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四大名相是哪些?

如题所述

  一:伊尹

  伊尹,洛阳人,商初大臣。相传伊尹约前1630~前1550年,躬耕于莘、卒于亳,年81岁。
  伊尹是: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元圣(第一个圣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贤能相国、帝王的老师、中华厨祖。
  传伊尹他为了见到商汤,遂使自己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说汤而被用为“小臣”。后为成汤重用,任阿衡,委以国政,助汤灭夏。
  汤死后,历佐卜丙(即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即太甲即位,汤孙太甲为帝时,因不遵汤规,横行无道,被伊尹放之于桐宫(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另说今河南省-虞城东北),令其悔过和重新学习汤的法令。3年后,迎回太甲复位。死于沃丁时。他为商朝理政安民50余载,治国有方,权倾一时,世称贤相,3代元老。
  伊尹的一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过卓越贡献。《汉书·刑律志》伊、吕并书,称赞其治国和军事才能。杜甫诗云:“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也是从这个角度评价伊尹的;苏东坡著《伊尹论》则更从政治角度称赞他是“辨天下之事者,有天下之节者”。夸赞他不以私利动心,“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当代的教育史家毛礼锐、沈灌群等称他“在帝王教育方面堪称典范,在殷代政治舞台上,也是一名重要角色”。在今嵩县元圣祠题诗云:“五谷丰登时不碱,亿万斯年存古迹”。伊尹的名字和他对历史的贡献将继续留传千古。
  《皇览》载:“己氏城有平利乡,乡有伊尹冢”。古己氏城即今曹县楚天集,平利乡即殷庙村。殷庙村在楚丘西二十余里,西望汤陵,前有神祠,名曰“元圣祠”,为明代知县范希正重建,其规模与汤陵同例。据传“同治八年,孙伟人,姚金君等重修之。功竣之夕,近村见寺中红光冲天,群奔救之,竟非火光,于鸡鸣方灭,共惊为异云。”民国以来几经烽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仅存径五步、周十五步、高丈二之古墓一丘,正殿三楹,拜三楹,伊尹等塑像,及径五尺周丈五高七尺重两千斤之大钟一口,和部分残断碣。十年浩劫祠墓夷为平地,碑碣大钟亦荡然无存。
  伊尹商汤右相,佐汤灭夏,功绩卓著,为世人所景仰,其冢祠又为历史名迹。近年四周村民为弘扬民族文化,恢复历史名迹,于旧址处重新封墓建祠,琉璃碧瓦歇山飞檐三楹正殿,又巍然屹立于世间。

  二:周公旦
  周公旦,即人所皆知的周公。
  周公旦,姬姓,谥文,又称周文公。(关于周公的谥号,存疑,因为其父西伯昌已被追谥文,而他又被追谥文,父子重复,于礼不合;然则,也有可能是周成王为表示周公的功德崇高而以文为谥,也未可知。)
  周文王正妃太姒,生子十人: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冄季载。因而,按照孟仲叔季的兄弟排序,周公旦也称“叔旦”。
  周公旦辅佐文王、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传说他作《周官》(即《周礼》),是礼乐制度的倡导者以及力行者;同时还有传说他擅长解梦,有周公解梦一说。
  周公制礼作乐,备受孔子推崇。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儒家尊其为元圣。
  历代贤相,惟伊尹、周公、管仲、萧何、诸葛亮。
  2004年在陕西省岐山县内的周公庙地区,发现了疑似周公之墓葬群。
  古人敬事天命,信鬼神之说。武王发病重,而周公旦祈求祖宗先王以己代发,愿意代王受罪,甚至于死。在当时来说,可谓大事。
  关于这件事,《尚书·金縢》有载: 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二公曰:“我其为王穆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公乃自以为功,为三坛同墠。为坛於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乃告大王、王季、文王。史乃册,祝曰:“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乃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尔子孙亍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呜呼!无坠天之降宝命,我先王亦永有依归。今我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珪归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珪。乃卜三龟,一习吉。启籥见书,乃并是吉。公曰:“体,王其罔害。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终是图。兹攸俟,能念予一人。”王翼日乃瘳。
  这件事的真实性是毋庸置疑,因为若是后人杜撰,绝不会说 “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这样大不敬的话来。作为被孔子认为是倡导君臣之礼的周公,在儒士心目中是不会说出这样的话,因为那是说“皇帝不如我这个做臣子的聪明有才能”。
  从正面来说,周公旦为武王发做的这件事,算是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表现,是一种舍生为人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他是为了周王室的千秋万世考虑,充分表现出贤相本色。
  从反面来说,周公旦私自以自己代天子,又称天子如何如何不如己,可谓僭越,有不臣之心,难怪武王死后他执政的时候,他的兄弟要疑心他。
  周公制礼作乐第二年,也就是周公称王的第七年,周公把王位彻底交给了成王。《尚书·召诰、洛诰》中周公和成王的对话,大概是在举行周公退位,成王视事的仪式上、史官记下的。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不避艰辛挺身而出,担当起王的重任;当国家转危为安,走上顺利发展的时候,毅然让出了王位,这种无畏无私的精神,始终被后代称颂。但是,周公并没有因退位而放手不管,成王固然对他挽留,而他也不断向成王提出告诫,最有名的是《尚书·无逸》。《无逸》,不要贪图安逸,不错,是周公告诫成王的,就是在今天读起来,我们还觉得它是新鲜的。《无逸》开头就讲,知道种地务农的辛劳,才懂得“小人”——农民的隐情。父母辛勤务农,而他们的子弟不知道种地的艰辛,就会贪图安逸乃至妄诞,甚至侮辱他的父母说:“老年人,什么也不懂。”这种不孝的话在当时是决不许讲的。《康诰》中还提到,对不孝不友的人要处以刑罚。作一个最高统治者要知道下边的隐情疾苦,否则就会做出荒诞的事情来。周公接着举了殷代名君中宗太戊、高宗武丁、商汤之孙祖甲,不是庄严威惧,勤自约束,“不敢荒宁”,就是久为小人,能保惠小民,不敢侮鳏寡,他们享国都能长久。尔后的殷王,生下来就安逸,不知道务农的辛劳,只是贪图享乐,因而他们享国也都不长久。周公接下去又举有周的太王、王季的谦抑谨畏,特别提到文王穿不好的衣服,自奉节俭,参加农业劳动,能“怀保小民,惠鲜鳏寡”,从早到过午有时连饭都来不及吃,为的是团结万民。他不敢盘桓逸乐游猎,不索取分外的东西,因而享国也比较长久。周公告诫后代,不许放纵“于观、于逸、于游、于田(田猎)”,不能宽容自己说:姑且现在享乐一下,不能象商纣那样迷乱于酒。如果不听,就会变乱先王正法,招致民人的怨恨诅咒。有人告诉说:“小人恨你、骂你。”要说自己有错误,深自省察,不许含怒,不许乱杀无辜,乱罚无罪。不然,相同的怨忿集中到你一个人身上,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周公所说的深入底层,关心民间疾苦,以“无逸”自警或用来教育后代是对的,但是“逸”与不“逸”往往受阶级条件和生活环境所左右,存在决定意识,在没有外界强大压力的情况下,王室成员“生则逸”是必然的,由“逸”而失国也是必然的。
  周公致政三年之后,在丰京养老,不久得了重病,死前说:“我死之后一定葬在成周,示意给天要臣服于成王。”死后葬于文王墓地毕,成王说;“这表示我不敢以周公为臣。

  三:管仲
  博通坟典,淹贯古今;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颇得唯物论中“物质决定意识的”精髓。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后来孔子感叹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已!”。
  ——辅佐齐桓公创立霸业,是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他处的时代正是列国并峙,互相征战不休。当时在黄河下游比较活跃的大国有齐、鲁、郑、宋、卫;小国有邢、遂、谭、纪、杞。大国又分两派,一派是郑、齐、鲁,一派是宋、卫。小国也附属在各个大国一边。两派的力量以郑、齐、鲁为强。由于郑国发生内乱,渐渐中衰,齐国慢慢强大,逐渐成了各国的霸主。
  此时,边境的各族也都发展起来。北方的狄人开始南下,成为中原各国的严重威胁。西方的戎人也开始东进,戎国经常侵犯鲁国和曹国,北戎又侵犯郑国,山戎又进攻燕国,伊洛之戎又进攻周王室。而南方的蛮人也跃跃欲试,想要北上。边境民族内侵,与周王室的衰弱是分不开的。在春秋之初周王还有些威信,自从鲁桓公五年(前707年)周郑绪葛之战,周桓王的肩被郑祝聃射中,王师大败。此后周王室就一蹶不振。齐襄公四年(前694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庄王杀了周公黑肩。
  晋献公二年(前675年),周王室的蒍国、边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等五大夫叛乱,后经郑、虢出面调解才平息。周惠王为了报答郑、虢,将虎牢以东送给郑国,把酒泉送给虢国。于是王畿越来越小,威信也就越来越低。
  经鲍叔牙的建议,齐桓公同意选择吉祥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礼节,亲自去迎接管仲,以此来表示对管仲的重视和信任。同时也让天下人都知道齐桓公的贤达大度。
  孔子曾称赞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篇》)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历史上管仲相齐,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诸葛亮相蜀,使刘备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二人皆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而且居功至伟.
  子路问:"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管仲的一生,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书中记录了他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张法治。全国上下贵贱都要守法,赏罚功过都要以法办事。他认为国家治理的好与坏,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国。管仲非常重视发展经济,他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就是国家的安定与不安定,人民的守法与不守法,与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贵的地方,如他主张尊重民意,他说“顺民心为本”,“政之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的思想对后代影响很大。当然,管仲是春秋时代的历史人物,所以他也有历史局限。如为齐桓公创立霸业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改革中主要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等。
  管仲的最大过失在于没有为自己找一个继承人。几十年的勤政辅佐使得齐桓公过于依赖丞相,以至于晚景凄凉。
  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③其尸,罪夫当丧者。”未久,厚葬之风休矣。

  四: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农历七月二十三——234年农历八月二十八),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后来东晋政权推崇诸葛亮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的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有武侯祠,杜甫作千古名篇《蜀相》赞扬诸葛亮。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汉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家于南阳郡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诸葛亮此时已16岁,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自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即指的南阳郡邓县隆中(今襄阳市襄城区境内)。
  著名史书《汉晋春秋》记载“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隆中风景区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襄阳市襄城区,距襄阳市区13公里,总面积209平方公里,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隐居长达十年之久。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都发生在这里。
  隆中风景区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明代就形成了"隆中十景",即草庐亭、躬耕田、三顾堂、小虹桥、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龙洞、梁父岩、抱膝石,建国后又先后修建或新建了隆中书院、诸葛草庐、吟啸山庄、铜鼓台、长廊、观星台、棋盘石、琴台、孔雀寨、猴山等众多景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生前给隆中题词:“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1994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诸葛亮之墓武侯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诸葛亮墓,在陕西省勉县(沔县)定军山脚下,每年,勉县的人在清明节的那天都要去拜谒诸葛亮游览定军山;2008年10月,在勉县还举行了三国文化节。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24
一:伊尹
 
伊尹,洛阳人,商初大臣。相传伊尹约前1630~前1550年,躬耕于莘、卒于亳,年81岁。
  伊尹是: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元圣(第一个圣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贤能相国、帝王的老师、中华厨祖。
  传伊尹他为了见到商汤,遂使自己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说汤而被用为“小臣”。后为成汤重用,任阿衡,委以国政,助汤灭夏。
  汤死后,历佐卜丙(即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即太甲即位,汤孙太甲为帝时,因不遵汤规,横行无道,被伊尹放之于桐宫(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另说今河南省-虞城东北),令其悔过和重新学习汤的法令。3年后,迎回太甲复位。死于沃丁时。他为商朝理政安民50余载,治国有方,权倾一时,世称贤相,3代元老。
伊尹的一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过卓越贡献。《汉书·刑律志》伊、吕并书,称赞其治国和军事才能。杜甫诗云:“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也是从这个角度评价伊尹的;苏东坡著《伊尹论》则更从政治角度称赞他是“辨天下之事者,有天下之节者”。夸赞他不以私利动心,“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当代的教育史家毛礼锐、沈灌群等称他“在帝王教育方面堪称典范,在殷代政治舞台上,也是一名重要角色”。在今嵩县元圣祠题诗云:“五谷丰登时不碱,亿万斯年存古迹”。伊尹的名字和他对历史的贡献将继续留传千古。
《皇览》载:“己氏城有平利乡,乡有伊尹冢”。古己氏城即今曹县楚天集,平利乡即殷庙村。殷庙村在楚丘西二十余里,西望汤陵,前有神祠,名曰“元圣祠”,为明代知县范希正重建,其规模与汤陵同例。据传“同治八年,孙伟人,姚金君等重修之。功竣之夕,近村见寺中红光冲天,群奔救之,竟非火光,于鸡鸣方灭,共惊为异云。”民国以来几经烽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仅存径五步、周十五步、高丈二之古墓一丘,正殿三楹,拜三楹,伊尹等塑像,及径五尺周丈五高七尺重两千斤之大钟一口,和部分残断碣。十年浩劫祠墓夷为平地,碑碣大钟亦荡然无存。
  伊尹商汤右相,佐汤灭夏,功绩卓著,为世人所景仰,其冢祠又为历史名迹。近年四周村民为弘扬民族文化,恢复历史名迹,于旧址处重新封墓建祠,琉璃碧瓦歇山飞檐三楹正殿,又巍然屹立于世间。

二:周公旦
周公旦,即人所皆知的周公。
  周公旦,姬姓,谥文,又称周文公。(关于周公的谥号,存疑,因为其父西伯昌已被追谥文,而他又被追谥文,父子重复,于礼不合;然则,也有可能是周成王为表示周公的功德崇高而以文为谥,也未可知。)
  周文王正妃太姒,生子十人: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冄季载。因而,按照孟仲叔季的兄弟排序,周公旦也称“叔旦”。
  周公旦辅佐文王、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传说他作《周官》(即《周礼》),是礼乐制度的倡导者以及力行者;同时还有传说他擅长解梦,有周公解梦一说。
  周公制礼作乐,备受孔子推崇。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儒家尊其为元圣。
  历代贤相,惟伊尹、周公、管仲、萧何、诸葛亮。
  2004年在陕西省岐山县内的周公庙地区,发现了疑似周公之墓葬群。
古人敬事天命,信鬼神之说。武王发病重,而周公旦祈求祖宗先王以己代发,愿意代王受罪,甚至于死。在当时来说,可谓大事。
  关于这件事,《尚书·金縢》有载: 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二公曰:“我其为王穆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公乃自以为功,为三坛同墠。为坛於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乃告大王、王季、文王。史乃册,祝曰:“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乃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尔子孙亍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呜呼!无坠天之降宝命,我先王亦永有依归。今我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珪归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珪。乃卜三龟,一习吉。启籥见书,乃并是吉。公曰:“体,王其罔害。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终是图。兹攸俟,能念予一人。”王翼日乃瘳。
  这件事的真实性是毋庸置疑,因为若是后人杜撰,绝不会说 “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这样大不敬的话来。作为被孔子认为是倡导君臣之礼的周公,在儒士心目中是不会说出这样的话,因为那是说“皇帝不如我这个做臣子的聪明有才能”。
  从正面来说,周公旦为武王发做的这件事,算是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表现,是一种舍生为人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他是为了周王室的千秋万世考虑,充分表现出贤相本色。
  从反面来说,周公旦私自以自己代天子,又称天子如何如何不如己,可谓僭越,有不臣之心,难怪武王死后他执政的时候,他的兄弟要疑心他。
周公制礼作乐第二年,也就是周公称王的第七年,周公把王位彻底交给了成王。《尚书·召诰、洛诰》中周公和成王的对话,大概是在举行周公退位,成王视事的仪式上、史官记下的。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不避艰辛挺身而出,担当起王的重任;当国家转危为安,走上顺利发展的时候,毅然让出了王位,这种无畏无私的精神,始终被后代称颂。但是,周公并没有因退位而放手不管,成王固然对他挽留,而他也不断向成王提出告诫,最有名的是《尚书·无逸》。《无逸》,不要贪图安逸,不错,是周公告诫成王的,就是在今天读起来,我们还觉得它是新鲜的。《无逸》开头就讲,知道种地务农的辛劳,才懂得“小人”——农民的隐情。父母辛勤务农,而他们的子弟不知道种地的艰辛,就会贪图安逸乃至妄诞,甚至侮辱他的父母说:“老年人,什么也不懂。”这种不孝的话在当时是决不许讲的。《康诰》中还提到,对不孝不友的人要处以刑罚。作一个最高统治者要知道下边的隐情疾苦,否则就会做出荒诞的事情来。周公接着举了殷代名君中宗太戊、高宗武丁、商汤之孙祖甲,不是庄严威惧,勤自约束,“不敢荒宁”,就是久为小人,能保惠小民,不敢侮鳏寡,他们享国都能长久。尔后的殷王,生下来就安逸,不知道务农的辛劳,只是贪图享乐,因而他们享国也都不长久。周公接下去又举有周的太王、王季的谦抑谨畏,特别提到文王穿不好的衣服,自奉节俭,参加农业劳动,能“怀保小民,惠鲜鳏寡”,从早到过午有时连饭都来不及吃,为的是团结万民。他不敢盘桓逸乐游猎,不索取分外的东西,因而享国也比较长久。周公告诫后代,不许放纵“于观、于逸、于游、于田(田猎)”,不能宽容自己说:姑且现在享乐一下,不能象商纣那样迷乱于酒。如果不听,就会变乱先王正法,招致民人的怨恨诅咒。有人告诉说:“小人恨你、骂你。”要说自己有错误,深自省察,不许含怒,不许乱杀无辜,乱罚无罪。不然,相同的怨忿集中到你一个人身上,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周公所说的深入底层,关心民间疾苦,以“无逸”自警或用来教育后代是对的,但是“逸”与不“逸”往往受阶级条件和生活环境所左右,存在决定意识,在没有外界强大压力的情况下,王室成员“生则逸”是必然的,由“逸”而失国也是必然的。
  周公致政三年之后,在丰京养老,不久得了重病,死前说:“我死之后一定葬在成周,示意给天要臣服于成王。”死后葬于文王墓地毕,成王说;“这表示我不敢以周公为臣。

三:管仲
博通坟典,淹贯古今;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颇得唯物论中“物质决定意识的”精髓。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后来孔子感叹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已!”。
——辅佐齐桓公创立霸业,是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他处的时代正是列国并峙,互相征战不休。当时在黄河下游比较活跃的大国有齐、鲁、郑、宋、卫;小国有邢、遂、谭、纪、杞。大国又分两派,一派是郑、齐、鲁,一派是宋、卫。小国也附属在各个大国一边。两派的力量以郑、齐、鲁为强。由于郑国发生内乱,渐渐中衰,齐国慢慢强大,逐渐成了各国的霸主。
  此时,边境的各族也都发展起来。北方的狄人开始南下,成为中原各国的严重威胁。西方的戎人也开始东进,戎国经常侵犯鲁国和曹国,北戎又侵犯郑国,山戎又进攻燕国,伊洛之戎又进攻周王室。而南方的蛮人也跃跃欲试,想要北上。边境民族内侵,与周王室的衰弱是分不开的。在春秋之初周王还有些威信,自从鲁桓公五年(前707年)周郑绪葛之战,周桓王的肩被郑祝聃射中,王师大败。此后周王室就一蹶不振。齐襄公四年(前694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庄王杀了周公黑肩。
  晋献公二年(前675年),周王室的蒍国、边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等五大夫叛乱,后经郑、虢出面调解才平息。周惠王为了报答郑、虢,将虎牢以东送给郑国,把酒泉送给虢国。于是王畿越来越小,威信也就越来越低。
经鲍叔牙的建议,齐桓公同意选择吉祥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礼节,亲自去迎接管仲,以此来表示对管仲的重视和信任。同时也让天下人都知道齐桓公的贤达大度。
孔子曾称赞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篇》)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历史上管仲相齐,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诸葛亮相蜀,使刘备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二人皆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而且居功至伟.
  子路问:"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管仲的一生,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书中记录了他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张法治。全国上下贵贱都要守法,赏罚功过都要以法办事。他认为国家治理的好与坏,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国。管仲非常重视发展经济,他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就是国家的安定与不安定,人民的守法与不守法,与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贵的地方,如他主张尊重民意,他说“顺民心为本”,“政之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的思想对后代影响很大。当然,管仲是春秋时代的历史人物,所以他也有历史局限。如为齐桓公创立霸业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改革中主要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等。
  管仲的最大过失在于没有为自己找一个继承人。几十年的勤政辅佐使得齐桓公过于依赖丞相,以至于晚景凄凉。
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③其尸,罪夫当丧者。”未久,厚葬之风休矣。

四: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农历七月二十三——234年农历八月二十八),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后来东晋政权推崇诸葛亮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的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有武侯祠,杜甫作千古名篇《蜀相》赞扬诸葛亮。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汉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家于南阳郡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诸葛亮此时已16岁,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自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即指的南阳郡邓县隆中(今襄阳市襄城区境内)。
  著名史书《汉晋春秋》记载“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隆中风景区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襄阳市襄城区,距襄阳市区13公里,总面积209平方公里,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隐居长达十年之久。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都发生在这里。
  隆中风景区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明代就形成了"隆中十景",即草庐亭、躬耕田、三顾堂、小虹桥、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龙洞、梁父岩、抱膝石,建国后又先后修建或新建了隆中书院、诸葛草庐、吟啸山庄、铜鼓台、长廊、观星台、棋盘石、琴台、孔雀寨、猴山等众多景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生前给隆中题词:“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1994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诸葛亮之墓武侯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诸葛亮墓,在陕西省勉县(沔县)定军山脚下,每年,勉县的人在清明节的那天都要去拜谒诸葛亮游览定军山;2008年10月,在勉县还举行了三国文化节。
第2个回答  2012-03-24
中国古代四大名相

奇谋善变,不下三杰——汉初名相陈平。

陈平,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西汉阳武(今中国中部河南原阳东南)人。少时家贫,好黄老之术,有大志,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后,他往事魏王咎,不久受谗亡归项羽,随从入关破秦。刘邦定三秦时,又归汉,任护军中尉。先后参加楚汉战争和平定异姓诸侯王叛乱诸役,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曾建议用反间计离间项羽群臣,使项羽重要谋士范增忧愤病死。高祖六年(前201)又建议刘邦伪游云梦,逮捕韩信。次年,刘邦为匈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七天七夜,后采用陈平计,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以解围。汉建立后,曾因功先后受封为户牖侯和曲逆侯。高祖死,因吕氏专权,不治事。吕后死,他与周勃定计,诛杀诸吕,迎立代王为文帝,任丞相,后改任左丞相。

陈平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秦朝末年,英才辈出,有资格被司马迁列入“世家”的,只有陈胜、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六人。陈平能列其中,可见其功劳是很大的。陈平曾在项羽手下做过谋土,但不被重视,后来就投奔了刘邦,陈平的“六出奇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历史典籍中给他总结的六种计策是:第一 重贿对方将领,实施反间计;第二,故意招待不周,离间项羽和范增;第三,派女子出城,解荥阳之围;第四,脚踢刘邦,封韩信为齐王;第五,假游云梦擒韩信。

刘邦做皇帝后,想清除权臣,陈平学到了黄老之术中藏而不露的真髓,成功的保全了自己。陈平最后是病死的,得以善终。

道破天下事,一策定乾坤——初唐名相房玄龄。

唐朝初年名相。名乔,字玄龄,以字行。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父彦谦,隋司隶刺史。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先后担任秦王府记室、陕东道大行合考功郎中。他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他与谋臣猛将密相交结,使他们各尽死力。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秦王弟兄间争夺皇位,太子建成在高祖前谮毁他和如晦,遂同被斥出秦王府。

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李世民),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二月为尚书左仆射。十一年封梁国公。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十七年,与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图形于凌烟阁。晋王李治为太子时,他任太子太傅。太宗征高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病逝。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二十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社”。

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北宋抗辽名相寇准。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今临渭区下吉镇)人。北宋真宗朝三任宰相,封为莱国公,谥号忠愍,是著名的爱国政治家。

寇准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中进士。他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为太宗重用,擢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铨,参决政事。太宗尝以魏征相比。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闰九月,辽萧太后、辽圣宗耶律隆绪率契丹军大举南侵攻宋。十一月主力进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直逼宋都开封,宋室朝野惊骇,参知政事王钦若提出南迁金陵。陈尧叟提出西南迁西南迁西川成都之议,时任宰相职的寇准,力主抵抗,排除众议,促请真宗亲征。宋真宗最后采纳了他建议,亲抵沩州北城督战。宋烟望皇帝御驾亲征,士气大振,奋勇战斗,射杀了辽统军使萧达览,获得全胜,保全了北宋王朝的尊严,谱写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史上的光辉篇章。可惜宋真宗畏敌,在军事胜利的情况下,执意求和,派人与辽邦订立了每年输辽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双方以白沟河为界的和约,史称“澶渊之盟”。断送了胜利果实,然而寇准的历史功绩却载于中华民族史册。 1006年王钦若谮言寇准澶渊之役是以帝为“孤注一掷”,昏庸的真宗罢免了寇准虽两次复相,但仍被丁谓所谮,先贬为道州(今湖南道县)司马,后贬为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参军。1023年,寇准死于雷州,有《寇忠愍公诗集》传世。

寇准为官清正廉洁,在广大中原人民群众中享誉崇高,甚至于连辽邦也深为敬佩。寇准在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官位升到执掌国家大权的宰相,却没有为自已建造一所私宅府第。当时处士魏野赠诗说:“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即见他不贪不欲,怜惜民财的品质。这道诗传到契丹,契丹人景仰万分。寇准晚年被贬广东雷州。一次北使到宋都汴京,看着一个个执政大臣,问引路人:谁是‘无地起楼台’的宰相。“当时的朝庭官宦们都羞愧得面面相觑,无人回答。寇准廉洁清正的官德,在华夏官吏上树立了一个楷模,一千多年来受到人们的赞美                      文胆武略,官场楷模——清代名相曾国藩。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派名传豫,清湘乡县荷叶塘(今双峰荷叶乡)人。23岁取秀才,入县学;24岁入岳麓书院,中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入翰林院,从倭仁等习程朱理学,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后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升礼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曾两次上疏,为清廷出“教诲、甄别、保举、超擢”之策,为朝延赏识。道光三十年,署工部左侍郎。咸丰元年(19851),署刑部右侍郎,咸丰二年,署史部左侍郎。是年四月,出任江西乡试正考官,忽报母丧,告假回家守孝。

其时,太平军从广西进军湖南,围长沙,克武昌,轻取沿江州县,江南大震,咸丰二年十二月,曾国藩奉命在湖南帮办团练以抗拒太平军。曾以罗泽南的乡勇为基础,“别树一帜,改弦更张”。创办以“忠义之气为主”的湘勇,将办团与办练分开,着重练勇,网罗罗泽南、彭玉麟等一批程朱理学信徒,以及同乡、同学、亲友为骨干将领,知识分子为营官,招募身强力壮的农民为士兵,组成一支地主阶级武装。利用封建宗法关系作为维系湘勇的链条,士兵由营官招募。每营士兵只服人营官一人,整个湘勇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形成严格的封建隶属关系,较绿营兵战斗力强。他驻衡州,造战船,劝捐助饷,大事训练。

咸丰四年(1854),湘勇练成水陆两军17000多人,成为镇压太平军、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重要支柱。曾国藩治学严谨,崇尚儒学,其学术思想以程朱理学为主体,把中国封建文化归纳为“义理、词章、经济、考据”四门学问,有独特见解,对当时和以后均有一定影响。他提出“早、扫、考、宝、书、蔬、鱼、猪”的“八字家训”,反映了曾“修身、齐家”的封建道学思想。所为古文,卓然成家。文秉桐城派之衣钵,为一时所宗。其家书、日记,人颇称道。其著述多收入《曾文正公全集》,计128卷;
第3个回答  2012-03-24
一:伊尹
 
伊尹,洛阳人,商初大臣。相传伊尹约前1630~前1550年,躬耕于莘、卒于亳,年81岁。
  伊尹是: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元圣(第一个圣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贤能相国、帝王的老师、中华厨祖。
二:周公旦
周公旦,即人所皆知的周公。
  周公旦,姬姓,谥文,又称周文公。(关于周公的谥号,存疑,因为其父西伯昌已被追谥文,而他又被追谥文,父子重复,于礼不合;然则,也有可能是周成王为表示周公的功德崇高而以文为谥,也未可知。)
三:管仲
博通坟典,淹贯古今;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
四: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农历七月二十三——234年农历八月二十八),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
第4个回答  2012-03-24
这个估计没有准确答案的,,有很多不同说法
一:伊尹
 伊尹,洛阳人,商初大臣。相传伊尹约前1630~前1550年,躬耕于莘、卒于亳,年81岁。
  伊尹是: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元圣(第一个圣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贤能帝国、 帝 王的老师、中华厨祖。

二:周公旦
周公旦,即人所皆知的周公。
  周公旦,姬姓,谥文,又称周文公。(关于周公的谥号,存疑,因为其父西伯昌已被追谥文,而他又被追谥文,父子重复,于礼不合;然则,也有可能是周成王为表示周公的功德崇高而以文为谥,也未可知。)

三:管仲
博通坟典,淹贯古今;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

四: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农历七月二十三——234年农历八月二十八),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以上只是其中一种说法,,详见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90859815.html

中国古代四大名相有哪些
1. 管仲:中国第一宰相,开创先例,相杰第一。2. 李斯:秦朝名相,才高齐天,谋深如海,终遭悲剧。3. 萧何:西汉开国名相,功冠群臣,声施后世。4. 陈平:汉初名相,奇谋善变,功不下三杰。5. 诸葛亮:蜀汉名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6. 房玄龄:初唐名相,道破天下事,一策定乾坤。7. 魏...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相是哪些?
伊尹,商初大臣,洛阳人,被誉为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贤能相国,也是中华厨祖。他助商汤灭夏,对商朝的建立有着重大贡献。周公旦,姬姓,谥文,又称周文公,是周王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的关键人物。他辅佐文王、武王、成王,传说中是《周官》的作者,也是礼乐制度的倡导者和力行者,...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相是哪四位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相是:伊尹、周公旦、管仲、诸葛亮。 一:伊尹 伊尹,洛阳人,商初大臣。 相传伊尹约前1630~前1550年,躬耕于莘、卒于亳,年81岁。 伊尹是: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元圣(第一个圣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贤能相国、帝王的老师、中华厨祖。 传伊尹他为了见到商汤,遂使自己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

四大名面相
四大名面相通常指的是中国古代相面术中认为的四种具有特殊意义和象征性的面相,它们分别是:龙颜、凤眼、虎头和狮鼻。这四种面相被认为具有吉祥、权威、勇猛和富贵的象征。首先,龙颜是指面容庄重威严,额头宽广高耸,仿佛龙额一般。在古代中国,龙是皇家的象征,因此龙颜往往被视为帝王之相,预示着权力、...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相是哪些?
诸葛亮:中国最出名,为外国人所知的宰相。(其实应该是萧何,因为诸葛亮是现在人捧的,萧何才是古代人最认同的宰相。好多君王都说过“汝是我的酂侯”)赵普:把文人地位推向顶峰的宰相,“半部论语治天下”骗人无数。胡惟庸: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启运立...

中国四大名相
中国古代四大名相 奇谋善变,不下三杰——汉初名相陈平。陈平,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西汉阳武(今中国中部河南原阳东南)人。少时家贫,好黄老之术,有大志,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后,他往事魏王咎,不久受谗亡归项羽,随从入关破秦。刘邦定三秦时,又归汉,任护军中尉。先后参加楚汉战争和平定异姓诸侯王...

谋国有成,四大千古名相都有谁?
下面是复观心中的四大千古名相,不是之处,请各位看官斧正。 萧何,西汉开国功臣,汉高祖刘邦的相国,有汉初三杰之称。 我们知道,刘邦的出身在开国皇帝中是属于最底层的,仅比丐帮帮主朱元璋好那么一丢丢。 萧何跟刘邦相识于微末之时,出身比刘邦稍微好那么一点,如果说刘邦是村委治保主任,那他便是镇政府办公室科员,大...

我国的四大名相是谁
1.开创先例 相杰第一——中国第一宰相 管仲 2.才高齐天 谋深如海——秦朝名相 李斯(?—前208年) 3.功冠群臣 声施后世——西汉开国名相 萧何(?~前193) 4.奇谋善变 不下三杰——汉初名相 陈平(?~公元前178年) 5.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蜀汉名相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 6、...

中国古代四大名相分别有谁呢?各有何成就呢?
NO.1,秦朝李斯 与吕不韦相比,李斯在历史上的评价更是两极分化。李斯的一生可以说都在追逐功名权势,他帮助秦始皇制定了一统天下的政策,是秦始皇最为信赖的权臣,以至于把国家大事放心托付。李斯的巨大贡献在于,为大一统的王朝奠定根基,李斯在全国推广了郡县制,统一了货币,统一了度量衡,甚至统一了文字...

中国古代四大名相有哪些?他们的实力排行如何?
1、 北宋名相王安石 王安石,北宋神宗时名相。这位不甘寂寞的政治家,领导一场轰烈和悲壮的熙宁变法,从此这位勇士独撑大旗步入历史漩涡,成了历史上最受争议的人物。变法之前王安石被誉为当世圣人,变法后,司马大骂其为欲谋朝篡位的大奸臣;后来的宋徽宗对王安石推崇备至,而到了宋钦宗那里,竟成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