帝嘉勉,被列为重要文献,交内阁存用。嗣后凡文武会试,都指派李默充同考官。嘉靖十一年(1532年),李默被任为考核武会试的考官之一,试毕,赴兵部宴。兵部尚书王宪态度傲慢,轻视僚属,不以宾礼相待。李默对此不满,当面指责王宪不明礼节,为此而遭到贬谪。先后调任宁国府(今安徽省宣城、宁国等地)通判、广东按察使属下检事、云南提学副使、浙江左右布政使等职。因历任政绩卓著,遂又升任太常寺卿、礼部侍郎,奉旨撰《庚戌进士题名记》。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秋,俺答汗(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的统治者)出兵侵犯掠夺中原一带,京都告急。李默奉命守正阳门,他率兵五千,发动百姓,军民合力昼夜巡视,防卫甚为周备,敌递退却。不久,李默被升为吏部尚书(位同宰辅),他秉公持正,坚持任人唯贤,推行“进贤拔滞,澄清吏泊”的作法。时严嵩主持内阁,以子严世藩、工部侍郎赵文华、咸宁侯仇鸾等为爪牙,操纵国事,卖官受贿,培植党羽,陷害忠良。因李默执掌吏部职权,使他们无法任意安插亲人而记恨在心。嘉靖三十年(1551年)秋,李默推荐张臬为辽东巡抚,张臬不与严嵩一伙同流合污,亦被严嵩等所怀恨。同时,仇鸾有托于李默推荐己亲被拒绝,于是严嵩、仇鸾相勾结,以谗言诬奏李默“偏执用人”。皇帝宠信严嵩,遂罢李默官职。后仇鸾因讳败冒功罪被革职,御批复用李默为吏部尚书,并赐御书褒以“忠好”二字,特许他骑马出入宫门。因此,朝中奸佞更加妒恨,有同僚劝李默要明哲保身,李默慨然说:“吾备位公卿,年几六十尚复何求。”坚决抵制严嵩一伙推荐的官吏,并告戒部属不与严嵩一伙交往。时工部侍郎赵文华企图充任大司马,求李默引荐被拒绝。于是,赵文华勾结严嵩,趁机同李默议论“选人策”(选人咸登资簿,厘其流品,平其铨注,而序迁之)。因李默发言有“汉武征西域而海内虚耗,唐宪复淮蔡而晚业不终”等语。严嵩等抓住这句话,诬奏他有意诽谤朝廷以及用人不当等罪名,皇帝听信谗言,怒撤李默官职,定罪入狱。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死于狱中。

万历年间(1573—1620年)神宗皇帝为其平反,追赠太子太保,谥肃愍。铁井栏尚书井即以吏部尚书李默得名

马天官:

马文升,景泰二年(1451)进士,授御史,长于应变
马文升半身像[1]
。官至大理寺少卿。因父丧丁忧。成化四年(1468),固原土达把丹之孙满四反叛,朝廷急召文升为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同总督项忠、刘玉等进行围剿。成化十四年(1478)又进为左侍郎。成化十九年(1483)进为左副都御史。成化二十年(1484),起用巡抚辽东。成化二十一年(1485),在短期总督漕运后,任南京兵部尚书。弘治二年(1489),迁中央兵部尚书,弘治十四年(1501),改吏部尚书,加衔至少师兼太子太师。正德元年(1506)被劾后乞去。正德二年(1507),因刘瑾专权,诬告其结党,除其名,马文升气愤交加于正德五年六月八日去世,享年八十有五。刘瑾被诛后,朝廷追赠马文升为“特进光禄大夫、太傅,谥端肃”,嘉靖初又加赠马文升为“特进左柱国、太师”。

  著有《约斋集》、《奏议》等。有子马璁。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0-09
马天官——马文升, 李天官——李默

马文升(1426—1510)明朝大臣,字负图,号约斋、三峰居士,晚年更号友松道人、三峰居士,钧州(今河南禹州市)人。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迁福建按察使,升左副都御史,入为兵部右侍郎,历辽东巡抚、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弘治初任兵部尚书,十五年任吏部尚书,位居一品。去世后赠特进光禄大夫、太师,谥号端肃。一生成绩显著,先后辅助代宗朱祁钰、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祐樘、武宗朱厚照,故后人有“五朝元老马文升”之称。

李默(?-1556),字时言,福建瓯宁县徐阳城(今福建建瓯徐地村)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改庶吉士。嘉靖初,改为户部主事,进兵部员外郎。调吏部,历郎中。后被劾,贬为宁国府同知,迁浙江左布政使,召入为太常寺卿,掌南京国子监事。博士等官得选科道,自李默发之。历吏部左、右侍郎,进吏部尚书,后兼翰林院学士。嘉靖三十五年(1556)二为赵文华所构,下狱死。万历时,追谥文愍。李默为人博雅有才辨,以气自豪,不附严嵩,著有《建宁人物传》、《群玉楼集》等。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11-30
马文升(1426—1510)明朝大臣,字负图,号约斋、三峰居士,晚年更号友松道人、三峰居士,钧州(今河南禹州市)人。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迁福建按察使,升左副都御史,入为兵部右侍郎,历辽东巡抚、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弘治初任兵部尚书,十五年任吏部尚书,位居一品。去世后赠特进光禄大夫、太师,谥号端肃。一生成绩显著,先后辅助代宗朱祁钰、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祐樘、武宗朱厚照,故后人有“五朝元老马文升”之称。
http://baike.baidu.com/view/694677.htm

李学道(1532-1577),字汝致,古渊头人。明万历间由进士出宰陕西丹阳。有人提出“县中赋税收入有剩余,可纳为私有”,学道收取后悉数充公。昭雪冤狱,其人用百金相酬拒受。归里后贫不能治父丧,开馆授徒赖以生计。守服期满任监察御史,巡视京都中城。其时宦官非法营私扰民,学道不畏权势,予以制裁。
  古渊头李学道,字汝致,明嘉靖辛酉(1532)中进士,任陕西七品丹阳县尹,后任江西道御史,万历六年(1579),客死山东青州知府任上,位极四品,年仅四十七岁。他一生中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人称年轻的“三代元老”。其任期内,爱民如子,清廉拒贿,忠心鲠骨,昭雪冤狱,百姓拥戴,政声赫赫。由于任上经常脚穿草鞋,走乡入村,访贫问苦,人们又送他一个“草鞋御史”的美名。
李学道的事绩明史有载,留有《青霞集》十卷传后。古渊头建有花台题额“名御史第”纪念李学道,其联曰:忠贞气节贯青史;刚直威名震紫宸。

参考资料:http://dynews.zjol.com.cn/dynews/system/2010/04/15/012025180.shtml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10-09
孟津是我们这些南阳李姓族人心中的圣地和故乡。
从小就听老人说我们家族是清朝时候从孟津迁来的。祖籍是孟津县城西15里马屯村“东院”。先祖李懿zuo(不知道是哪个字,因为家传画像毁于文革,反正笔画很多,我 猜测可能是“糳”)为明朝末年的“天官”,清朝道光年间,有族人迁来南阳县,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告知老家人。先祖李忠体遂携儿子建才来南阳定居,最初在安皋镇太清观村,后来迁到潦河坡乡。时光过去了160多年,繁衍到我这辈已经是第八代,数百人口。160多年以来,族人再也没有回到故乡,思念之情日深,渴望寻找到先祖李懿zuo和迁徙始祖李忠体(晚年回到孟津直到去世)及其兄李选体,弟李拉体在孟津的后代。

这个是我在百度里找到的.
第4个回答  2012-10-20
有记载吗

相传明朝末期有两个天官,一个马天官一个李天管,那位网友知道他们两个的...
天官是吏部尚书的专称,因为吏部尚书比其他尚书地位更显赫一些。你看刘罗锅不也自称吏部天官刘大人吗。李天官:李默(1494一1556年),字时言,一字古冲,建安(今建瓯房道徐地)人。明朝正德十六年(1521年)辛巳科杨维聪榜进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练习办事的官员)。明嘉靖元年(1522年)调任户部主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