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而不学则殆的例子或者小故事

如题所述

纸上谈兵的赵括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告诫他的学生的这句话,道出了他所主张的读书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随后,一些古代的学问家根据亲身实践和体会,对孔夫子的读书方法作了补充和完善,提出了“熟读精思”、“好学深思”的观点。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熟读,就是说要把所读的书翻来覆去地读,直到读得烂熟于心,能够全面地掌握其精神、实质。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经验证明,有许多书读一遍两遍还读不懂,读四遍五遍就读懂了;有的书昨天读不懂,过些日子再读才读懂;也有的书似乎已经读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实际知识,再去读,才真正读懂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特别是经典著作,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读书还必须伴随着思考。这是因为有些书特别是经典名著的内容不是一目了然的,需要读者通过一番联系实际以及联想、查询、思索的功夫,才能打通关节,对书中的观点心领神会,弄懂弄通。另外,书有优劣高下、好坏真伪之分,所以书上的话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孟子说:“吾于《武成》,取二、三军而已矣”。那些没有“取”的,自然是孟子不信或存疑的。因此,我们读书应开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有时有的作者为了说服读者,往往会杜撰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拈来一些对己有利甚至以假乱真的材料,力图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如果我们读书时不思考,就难以辨别真伪是非,那就难免上当受骗。可见,读书少不了思考。思考的过程就是分析的过程,就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过程。思之越深,析之越透。多思、精思,可以使我们明辨是非,对书中的知识真正做到“弃其蹄毛,汲其精华”。 读书思考,不是胡思乱想,而是要有历史唯物观点、辩证的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要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历史上许多学者在这方面都是深有体会的。有位学者说:读历史书的大毛病,在于“记忆事实,而不深究其所以(不深究各个朝代的治、乱、兴、废的缘故)。”他很赞赏古代名儒程伊川、王夫之的做法:他们“每读史到一半,便掩卷思其成败,然后再看;有不合处,又更思之。”这是训练独立思考的一种方法。在读书的过程中多思、精思、善思,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前进,这样的读书才会大有收获。两千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这样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学习中,倘若只知死记硬背,而不知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将毫无收获。孔子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补充,这二者是紧扣的两环,缺一不可。正如人体对事物的消化过程那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举一而不能反三,那是未经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无法化为“己有”。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学与思相结合,是掌握知识过程中是必由之路,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无不证明了这一点。在马列主义传播到中国大地是时候,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为领导的共产主义者,在汲取马列主义精髓的同时,结合中国实情,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争道路,最终缔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试想,革命先辈们如果不是学而思、思而再实践,而是一味生搬硬套,教条主义,那么中国革命岂不是要断送在王明之流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手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科学家伽利略,倘若不是在学习中独立思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能在当时产生吗?人类能够及早挣脱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的束缚吗?学而思,思而学,正是这些伟人成功的经验,同样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源。

今天正是“知识激增”的时代,知识的领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不知扩大了多少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到达光明的彼岸的。因此美国教育界正在努力改革原有教育体制,力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以适应明天的科学;欧洲、日本纷纷步其后尘,我们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也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明天的创造型人才,正是要从今天学生中培养起来。所以我们更应该做到,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独到的见解,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来等候明天的选择。
在学习中独立思考,是学者、大师们成功的经验,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而培养学生这一能力,是今天的中国在明天得以崛起的希望。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例子
5、例如法拉第,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科学家。他自学成才!这个在书店养活自己的孩子,不但学到了知识还成就了未来!法拉第突破了电力场,改变了人类文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为政》。大意是:学习而不思考,等于白学,甚至越学越糊涂;思考而不学习,则是胡思乱想,还会导...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什么名人事例?
1.李比希是德国著名的化学家,他发现在母液底部沉着一层褐色液体,这一现象并没有引起李比希的重视,只把一张“氯化磺”标签贴上瓶体,并没有进行仔细地分析研究。后来,法国青年波拉德发现了这种褐色液体,立刻对这种液体进行了研究,终于发现这是一种新元素——溴,李比希读了波拉德的论文后,非常...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小故事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学习,就坚持不下去。趣味故事:老子之教 孔子学习知识能够虚心向别人求教,而且善于自己思考。有一天,他带领学生们去拜访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老子。他们走了很远的路,才来到老子的住处,但不巧,老子正在闭目养神。孔子没有打扰,就安静地站立在旁边...

关于孔子的10个小故事与孔子有关的故事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论语...

由"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编个小故事
李比希是德国化学界的巨擘,在海藻提取碘的过程中,他只在母液底部贴上了一张“氯化磺”标签,忽视了那层褐色液体的潜在价值。然而,法国青年波拉德的发现揭示了这种液体中隐藏的新元素——溴。李比希的懊恼,源于他未能深入思考与探索,错失了科学发现的机会。这则故事蕴含了孔子的智慧:“学而不思则...

有关于"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事例.[急用]
1,江郎才尽的故事 啊 2,孔子的学生良莠不齐的事实啊 3,孔明凿壁借光的故事 不要想得太死哦,只要是努力就有成果的例子都可以论证你们的观点哦 然后就是从小聪明,不努力,长大就不行的例子也可以哦

思而不学则殆的例子或者小故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告诫他的学生的这句话,道出了他所主张的读书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随后,一些古代的学问家根据亲身实践和体会,对孔夫子的读书方法作了补充和完善,提出了“熟读精思”、“好学深思”的观点。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熟读,就是...

思而不学则殆死而不思则罔有关故事
2.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科学家伽俐略,倘若不是在学习中独立思考,“两个铜球同时着地”的实际能在当时产生?人类能够及早挣脱亚里斯多德的错误理论的束缚?3.李比希是德国著名的化学家,他在研究从海藻里提取碘时,发现在母液底部沉着一层褐色液体,这一现象并没有引起李比希的重视,他只是草率地把一张“...

“思而不学则殆”的出处是哪里
“思而不学则殆”出自先秦佚名的《论语十则》。“思而不学则殆”全诗《论语十则》先秦 佚名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古代虚心学习的事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无,没有。殆:危险。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什么也学不到;只思考而不学习,则会陷于空想。---《论语•为政》●“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说:同“悦”。愉快。学过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去复习它,使自己对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不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吗?---《论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