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殖民政策是一定保护,养育流氓的。从帝国主义的眼睛看来,惟有他们是最要紧的奴才,有用的鹰犬,能尽殖民地人民非尽不可的任务:一面靠着帝国主义的暴力,一面利用本国的传统之力,以除去“害群之马”,不安本分的“莠民”。所以,这流氓,是殖民地上的洋大人的宠儿,——不,宠犬,其地位虽在主人之下,但总在别的被统治者之上的。上海当然也不会不在这例子里。巡警不进帮,小贩虽自有小资本,但倘不另寻一个流氓来做债主,付以重利,就很难立足。到去年,在文艺界上,竟也出现了“拜老头”的“文学家”。
但这不过是一个最露骨的事实。其实是,即使并非帮友,他们所谓“文艺家”的许多人,是一向在尽“宠犬”的职分的,虽然所标的口号,种种不同,艺术至上主义呀,国粹主义呀,民族主义呀,为人类的艺术呀,但这仅如巡警手里拿着前膛枪或后膛枪,来福枪,毛瑟枪的不同,那终极的目的却只一个:就是打死反帝国主义即反政府,亦即“反革命”,或仅有些不平的人民。
那些宠犬派文学之中,锣鼓敲得最起劲的,是所谓“民族主义文学”②。但比起侦探,巡捕,刽子手们的显著的勋劳来,却还有很多的逊色。这缘故,就因为他们还只在叫,未行直接的咬,而且大抵没有流氓的剽悍,不过是飘飘荡荡的流尸。然而这又正是“民族主义文学”的特色,所以保持其“宠”的。
翻一本他们的刊物来看罢,先前标榜过各种主义的各种人,居然凑合在一起了。这是“民族主义”的巨人的手,将他们抓过来的么?并不,这些原是上海滩上久已沉沉浮浮的流尸,本来散见于各处的,但经风浪一吹,就漂集一处,形成一个堆积,又因为各个本身的腐烂,就发出较浓厚的恶臭来了。
这“叫”和“恶臭”有能够较为远闻的特色,于帝国主义是有益的,这叫做“为王前驱”③,所以流尸文学仍将与流氓政治同在。
<<二心集》
近来的读书人,常常叹中国人好像一盘散沙,无法可想,将倒楣的责任,归之于大家。其实这是冤枉了大部分中国人的。小民虽然不学,见事也许不明,但知道关于本身利害时,何尝不会团结。先前有跪香〔2〕,民变,造反;现在也还有请愿之类。他们的像沙,是被统治者“治”成功的,用文言来说,就是“治绩”。
那么,中国就没有沙么?有是有的,但并非小民,而是大小统治者。
人们又常常说:“升官发财。”其实这两件事是不并列的,其所以要升官,只因为要发财,升官不过是一种发财的门径。所以官僚虽然依靠朝廷,却并不忠于朝廷,吏役虽然依靠衙署,却并不爱护衙署,头领下一个清廉的命令,小喽罗是决不听的,对付的方法有“蒙蔽”。他们都是自私自利的沙,可以肥己时就肥己,而且每一粒都是皇帝,可以称尊处就称尊。有些人译俄皇为“沙皇”,移赠此辈,倒是极确切的尊号。财何从来?是从小民身上刮下来的。小民倘能团结,发财就烦难,那么,当然应该想尽方法,使他们变成散沙才好。以沙皇治小民,于是全中国就成为“一盘散沙”了。
然而沙漠以外,还有团结的人们〔3〕在,他们“如入无人之境”的走进来了。
这就是沙漠上的大事变。当这时候,古人曾有两句极切贴的比喻,叫作“君子为猿鹤,小人为虫沙”〔4〕。那些君子们,不是象白鹤的腾空,就如猢狲的上树,“树倒猢狲散”,另外还有树,他们决不会吃苦。剩在地下的,便是小民的蝼蚁和泥沙,要践踏杀戮都可以,他们对沙皇尚且不敌,怎能敌得过沙皇的胜者呢?
然而当这时候,偏又有人摇笔鼓舌,向着小民提出严重的质问道:“国民将何以自处”呢,“问国民将何以善其后”呢?忽然记得了“国民”,别的什么都不说,只又要他们来填亏空,不是等于向着缚了手脚的人,要求他去捕盗么?
但这正是沙皇治绩的后盾,是猿鸣鹤唳的尾声,称尊肥己之余,必然到来的末一着。
七月十二日。 《南腔北调集》
《社戏》读后感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充满着童趣与欢乐。在成人后回忆往事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甜蜜纯真的情感的。《社戏》扑面而来的就是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及淳厚的风土人情。同以江南农村为背景《故乡》描绘了现实中农村残破、凋谢的景象。然而《社戏》展现的则是另一幅记忆中理想的农村画卷,世外桃源。小说写下的是“我”小时候在外祖母家和小朋友们一起去邻村看社戏的情景。文中处处洋溢着亲情的温暖,和夏日气息的清新。一切让人觉得那么和谐、充满生趣。作者笔下外祖母家的平桥村是一个极偏僻的小村庄。这个偏远的海边小村较少受世俗的浸染,更多地保留了自然的淳朴气质,是一方净土。那地方的山水令作者陶醉,“我”和小朋友夜间划船去看戏时,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漫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色里。缓慢抒情的笔调将月下水乡描绘得美轮美奂,好似仙境,字里行间包含了作者对故乡的挚爱之情。
此外,外祖母的慈祥,母亲的关怀,也都让人倍感温暖。在这临海的小村庄里,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这里的质朴、纯真就如同那清澈的甘泉一样让人沉醉其中。平桥村不仅是我童年的乐土,更是作者精心营造的世外桃源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社戏》的结末一句,仿佛有一只纤巧的手指拨动了读者们的心弦,引起读者们的无限遐想,使人们联想起自己永远失落了的童年,从而搅动心灵深层的沉淀,引起读者们的共鸣。人人都会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去补充这种莫名的失落感,并且会赋予这种一去不返的失落感以一种莫名的美好。童年对每个成人来说,都永远无法重现地消逝了。每次回忆,心头总会涌上许多惆怅的失落感,而人们对永远失去而又不可重复的岁月总会去努力追寻出它的美好,即使是不快乐,沉闷的童年,也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找寻出余生中的美好。《社戏》描写了对儿时的回忆,品味了记忆中旧来的意味,虽然实际上并不如想像中的那样美。但我们读者还是情愿被骗。只因对不复返的童年的美好追忆。这是一种多么神奇而无法言语的奇妙情感啊!《读后感》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