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法西斯纳粹党和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兼任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
1923年11月8日晚,希特勒在慕尼黑发动“啤酒店暴动”,扣押巴伐利亚州军政官员,宣布“全国革命已经开始”。经过次日同警察的流血冲突后,纳粹的首次夺权企图失败了。据说希特勒在与其同事讨论纳粹党今后的任务时宣称:“宣传,宣传,宣传。全部工作就是宣传。”希特勒被捕,判刑5年。但希特勒于1924年12月20日获释。他在狱中由赫斯帮助而著成《我的奋斗》。
《我的奋斗》是希特勒最重要的理论著作,集国家主义、帝国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反对民 主主义思潮于一体。其中首次提出“生存空间”问题,认为德国生存的真正空间不是非洲,而是在东欧;而要征服东欧,必须避免重蹈两线作战的覆辙,决不让欧洲出现与德国对立的大陆势力;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先摧毁法国,因为法国是德国的死敌;为摧毁法国,德国必须割断法国与东欧国家的同盟关系,并与英意结盟,而保障德法边界暴露翼侧的安全,从而孤立法国。这就是希特勒战略的精髓。此点对于认识希特勒干涉西班牙内战、收回萨尔区、重占莱茵兰、与意大利结成同盟、强夺捷克斯洛伐克、建立齐格菲防线、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协定等诸多事件至为重要。
希特勒认为:“德国的复兴只有通过重新回到世界大国行列中才能实现。但是,它的前提条件并不是武器,……而是意志的力量。”因而拼命鼓吹斯巴达主义、泛日耳曼主义,进行精神动员,培养极端的复仇主义心理。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还做过这样的表白:“压抑着我的只是我当时所受的那种彻头彻尾的蔑视气氛。”
出狱以后,希特勒吸取教训,企图改用合法斗争手段夺取政权。尽管最初时运不佳,但他仍不屈不挠,从未丧失希望和信心,发愤从事党的建设工作。到1929年,纳粹党员已发展到17.8万人。希特勒在党内设立各种部门(特别注重宣传部),负责研究和指导党的工作。他还建立多种外围组织,使纳粹运动具有群众基础。
希特勒和他狂热的支持者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德国失业人数达300多万。生产削减,税收减少,而失业人员救济开支却不断增加,从而对政治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希特勒及纳粹党以民族复兴和变革现实为号召,向社会各阶层分别许诺,乘机展开大规模的宣传和竞选活动。结果在1930年9月14日的国会选举中,纳粹党获得650万张选票,在国会得到107个席位,一跃成为德国第二大党。在1932年7月31日的国会选举中,纳粹党获得37.4%的选票,拥有230个席位,成为国会第一大党。戈林则当上了议长。这时,德国经济危机加剧,政局极度混乱,许多工商资本家急欲物色强有力的人物组织政府,成为希特勒的支持者。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终于获得兴登堡总统的信任,出任政府总理,组织内阁。
希特勒开始建立独裁统治。1933年2月,解散国会,制造旨在迫害共产党和反对派的国会纵火案。3月,希特勒操纵的新国会通过授予希特勒全权的法案。紧接着,取消各州议会,使各州政府完全服从中央。在解散政党和工会之后,纳粹党成为德国惟一的政党。1934年6月,处决冲锋队首脑罗姆,将冲锋队与党卫队(1925年至1926年间建立)合并,以取得国防军的支持。8月2日,根据8月1日颁布的法律,希特勒在兴登堡去世之后,兼任总统和总理。希特勒既是纳粹党的领袖,又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统一的头衔为“国家元首兼总理”。此外,希特勒还是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至此,第三帝国正式建立。
两个独裁者的同盟 希特勒推行巩固独裁统治的政策。经济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大型化学工业,消灭失业,扩大就业;通过有控制地发行支付手段来发展经济,挖掘生产潜力,并通过物质生产又为新的支付手段创造出等价物;实行农业保护主义,解除农民债务,固定农民中等阶级的占有关系;尽量减少对世界经济的依赖性,始终保持工资和物价的稳定。种族方面:残酷迫害犹太人,淘汰其他“无生存价值的生命”。教育方面:实行纳粹教育改革,“整个教育的主要目标,决不可以只是灌输知识,而是要造就十足强健的体魄”,青年学生必须加入希特勒青年团和青年义务劳动大队,取消私立学校等等。文化生活方面:成立文化协会,用纳粹纲领控制新闻、作家、音乐、戏剧、电影等领域,凡是非纳粹书刊、报纸一律取缔。宗教方面:迫害基督教会、教徒,成立对纳粹政权俯首听命的国家教会。这些政策使德国经济开始复苏,巩固了第三帝国的统治。公民投票表明,有90%人表示愿意接受这个独裁政权。 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在取得政权之后,仍然重视宣传工作,不仅政府设有国民教育与宣传部,而且总是宣称“宣传帮助我们夺取政权,宣传帮助我们巩固政权,宣传还将帮助我们获得整个世界”。
希特勒开始制定征服欧洲计划;打败法国,消灭苏联,夺取欧洲大陆的霸权,以此作为称霸世界的基础;最后,向海外发展;战胜英美,称雄世界。但是,希特勒深知自己力量有限,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采取渐进手段:1933年10月,德国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1934年1月,德国与波兰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将凡尔赛安全体系撕开缺口;1935年1月,通过公民投票从法国手里收回萨尔;3月,德国公开宣布扩军;1936年3月,德国重新占领莱茵非军事区;1936年11月,成立柏林—罗马轴心;德国出兵干涉西班牙内战;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9月,德国与英法举行慕尼黑会议,占领苏台德区;1939年3月,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希特勒既冒险、又谨慎,利用西方国家的矛盾、和平主义思潮、东西方国家的分歧,通过欺骗、分裂、恫吓、讹诈等手段,瓦解对方的意志,使其不能制定谋略;断绝对方的外援,使他们不能形成同盟,德国则一再得手。 希特勒在与高级将领研究战略计划
胜利是以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希特勒上台后,即着手扩军备战。1935年3月,德国宣布重建空军(战前德国拥有第一线飞机达4093架);3月16日,德国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在8月份提出的新扩军计划中,规定在1939年10月之前 ,建立102个野战师;1935年6月,德国与英国签订海军条约,重建海军。希特勒对机械化部队极为重视,早在20年代他就曾预言,下一次战争是机械化战争。他以其灵敏、独到见解和抢先运用之能,将新的军事技术结合大变革的勇敢,终于产生了破坏性极大的、机械化战争条件下的“闪击战”样式。 希特勒为纳粹将帅受勋
希特勒对军队用极权手段控制,独揽一切,特别对陆军实行宏观指挥上的高度集中。1938年2月,他通过制造的“弗里奇危机”,把德军中老一代“不听指挥”的将领清洗出去,取消战争部,成立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部,自任最高统帅。此后,他一方面用纳粹向外征战的思想统一德军思想,提高德军的战斗力,另一方面为最高统帅部制定了“协调、灵活、冒险”的原则,提高军事指挥艺术。
随着政治上孤立状态的克服,希特勒认为已为推行积极的扩张政治打下了基础。1937年11月5日,他向国防部长、外交部长和陆海空三军总司令宣布:“现在是德国最终地解决它的生存空间问题的时候了。”德国第一个目标是“ 鞣�碌乩���闭鞣�菘怂孤宸タ恕��?消除一旦向西方采取行动时侧翼受创的威胁”。此后,第三帝国的军事、经济势力大为增强,希特勒便把侵略矛头指向波兰。1939年8月,为避免两线作战,他成功地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随后,他下令进攻波兰。9月1日,德军从两个战略方向进攻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历任陆军总司令为沃尔特•冯•布劳希奇(1938年2月至1941年12月),希特勒(1941年12月起兼任);历任海军总司令为埃里希•雷德尔(1935年至1943年1月),卡尔•邓尼兹(1943年1月至1945年4月),汉斯•冯•弗赖德伯格(1945年4月继任);历任空军总司令为赫尔曼•戈林(任至1945年4月),里特尔•冯•格赖姆(1945年4月继任);历任德军总参谋长为弗朗兹•哈尔德(1938年9月到1942年9月)、库尔特•蔡茨勒(1942年9月到1944年7月)、海因茨•古德里安(1944年7月到1945年3月)、阿尔伯特•克莱勒斯(1945年3月继任)。 战争初期,希特勒注意处理战争事务的策略,并不全线出击:征服波兰后,占领挪威、丹麦(1940年4月);空袭英国之前(1940年8月)又征服了法国(1940年6月)。德军在希特勒的指挥下成功地冲垮西方国家匆忙筑起的反法西斯的防线。在作战中,他始终追求达到既定的战略意图,表现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论有多大困难,不论有多少疑虑,都要迅速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信心。 征服西欧后,1941年春天,希特勒又派军队占领了希腊和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被迫成为德国的仆从国。这时,希特勒认为有足够的力量征服欧洲,毋需与“一个布尔什维克统治的国家”为友。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闪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苏军由于战略判断失误,战争初期有近百万军队被合围,损失了大量武器装备,德军则进至莫斯科城下。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希特勒对美国宣战。
希特勒命令希姆莱在欧洲建立起多座灭绝人性的集中营。在德、波、苏和其他德军占领区,估计有450万~550万犹太人被杀,其他民族的人们亦遭劫难。此外,还将数百万战俘和占领区人民强掠到德国军备工业中去劳动,掠夺占领区的原料资源及粮食,以维持战争需要。
1941年12月5日,苏军在莫斯科突然发起局部反攻,数处突破德军防线。希特勒出于傲慢和自负,撤换一批高级将领,亲自接过陆军作 街富尤ǎ�嫒温骄�芩玖睢4哟耍��紫茸?视为军人,对作战有至高无上的控制权,开始插手战术行动,而对总参谋部及很多将帅极不信任。尽管如此,仍未挽回德国失败的厄运。正当党卫队在德占区犯下滔天罪行的时候,盟军和苏军分别在北非和斯大林格勒取得大胜。1943年7月,苏军又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大败德军。从此,德军丧失了在东线的作战主动权,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43年7月,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成功,并开始轰炸意大利本土。7月24日,墨索里尼法西斯政府倒台,意大利退出战争。在大西洋上,德国潜艇的初期优势在1943年初被盟军的反潜措施彻底粉碎。盟军从1941年开始的对德国的战略轰炸,严重破坏了德国战时经济。至战争结束前,德国较大的城市几乎都被夷为平地。
为了挽回战争颓势,希特勒于1943年2月18日宣布实施“总体战”,试图重振当年横扫欧陆的威风。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发生爆炸后的七二○事件现场
然而,陷入绝望的人们开始起而反抗。共产党的“红色乐队”、社会民主党的密谋团体、部分官僚的“克莱骚集团”、基督教会、青年大学生的“白玫瑰”等都积极从事反希特勒的活动。1944年7月20日,德军内部的反希特勒军官企图炸死希特勒,反映出军队的不满。这导致希特勒对军队更不信任,乃用纳粹官员充任军事要职,并对陆军进行大清洗,处决或赐死包括维茨莱本、隆美尔在内的大批将帅,使德国战争机构从内部受到严重损伤。
盟军和苏军攻入德国本土之后,希特勒已处于歇斯底里的狂暴和幻想中,拒绝听取不愉快的消息,严令禁止军队投降,实施大规模破坏行动。1945年4月下旬,苏军攻入柏林,展开激烈巷战。希特勒拒绝离开柏林,仍留在总理府地下室负隅顽抗。4月29日,希特勒与爱娃•布劳恩完成“死婚”,写下“政治遗嘱”,拟定了以海军元帅邓尼茨为首的新政府名单。次日3时30分,希特勒退入卧室用手枪自杀,爱娃服毒身亡,两人遗嘱死后焚烧尸体。
http://post.baidu.com/f?kz=85420106 几张A,H的彩色照片,很稀有.... 希特勒是个同性恋
----------------------------
时至今日,全世界的历史书仍是非常一致地用”狂人”、”魔王”、”暴君”一类的字眼形容他----也许”大独裁者”是一个比较中性的形容词。要数二次大战风云人物,阿杜夫‧希特勒应可毫无疑问地问鼎第一。因此,流存后世有关他的正史野史之多,相信没多少人能出其右。每一本专门写希特勒的书因而都像是瞎子摸象般片面、不完全----有人知道他的「杀人工厂」集中营;有人知道他曾经是一心想考进维也纳美术学院的画家;有人知道他的「钜著」『我的奋斗』;有人知道有关他患有梅毒的传闻…… 1889年希特勒出生於奥地利的一个公务员家庭。二十四岁时他为逃避奥地利兵役而流浪到德国慕尼黑,但他却一心想加入德军打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其间他因伤退役,后获授十字勋章。 大战结束后希特勒在一个只有七人的污合小党中开始了他的政途。这个党名叫「德国劳工党」。希特勒很快就当上了主席,而且神奇地招揽了一大群污合之众入党----这些人就是后来为希特勒出生入死打江山的中坚份子。1921年他改组德国劳工党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国社」党德语简称为「纳粹」党。 这个「社会主义工人党」与马克思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风马牛不相及。其所谓的信条「国民社会主义」也根本不是什麼有系统的学说----从后世分析,大概可以理解为希特勒与德国人战败后心理不平衡现象的总结。
1923年,纳粹就凭这一点本钱,企图推翻当时的魏玛共和国政府。由於纳粹在慕尼黑的一间啤酒馆起事,故此事史称「啤酒馆事变」。事败后希特勒被判囚五年----但他只是在一座舒适的监狱中过了九个月就获释。狱中他写成『我的奋斗』一书,提出大日耳曼主义、撕毁『凡尔赛条约』、重振德意志国威等政治主张。 今天看起来荒谬狂妄的纳粹主张,当年却正是许多面对内忧外患与战败国耻的德国人心里共呜著的呼声。1930年希特勒以此为政纲,领导纳粹党在国会大选中取得国会600席中的107席,一举成为国会第二大党。1933年他与兴登堡角逐总统之位落败,然而他仗其势力仍获兴登堡委任为总理。1934年兴登堡逝世,希特勒马上接任总统,至1936年他废除魏玛共和国宪法,建立所谓继罗马帝国和德意志帝国(霍亨索伦王朝)后的「第三帝国」,自封为「元首」,实行独裁统治。 在他全权控制德国的同时,他对内开始消灭他视为「渣滓」、「寄生虫」的犹太人;对外他全速开动了战争机器----全面撕毁『凡尔赛条约』,大肆扩军并出兵进入莱茵河非军事区,1938年纳粹德国未呜一枪就把奥地利----希特勒的家乡兼并。然而,此时英法两强对纳粹公然违约和肆意侵略的行为,竟然采取绥靖姑息的驼鸟政策,甚至在同年「慕尼黑会议」上拦著捷克代表,私自用捷克苏台德地区作为与纳粹谋求「和平共存」的「交换条件」----然而纳粹翌年就背约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及至1939年9月,纳粹德国挥军波兰,英法才开始有备战的意思。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然而法国人「备战」了不足一年,巴黎就在1940年5月沦陷。希特勒马上又下令乘胜追击,横越英伦海峡,但因德国海运能力不足而改为从空中轰炸英国,然而英国在长达八个月的狂轰滥炸后仍屹立不倒。 西线裹足不前,希特勒於是将目标转移到东线的苏联。1941年纳粹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进军苏联。同年苏联在劣势下击退德军,保住了莫斯科。1943年希特勒将更庞大的一支陆军押注在史大林格勒城下,然而此役却标志著纳粹德国走向衰亡。同年,墨索里尼倒台,希特勒连唯一的欧洲盟友也失去了。 1944年6月盟军登陆诺曼第,不久,法国光复。在英、美、法、苏围攻下,纳粹德军节节败退。1945年4月,苏军率先攻入柏林。4月29日,五十六岁的希特勒在地洞怱怱与女伴爱娃举行婚礼。翌日,希特勒与爱娃自杀身亡。
-----------------
《我的奋斗》 阿道夫·希特勒所写的《我的奋斗》问世于1925年。该书日后成了第三帝国的蓝图。有人称《我的奋斗》是“当代蛊惑人心之杰作”,“20世纪灭绝人性的罪行录”,这是十分确切的。希特勒1889年4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巴伐利亚边境的小镇勃劳,父亲是奥地利海关的一名小职员。希特勒6岁时进了家乡林嗣附近的公立学校,成绩良好。他11岁上中学,一心想当艺术家、画家,而他父亲却要他做个公务员。这使他学习不安心,成绩每况愈下,读了两年,没等毕业就中途辍学了。
希特勒的一位中学老师这样描绘他:“希特勒肯定是有天资的,虽然只是在某些学科方面。但是他缺乏自制力。说得客气点,他好强辩,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脾气暴躁,不遵守学校纪律。他不用功。否则有这样的天赋,他一定会有好得多的成绩。” 希特勒13岁时,父亲病逝,母亲迁居至林嗣郊外乌尔法尔的一所简陋的公寓,靠微薄的积蓄和养老金抚养两个遗孤。到16岁时,希特勒虽然还没有抛弃当艺术家的梦想,但那时他已十分热衷于政治了。17岁时,希特勒带了母亲和亲友给的一些钱,只身来到维也纳,流落街头1年后报考美术学院,由于成绩不良,未被录取。以后试考建筑学院,也告失败。从1906年到1911年,希特勒在维也纳的生活非常潦倒,尝尽人间之辛酸。他在《我的奋斗》中称这5年生活为“一生最悲哀的时期”,他写道: “对我来说,这个逍遥自在的城市的名字所代表的就是5年艰苦贫困的生活。在这5年中我被迫求职糊口,开始当小工,后来卖画,收入之微薄,不足以填饱我每日辘辘的饥肠。” 希特勒在《我的奋斗》里承认,他当时有着一种小资产阶级的入骨的恐惧;但另一方面又深怕落入无产者的队伍中去——后来他就利用这种恐惧心理在地位低下、缺乏领导的白领阶层的基础上建立了国家社会党。正如他自己说的: “我了解这个运动所造成的可怕的精神恐怖,从思想上和心理上来说,资产阶段都不是这种进攻的对手:信号一发,只要看来是最危险的敌人,它就对之发动谎言和诽谤的真正的总攻击,一直到被攻击者的精神不能支持时为止……这种策略所根据的是对一切人性弱点的精神估计,其结果必然导致胜利。” “我同样也了解肉体恐怖对个人和群众的重要性……因为被击败的对手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对继续抵抗不抱任何胜利的希望。” 这两段话日后发展成了希特勒纳粹主义的策略基础。 1912年,希特勒移居德国慕尼黑。在那里,他开始仍是囊空如洗,举目无亲。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希特勒见求生机会来了,上书国王路德维希三世,申请志愿参加巴伐利亚步兵团,结果获准,他的生活出现新的转折。在《我的奋斗》里,希特勒毫不掩饰地说:“我衷心感谢上天赐给我这个能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幸福机会……对我来说,对所有德国人来说都是一样,现在我的生命中最值得纪念的时期开始了。” 在战争中,希特勒曾两次负伤。一次是1916年在松姆战役脚部受伤,另一次是1918年中了毒气。因为作战勇敢他先后两次受奖:一枚二级铁十字奖章,一枚一级铁十字奖章。1918年11月底,希特勒回到慕尼黑,不久便与德国工人党有了接触,并参加该组织,成了德国工人党委员会的第七名委员。他自己回忆道:“经过两天伤尽脑筋的思考以后,我终于决定我必须采取这一步骤。这是我一生中最有决定意义的一个决定。跨出了这一步以后,就再也没有退路,也不可能有退路了。” 1920年夏天,德国工人党改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纳粹党。希特勒还提出,纳粹党必须有一面能打动群众的显眼的旗帜。最后他设计了红地白圆心,中间嵌个黑�字。希特勒在《我的奋斗》里对自己这一独创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这是一个真正的象征!红色象征我们这个运动的社会意义,白色象征民族主义思想,�字象征争取亚利安人胜利的斗争的使命。” 到1923年,纳粹党已拥有2.7万名党员,影响日增。希特勒与鲁登道夫将军结伙成帮,于同年策划了慕尼黑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政变。结果政变失败,希特勒及其同伙被捕受审。审判于1924年2月26日开始。在特别法庭上,希特勒以滔滔不绝的雄辩和民族主义的热情打动了德国人民,顿时成为报纸、电台瞩目的人物。他对着进行审判的法官们说: “有资格审判我们的不是你们,而是永恒的历史法庭。你们会做出什么判决,我是完全知道的。……你们可以不止一千次地宣布我们有罪,但是永恒的历史法庭的女神会一笑置之。把(巴伐利亚)邦检察官的诉奖和这个法庭的判决书撕得粉碎。因为她会宣判我们无罪。” 最后判决是1924年4月1日做出的,希特勒被判刑5年,后改为2年。
希特勒被关钾在兰德斯堡旧炮台监狱。在狱中他开始写作《我的奋斗》,但实际上这本书是由希特勒口授、由同押一室的他的忠实信徒鲁道夫·赫斯整理打字完成的。书的原名《四年半来对谎言、愚蠢和胆怯的斗争》,负责出版该书的纳粹出版社经理马克斯·阿曼后来把这又刺眼又累赘的书名改为《我的奋斗》,并于1925年秋正式出版了该书的第一卷,但它在当时并没有立即成为一本畅销书。第二年,希特勒获释出狱,在贝希特斯加登口述完第二卷。随着纳粹党的发迹、上台,该书的销路开始有所增加。到1940年二次大战爆发后的第二年,这本称之为“纳粹圣经”的长达782页的两卷本的书,仅在德国就销了600万册。当时每个德国家族必备此书,否则就会遭殃。男女结婚时,都要向新郎、新娘赠送一本《我的奋斗》作为礼物。甚至连学校的学童也是人手一册。 希特勒认为,一切生命都是一场永恒的斗争,世界只不过是个适者生存、强者统治的丛林,“一个弱肉强食、优胜劣败的世界”。德国要恢复世界大国的地位,成为“地球主人”,就首先“必须对法国来一次最后的总算帐……一场最后的决战……德国实际上不过是把灭亡法国当做一种手段而已,其目的是在将来能够为我国人民在其他地方进行扩张。”其次,希特勒提出:“(德国的)领土政策无法在喀麦隆实现,今天几乎完全只能在欧洲才有可能。”但是欧洲的领土均已分割完毕,这一“生存空间”问题“只有在东方才有可能解决……只有在主要是牺牲俄国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解决,也就是说,新帝国必须再一次沿着古代条顿武士的道路向前进军,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 希特勒在《我的奋斗》里指出,第三帝国将实施“领袖统治原则”,即实行独裁统治。在这个国家里要确立元首—希特勒本人—的绝对独裁权力,在元首周围是一批承上启下的较为次要的领袖人物。希特勒认为,这个“新式国家要以人种为基础”,而最优人种就是亚利安人。希特勒在《我的奋斗》里狂热地鼓吹纳粹党的种族优越论。他写道: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切人类文化,一切艺术、科学和技术的成果,几乎完全是亚利安人创造。这一事实本身证明下述推论不是没有根据的:只有亚利安人才是一切高级人类的创始者,因此是我们所谓的‘人’这个名称的典型代表。他是人类的普罗米修斯。从他的光芒四射的额头,永远飞迸出神圣的天才的火星,永远燃点着知识的火焰,照亮了默默的神秘的黑夜,推动人类走上征服地球上其他生物的道路。” 可见,使现代亚利安人—日耳曼人主宰地球,称霸世界,已成为希特勒念念不忘的目标。
此外,希特勒为了达到自己的狂妄野心,他提出必须使用三种方法:宣传、外交和武力。而纳粹党最有效的宣传手段便是“必须玩耍手法,学会说谎”。希特勒的名言是“把天堂说成地狱,把地狱说成天堂”,“谎言越大,人们越是相信”。 总之,希特勒在《我的奋斗》里大肆渲染可怕的“生存空间论”和“种族优越论”;发泄对犹太人、对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刻骨仇恨。在该书思想的影响下,德国走上了屠杀无辜(尤其是犹太人)、穷兵黩武的道路。 历史学家诺曼·卡曾斯正确地分析了《我的奋斗》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后果的关系,他指出:
“《我的奋斗》一书从1933年至二次大战结束,一直主宰着纳粹第三帝国的政治,……《我的奋斗》里,每一个字,使125人丧失了生命;每页,使4700人丧失了生命;每一章,平均使120万人丧失了生命。”
-----------------------------
阿道夫·希特勒
(1889-1945) 希特勒是一个创造奇迹的人,他从奥地利的流浪汉攀登到纳粹德国总理的宝座。
希特勒是一个蹩脚的艺术家,他的画只能用来装饰杂货店的像框。 希特勒是一个勇敢无畏的士兵,他在“一战”中两次负伤并且荣获很少授予普通士兵的一级铁十字勋章。 希特勒是一个冒险家,他孤注一掷发动慕尼黑啤酒馆政变。 希特勒是一个天才的演说家,靠两片嘴唇煽动起在“一战”后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德国人民心中复仇的火焰。 希特勒是一个机会主义者,在洞悉英法绥靖主义倾向之后武装占领莱茵兰。 希特勒是个慈祥的“父亲”,没有后代的他亲切地对待身边的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仆人。 希特勒是一个素食主义者,为了保护动物,他甚至颁布了法令要求人道地杀死龙虾。 希特勒是战争魔王,他给欧洲古老的反犹传统画上了惊叹号。 希特勒是个在军事上过分自信的失败者,两条战线将他的帝国带入了坟墓。 第三帝国的子民称他为“我的元首”,在这之后,几乎所有人都称他为“二战元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