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创始人老子生平简介

如题所述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下面是我为你搜集道教创始人老子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道教创始人老子生平简介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 文化 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 自然 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 天下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他的身份,还有人认为他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还有人认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中即说明了当时对老子何其人有过此两种猜测。“或曰:老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当时司马迁也疑老子即为老莱子,并不是道家创始人。

  老聃长寿,一百零一岁仙逝,邻里皆来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顺民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争、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胜。老聃好友秦佚来吊唁,至老子灵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号三声即止。待其欲转身回去时,邻人拦住 问道 :“汝非老子好友乎?”秦佚答道;“当然。”邻人道:“既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礼,可乎?”

  秦佚道;“有何不可?”邻人闻言,由怒转,大声责问道:“其理何在?”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闻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聚气而成,顺时而来,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散气而灭,顺时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为不当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为不当悲而悲也,放生时贵生,死时怕死,皆是以己之意愿而强求生来、强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时而处顺,则哀乐不能入也。而背自然、违天理,合于道乎?不合于道,可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动、顺于道而行者也。吾既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

  邻人闻之,似有所悟,又问:“汝既不悲,何以哭号三声?”秦佚笑道:“吾哭号三声,非因悲也,是与老聃辞别也。一号,言其生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二号,言其死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三号,言其在世传自然无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老聃举足而应时,动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众邻闻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故推其为主葬之人。合土之时,秦佚颂悼文道:“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
  老子的著作
  老子在出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这本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楚简《老子》校注,参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等书。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 命令 )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老子》一书中还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 中国哲学 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老子的神话 故事
  据说,这是李老君八、九岁时发生的事。那时,太清宫南面的一座大山上,突然出现一群怪物。这怪物猛看象大象,没有象鼻子长,啼子碗口大,两角头上长,两眼似铜铃,一叫惊虎狼。人们称它为神牛,这神牛凶猛得很,见物咬物,见人吃人,连狮子老虎都没地方藏。不长时间,山附近被它们得几乎路断人绝。

  一天,李老君和本村的孩子二子瞒过大人,一起南山下割草。不一会,他俩把篮子割满了,看看天还早,俩人就做起 游戏 。二子把镰刀插在地上,李老君和二子站在远处,用李老君的乾坤圈(他给他的手镯起的美名)套镰把。套中为赢,套不中为输。谁输了,谁围着镰把爬三圈。他俩正玩得起劲,突然哞的一声叫,从山上冲下一头神牛,直朝他们扑来,李老看见那牛,气得他火冒三丈,心想:这畜牲自从出现就不干好事,扰闹乡邻,伤害百姓,今天非给他点厉害看看不可。

  他对二子大喊一声:“走,捉住它。”他说着就拿起了镰刀向那牛迎去。二子也不是个软包,听老君过么一喊,也捡起镰刀,跟着跑去。那头牛平日里碰到的东西,只要是活的,都是没命地逃。今它见两个小孩看见它不但不跑,反而举着镰刀向它跑来,就觉得事情有点不妙。但到嘴的肥肉不能不吃,它两眼一瞪,跑得更凶。那牛连窜带跳,来到近前,把头一底。一个猛窜,就想把他俩抵死,老君二人忙把身子一蹲,那牛正从他俩头上窜过去。老君见那牛气势,心想:先给他点厉害,杀杀它的威风。随即猛地站起身,举起镰刀,朝那牛屁股上狠劲砍去。只见那牛痛得一蹦老高,它好屁股上只露了个镰把。

  那牛顾不得吃他俩了,撒开蹄子就往山上跑。俩人一见那牛跑了,更来劲了,喊着叫着,跟着那牛追上山去。那牛一口气跑到半山坡,钻进一个很大的洞里。李老君和二子正准备到洞里捉个稳的,突然的一声吼叫,震得山坡直打颤颤,随着叫声一头青牛从洞里窜出来。乖乖,只见它比刚才那牛大一半,大头大嘴大蹄盘,肚子里象揣着个老虎,头上那两只角向前伸着,只有一胳膊长。看样子它是这牛洞里领头的。

  它窜出洞口中,往半山坡一站,见是两个小孩,气得暴跳如雷,对着他俩先亮了个下马威。真够凶的!但见它把头一低,伸出舌头往满荒草的地上舔,“嗤啦”一声,舌头过去的地方一片精光,连地皮都被它舔起有半尺多深。它心说:“自从占山为王以来,哪里吃过半点亏,今天倒被你俩小孩子占了便宜,真有失尊严,看我怎样收拾你俩。它大叫一声,一个饿虎扑食,就朝他俩直扑上去。李老君见大青牛发疯一般扑来,心想:不把大青牛治服,以后这带的人就别想有好日子过,一定得把大青牛治服。

  还没等他想出个治服大青牛的法子,这牛已窜到二子身边,朝着二子低头就抵。二子也不急慌,就势抱住了大青牛的前腿。那大青牛见腿被人抱住,急得张口咬二子。老君见状,猛窜上去,用手里的乾坤圈对准大青牛的上牙就是一下,咔嚓一声,大青牛的上排牙被砸掉了。这大青牛羞恼成怒,身子猛一横,把老君撞倒地上,它低下头去伸出舌头“呼嗤”一下,就把二子裹进肚里。老君见二子被老牛裹进肚里,气得他怒从心中起,劲从骨中生。大青牛这时正低头躬背冲到他跟前,他猛地站起身,一把抓住牛角,“蹭”地骑上了牛背,他用腿把牛背夹紧,两手握住两只牛角使劲向后一搬,一下子把牛角搬了过去,大青牛乱蹦乱跳,想把老君从背上甩下去。老君摘下乾坤圈,用劲折断,把牛鼻子牢牢穿住。这下大青牛老实多了。

  老君跳下牛背,捡起二子的镰刀又把牛蹄子切成两半。大青牛彻底老实了,二了还在牛肚子里呢。老君狠劲一托大青牛的肚子,把它胃里的东西全都挤了出来,二子也出来了。因为他才被吞下,双没伤着筋骨,不一会就醒过来。但大青牛可吃了苦,从些,它吃了东西总是要再倒出来重嚼。老君见二子醒来,便和二子骑上大青牛,高高兴兴地下山去了。没走多远,老君发现后面跟了一群大大小小的牛。原来,这些牛见头牛被老君治服了,他都乖乖地跟了下来。老君下了山,把它们赶到村子东边的一片草地里。从此,他就在那里专门驯养那群牛。他对跟来的那些牛,一头头都按治大青牛的 办法 整治一遍,只许他们吃青草,还教它们拉犁拉车。他把驯养好的牛,都送给乡亲们使用。

猜你喜欢:

1. 道教老子经典语录分享

2. 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典故

3. 道教始祖老子是太上老君吗

4. 浅谈道家的无为思想论文

5. 老子和孔子的关系是什么

6. 老子的人物简介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10-27
《魏书·释老志》:道之原,出于老子。所以道教起源于春秋。楚人崇拜巫术仪式和原始宗教一样具有神秘色彩。老子以水来喻道的构思,无疑也是站在多水之楚地而激发出的灵感。老子文化诞生并形成于楚地,属于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神秘性和创生性的楚文化,为老子文化的萌发提供了肥沃土壤。张道陵是道家正一派的创始人,师从太上老君。
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老子就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因其传下道家经典《道德经》,故称老君为太清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为道祖。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后汉书 本纪·孝桓帝纪》:(延熹八年) 使中常侍管霸之苦县,祠老子。(延熹九年) 祠黄、老于濯龙宫。
道教发源地在中国安徽涡阳。亳州涡阳天静宫,老子故里,天下道源,是中国先秦伟大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鼻祖老子的诞生地和道教的祖庭。老子是安徽涡阳人。历史上没有什么争议。同时港、澳、台也都认为是涡阳,和鹿邑没有关系。苦县、谷阳、真源、卫真都是现在的涡阳。谷阳和鹿邑是并列的,不是一个地方。鹿邑《旧唐书·地理志》:亳州,望,隋谯郡。领1谯、2城父、3谷阳、4鹿邑、5酂五县。 真源,汉苦县,隋为谷阳,乾封元年改为真源,载初元年改为仙源,神龙元年复为真源,有老子祠。
。公元前571庚寅年二月十五日老子出生于陈国故都“相”。取名李耳,李耳10岁,请著名大贤商荣老先生私塾(商荣是商容后代,商容是周武王讨纣时期的重要人物,武王重赏而不受,族氏与周室要员尚有往来,能够请到名望贤人为师,说明李耳家世显赫,对很多文化哲理有所熏陶)。李耳天资聪慧,三年就学完了商老先生的所授,商老先生就举荐给师兄周室的太学博士(周朝的国子监官员)。这也说明李耳家世出身也是非同一般。
周室太学博士,学识渊博,心胸旷达,爱才敬贤,以树人为生,以助贤为乐,以荐贤为任。家养神童数位,皆由民间选来(此太学博士可能就是“儋”氏成员,其使命是为周室储备与举荐人才)。不要衣食供给,待之如亲生子女。
于是,李耳入周室,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博士特别喜爱,遂在16岁推荐李耳入周室守藏室为吏(上古时期,朝廷称王室,大型机构都称室,守藏室相当于现在的政协,管百工,纳谏言。记录、编译、收藏柱下史等尊贵史官观察记录历算预测谋略的典籍,以及历代传承下来的典籍,属于皇家重器,代表文明)。守藏室史为太史儋氏(后有“太史儋使秦”的记录。太史是王室执掌天学、星学、历法机构的负责人,上古时,天学星学神学必须专人来学,旁人学就违法,只能世袭的人才能学,所以,儋氏学天学应该是世袭的,且儋氏是王族,世袭太史职位可信),守藏室是天下文化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李耳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两年后,19岁的李耳结婚,可能娶儋氏女子,拜于儋氏门下(从后来的百工跟随起义推断,儋氏执掌柱下史及守藏室,管百工。这个规矩是伏羲时代第一个柱下史共工流传下来的),次年,20岁的李耳迁任守藏室史(升迁之快,且居王室要职,必为儋氏家族成员,要么义子,要么姻亲,要么祖上也是王室血脉,而只靠才智是不能出任王室要职的。李耳才智过人,深得王族大夫喜爱而收于门下是符合人性与逻辑的),从此,名闻遐迩,声播海内;成为周室中儋氏集团要员之一(古人的原则是学而优则仕,大学问者做大官)。当时朝中执政的共有九大家族,分别是召氏、尹氏、刘氏、单氏、甘氏、巩氏、儋氏、毛氏、宾氏。其中,单氏为首卿。有了身份后,为示忠诚与族别,李耳谥名“聃”(儋),意寓听命效忠于“儋”氏家族;号伯阳(有地位后才可以有号),别名老聃;上古受依赖的人、能商议要事的人,被尊称“老”。老聃就是对李耳成为“儋氏”团队的军师谋臣的简称。儋季的儿子儋括、儋翩都是周大夫。儋翩与老聃年纪相仿,介卿儋括(副宰相)因反对周景王继位,拥立王子佞夫失败后出走晋国;儋翩继袭大夫,是周景王、敬王时期的重要人物,因此可以推断,老聃直接参与或协助儋翩在景王、敬王时期做了很多大事(这个切入点可从儋季儋翩的历史记载中挖掘)。即参与了治国理政的研究与实践(老子留下来的言论都是治国方略)。
公元前539年,老聃33岁,晋没落公子文子约老聃游晋,并拜老聃为师。老聃在晋,一定是见了对周朝有另类观点而去了晋国的儋括,也可能就是有某种原因必须要与儋括商谈求证,才以游晋的名义前行,以掩目的。回来后,通过现象推理、预测周天下的衰落,进谏周景王改革,被执掌朝政的利益集团单刘氏族阻击、诟病、弹劾,周景王无奈,同意罢免了老子守藏室史之职,时年老聃37岁,从此,老聃便卷入周室的宫廷之争,而身不由己了。
为了躲避遗祸,老聃在儋翩的安排下,出游了鲁国,并在巷党帮友人安排丧事,与17岁孔子第一次相见,产生交集。之后五年,楚国势强,齐晋势大,周室衰落卑退,振兴急需人才,公元前530年,老聃42岁,游荡的老聃又被儋氏召回守藏室,任柱下史(伏羲时代就创立“天道观测系统”叫“重仪”,通过八索八风进行天文观测,在“重仪”之柱下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测、记录、历算、天人交通的巫觋,称为柱下史,他们把天文历算、观测、预测的结果,记录形成文献,就有了典籍。巫觋是专门的典籍史官。他们是氏族的贵族,世代相袭,即成“有典氏”。上古讲究“师出有名”,“柱下史”负责其“名”。从“共工”开始,“柱下史”就辅佐君王,地位相当高。之后以立“柱”为皇权的象征,如羊角柱、神农柱、华表柱等,至周朝“柱下史”仍是皇家重臣,代天辅佐君王),成为要员贵族(大夫),为周室复兴出谋划策,成为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从此,被尊称“老子”(“子”是对有影响力的大学问者的尊称)。之后,王道、霸道同民道的关系,是周景王等抑制私共损公的邦霸主义变法的核心:道政和法制是其变法的手段,无射经文和无射钟是变法的具体措施,变霸道的“身”天下、“邦”天下为王道加民道的“天下”身、“天下”邦是变法的目的。老子支持并参与了周景王变法,并为周景王撰写了改革章程《无射钟上律文》(郑店村出土有关老子的文物,就有“敕撰”二子的残片),在公元前524年被景王钦定,其后两年铸钟时被单穆公污蔑为“三年之中有离民之器二焉”!此“二焉”一是指“铸重币”的金融改革,一是“无射钟”的“老子文”。景王变法的目的在于发展王道、统一诸侯。景王的“无射”变法是:“六日无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当时的“哲人令德”就是指“老子文”。“哲人令德”的变法,是人类历史上王道克服霸道向民主迈进的历史革命,可惜后来景王突然离世,变法被反对派阻挠并推翻。经过运筹,周室延喘,楚君自孽,周围相安无事。
公元前523年,老子49岁,29岁孔子带弟子南宫敬叔赴洛阳问礼于老子。老子教授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临别老子赠言:“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
三年后,公元前520年4月,老子52岁,周景王带满朝文武到北邙山狩猎,准备借此除掉大臣单旗(单穆公)和刘康公之子刘狄一党。谁知狩猎途中,心病发作病逝,遗诏立庶长子王子朝为太子,继承王位,由宾起为顾命大臣。单旗(单穆公)和刘狄趁机作乱;杀死宾起,假传遗诏,立景王的次庶子猛为王,为周悼王。从此,两王展开了十八年的王位争夺战。老子随儋翩拥立应该正统继位的王子朝,协助王子朝争夺王位。六月葬完景王,王子朝便联合旧官、百工之失业者,与灵、景之族谋取夺回王位,调动军队讨伐单穆公、刘狄。刘狄逃回刘国,单穆公逃到平畤,王子朝带群王子追之。单穆公反击,杀死了王子还、王子姑、王子发、王子弱、王子鬷延、王子定、王子稠等七王子。王子朝紧逼京城(今洛阳西南),但是,刘狄已占据王城,反而调动军队讨伐王子朝,被王子朝大败。单穆公急忙向晋国求救。七月,周悼王逃到平畤,又到达圃车,停留在皇。单穆公派王子处守王城,盟百工于平宫。王子朝命鄩肸伐皇,鄩肸大败被俘,单穆公下令将其火焚于周王城的市场中。八月,司徒丑以王师败绩于王城,百工再叛,局面已不可控制。由于晋国六卿中的范氏、中行氏与刘狄氏族有姻亲,故晋国支持单、刘。十月,晋国将军籍谈、荀跞率九州岛之戎及焦、瑕、温、原之师,护送悼王入居王城。十一月,悼王忧惧而死。单穆公拥立悼王的同母弟王子匄为王,立为敬王。于是,晋军和周敬王的军队共同讨伐王子朝,王子朝受挫。
公元前519年,老子53岁,晋国军队撤退后,王子朝率军攻打王城,敬王的军队不堪一击,王子朝入居王城。敬王逃到狄泉(又作翟泉)。从此,周王室两王并立,称王子朝为西王,敬王为东王。于是,周朝执政的九大家族也分成两派。宾氏、儋氏、召氏、毛氏、尹氏、巩氏、甘氏这七大家族支持王子朝,单氏、刘氏支持周敬王。各诸侯国也分别支持两王,晋国支持周敬王,楚国支持王子朝。王子朝得到民众的支持,敬王则是晋国扶植的单氏控权傀儡天子,历史称为“单氏取周”。此时,老子成为王子朝集团的核心人物(主要谋臣或帝师,由柱下史借天意,召集天下)。
次年,公元前518年,老子54岁,孔子34岁带众徒赴洛阳拜见老子问道。
和平是短暂的,两年后,公元前516年,老子56岁,王子朝的大臣召庄公、上将南宫极相继去世。敬王复请兵于晋国。晋国遣大夫荀跞率兵入周。王子朝率众拒守,城被攻破,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文公、老子等携周之典籍逃往楚国的鹿邑、涡阳一带,此地也是老子的故乡(逃亡的去处、方向等必须经柱下史测算,才能服众愿从);王子朝集团能逃亡到老子的故乡,说明老子对王子朝的影响非常大,甚至听任老子的安排,王子朝又封老子兼司空,负责协调寄楚的土地疆域及要事相商。
王子朝到达楚国鹿邑后,便发布诏书将周王室动乱的真象传告各国,指责单穆公诛杀众王子,扶立伪王,而晋国则助讨为虐,请诸国共同伐晋,以奖王室。但周室已衰,各国早有不臣之心,又都畏惧晋国,不愿站出来主持公道。反而,单穆公为了报复楚国,与楚国的宿敌吴国结成联盟,牵制骚扰楚国,使楚国自顾不暇,无力帮助王子朝集团东山再起。
公元前515年,老子57岁,范蠡12岁。文子闻老子还乡,也因鲁平王不听其言而懊丧,便赴“相”与老子回合,老子让文子参与守藏室与司空职责(文子计然是大地理学家,非常熟悉地理风俗人情等)。同时范蠡要师老子,老子瞩文子收为徒。此年,吴国专诛刺杀了吴王王僚,公子光立为王,称为阖闾。
公元前512年,老子60岁,孙武为吴王重用,吴王阖闾开始大举攻楚,楚师疲于奔命。公元前510年,老子62岁,吴国攻打越国。楚国稍得喘息,老子与王子朝集团养精蓄锐,图谋再起。并办了“弘道堂”,教化精英。
公元前508年,老子64岁,天下大乱,孔子再见老子,请求藏书于周室,以求能保存书籍免于战火,老子自顾不暇,没有答应孔子的请求。
公元前506年,老子66岁,吴军大举伐楚,孙武,伍子胥攻入楚国都城,鞭尸楚平王。
公元前505年,老子67岁,楚国沦陷,王子朝集团失去保护,沦为流民。于是,周敬王、单穆公派刺客到楚国杀死了王子朝(周室典籍包括老子著作就都秘藏或随葬了,因为楚国以破,不能献楚,也不能归周,只能自藏)。王子朝集团没有退路,遂潜回洛邑,由儋翩、老子、尹氏之族为首发动了一场大起义,并占据了谷城(今孟津横水东)、简城、仪栗(两城均在今洛阳附近)、盂(今沁阳西北)四邑。周敬王逃出成周,居于姑莸(周邑)。
次年四月,公元前504年,老子68岁,周敬王命单武公、刘桓公平叛,与尹氏战于穷谷(今新安县仓头乡境),尹氏战败。晋国派籍秦迎敬王入居王城。此时,儋翩、老子仍占据着四邑。
第三年春,公元前502年,老子70岁,周敬王命单武公、刘桓公伐此四邑,老子等人的起义遂告失败。又退回鹿邑,遂遣散家奴、随员,避难隐居,成为了叛逆逃犯(之后,左传中再无记载了);此后王子朝后裔改姓“晁”,隐居在鹿邑附近。
公元前501年,老子71岁,孔子51岁去鹿邑问道于老子。传书与孔子(易等)。孔子爱不释手,有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一遍一遍的翻阅,竟把穿连竹简的牛皮绳磨断了三次。公元前500年,老子72岁,孔子52岁,为鲁相,齐鲁会夹谷。两年后,老子74岁,孔子53岁,因鲁国国君沉溺于玩乐,不理朝政,孔子遂弃官离鲁去卫。
公元前493年,老子79岁,柏矩,扬朱等人问学于老子。公元前491年,老子81岁,孔子带徒再次拜见老子,至城父。公元前490年,老子82岁,勾践、范蠡被夫差放回,文子计然到越会范蠡帮越复兴。公元前486年,老子85岁,计然、范蠡辅佐勾践。公元前485年,老子86岁。辗转隐居,没带出关通牒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留下着书《道德经》。同样处于安全考虑,尹喜将老子迎接入关后,并未停留,一直将老子送到过西安70公里的周至。这里是尹喜的家乡。尹喜在这里建了一个观星楼,一有闲暇,常常在楼上观星望月,研究天文。这个观星楼后来被人们称为楼观台。
老子出关之后,没有继续往西走,而是调整方向,沿虢国古道,经桃园(今灵宝)过卢氏,翻越大石河,走三川红叶岭,进入了古鸾州(栾川),修炼于景室山(老君山)。最后在洛宁去世,葬于洛宁寿安山。古竹书《老子葬其造》中载“老子葬寿鞍山,其周所四龙围绕”。北宋林灵素《水镜相术论》前言中载“老君者李耳,卒葬于永宁(洛宁)之寿安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4-01-23
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聃dan)字伯阳,春秋时楚国苦县人(今河南省鹿邑县)。乃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一次化身下降人间,老君于太清仙境分神化气,寄胎到玄妙玉女腹中。玉女得胎之后,容颜常少,神气安闲。她所居住的地方,六气和平,众恶不侵,冬无凝寒,夏无酷暑,常有祥光覆映左右,五行之兽守卫堂前。就这样怀胎八十一年。商朝武丁九年二月十五日,玉女梦见天开数丈,一群真人捧日而出,旁边玄云缭绕。玉女醒后,起身来到涡水园中。此时正值旭日初升,玉女站在李树上,手扳树枝,对日凝望,于是老子在李树下从母左肋降生。出生时皓首白发,指树为姓,因号老子。玉女生下老子不久,其父灵飞得道成仙,玉女也要重返天位,于是招来老子说:"我就要走了,会有太乙元君教你炼丹之术。"说完已有千车万马,五帝上真,拥抬着八景玉舆,迎玉女升天。
老子拜送了母亲,便开始远游山泽,求炼神丹。他来到崂山,遵圣母嘱咐向太乙元君问道。太乙元君授以修炼神丹之术及各种法术。老子曾经问元君:"凡民无知,死者甚众;抚心流血,见了叫人伤悲,想给他们神药,叫他们都得长生不死。可以吗?”元君说:"不可。天生万物,有善有恶,善者应该叫他生存,恶者应叫他灭绝,不能都给什么长生之药。" 老子得此言,便尊从其理,劝谕世人;即所谓成神化仙之道,必借重真心修炼而成。而老子自己则因此守真抱一,炼丹服气,直到能乘空凌虚,出有入无,变幻莫测。
老子学识渊博,曾担任周朝的史官,孔子曾经向老子问礼。老子看得出来,孔子是一个正直、坦率的好人,是一个有德的善者,但就是过于外露,这未免有点不合时宜啊!出于关怀,也出于爱护,老子还是坦诚地提醒他:“你所说的周礼,制定它的人早已死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遇到适当的时势就出仕,遇到不适当的时势就隐居起来。我听说,会做生意的深藏货物,看上去好像什么也没有。君子具有很大的德行,而表面上却好像愚钝。除掉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除掉你雍容华贵的风度和过高的志向吧!这些对于你都没有好处。我要告诉你的,就只有这些罢了。”孔子请教老子之后,孔子的弟子问:“老师,你在老子那儿见到了什么?”孔子说:“鸟,我知道他能飞;鱼,我知道他能游;兽,我知道他能跑。能跑的兽我知道可以用陷坑捉住他,会游的鱼可以用网捕住他,会飞的鸟可以用罾捕获他。可是对于龙,我就没办法了,因为龙这东西,聚则成形,散则成彩,即可以潜身海底,又可以乘风御天。我今天见了老子,就好象见到了龙。”
周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之间争夺地盘和权位的战争经常发生,老子预料到将来会发生更大的战乱,所以就辞官去职,骑着一头青牛,离开了洛阳向西走去。在函谷关守关的关令尹喜,夜观天象,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关令尹喜向来好道,知道将有大圣人来过关。次日,果然见到一位风骨非凡、仙风道骨的老者,骑着一头青牛慢慢向关口行来。尹喜长跪拜请老子,说:“您将要西出函关,请您一定为弟子留下一部书吧!”老子不得已,于是写下《道德经》五千文传授给尹喜。后来尹喜跟随老子一同西出函谷关,到西域教化胡王去了。

天界山人李洪亮

国学实战专家

陈吉

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

黄广森

企业环境顾问

广云

商业与修行

    官方电话在线客服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道教创始人老子生平简介
张道陵是道家正一派的创始人,师从太上老君。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老子就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因其传下道家经典《道德经》,故称老君为太清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为道祖。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后汉书 本纪·孝桓帝纪》:(延熹八年) 使中常侍管霸之苦县,祠老子。(延熹九年) 祠黄、老...

老子简介
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谥曰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太清宫镇,古属亳州谯城)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

老子人物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什么?
老子(前57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老聃。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生平 老子的籍贯是楚国苦县(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厉乡曲仁里,鹿邑县境内仍有"老君台"遗址。曾经做周朝的守藏吏,管理周...

关于老子生平典故 老子的事迹介绍
1、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老子生于鲁襄公二年,即公元前571年。老子父亲李乾是周朝的下层官吏,使老子具有少年时期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也使得他成为周王室守藏室之史,征集、保管进而饱览了周王朝及诸侯国的典籍,为他创立学说奠定了基础。3、老子师从殷商末臣之商容,...

老子文化的老子简介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陈国相县)(今安徽涡阳)人,中国先秦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

老子生平简介 老子的著作有哪些
老子的生平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老聃。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精华是朴素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子的生平介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称之...

道教哲学的老子简介
修道而长寿,大概活了百六十余岁?或说二百余岁。与孔子(前551-前479)同时,长孔子20余岁。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数次求教天道问老子,言老子“犹龙”。 老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经过专家大量考证及考古发掘,终于证实中国古代...

道教哲学老子简介
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着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老子的生平。老子,原名李耳,字聃,出生于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具体时间是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他的故乡在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现址位于太清宫镇。老子最著名的著作是《道德经》,这部经典的上下篇共五千余言,分为八十一章,体现了其深刻的...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