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 宗法制 中央集权制世袭制那个存在时间长

如题所述

宗法制。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祖先,维系亲情,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享有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构成的重要方式。宗法制萌发于商周时期,成熟於西周、春秋时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几经演变,在唐朝末年瓦解。宋代,宗法又以礼教与政权、神权、夫权、族权相结合的形式存在,并一直延伸到封建社会结束。沿革宗法制度是由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商代,宗法制进一步发展,继统法以子继父为主,并由此产生了直系旁系之分、嫡庶之分、大宗小宗之分。宗法中的嫡庶,滥觞於对偶婚。妻分嫡妾,子分嫡庶,才有了一整套的宗法制度。

西周、春秋时期,宗法制度臻于完善,因而最为典型、严密。这一时期,宗法制度的特点是严格区分嫡庶,确立嫡长子的优先继承权。宗族内分大宗小宗,都以正嫡为宗子,宗子具有特殊的权力,宗族成员必须尊奉宗子。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的核心。统治者为了保持血亲统治的纯贵族血统,规定先王去世,由嫡长子继位;如果没有嫡长子,则从嫡妻从嫁之女弟所生之子补充(当然也是纯贵族血统);如果没有这样纯贵族血统的母弟,只好从众妾所生之子中择年长者当选,年龄相同的则选择贤者,贤能相同的就由占卜来决定。

嫡长子将土地与官职分封给他的兄弟们,将一个国家变成诸个有血亲关系的兄弟小国。这种兄弟国的分封制始于周武王。周公也曾分封,分封的物件、范围是亲戚,也就是兄弟。血亲统治的最大特点,就是统治权力世代血亲相传。不仅王位如此,诸侯、卿、大夫、士的各级统治地位都是如此。通婚按照严格的等级进行。

周代的宗庙制度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公卿三庙、士一庙。又以昭穆的次序排列:自太祖,亦即一族的始祖之后,父庙曰昭,子庙曰穆,孙之庙曰昭,曾孙之庙又曰穆,以此类推。祖先崇拜以严格的制度确定下来加以强制性地奉行。宗子作为本宗始祖的嫡系继承人,是全宗人尊奉的物件,他有着许多特权。宗子有权主持祭祀。宗子有掌管本宗财产的权力。宗子还有权掌管宗族成员的婚丧事务。宗子对宗族成员有管教与惩罚的权力,甚至有生杀大权。大宗与小宗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一个依靠对封邑、埰地、禄田上劳动的农奴剥削而存在的统治集团。这种宗法制度又与等级分封、世卿世禄制度互为表里。

从战国时期开始,宗法制度进入演变期。各国为争雄而变法图强,主张削弱宗族势力,趋向於废除分封制。秦国在法律上明确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秦汉以后,由宗法引出的血缘纽带,尊卑有序、尊长特权却久盛不衰。秦汉时一些宗族由於政治地位、经济力量以及人丁兴旺等优势,形成强宗大族,他们筑堡坞,置部曲,把持地方,操纵官吏,战乱时建立宗党武装,形成割据势力。这种强宗大族的进一步发展则是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的出现。

与门阀制度相联系,魏晋南北朝时谱牒之学十分流行。大姓、士族都在修家谱,以明统系,宗族不相混淆。门阀制度已不像西周春秋时的宗法制那样,将宗族内部大宗、小宗按血缘区分,而是偏重於宗族的政治、经济实力。

唐朝兴科举,废除九品中正制,门阀制度衰落。宋代理学兴盛,理学家们认为门阀制度下的宗法组织,已经失去了先圣立宗法的本意,主张重建古代的宗法组织。形式家谱,是使人们知晓统系来处的方法,又可以使家族不散不失传。然而修家谱的目的是治国,将古代宗法尊祖、敬宗、收族的原则,变成了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订族规为特徵的体现封建族权的宗族制度。家谱的雏形,在殷商卜辞中的世系关系中有所反映,隋唐以前,家谱的修撰已相当发达,大量的家谱书籍问世,但大多未留传后世,人们一般认为家谱起于宋代。

宗祠习惯上称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徵。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礼记·王制》中已记载了帝王贵族的宗庙制度。即天子七庙太祖、三昭、三穆,诸侯五庙太祖、二昭、二穆,公卿三庙太祖、一昭、一穆。秦代「尊君卑臣,无敢营宗庙者。汉世多建祠堂於所」。士大夫不敢建宗庙,从此宗庙成为天子专有。宋代朱熹提倡建立祠堂法: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而且,初立祠堂时,计现田每龛取二十分之一以为祭田,亲尽则以为基田。由宗子主之,以给祭用。

宋代,宗族组织普遍,家规由一家一户的家训,转变成专门约束家庭成员的规章,家法、族规才成为封建国法的重要补充。族规的作用也体现了它的内容:首先是强制性的尊祖;第二是维护等级制度,严格区分嫡庶、房分、辈份、年龄、地位的不同;第三强制实行儒家伦理道德,必须尊礼奉孝。宋明以来,宗族制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援,族权布满农村社会各个角落的众多宗族,成为仅次於政权的权力体系。族权与政权互补互用,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清代,祠堂已遍及全国城乡各个家族,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祠堂中的主祭——宗子,相当於天子;管理全族事务的宗长,相当於丞相;宗正、宗直,相当於礼部尚书与刑部尚书。祠堂最能体现宗代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徵。族规是家族的法律。族规在唐以前是一家一户家长教养子孙的仪礼与规矩。最早的家规是三国时魏人田畴为其家族制定的。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分封制 宗法制 中央集权制世袭制那个存在时间长
宗法制萌发于商周时期,成熟於西周、春秋时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几经演变,在唐朝末年瓦解。宋代,宗法又以礼教与政权、神权、夫权、族权相结合的形式存在,并一直延伸到封建社会结束。沿革宗法制度是由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商代,宗法制进一步发展,继统法以子继父为主,并由此产生了直...

分封制 宗法制 中央集权制 世袭制哪个存在时间长
中央集权制,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结束了分封制,开始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上述四种制度,以世袭制和宗法制存在的时间最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演变过程: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王位世袭制(夏商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周)—中央集权制度(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战国商鞅变法开始,秦朝正式开创,经过历朝发展完善,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延续了两千多年)。演变特点:(1)分封制和宗法制:(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朝...

老子与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郡县制哪个
回答:都无关。世袭制:世袭制产生于尧,舜的禅让制之后,禹传位给他的儿子启。而老子出身于公元前571年,远远晚于世袭制产生年代。宗法制:宗法制始于西周,而老子出身于春秋时期(东周),晚于宗法制产生年代。分封制: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基础,将周天子的领土、人民等封给诸侯,也是始于西周,早于...

周朝国运长存的原因是什么?分封制与宗法制分别是什么?
周朝分为西周与东周,统治时间很长。周天子实际拥有统治权的时间约为300年,然而在周天子没有实际权利的情况下,周朝依然维持了500多年,这是因为当时各方权力相互制衡。而宗法制与分封制则是周朝时最主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制度。依照与周天子的血缘关系亲疏,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 王位世袭制:从夏商时期开始,王位由父亲直接传给儿子,确立了王权家族的统治。- 分封制与宗法制:周朝时期,国家将土地分封给亲信和功臣,形成了分封制度,与之相伴的是宗法制度,它通过血缘关系维系统治秩序。- 中央集权制度: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始,秦朝正式实行中央集权,强化了皇帝的中央集权,...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哪个朝代开始的?
1、分封制:从春秋战国时开始,适应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逐渐取代分封制,分封制开始瓦解;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朝,普遍推行郡县制,便完全废除了分封制。2、宗法制:分为奴隶宗法制和封建宗法制。奴隶宗法制瓦解于秦朝的建立,后演变为封建宗法制,成为封建统治的支柱。封建宗法制瓦解于清朝的灭亡。宗...

郡县制、分封制、宗法制和中央集权制的区别和相同之处。
1、郡县制相对的是分封制,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对地方的一种统治方法,秦始皇将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以后扩大为四十多郡),郡下面设县,其行政军事司法长官由中央政府任命、管辖考核,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权和统治力。后世尽管由郡县两级、还是州、郡、县三级或行省、道、府、县基本上都是郡县制的翻版。2、分封制是...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分封制,以西周为代表,秦汉虽有分封(汉朝)但是自武帝起逐渐加强中央集权,唐宋继续加强中央集权,改革中央地方的沟通,如唐朝的都护府和宋的节度使,明清干脆废除宰相,藩王侯爵无兵权,但是明朝为了加强内廷势力,大力发展宦官势力,导致阉货不断。总之中央集权是越来越大 ...

中西方早期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方向(古代希腊和在古代中国)
(尊宗敬祖、重男轻女)】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