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郑和下西洋的一道问题…………

“郑和下西洋显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就,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悲哀”这一观点有道理吗?为什么?

“郑和下西洋显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就,”根据下列的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条件和前提可以看出是对的,这点毋庸置疑。
“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悲哀”也是对的。

郑和下西洋可以不以贸易获利为目的,但不能不计成本。七次下西洋给明朝财政造成巨大经济负担,随着国力衰退,航海的壮举必然随之悄然结束。
当时的永乐帝和大臣们没有一个从郑和的描述联想到其中的巨大商业利益。当然由于当时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富足最强大国家,这些王孙大臣自然没有动力去海外捞世界。于此相反,当时欧洲各国的君主无不梦想着能打开到东方的新航路,带来大量财富,对航海都非常支持。不过我国东南沿海的居民一直都有出海的传统,当时民间的海上贸易也相当繁荣,因此如果明能支持航海事业,中国人建立美洲殖民地完全是可能的。
所以15-16世纪成了欧洲人地理大发现的年代,而此时的明朝在完成了一次谢幕演出后,就关上大门自我陶醉去做梦了其实那是中国古代航海的自我毁灭之路。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 2.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   
3.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4.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为明朝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前提:   
1.中国唐宋元朝以来发达的造船技术;   
2.罗盘,火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大规模的远洋航行提供了安全保障。   
3.永乐帝朱棣宣扬大国国威,出于政治目的的需要。   
4.中国的元朝的远洋贸易传统,元朝时中国的远洋贸易非常发达,拥有当时世界上贸易量最大的几个港口和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大量的民船和商船,为后来的明朝航海奠定了基础。   
5.明朝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能够调动力量办大事,能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和军事力量保障;   6.郑和船队上的海员、明朝军队士兵、翻译官等人的共同努力。   
郑和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英国前海军军官、海洋历史学家孟席斯(Gavin Menzies)出版了《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 ,认为郑和船队先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澳洲等地。1405年之后的28年间,郑和七次奉旨率船队远航西洋,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和非洲东岸,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的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在世界航海史上,他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600年前,从1405年开始,在28年间,郑和率领中国大明皇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访各国。据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的李约瑟博士估计,1420年间中国明朝拥有的全部船舶,应不少于3800艘,超过当时欧洲船只的总和。今天的西方学者专家们也承认,对于当时的世界各国来说,郑和所率领的舰队,从规模到实力,都是无可比拟的。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01
郑和七次下西洋,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航海所得到的资料和航海技术,也使得当时中国是海上的绝对霸主。
  可是明朝的治国方针是一种非常保守的,满足于自给自足的思想,发展生产对于明朝来说不不对的,因为这违背了简朴的美德。因此当时的永乐帝和大臣们没有一个从郑和的描述联想到其中的巨大商业利益。当然由于当时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富足最强大国家,这些王孙大臣自然没有动力去海外捞世界。于此相反,当时欧洲各国的君主无不梦想着能打开到东方的新航路,带来大量财富,对航海都非常支持。不过我国东南沿海的居民一直都有出海的传统,当时民间的海上贸易也相当繁荣,因此如果明能支持航海事业,中国人建立美洲殖民地完全是可能的。
  可是由于日本的倭寇开始骚扰中国沿海,明朝便禁止了民间出海,明太祖屡颁海禁令。洪武四年(1371)十二月,宣布“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洪武十四年,又宣布“林示濒海民私通诲外诸国”。洪武十七年正月,“ 禁民入海捕鱼”。洪武二十三年十月,诏户部“申严交通外番之禁”。洪武二十七年正月,甚至下令“禁民间用番香、番货”。明太祖制订律法,对于违禁者及私行放禁的滨海军卫官兵,都要处以严刑。明太祖的海禁,使唐、宋、元以来的海外贸易遭到沉重打击。至永乐时,明成祖宣布:“不许沿海军民人等私自下番交通外国,遵洪武事例禁治。”小小的海盗竟然让号称最强大的明帝国,签署这样的命令,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从没有过,从这点看出明朝的外强中干,以及极端保守。
  就这样由于国家的海禁,就此扼杀了我国当时还是最领先的航海事业,中华日不落帝国就此成为泡影。更主要的问题是,明清两朝由于禁止民众出海,而当时又不象汉唐一样和西域各国通好,这样在陆地和海洋上都把国门关闭起来,形成了闭关锁国的状态,由于那时侯欧洲的近代科学逐渐起步,中国的故步自封便失去了及时获得最新的科技知识的机会,一直到被炮火打开国门,这个损失是非常大的。
  郑和死后,连国家进行的航海事业也停止下来,之后发生的事则是让人发指的损害民族利益的事。
  以兵部侍郎刘大夏为主的官员便停止了航海活动,理由是是航海太花钱,对百姓负担太重。由于郑和下西洋,并不象其他欧洲国家航海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是向其他国家显示中华的威仪,因此很花钱。但他们没有看出航海可能带来的经济利益,这点反而是南宋的赵构做的很好,他是历史上最支持海上贸易的皇帝,原因是每年需要交给金国的岁币太多了,只能想办法多赚钱。话归本文,刘大夏这样做其实更深的含义是防止宦官的势力变大,但是从郑和这样少有的有作为的宦官身上下手,也可见这些人的眼光短浅。刘大夏据说是一个很认真的官员,而且还十分关注百姓疾苦,不过这个人实在受八股文毒害太深,目光短浅,居然做了一件人神共愤的事情,他将郑和几十年积累的技术资料从宫里偷出来,全部付之一炬了。这个极端愚蠢的做法,可以堪比焚书坑儒的秦始皇,这样使得明的航海技术倒退了几十年,由于这是是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关键几十年,刘大夏的做法可以说改变了历史。可笑又可叹的是,他做这件事的时候一定还以为是为百姓做了件好事。可以说把这个人弄个铁像跪在郑和像前放在中国航海博物馆前也不为过。
  请大家原谅我对这个人咬牙切齿说了这么多,公正地说把责任归罪于他个人是不公平的,当时的明王朝的军臣可以说都是一群没有见识,只知道钻营,谋私利的庸碌之辈,因此有“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这样的说法。归根结底,是理学的保守思想和八股文毒害了中国知识分子阶层,即使是有见识的人也脱离不了这个局限。
  让人惋惜的是,之后满清政府依然延续了“海禁”政策,甚至还在收复台湾后,曾经打算放弃掉,把百姓都牵到大陆,真是让人叹息。我们可以看出,在思想保守落后的社会里,是不可能有科技文明的大幅度进步的。
  因此中国在古代成为海上霸主的梦想,终归还只是梦想罢了。
  中国古代的文明在遭受了以上那么多次巨大的打击后,已经到了清王朝中后期,这时候中国的科技文明已经逐渐落后于西方列强。可是清王朝为了维护自己少数民族的统治,采取了比前朝更保守更专制的统治。
  虽然清朝有为的君王比明朝多的多,但是在思想领域的保守使进步和发展成为“不合祖制”的罪过,因此和不断进取发展的西方列强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但是在鸦片战争之前,清帝国还是世界上最富足的国家,因此虽然被西方国家船坚炮利打开了国门,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我们还是有可能奋起反追,从而再次领先的。因此在饱尝国家落后的痛苦后,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开始了向西方列强学习的洋务运动。
第2个回答  2012-04-01
“郑和下西洋显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就,”根据下列的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条件和前提可以看出是对的,这点毋庸置疑。
“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悲哀”也是对的。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05-01
有道理首先要想想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和意义 下西洋造成的长年巨大的财政开支,使明朝国库枯竭是郑和宝船队停航的原因。郑和宝船所带回的物品绝大多数是香料、宝石、象牙等奢侈品。其中以苏木、胡椒为最多,以致在朝廷仓库中积压。苏木、胡椒是朝贡贸易的产物。从胡椒的价钱来看,明初在苏门答刺等地,胡椒每百斤价一两,但在厚往薄来的原则下,每百斤的胡椒却需付贡使银二十两。香料积压日久几同于废物,朝廷因此用它们折京官俸禄。西洋宝物这种高进低出的处理方法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是不言而喻的,那些高价得来的珠宝除了满足贵族、官僚的身份性消费,又于民生何益?所以朝贡贸易即使能够给当时的明朝政府带来面子上的荣耀,却不可能支撑太久追问

简洁一下好不好?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04-01
有道理啊,中国当时有钱没处花,派个郑和去到处撒钱,买一大堆的奢侈没用品回来。结果到了清朝赔款还得借钱。悲啊o(︶︿︶)o 唉追问

你是打酱油的?~~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一道问题………
“郑和下西洋显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就,”根据下列的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条件和前提可以看出是对的,这点毋庸置疑。“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悲哀”也是对的。郑和下西洋可以不以贸易获利为目的,但不能不计成本。七次下西洋给明朝财政造成巨大经济负担,随着国力衰退,航海的壮举必然随之悄然结束。当时的永乐帝和...

有关郑和七下西洋的问题~~
1.并未发生战争。仅在第一次下西洋时遇上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的内战。因此受到牵连,被误杀一百七十人。后以和平方式解决。2.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问题```
根据中国历史文献,郑和最远到达的地点是非洲的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此外,非洲当地华裔的证据表明,郑和还曾到达过非洲东部的肯尼亚,其位置比摩加迪沙更远。基于上述历史记载和当地证据,可以明确指出,郑和并未到达英国。因此,正确答案是第三项。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一个问题,请问要不是政治原因,以当时的航海技术,郑 ...
船够大 技术够好(罗盘、海图等) 经验够丰富 具体的如果是文章需要自己去图书馆查古籍吧。

关于郑和的问题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郑和下西洋,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显然是从当时国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国家需要出发.郑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绩概括起来,主要包括4个方面: 1、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 郑和下西洋前,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动荡,主要表现在东南亚地区各国相互猜疑,互相...

关于郑和下西洋(2个问题)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四年(一四0六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爪哇古名?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

郑和下西洋的部队问题
首先,郑和是一位太监,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式人物。第二,他主要负责京城防务,平时应该是管理京城三大营。第三,郑和下西洋应该是从南部沿海出发,所以,可能他下西洋的部队是联合军,而且大部分应该是南方水军。当年,朱元璋夺取皇位前,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所以,明初期的海(水)军是当时世界绝对第...

郑和下西洋的一些问题。
2.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扩展海外贸易(经济目的)3. a.经济根源,15世纪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的诱导,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寻金 c.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 这是我从历史书上抄的,应该对你会有所帮助。我的QQ是...

关于郑和下西\/南洋的一个问题
西洋是古代中国人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地理概念。明朝时期的西洋是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郑和下西洋”、““西洋镜”中的西洋就是此义。广义西洋还包括欧洲等地。晚清用西洋一词特指欧美国家,相当于今天“西方世界(不含日本)”这个含义。西洋概念与东洋、南洋等概念相对应。南洋指...

郑和下西洋碰到了什么?为什么回来以后朱棣就把船毁了?还禁止出海,发生...
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有未被抹杀干净的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羡俗” ;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 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据《殊域周咨录》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宪宗成化年间,皇上下诏命兵部查三保旧档案,兵部尚书项忠派官员查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