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各位同修师兄:阿弥陀佛,现在末法时代想做善事都难,我很想依教行事每天多做善事多财布施,但是现在...

(1/2)各位同修师兄:阿弥陀佛,现在末法时代想做善事都难,我很想依教行事每天多做善事多财布施,但是现在满街都是装可怜的骗子,连高僧大德都说难分

第一种是布施(dàna)。布施是积累福德、积累福报最好的方式。在经论里面,有时候把布施分为两种,有时候分为三种:一种是财施,财施就是财物的布施,生活用品、资具的布施;另外一种是法施,法施是指佛法的布施,开示佛法;然而,有时候也分为无畏施,就是当别人有畏惧,当别人流离失所,需要帮助的时候,安慰他使他不会感到恐惧。

  在这里特别说到的是财施,因为法施我们在后面还有一个叫dhammadesanà,dhammadesanà就是说法的意思。所以,因此在这边的布施特别是指物品、物资方面的布施,物品方面的布施有很多种类型。

  在《注解》里面对此而分得非常细,比如说有亲手的施,有拜托别人去做布施的施,还有没有贪染的施,有贪染的施。比如说自己布施了之后,想要投生为人,投生为天,这个是可以导致继续轮回的布施;如果布施的时候,希望这种布施的功德成为自己证悟涅槃的助缘,这个是没有贪染的布施。

  还有的施是很精心准备的施,还有没有精心准备的施。比如象我们布施食物一样,先把食物洗好、切好,再做得很好吃,这就叫精心准备的施,有时候只是买来,然后就把它供养,这个叫没有精心准备的施。

  还有,可以伴随着很多附加条件的施,跟没有伴随附加条件的施。比如伴随附加条件的施,就举个例子:比如说有一个施主,他供养了一间孤邸(kuti,僧寮),然后再把孤邸的很多设备,桌子、凳子、香等等这些都附带上去,也作为一起供养,这个叫做有附带其它的布施。跟没有附带其它的布施,比如说只是供养一间空屋子,里面没有一些家具摆设,这个叫没有附带的布施。

  还有很欢喜地做的布施,跟只是中舍性的布施;还有有智的布施跟没有智的布施。有智的布施就是当我们布施的时候,相信业果,相信做这些善行能够带来善的果报,这个是称为有智的布施;如果没有智的布施,就是只是认为说:「我布施就只是布施。」并不相信因果,或者说没有去思维因果,没有去考虑业果法则,这样做的布施就称为没有智的布施。

  还有很主动的布施,跟被动的布施。主动布施就是自己很喜欢去布施,不用经过别人的支持、鼓励自己都去做。还有被动的布施,就是经过别人的支持鼓励才去做的布施。

  还有有罪施跟无罪施。有罪施就是比如说你把偷来的东西拿去布施,你去用一些非法所得的,骗来的东西,或者说不是属于你的东西,你拿去布施,这个称为有罪布施。没有罪的布施就是自己如法的正当所得拿去布施,这样的叫做无罪施。

  这些施的分类有很多种,这些不同种类的布施,它所带来的果报也是不同的。至于具体的分别我不想在这边展开来讲,要讲的话,一个晚上都讲不完。

  在这里想要举一个例子,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谷比嘎公主,谷比嘎公主有一次她来到了佛陀的面前,然后礼敬世尊,之后就坐在一边,然后就问世尊这样的问题说:「假如有两个禅修者,有两个人,他们在持戒、在德行、在禅修、在对三宝的信心、在定力、在智慧方面,都是同等的这两个人。但是其中一个人有布施,曾经经常做过布施,而另外一个人不做布施,这两个人的果报有什么区别呢?请世尊跟我开示一下。」

  接着佛陀就说:「有两个人,他们的信心、他们的戒德、他们的定力、他们的智慧都是一样,然而一个人有布施,一个人没有布施,他们在以后轮回的果报都是不同的。如果有布施这个人,无论他以后投生到哪里,如果他是投生为人的话,他都可以投生到富贵的家庭。或者说,他投生之后,他很容易获得财富,很容易投生为上等的家庭;而如果一个没有布施的人,无论他投生到哪里,他只能够投生到很贫穷的家庭,很下贱的家庭,他要积累财富也是很困难。」

  「而如果这两个人,有布施的人在命终之后投生为天界的话,那么,这个有布施的人在十个方面可以超越那个没有做布施的人。哪十个方面呢?他可以在天的容貌(就是天人的容貌)、天的寿命、天的快乐、天的威德、天的力,还有天的颜色、天的声(他所享受、所感受的天的颜色、天界的声)、天界的香、天界的味跟天界的触,都要殊胜过这个没有行布施的人。如果这两个人都投生为人,结果又出家成为比库的话,那么,曾经在过去生有布施的这个人,无论他获得的袈裟、饮食、住所、药品这些用品都很容易得到,很容易获得。而没有行布施的在获得袈裟、饮食、住所、药品这些用品都很难获得,这个就是他们的差别。」

  然后,这位公主又继续问:「那假如他们两位都入般涅槃之后,还有没有差别?」

  佛陀说:「如果他们两位都入般涅槃之后,是没有任何差别的。」

  也就是说,如果有布施的人,在他轮回当中,无论如何都会比没有布施的人更殊胜。同时,在这边,要鼓励大家如果要做任何布施的时候,要做「成为涅槃助缘的布施。」成为涅槃的助缘的布施,并不是说这种布施成就我们证入涅槃。而是说我们做这些布施,当这些布施带来的果报都可以助成我们,成为我们修行的助缘;成为我们的福德因缘,而且可以为我们的禅修创造很好的条件。

  比如说我们可以不需要在禅修的时候为饮食犯愁,不需要为袈裟衣服而犯愁,不需要为住所而犯愁,不需要为有病的时候没有人照顾,或者说我们的身体会很好很健康,我们要去哪里,比如说以后我们听到一个地方有很好的善知识,有很好的禅修导师,那么接着会有很多人会来帮助你,帮你出车票,会护持你啊。

  所以,有布施跟没有布施的差别就在这里。如果我们把这种布施成为我们证悟涅槃的助缘的话,那么这些布施都会助成我们,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很容易把我们带到法上,而且很容易使我们在禅修的过程中减少这些障碍,减少这些没有必要的一些因为一时欠缺,因为没有人资助等等这样的障碍,这个是对于布施的区别。

殊 胜 的 布 施 upekkhānanda编

『 阿 难 达 1! 布 施 给 僧 团 的 功 德 与 果 报 是 不 可 计 算 的 、 不 可 衡 量 的 。

我 宣 布 , 布 施 给 个 人 的 功 德 是 永 远 不 可 能 大 过 布 施 给 僧 团 的 功 德 的 。 』

《 中 部 · 施 分 别 经 》 ( M.III.iv.12 Dakkhiõāvibhanga Sutta)

致 世 界 上 所 有 曾 经 在 过 去 布 施 过 僧 团 的 、 正 在 布 施 给 僧 团 的 以 及 将 在 未 来 布 施 僧 团 的 善 人 们 :

请 大 家 为 自 己 所 做 的 布 施 生 起 无 限 的 欢 喜 心 , 因 为 大 家 正 在 供 养 世 间 无 上 的 福 田 ——僧 团 , 是 大 家 应 当 虔 诚 礼 敬 、 欢 迎 、 布 施 供 养 及 合 十 顶 礼 的 。

愿 大 家 具 足 六 种 素 质 , 即 布 施 者 的 三 种 素 质 :

布 施 者 在 布 施 前 充 满 欢 喜 ;

布 施 者 正 在 布 施 时 充 满 欢 喜 ;

已 经 布 施 后 也 充 满 欢 喜 。

和 受 施 者 的 三 种 素 质 : 受 施 者 已 经 远 离 贪 爱 , 或 正 在 努 力 断 除 贪 爱 ;

受 施 者 已 经 远 离 嗔 恨 , 或 正 在 努 力 断 除 嗔 恨 ;

受 施 者 已 经 远 离 无 明 , 或 正 在 努 力 断 除 无 明 。

以 佛 陀 的 僧 团 2 已 经 提 供 了 受 施 者 的 三 种 素 质 , 我 们 只 需 要 求 自 己 具 足 布 施 者 的 三 种 素 质 。 如 果 一 项 布 施 具 足 此 六 种 素 质 的 话 , 它 将 会 带 来 无 量 与 崇 高 的 果 报 。 以 六 种 素 质 所 行 的 供 养 , 其 功 德 之 巨 大 是 难 以 形 容 的 , 只 能 以 不 可 估 计 的 、 无 量 来 计 算 , 就 如 大 海 洋 的 水 不 容 易 被 衡 量 , 我 们 不 能 说 : 「 大 海 洋 中 的 水 有 这 么 多 桶 , 有 几 百 桶 的 水 , 有 几 千 桶 的 水 , 有 几 十 万 桶 的 水 」 一 样 , 大 海 洋 的 水 只 能 以 不 可 估 计 、 无 量 来 计 算 。 同 样 的 , 以 六 种 素 质 所 行 的 布 施 之 功 德 也 是 难 以 衡 量 , 其 巨 大 真 的 只 能 以 不 可 估 计 、 无 量 来 形 容 。

愿 大 家 所 做 的 布 施 都 是 与 无 贪 ( alobha) 、 无 嗔 ( adosa) 、 无 痴 ( 慧 根 paññindriya) 三 种 善 心 所 3 相 应 的 殊 胜 善 业 ; 无 贪 是 布 施 时 清 净 无 染 的 心 , 一 颗 不 期 待 受 施 者 的 任 何 回 报 之 心 ; 无 嗔 是 对 僧 团 无 比 的 恭 敬 心 和 欢 喜 心 ; 无 痴 是 对 佛 、 法 、 僧 三 宝 和 业 力 法 则 ( 因 果 业 报 ) 皆 有 充 分 且 不 摇 动 的 信 心 , 所 做 的 善 举 只 是 为 了 累 积 善 业 , 以 作 为 成 就 菩 提 道 的 资 粮 与 助 缘 。

大 多 数 的 布 施 者 在 布 施 时 的 心 所 只 有 与 无 贪 和 无 嗔 的 善 心 所 相 应 , 而 没 有 与 慧 根 相 应 的 , 因 为 许 多 布 施 者 在 布 施 时 不 会 去 想 他 /她 所 做 的 一 切 , 无 论 善 业 或 恶 业 都 是 能 带 来 果 报 的 。 业 力 是 通 一 切 有 情 的 , 无 论 是 圣 者 还 是 凡 夫 , 无 论 一 个 人 有 没 有 宗 教 信 仰 , 无 论 一 个 人 相 不 相 信 业 力 的 法 则 , 也 不 管 一 个 人 期 待 或 不 期 待 有 什 么 果 报 , 只 要 一 造 业 , 无 论 是 善 恶 , 在 因 缘 具 足 的 前 提 都 能 带 来 果 报 , 这 是 永 恒 不 变 的 法 则 , 就 像 种 下 一 颗 有 效 的 种 子 后 , 在 因 缘 具 足 时 就 会 发 芽 结 果 的 道 理 一 样 。 如 果 他 /她 在 布 施 行 善 时 并 没 有 如 此 的 思 维 , 那 么 , 他 /她 在 布 施 行 善 时 的 心 是 属 于 与 智 不 相 应 的 欲 界 善 心 4 , 即 缺 少 慧 心 所 , 只 有 无 贪 和 无 嗔 的 美 心 所 。

如 果 一 个 人 在 布 施 或 行 善 时 的 心 所 只 与 无 贪 和 无 嗔 相 应 , 而 没 有 与 智 慧 相 应 , 那 么 当 这 些 善 业 的 果 报 有 因 缘 在 他 /她 临 死 前 成 熟 时 , 它 并 不 会 为 受 报 者 带 来 智 慧 , 因 为 导 致 投 生 为 人 或 天 人 的 结 生 心 5 是 不 具 有 慧 根 的 美 心 所 , 这 是 一 件 非 常 危 险 的 事 。 当 一 个 人 因 为 过 去 的 善 业 令 他 /她 在 当 世 享 有 大 福 报 时 , 如 果 没 有 智 慧 来 作 引 导 , 那 么 他 /她 也 许 会 更 容 易 滥 用 财 富 、 地 位 与 权 力 来 让 自 己 过 度 的 放 纵 享 乐 、 胡 作 非 为 、 横 行 霸 道 乃 至 因 为 自 己 的 愚 痴 而 造 下 大 恶 业 , 这 些 例 子 在 过 去 或 现 代 的 社 会 比 比 皆 是 。 历 史 也 常 有 记 载 : 为 人 类 文 明 带 来 浩 劫 、 灾 难 、 战 争 与 大 屠 杀 的 独 裁 者 、 暴 君 、 野 心 家 等 , 他 们 存 在 于 世 间 只 是 为 人 们 带 来 破 坏 与 痛 苦 , 这 是 因 为 他 们 在 过 去 做 善 业 时 的 心 所 没 有 与 智 慧 相 应 之 故 , 当 这 善 业 的 果 报 在 临 死 时 成 熟 而 导 致 投 生 为 二 因 者 ( duhetuka) 6 。 一 个 有 智 慧 又 具 有 大 福 报 的 三 因 者 ( tihetuka) 将 会 好 好 利 用 他 /她 的 财 富 、 地 位 或 权 力 来 利 益 自 己 与 众 生 , 在 为 自 己 带 来 真 正 幸 福 与 快 乐 的 同 时 , 也 一 样 为 周 边 的 人 带 来 幸 福 与 快 乐 , 就 如 佛 陀 时 代 杰 出 的 在 家 圣 弟 子 给 孤 独 长 者 ( Anāthapiõóika) 和 维 沙 卡 ( Visākhā) 一 样 。

愿 大 家 在 布 施 行 善 时 对 三 宝 及 因 果 业 报 有 充 分 的 信 心 , 并 同 时 修 习 简 单 的 观 智 : 思 维 没 有 一 个 ‘我 ’ 在 行 布 施 、 没 有 被 布 施 的 东 西 、 也 没 有 接 受 布 施 的 人 , 因 为 这 些 事 物 只 是 一 堆 名 法 ( 精 神 现 象 ) 和 色 法 ( 物 质 现 象 ) 而 已 。 只 有 具 足 了 无 贪 、 无 嗔 、 无 痴 三 因 的 殊 胜 布 施 , 才 能 引 导 布 施 者 朝 向 苦 灭 之 道 。

请 不 要 忘 记 回 向 功 德 , 与 一 切 众 生 分 享 。 谨 以 此 供 养 僧 团 的 功 德 , 以 及 无 论 现 在 或 于 过 去 所 作 善 行 的 功 德 , 回 向 给 我 们 的 父 母 亲 、 师 长 、 有 戒 德 的 贤 者 、 善 知 识 、 恩 人 、 所 有 的 亲 戚 朋 友 、 所 有 已 逝 世 的 亲 属 朋 友 、 所 有 天 神 、 所 有 守 护 神 、 所 有 鬼 道 众 生 及 一 切 众 生 分 享 。 愿 所 有 众 生 随 喜 这 些 功 德 , 愿 他 们 健 康 快 乐 、 吉 祥 安 稳 、 远 离 一 切 危 难 和 痛 苦 。

分 享 或 回 向 功 德 本 身 就 是 一 种 利 人 利 己 的 善 业 , 就 如 一 个 火 焰 不 会 因 点 燃 其 他 油 灯 而 减 损 其 亮 度 。 因 此 , 当 其 他 人 受 邀 随 喜 功 德 时 , 功 德 反 而 只 会 增 加 而 不 会 减 少 , 就 好 像 当 我 们 处 于 原 本 只 有 一 把 火 焰 的 室 内 时 , 我 们 将 室 内 唯 一 的 一 把 火 焰 来 点 燃 周 围 其 他 的 灯 芯 , 室 内 反 而 会 变 得 更 明 亮 一 样 。 如 此 , 分 享 功 德 就 像 我 们 在 点 亮 他 人 真 善 美 的 心 灯 , 我 们 可 以 想 像 到 整 个 世 界 乃 至 宇 宙 也 会 因 为 我 们 的 分 享 与 回 向 功 德 而 变 得 更 灿 烂 光 辉 , 这 是 不 是 一 件 殊 胜 的 事 情 呢 ?

无 论 大 家 在 未 来 成 就 正 等 觉 、 巴 支 咖 菩 提 ( pacceka古 音 译 为 辟 支 ) 、 上 首 弟 子 菩 提 、 大 弟 子 菩 提 或 普 通 弟 子 菩 提 ( 依 照 个 人 的 愿 力 ) , 愿 大 家 所 做 的 一 切 功 德 , 都 成 为 菩 提 道 上 的 资 粮 。 愿 大 家 布 施 、 持 戒 、 禅 修 、 恭 敬 、 服 务 、 回 向 功 德 、 随 喜 功 德 、 听 闻 佛 法 、 弘 扬 正 法 、 正 直 己 见 之 福 业 , 都 能 成 为 大 家 早 日 证 悟 涅 槃 的 助 缘 ! Sàdhu! Sàdhu! Sàdhu! 7

主 要 参 考 资 料 :

1. 中 部 ·第 142施 分 别 经 、 增 支 部 ·六 集 ·天 品 ·第 37经 , 《 汉 译 南 传 大 藏 经 》 元 亨 寺 妙 林 出 版 社 。

2. 《 布 施 之 道 》 ( 无 上 的 布 施 ) 缅 甸 帕 奥 禅 师 讲 述 能 融 法 师 译 。

3. 《 阿 毗 达 摩 概 要 精 解 》 菩 提 比 库 英 篇 寻 法 比 库 中 译 。

4. 《 摄 阿 毗 达 摩 议 论 》 阿 耨 楼 陀 著 叶 均 译 。

5. 第 23故 事 —金 褛 衣 的 布 施 , 《 阿 含 经 故 事 选 》 庄 春 江 编 著 。

本 文 中 采 用 了 许 多 巴 利 新 音 译 以 取 代 旧 有 的 梵 语 音 译 , 新 音 译 是 依 缅 甸 帕 奥 禅 林 的 中 国 籍 禅 修 业 处 指 导 老 师 —— 马 兴 德 尊 者 ( Ven.Mahinda ) 所 编 译 的 《 巴 利 新 音 译 》 为 依 据 , 收 录 在 〈 帕 奥 宝 库 〉 DVD 的 马 兴 德 尊 者 文 集 中 。
为 了 使 在 布 施 时 的 心 力 强 盛 , 以 便 能 累 积 更 加 倍 的 布 施 善 业 , 一 个 正 信 且 有 智 慧 的 佛 弟 子 在 布 施 供 养 一 位 或 多 位 的 比 库 ( bhikkhu 古 音 译 为 比 丘 ) 时 内 心 会 作 意 取 佛 陀 为 首 的 僧 团 为 所 缘 ( 目 标 ) , 即 对 以 佛 陀 为 首 的 僧 团 作 供 养 , 而 不 是 在 供 养 个 人 、 某 某 尊 者 大 德 、 某 某 著 名 的 禅 师 或 长 老 等 。 如 此 作 意 就 不 必 去 在 乎 受 施 者 是 否 戒 行 清 净 、 品 德 修 养 高 低 、 瓦 萨 ( vassa古 音 译 为 戒 腊 ) 大 小 等 , 而 是 对 每 一 位 比 库 都 一 视 同 仁 , 一 律 视 为 僧 团 的 代 表 。 这 样 的 心 态 就 很 容 易 塑 造 清 净 无 染 , 与 无 贪 、 无 嗔 、 智 慧 相 应 的 殊 胜 布 施 。
根 据 上 座 部 佛 教 传 承 的 阿 毗 达 摩 论 藏 ( Abhidhamma Piñaka ) , 心 所 ( cetasika ) 又 译 为 心 所 有 法 、 心 所 法 、 心 数 法 , 是 与 心 ( citta) 同 时 发 生 的 名 法 ( 精 神 现 象 ) , 心 所 通 过 执 行 个 别 专 有 的 作 用 来 协 助 心 全 心 所 通 过 执 行 个 别 专 有 的 作 用 来 协 助 心 全 面 的 识 知 目 标 。 心 必 须 与 心 所 一 起 生 起 灭 去 , 缘 取 一 样 的 目 标 , 它 们 的 关 系 犹 如 国 王 与 大 臣 一 样 必 须 互 相 依 赖 来 执 行 任 务 。 心 所 一 共 有 52种 , 可 归 纳 为 7种 必 须 存 在 于 所 有 心 的 心 所 、 6种 可 以 出 现 于 某 些 善 心 或 不 善 心 的 心 所 、 14种 只 是 出 现 于 一 切 不 善 心 的 不 善 心 所 以 及 25种 只 能 出 现 于 一 切 善 心 的 美 心 所 。 而 无 贪 、 无 嗔 、 慧 根 都 是 25美 心 所 之 一 。
有 8种 欲 界 善 心 ( kāmāvacara-kusalacittāni ) , 4种 是 与 智 相 应 的 善 心 和 另 外 4种 是 与 智 不 相 应 的 善 心 。 与 智 相 应 的 善 心 是 具 有 无 贪 、 无 嗔 与 无 痴 的 三 善 因 , 与 智 不 相 应 的 善 心 则 只 有 无 贪 与 无 嗔 的 二 善 因 而 没 有 无 痴 , 这 8种 善 心 都 能 带 来 投 生 到 欲 界 善 趣 的 8大 欲 界 果 报 心 ( kāmāvacaravipākacittān i) 。
欲 界 8大 善 心 产 生 的 欲 界 果 报 心 都 能 在 有 情 死 亡 后 投 生 的 那 一 刻 执 行 结 生 作 用 , 叫 做 结 生 心 ( pañisandhicitta ) , 因 为 它 把 新 的 一 生 与 前 世 连 接 起 来 。 欲 界 果 报 心 执 行 结 生 作 用 在 一 生 中 只 出 现 一 次 , 即 在 投 生 的 那 一 刹 那 。 4种 与 智 相 应 的 欲 界 果 报 心 执 行 的 结 生 具 有 三 善 因 , 而 另 4种 与 智 不 相 应 的 欲 界 果 报 心 所 执 行 的 结 生 只 具 有 二 善 因 。
就 像 影 印 photocopy的 原 理 一 样 , 影 印 本 的 素 质 绝 对 不 可 能 超 过 原 装 本 的 素 质 。 8大 欲 界 善 心 好 比 为 原 装 本 , 而 8大 欲 界 果 报 心 就 像 依 8大 欲 界 善 心 影 印 出 来 的 版 本 。 三 善 因 的 欲 界 善 心 能 “复 印 ”出 三 因 或 者 二 因 的 欲 界 果 报 心 , 而 二 善 因 的 欲 界 善 心 只 能 “复 印 ”出 二 因 欲 界 果 报 心 或 者 无 因 善 果 报 心 , 依 造 业 者 在 造 业 时 的 心 力 与 心 态 而 定 。 当 在 造 善 业 时 的 心 力 特 别 强 盛 ( 如 造 善 业 的 前 、 中 、 后 时 都 充 满 欢 喜 ) , 清 净 无 染 而 又 具 有 业 报 思 维 的 善 心 能 产 生 殊 胜 ( ukkaññha) 的 三 因 欲 界 果 报 心 , 这 种 果 报 心 能 在 投 生 时 执 行 三 因 结 生 的 作 用 。 只 有 具 足 殊 胜 的 三 因 结 生 心 的 梵 天 人 、 欲 界 天 人 与 人 类 才 能 证 得 禅 那 、 证 悟 圣 道 圣 果 与 涅 槃 。 在 造 善 业 的 前 、 中 、 后 , 如 果 内 心 受 到 烦 恼 污 染 或 动 机 不 纯 , 如 自 赞 自 许 、 博 取 名 望 、 贬 低 他 人 、 布 施 行 善 后 懊 悔 等 等 , 将 会 导 致 该 善 业 降 格 为 低 劣 ( omaka ) 。 低 劣 的 三 因 善 业 以 及 殊 胜 的 二 因 善 业 只 能 产 生 二 因 欲 界 果 报 心 来 执 行 二 因 结 生 的 作 用 。 只 拥 有 二 因 结 生 心 的 天 人 和 人 类 是 不 可 能 在 当 生 证 得 任 何 禅 那 、 证 悟 圣 道 圣 果 与 涅 槃 的 , 因 为 在 其 结 生 心 不 具 有 慧 根 故 。 低 劣 的 二 因 善 业 只 能 产 生 无 因 ( ahetuka ) 的 结 生 , 如 先 天 性 瞎 眼 、 耳 聋 、 哑 巴 、 残 废 、 智 障 ( 不 包 括 在 胎 里 发 生 意 外 或 患 上 某 种 疾 病 而 导 致 残 缺 的 人 , 因 为 这 类 残 缺 也 可 能 发 生 于 结 生 心 二 因 或 三 因 的 人 ) 、 同 性 恋 、 两 性 或 无 两 性 或 无 性 人 等 。 虽 然 低 劣 的 二 因 善 业 依 然 能 够 投 生 在 人 道 , 但 他 们 的 结 生 心 却 是 无 因 的 ( 即 没 有 无 贪 、 无 嗔 与 无 痴 的 美 心 所 ) 。 无 因 的 结 生 心 既 软 弱 又 不 稳 固 , 不 能 产 生 健 全 的 眼 根 、 耳 根 、 性 根 等 , 而 其 先 天 性 的 残 缺 则 早 已 潜 伏 在 导 致 投 生 为 人 的 业 中 。 虽 然 残 缺 是 不 善 业 的 果 报 , 但 能 投 生 在 人 道 依 然 是 善 业 , 只 是 比 较 弱 而 已 。 所 有 恶 趣 有 情 的 结 生 心 也 是 无 因 的 , 但 在 这 里 要 分 辨 的 是 : 善 趣 的 无 因 结 生 心 与 恶 趣 的 无 因 结 生 心 并 不 同 , 善 趣 的 无 因 结 生 心 是 由 低 劣 的 二 因 欲 界 善 心 产 生 出 来 的 舍 俱 善 果 报 推 度 心 , 而 恶 趣 的 无 因 结 生 心 乃 是 由 11不 善 心 ( akusalacittāni ) 所 产 生 的 。 当 有 不 善 心 在 欲 界 有 情 临 终 时 成 熟 的 话 , 这 不 善 心 将 以 舍 俱 不 善 果 报 推 度 心 ( santīraõa ) 在 恶 道 执 行 结 生 。
Sàdhu 是 在 南 传 佛 教 传 承 最 常 用 的 巴 利 语 之 一 , 用 作 形 容 词 时 , 意 为 好 的 , 善 的 , 善 巧 的 , 有 益 的 , 值 得 赞 叹 的 。 用 作 副 词 时 , 意 为 很 好 地 , 完 全 地 , 善 于 。 用 作 感 叹 词 时 , 意 为 很 好 , 做 得 好 , 甚 善 , 善 哉 ; 常 用 来 表 示 随 喜 、 赞 叹 、 嘉 许 、 同 意 、 认 可 等 。

资料来源:除障与修福-玛欣德 尊者。殊 胜 的 布 施 upekkhānanda编。

如果真是高僧大德,钱财布施是用于寺院范围,而寺院的钱财是有净人团或者在家人团负责。钱财布施不能供养于’某个‘高僧大德,因为这是犯戒的。详细请看不持金银戒。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12
做善事做财布施与别人是骗子有何关系?

佛陀说:让人布施尤如割自己的肉一样艰难,所以布施是破个人的贪着相,让自己舍自己的财呵,让自己能看破一切财物是假相。并且种善因得善果,你做你的善事,自结善果。别人骗别人的人,继续执着贪欲妄想中,最后必然受恶果。若布施还要看别人是谁,分别心如此重,虽舍了一些贪执,但却落入分别妄想,有何益处?

布施就是布施,要真布施,根本不要管是布施给谁,更不要管别人是否是假的需要,只要有缘份布施,就应该布施,能布施多少就布施多少。布施了就忘记这件事,就当一件事没做,忘得干干净净才有益处呵。这样心才看破放下,这样布施的功德也才是真实的哈。

现在的社会才是修行的好时代呵,如果处处都善,还用得上我们来做布施做功德哈。善男子,祝你早生正信,早成正果!
第2个回答  2012-04-12
呵呵,先破我相人相众生相啊。。。
其实你可以不用那么辛苦做善事多财布施的,换种方式,用一定的时间专心念佛,并将功德回向末法时代大众。。。佛度有缘啊。。。假如自己做慈善,其结果是自己一天天迷乱其中,我相人相众生相不但未破,反而坚固,何苦来哉。。

(1\/2)各位同修师兄:现在末法时代很多人为谋私利貌充出家人各谋私利,地...
万法皆空唯有因果不空。佛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入恒河沙。现在时值末法这都是正常的,就看你自己是否在对佛的经典教训依教奉行。六祖说过,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印光大师也说过。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我们的本分就依教奉行。以正知正见破自然能破邪知邪见。

我找到很多佛教高僧大德的说法:末法时代,别说居士,就是僧人,也很难找到...
为得他方世界的利益而说法是中级的;最终极的是为得超越世间的无上利益而说法。全部的教义精华可被归纳成:由于无执无著而不苦。因此空掉“我”、“我所有”而无执无著,是最重要的教诲。请各位好好记住一个宣说全部“法”的字——“空”(sunnata),它是佛教的核心与精髓。人因心不“空”而...

佛教说现在是末法时代,可是怎么感觉现在佛教很兴盛,学佛的人很多,是不...
尊者摩诃迦叶从甚深的禅定中出定,便前往只树给孤独园去谒见佛陀。一见到了佛陀,尊者摩诃迦叶便立即向佛陀顶礼,行过礼后,尊者便恭恭敬敬地退在一旁向佛陀请教。尊者问道:「世尊,在以前您还没有制定这么多戒律的时候,那时僧团中的比丘履行遵守的多;反观现在,世尊所制定的戒律渐渐增多,能如法如...

为什么我开始修善学佛,就强烈感受到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反对、毁谤...
因为人身难得,佛法难值,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师兄,我们宽容他们,承受一切果报,更不造作新殃。但是我们坚定走自己的修行路,不为他人所动,我们还有这么多同修相伴而行,我们可以相依相助,相互开解,一起坚定走究竟解脱的佛法修行路。

为什么很多人都说现在是佛教的末法时代,有什么依据?!
据佛典记载,佛法经历三个阶段:正法、像法和末法。正法阶段为释迦牟尼佛出世到涅盘后一千年,也有说五百年。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修道证果者很多,佛法坚固纯正,众生善根福德深厚,功利思想淡薄,对一切善法易生出信解和信心。像法阶段指往后一千年。像即佛像,像法也就是指以佛像、佛经等来表达正法,即...

...因为我们无法达到释迦摩尼佛的境界,,想要拥有老子的境界都做不到...
念佛吧,念佛往生,傻子都会。

现在是末法时代吗?
是的。所谓“末法”,梵语lopa,是相对于“正法”而言的。佛教认为,在释迦牟尼入灭后,佛法住世历经正法、像法时代,修行证悟者逐渐减少,从而进入末法时代。“正法、像法、末法”三时观,是佛教中一种重要的时代观。佛灭度后,法有三时,谓正、像、末。具教、行、证三,名为正法;但有教、行...

阿弥陀佛。各位大德,各位师兄,何为功德,我能分清什么是福德,分不清功德...
福德不能成为功德,所行财施、法施、修桥补路、是为福德,而不是功德。如修功德之人,心不轻人、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实无功德。自修性就是不发脾气、自修身就是不做坏事。没有欲心、贪心、嗔心、痴心;不杀生、不...

学佛皈依三宝的好处
1、为远离生死之恶、不善。2、为求出世涅盘。3、为利益众生。《优婆塞戒经》说:「为破诸苦,除烦恼,受於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皈依三宝。」《般若经》云:「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无为即无漏之别因也。由此三宝常住在世,不为世法之所欺慢,因此称为宝,如世间的珍宝为众生所重。今此三宝为诸群生,三...

佛法修行会遇到哪些情况呢?
1、那要看你的目的了,要想少一些烦恼,让生活更快乐,任何法门都管用。坐禅也好。喜欢学啥就学啥。如果是想此生就跳出三界,永脱轮回,圆成佛道,就只有净土宗了。大乘佛教说有两种方法可以摆脱生死。一是圣道门,二是往生净土门。。。《大集月藏经》说,末法时代,亿万众生修习圣道,没有一个能证入佛道。。。只有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