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2-03-24
变味的诚信 诚信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当社会重新唤醒人们对诚信的重视时,我们犹如当头棒喝,一下子被激醒,一时之间,人们对诚信相当的热衷,待人处事,处处注意着自己要讲究诚信,社会似乎一夜之间充满诚信这个神圣的字眼,似乎真的变得兴兴向荣,然而,当诚信已经变成一种炒作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高考的作文题是诚信,商人的口号是诚信,学校要求的论文题目是诚信,诚信充满大街小巷,虽然看起来个个言之有理,可是到底有多少个真的是发自内心的诚信呢?有多少个是借诚信这个现在炙手可热的词组来宣传自己呢?或者是为了证明自己不落伍,自己也是响应社会号召的一分子,一时之间,大家都借着诚信卖弄自己,或者为了荣誉,或者为了别的。` 我不喜欢写诚信的论文,但高考前老师说那是考试的方向,一定得写,当年写得呕心沥血;读了大学,没想到还是不能逃开“诚信”的阴影,学校号召大家要诚信,为了响应号召,我们必须出一期关于诚信的墙报,还有海报,这样系里也会让学校留下好印象,说不准下次活动申请还能容易一点,看着满学校的诚信的海报,看着大家感觉还真是向上,但每一个人都满肚子无奈,我们都想出自己喜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但我们现在只能出诚信,这样出的诚信还是诚信吗?期末考之前学校又来了一次诚信的活动,说是要每个人都签一个名,保证考试的时候要诚实,不作弊,是要求每个人都签,可是这还不是形式主义哗众取宠? 大家都知道大学的考试不可能每一个人都不偷看吧?签个名又如何?想偷看的人会因为签了个名而不偷看吗?笑话!考试的时候有一些题不会做又正好有机会可以看一下别人试卷有多少个人还会但君子?这是思想觉悟的事,并不是社会的诚信宣传的事,如果社会就着这个问题一直说一直说,我相信更多的是反效果。刚提出来时的确如沐春风感觉精神状态都不同了,被感动了很多,但这种东西听多了就麻木了,至少我是如此,我已经不想也不耐烦再听了,可是这股风气并不会也不可能因为我的不耐烦而停止,它还在继续着这次的我们的暑假作业是诚信的论文一篇,要2000字,比高考前那篇字数还多下学期开学有一个叫“诚信在我身边”的演讲比赛,到时会有很多人参加,但我不知道到时有多少人是发自内心的讲诚信。 不要再这样形式主义下去了!不要再苦苦纠缠着诚信下去了!这样下去,连诚信的名义都要被玷污了,现在的诚信已经变得商业化,势利化和功利化了!现在的诚信已经不是以前那个真正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诚信了!救救诚信吧!真正的诚信是不用说出来的!那是一种表现!是一种行动啊!
第2个回答 2012-06-06
诚信古今说
记得孔子曾说:“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这话我不同意。有时我想,会不会是弟子们编《论语》的时候记错了老师的话呢?“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先生若是在船上,是决计不会抛下那个装着“诚信”的背囊的。这我相信。
中国本来有“已然诺”的传统,说不定比德国人还守信些。《战国策》里已不乏其例,何况还有“尾生抱柱”这样极端的例子。该足以让后辈自豪了吧!但是很奇怪,恰恰相反,后来的演变很出人意料。先是韩非子把“诚信”好好消解了一番;后来,好多权术家将开头孔子那句值得怀疑的话奉为圭臬。无怪康有为写了一本《新学伪经考》,说《论语》是后世无赖伪造的。这种转变在文学作品里也不乏其例。《三国演义》里鲁肃的诚信有目共睹,到头来落得毛宗岗一句批语:忠厚乃无用的别名。有点可悲。悲谁呢?鲁肃还是毛宗岗?
话或许说的有点过分,但真真是因为有些失望之故。新文化运动把这些不好的“文化”都扫除掉了,此乃大大好事,值得拍手。我们接下来面临的任务,就是尽力提倡“诚信为本”、“一诺千金”的优良传统,并亲自蹈行。这儿说一件事,或许是值得深思的。一位大学新生去北大报到,当天事务确实很多,拿饭票,领学生证,铺床,买热水瓶……这位新生带着沉重的行李,不知如何是好。恰巧对面走来一位老人,新生以为是工友,就说老师傅替我看个行李成吗?老头说行。后来新生就去忙乎了。从早忙到傍晚,新生忽想起自己的行李还在校门口让老头看着呢。他满心愧疚地往校门口跑,也没抱多大希望。谁知那老头颤巍巍地还在那儿等他,白头发在风里飘啊飘的。新生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
第二天入学典礼,新生这才知道老人就是著名学者、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几年后新生也毕业了,老校长说不定又在替哪个刚报到的看行李。新生是我哥,他说这件事的时候眼里仍闪着泪光。
老一辈人给我们留下了多好的榜样!旧的糟粕多半剔除,新的风尚正在形成。我们青年该怎么做,是不言自明的。写作此文时,我脑海里回响着康德的名言:“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同样使我们敬畏。”当然,不能忘记的,还有季老在风中飘动的一头银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