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洛阳的历史故事:
伊阙,是伊河流域的最后一段峡谷,由熊耳山东端悬崖和嵩山西端峭壁夹峙而成。
它南临伊川盆地,北系洛阳盆地,为两个盆地间之咽喉。
因其两山对峙,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被称为“伊阙”。
与其它峡谷不同,伊阙所系的两个盆地几乎处在一个地平面上,因而这个峡谷几乎不见落差。
伊水从上游山区泻出,进入低平的伊川盆地,形成几度弯曲,经过狭窄的伊阙水道缓缓北流,至洛阳盆地腹部与洛水汇合成“伊洛河”。
伊洛河继续向东北流,至盆地边缘的神堤穿过黄土丘陵沟谷,注入黄河干流。
伊水、洛水滋润的两个盆地,土质肥沃,自流灌溉便利,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是著名的两大粮仓。
散居在嵩山周围的崇部落是开发这两个粮仓的主人。
以两个粮仓为经济支柱,崇部落是当时“万国”之中经济实力最强者。
距今约4000多年,由于气候变热,西部高山冰雪融化,黄河流域大小河流暴涨,发生了上古史上史无前例的洪水大灾难。
黄河中游南岸的伊川盆地、洛阳盆地成了重灾区。
伊河在伊阙之南的伊川聚成湖海,洛河在伊阙以北、神堤之南的洛阳盆地汇成汪洋。
湖海汪洋淹没了崇民的家园、良田,阻绝了崇民的交通,威胁着崇民的安全:为了生存,崇部落在首领鲧领导下,与洪水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由于鲧治水失当,处处防堵,治水九年不成,还造成重大损失。
部落联盟首领舜按律行事,将鲧处死。
鲧的儿子禹,处事谨慎有谋略,悉心为公不辞劳苦,在崇民中享有厚望;为发挥崇部落治水的骨干作用,帝舜令禹继承父职,为崇部落首领。
禹继首领之位后,首先要解决的是威胁祟部落生存的伊洛水患问题。
他登上高山,举目望去:伊河受阻于伊阙,洛河受阻于神堤,两个咽喉造成了两个陆中海洋;欲使两处湖水消退,必先疏通两个咽喉部位。
鉴于伊阙是石质峡谷,神堤是土质沟谷,禹决定先易后难——先治洛后治伊。
他率众北赴神堤,掘沟挖谷,拓宽疏通神堤水道,十日之后,洛川之水泻人黄河,洛阳平原重见天日。
此后,禹挥师伊阙。
由于伊阙水道太狭,即使洛阳盆地湖水泻去,伊水出伊阙的流量仍然不大。
而要疏通拓宽这岩石峡谷,仅凭他们的石制、铜质工具谈何容易!
禹愁眉不展,在伊阙山上转来转去,蓦然间,一颗斗大的石头被蹬动,那石头向山下滚去,接着发出一声巨响!禹十分惊讶,寻声赶到崖底,只见一个山洞被砸毁。
原来,这伊阙山下有许多溶洞,密密麻麻地排列在峡谷底部。
由于长气水浸和风蚀,这些溶洞质地松脆,一经重击,便成碎石。
这一发现,使禹感奋不已,他立即调动人马,一部分持石锤、铜钎打击溶洞;一部分搬运碎石,清理谷底。
他身先士卒,挥动大锤,砸击之声震撼峡谷。
这是华夏先民力战洪水的英雄史诗中扣人心弦的一幕:
一个个溶洞被销毁,一筏筏碎石被运出,一月之后,奇迹出现,湖水从峡谷中呼啸而出!急流搬走了峡谷中淤积的泥沙,急流动摇着失去溶洞根基的悬崖峭壁,破裂后的岩石不断落人急流被卷走,狭窄的伊阙逐渐开阔,久积的湖水迅速消退,伊川终于亮出了肥壤沃土。
伊河象一条玉带从伊川盆地伸向洛阳盆地,在伊洛平原上静静地流淌。
久困于嵩山的崇民们终于重返伊洛平原,恢复了他们的自流灌溉农业,一年后,伊洛平原上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呈献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扩展资料:
打开尘封的历史画卷
洛阳从史前时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到夏、商、周三代,从氏族社会到3000年间迭相更替的封建王朝,文化渊源一脉相承。
源于洛阳的河洛文化体系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文化脉络。
自夏朝起,先后有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历时三四千年,积淀了以五大都城为代表的古城遗址,以龙门、白马为代表的佛教胜迹,以北邙山为核心的贵族墓地,以传统文化为内涵的名人故里等。
它们都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透过风霜雪雨熠熠闪耀着华夏历史文明的光辉。
截止到1996年,洛阳的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家级8项,省级54项,市县级1074项,一般文物不计其数。
仅洛阳出土的文物数量就占河南省的1/3,约占全国的1/13,堪称“地下文物宝库”。
其龙门石窟、五大都城城址(夏、商、周、汉魏、隋唐)、白马寺等都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另外洛阳自然资源也别具特色,正在建设的小浪底水库区、黄河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等,都是生态旅游中的精品。
汉魏洛阳城位于洛阳市与偃师县、孟津县的相邻处。
早在东汉以前,西周成周城曾修建于此。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又一次将都城建立在此。
东汉以后,曹魏、西晋也曾建都于此,“永嘉之乱”洛阳城毁于战火,北魏孝文帝再次将都城迁至这里。
汉魏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军事、民族冲突频繁的时期,以汉魏洛阳城为背景,既有中原汉臣的雄才大略,也有草莽英雄的赫赫神威;既有文坛俊秀的不朽篇章,也有影响世界的科技发明。
这一切不但使汉魏洛阳城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而且使留在这里的不仅限于城市遗址,还有许多文化、科技遗址。
洛阳的历史故事,诗人
洛阳的历史故事:1. 洛阳牡丹:洛阳的牡丹种植历史悠久,尤其在唐代,牡丹之盛,无人能及,洛阳因此有“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誉。宋代洛阳牡丹品种超过百种,其中“姚黄”、“魏紫”被誉为牡丹之王和之后,深受人们喜爱。清代李汝珍的《镜花缘》记载了武则天怒贬牡丹的故事,但实际上武则天并未真正贬牡丹...
有关洛阳的神话故事传说
1、洛阳老君山的传说 传说,太上老君李耳曾在洛阳一座山上归隐修炼,在写成《道德经》后,他就告别函谷关的关令尹喜,骑着青牛而去,后来唐太宗给这座山赐名为“老君山”。2、洛阳浆面条的传说 相传,东汉年间,光武帝刘秀为躲避王莽追杀,日夜奔走,数日水米未进。一日深夜行至洛阳附近,见到一户人家...
洛阳的历史故事,诗人
洛阳的历史故事:1、洛阳牡丹 自唐代以来,牡丹之盛,莫过于洛阳,以“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名流传于世。据有关史料记载,宋代的洛阳牡丹有一百多个品种,而且有不少珍稀名贵的品种。其中的“姚黄”、“魏紫”,被誉为牡丹的“王”和“后”,尤为人们所喜爱。 清代李汝珍《镜花缘》中,记载了武则天怒...
洛阳的传说故事你知道多少?
白居易晚年在东都洛阳度过了十八个春秋,卒后葬于龙门东山琵琶峰上。后裔繁衍,世居洛阳。白氏后裔以先祖功德为荣,流传许多传说故事,神奇迷离、生动感人,充分反映了白氏后裔对先人的无限崇敬和爱戴。?一、神鹿引路 元朝末年,洪武兵伐中原,元顺帝失位,洛阳大乱。白氏族人百余人,各奔他乡避乱,大多外逃未归。白居易32代...
中华文化故事:洛阳纸贵的典故
洛阳是河南的一个城市,也是古代有名的中心城市之一,同样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洛阳纸贵便是以洛阳为地点发生的一件事,而后被形成为一个成语。本期民间故事一起了解一下洛阳纸贵的典故。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首《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
硬脖子的洛阳令故事
汉光武帝在锁压了绿林、赤眉两支最大的起义师过后,接着又消灭割据陇右和蜀地的两个割据政权,统一了中国。汉光武帝把洛阳作为都城。为了和刘邦创建的汉朝相区别,历史上把这个王朝称为“东汉”,大概叫“后汉”。汉光武帝创建了东汉王朝以后,他知道老百姓对各地豪强争夺地盘的战争早已恨透了,决定采取...
洛阳都城博物馆历史故事
殷商末代的商纣王统治时期,民怨沸腾,周文王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因反对纣王而曾被囚禁,出狱后,周文王决心推翻商朝统治,聘得姜尚为军师,积极练兵备战,兼并邻近诸侯小国,势力逐渐强大,迁都至丰邑,准备东进。周文王逝世后,其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姜太公继续担任军师,武王得到其他诸侯拥护,宣布...
与洛阳历史、名胜、名人、特产有关的小故事
长孙皇后(公元601年至公元636年),河南洛阳人。她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一生积极辅佐李世民,反对外戚参政,劝诫唐太宗善待功臣,善待忠直之臣,是李世民政治上的“贤内助”、后宫的表率,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德才兼备的皇后。长孙氏先祖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魏孝文帝迁洛改革时改姓长孙氏。其祖、父为北周...
关于洛阳的历史故事
关于洛阳的历史故事:伊阙,是伊河流域的最后一段峡谷,由熊耳山东端悬崖和嵩山西端峭壁夹峙而成。它南临伊川盆地,北系洛阳盆地,为两个盆地间之咽喉。因其两山对峙,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被称为“伊阙”。与其它峡谷不同,伊阙所系的两个盆地几乎处在一个地平面上,因而这个峡谷几乎不见落差。伊...
洛阳都城博物馆的历史故事
1. 商纣王是殷商末代的君主,以其暴虐和无道而著称。(参看《助纣为虐》)2. 周文王,即西伯姬昌,曾因反对纣王而被囚,后巧妙逃脱。他在回到周的都城岐山后,决心推翻商朝,开始积极备战。3. 周文王聘请了姜尚(姜太公)为军师,并逐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他将都城迁移至丰邑(今陕西省户县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