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颂是一片怎样的文章?

如题所述

五幕话剧《屈原》中的第五幕,作者郭沫若
全剧五幕“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他手足带着刑具,颈上系着长链,散发披肩,独身徘徊。这时,狂风咆哮,电闪雷鸣。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国就要沦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他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白——《雷电颂》。它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雷电颂》是全剧高潮中最强力的一个音符。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于是,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部分。昏庸专横的楚怀王不听屈原的一再忠告,粗暴地撕毁楚齐盟约,转而依附秦国,走上妥协投降的道路,屈原也遭到囚禁。面对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国,失去自由的诗人满腔忧愤,以《雷电颂》的形式无比猛烈地迸发出来。   文章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   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明确: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达效果。如用反复,排比,反问,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达到最大限度地抒情效果,往往感人肺腑,撼动人心。句子本身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和节奏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感情表达的更加含蓄,深沉,凝练。用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用洞庭湖,长江,东海象征人民群众。土偶木梗象征着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这是一首结构严谨的散文诗。全诗五个层次先分后合,紧密相连,由风,及雷,及电;由诅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颂火进射出光明,再到烧毁一切偶像。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一气呵成,使诗人的满腔怒火和对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现。可以看出,这样在演出时能紧紧抓住观众的心,感染观众,获得一种现场感,使观众与之产生共鸣。 都是借景抒情,通过意象,隐隐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清幽,典雅,含蓄,节奏徐缓,音调和谐,想象贴切新颖,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如一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人美的享受。“雷电颂”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彻底蹂躏诗人自尊的灵魂,喷薄而出的诗。”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更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它使全剧主题思想鲜明地突现出来。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奇特,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光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用火一般的激情感染听众。 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所以感情鄙喷薄而出,不可阻挡。   这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屈原召唤着风暴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他与风暴雷电已完全融为一体!让我们用自己最激越的感情,朗读课文,走进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这雷与电的洗礼。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17
象征手法的作用:委婉曲折含蓄,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可感。   这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屈原召唤着风暴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他与风暴雷电已完全融为一体!让我们用自己最激越的感情,朗读课文,走进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这雷与电的洗礼。   本文展现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雷电颂》是作者描写屈原在自尊的灵魂遭受最深凌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叩问天地表达自身理想的宣言书。“独白”以诗意化的语言赋予自然雷电以神力,让雷电化作手中的倚天长剑,去劈开黑暗,去焚毁这黑暗中的一切,《雷电颂》淋漓尽致,不可遏止地抒发了屈原热爱祖国、坚持正义、渴望光明、反对黑暗的理想与要求。《雷电颂》是正气歌,它以史为题材,以剧为形式,以诗为灵魂,“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表现了抗战时期人民抗战要求和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

郭沫若《雷电颂》原文
《雷电颂》是郭沫若先生在五幕话剧《屈原》第五幕第二场中的一段激昂独白,创作于1942年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篇文章通过风、雷、电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黑暗世界的愤怒和对光明、自由的热烈追求。风,被赋予了咆哮的力量,尽管它无法唤醒沉睡的现实,也无法驱散眼前的黑暗,但至少能扫除一些障碍,唤起...

雷电颂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借助他们的神力,使诗人具有了毁灭诸神、摧毁一切黑暗的力量。这样,就使历史中的屈原的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光辉夺目,全文雄浑壮阔,气势磅礴,洋溢着高昂的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雷电颂这篇文章在形式上有有什么特点?形式上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雷电颂文章分析修辞手法和感情
都是借景抒情,通过意象,隐隐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清幽,典雅,含蓄,节奏徐缓,音调和谐,想象贴切新颖,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如一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人美的享受。“雷电颂”是“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说说本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蝉
雷电颂》文段的主要内容。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怒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通过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追求光明...

八年级语文《雷电颂》教案设计
1. 雷电的自然现象:介绍雷电的形成原理、类型、特点等基础知识,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2. 《雷电颂》的文学分析:从文章结构、语言特点、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魅力。3. 相关拓展知识:介绍雷电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现代科技对雷电的利用和防护。三、...

雷电颂是一片怎样的文章?
《雷电颂》是全剧高潮中最强力的一个音符。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

关于《雷电颂》的赏析,350字左右!!快!
这时的诗人,就象燃烧在黑暗中的一团熊熊的烈火。他渴望“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为祖国和人民“迸射出光明”!《雷电颂》,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爱国爱民的深切感情,是诗人斗争精神的源泉,而这雷电般的斗争精神,又是此时此地诗人爱国爱民思想的最高表现。 《屈原》剧中,还刻划了两个性格迥然相异的女性形象...

读《雷电颂》有感
先天下之忧而忧。在那时,他的《雷电颂》不仅被人骂成是最傻的作品,就连他自己也被称为精神不正常的人。面对同胞耻笑,他既没有感到悲伤,也没有动摇决心,反而更加激发了他救国的信念。每当我回想起这一情景时,心中总是不由自主的忆起一个人——鲁迅。他和郭沫若一样,都拥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

《雷电颂》选自哪篇文章
游泳池淹死了学生。不但没有加强管理,反而把游泳池填平了。此外,它还被伏魔大帝镇压,每年还做道场。鲁迅对此持强烈的批判态度。出自:近代·鲁迅《琐记》《琐记》介绍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的一段故事。记叙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世人的冷眼而终于走上了与封建主义决绝的道路。

郭沫若《雷电颂》读后感
读《雷电颂》有感 一双戴着镣铐的伸向长空的手 是在寻求光明 同时也奉献自己一生的精力 在别人眼中 也许是一种痴狂 独自叫嚷着要烧毁,烧毁 嘶哑的怒吼着要炸裂,炸裂 胸中涌动的是怎样的一种激情 却被铁的桎梏锁在黑暗的牢笼 你的火 把那铁镣烧红 黑暗中血一样的暗红在不停地闪动 日复一日地...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