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是什么?

急着用,恳请得到有识之士的帮助

�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是什么?试以古希腊晚期哲学的发展趋势为例加以说明。
【考点】古希腊罗马哲学概说;不同时期(自然哲学时期、系统哲学时期、希腊化时期)哲学的概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发展,主要哲学家的观点、意义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地位等。�
【难点】古希腊罗马哲学发展状况,主要理论的述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主要哲学观点的内容、意义等。�
【重点】古希腊哲学发展的概说;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代表人物、观点及其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

“以哲学代宗教”这一命题准确地反映了冯友兰本人的相关思想。他认为,哲学就是高于宗教。如果人们了解哲学,那么他们也就没有必要理会宗教,因为在他看来,宗教自身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而哲学却没有这样的缺陷。他的结论就是“人不一定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下面,我们要分析这一命题的具体含义。
理解冯友兰这一命题的关键是“哲学”这一概念。我们都知道科学具有普遍的意义。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内容在全世界几乎都是相同的。但哲学思想却不一样。可以说,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各有自己的哲学思想。而且这些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可能具有不同的哲学思想。我们至今似乎还没有发现得到全世界认同的哲学思想体系。所以冯友兰的“以哲学代宗教”命题中的“哲学”是有其特殊的含义的。那么他提出这一哲学思想的背景是什么呢?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作的讲演。听讲的对象是美国学生。要使不懂得中国传统哲学的外国学生理解中国哲学,当然首先要使他们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有大致的了解。根据这样的想法,《中国哲学简史》的第一章题为“中国哲学的精神”。这一章的第一节是“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回答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的问题必然要涉及中国哲学的特点。在外国人的眼中,似乎中国人一向都不那么重视宗教,不以宗教为生活中最为迷人的最重要的部分。其他的国家或民族都以宗教为自己的终极关怀。于是问题就是,为什么中国人是个例外?冯友兰认为,“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的先天的欲望,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他们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这就是说,如果其他文化的核心是宗教,那么中国文化的核心应该是哲学而不是宗教。这就是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当然此处所说的哲学指的是中国哲学,所以我们理解“以哲学代宗教”的思想的论域也当然是在中国哲学的范围之内。中国哲学的这种地位就决定了中国哲学的功用。冯友兰正确地指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的这一功用其实就是宗教在其他文化所起的功用。
要注意的是冯友兰此处所说的哲学决不仅仅限于儒学,而同时也应该包括道家和佛学。在他看来儒学显然是一种哲学是不成问题的,但它不是宗教“至于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有其区别。……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佛学比对宗教感兴趣得多。”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儒、释、道在冯友兰看来都应该是哲学,而不是宗教,它们都有着提高人的境界的功用,都能满足人们追求超乎道德价值的价值的欲望或要求。冯友兰在此处所说的是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而不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所以把冯友兰所说的哲学仅仅局限于儒学是不符合他的原意的。正因为中国哲学中的儒释道都是哲学且都能满足中国人的人生境界,所以冯友兰才能说,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否则是得不出这样的结论的。
根据冯友兰的说法,我们可以看见,他的看法是中国人存在的基本方式不是宗教的,而是哲学的,中国人是“按照哲学去生活”,“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只有哲学才能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人的最高的境界是什么。
我们怎么样才能得到这样的最高境界呢?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这样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第二通向这一最高境界的途径是什么?
我们先来看第二点。冯友兰指出,根据中国哲学,人的最高境界是成为圣人。成为圣人大可不必离开世界,超脱世界。他认为,圣人既入世而又出世。一个人如果不仅在理论上而且也在行动上完成了这个统一,那么他就是圣人。其实,这第二点对我们理解冯友兰的“以哲学代宗教”并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第一点,即究竟什么才是最高境界。回答这一问题必然要涉及到冯友兰对宗教的看法。我们先暂且不论他对宗教的看法正确与否,而来看看他是究竟怎样来看宗教的。
冯友兰指出,“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这就是我所说的宗教。”根据这样的理解,作为哲学家的冯友兰,更为重视的当然是哲学,而不是什么仪式、清规戒律这些外在的东西。所以在他看来,宗教的核心的东西不应该是仪式、组织、迷信等东西,而是哲学。更具体说就是,在他看来,宗教中的哲学思想要高于仪式等外在的东西。他明确地这样说过:“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佛学比对佛教感兴趣得多。”所以对于中国人,特别是有教养的中国人来说,通向最高境界的途径也就不应该是宗教,而应该是哲学。这是他提出“以哲学代宗教”的第一个理由。
提出“以哲学代宗教”的第二个理由是,冯友兰指出,“哲学的功用,尤其是形上学的功用,不是增加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境界。而宗教与哲学不一样,宗教虽然也有提高人的境界的功用,但是它也同时向人们提供积极的关于实际的信息。“不过宗教给予的信息,与科学给予的信息,不相调和。所以在西方,宗教与科学向来有冲突。科学前进一步,宗教就后退一步;在科学进展的面前,宗教的权威降低了。维护传统宗教的人们为此事悲伤,为变得不信宗教的人们惋惜,认为他们已经堕落。如果除了宗教,别无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的确应当惋惜他们放弃了宗教的人,若没有代替宗教的东西,也就丧失了更高的价值。他们只好把自己限于尘世事务,而与精神事务绝缘。不过幸好除了宗教还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一条比宗教提供的途径更为直接的途径,因为在哲学里,为了熟悉更高的价值,无需采取祈祷、礼拜之类的迂回的道路。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的价值,比通过宗教而获得的更高价值,甚至要纯粹得多,因为后者混杂着想象和迷信。”在冯友兰看来,由于宗教提供关于实际的信息,又由于宗教混杂着迷信和想象,所以宗教远不如哲学来得纯粹。
第三个,也可以说是更重要的一点是,冯友兰认为宗教所提供的境界不如哲学的。我们都知道冯友兰有四境界说,他把人的境界分为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毫无疑问,天地境界是人可能具有的最高境界。冯友兰认为,此种境界不是不能达到的。怎么达到呢?他指出,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得学会从大全、理及道体的观点来看事物“从此等新的观点以看事物,正如斯宾诺莎所谓从永恒的形式的观点,以看事物。人能从此种新的观点以看事物,则一切事物对于他皆有一种新底意义此种新意义,使人有一种新境界,此种新境界,即我们所谓天地境界。”这里所谓的大全、理、道体等观念是冯友兰“新理学”的主要观念。换一种说法,就是冯友兰的新理学是达到天地境界的最佳途径或方式。
在他看来,这样的最高境界不是凭借宗教所能达到的。他这样明确地说道:要达到天地境界需要人对这些观念的完全的觉解。但他又认为,“完全的觉解,是不容易有底。但不完全底觉解,却是比较容易有底。即平常人对于他与宇宙底关系,亦非全无觉解。这些不完全底觉解,表现为人的宗教底思想。”可见,对这些观念的完全觉解只有通过哲学或冯友兰的新理学才能达到。而不完全的觉解却表现为宗教。为什么呢?
冯友兰指出,多数的宗教都认为有超人的力量或上帝为他们的崇拜对象。但他认为,这样的看法是人对于宇宙只有模糊的胡乱的知识时所具有的观念。而且宗教所谓的天国或天堂,在冯友兰看来,也是因为人对于理世界只有模糊的混乱的知识时所具有的观念。再比如创世的观念,冯友兰也指出,是人对于道体只有模糊的混乱的知识时所具有的观念。
这种混乱模糊的知识或观念,用冯友兰的话说就是图画式的思想。“用图画式底思想,去想这个什么,他们即想它为神为帝,为天国,为天堂。在他们图画式底思想中,他们所想象底神帝等所有底性质,大部分是从人所有底性质,类推而来。……诸如此类,总而言之,所谓上帝者,不过是人的人格的无限底放大。所谓天堂者,不过是这个世界的理想化。这都是人以人的观点,用图画式底思想,以想象那个什么’,所得底结果。”
这样混乱的模糊的知识或图画式的思想,如果用冯友兰评价形上学的话说就是“拖泥带水”。“拖泥带水”的形上学不是好的形上学,那么“拖泥带水”的宗教所能达到的境界也不是最高的境界。所以冯友兰指出:“人由宗教所得底境界,只是近乎此所谓天地境界。严格地说,其境界还是道德境界。” 道德境界低于天地境界,所以宗教的境界也就相应地低于哲学所能达到的境界。
冯友兰认为,所谓哲学主要是指形上学。而形上学可以分为好的形上学和坏的形上学。坏的形上学的命题“拖泥带水”。他认为历史上的大部分形上学都有“拖泥带水”的毛病,或者说有“图画式的思想”,所以维也纳学派拒斥形上学是有道理的。但他同时又指出,他自己的形上学不在被拒斥之列。因为他自己的形上学的命题是既“空”且“灵”的。“空是空虚,灵是灵活。与空相对是实,与灵相对是死。
历史底命题,是实而且是死的。因为一个历史底命题,所说者是一件已定底事实,亦止于此已事实。” 根据这样的看法,我们可知,在冯友兰看来,宗教关于上帝、天堂、天国、创世说等等说法就是类似于历史的命题,由于提供了实际的信息,所以宗教的命题不是空的而是实的,所以也就是“拖泥带水”的。由于不是空的,所以宗教的命题也不可能是灵的。
而“真正底形上学,必须是一片空灵。”“形上学底命题,是空且灵底。形上学底命题,对于实际,无所肯定,至少是甚少肯定,所以是空底。其命题对于一切事实,无不适用,所以是灵底。” 冯友兰认为,他自己的“新理学”的命题是既空且灵的命题。所以他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或形上学体系是真正的哲学或真正的形上学。只有这样的形上学思想体系才能使人进入天地境界。而宗教则不能。
那么怎么样才能使一形上学的命题成为空且灵呢?冯友兰指出,借助于逻辑分析方法。以逻辑分析方法讲形上学,就是对于经验作“逻辑底释义”。“所谓‘逻辑底’,意思说‘实质底’。……所谓‘形式底’意思是说‘没有内容底’,是‘空底’。”命题空,才能是灵的。这就是说,哲学通过逻辑分析方法使人达到空且灵的目的或境界。这也就是说,哲学通过知的方法或觉解的途径才能把握理、大全或道体这些哲学观念。“人有这些哲学底观念,他即可以知天。知天然后可以事天,乐天,最后至于同天。” 宗教不是使人知,而是要使人信仰。这倒是使我们想起了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看法。
“绝对精神”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最后部分。“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过程包括三个阶段:艺术、宗教和哲学。在他看来,这三者的内容是相同的,其对象都是“绝对精神”。但它们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艺术是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宗教是以表象的形式表现,哲学则是以概念的形式表现。他认为概念的表现形式要高于直观的和表象的,所以哲学业绩自然要高于艺术和宗教。虽然哲学要高于宗教,但黑格尔并不认为哲学必须要代替宗教。
正是基于上述的考虑,冯友兰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即“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合的。人不一定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以哲学代宗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历史事实。但这样的历史事实似乎也仅仅局限于有教养的知识分子圈内。而且如果真正要以空且灵的标准来要求的话,那么也就似乎只有为数有限的人才能真正通过哲学享受到宗教的洪福。而对于广大的群众来说,以哲学代宗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冯友兰的这一看法,缺乏社会的基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制度,宗教既有神圣性,也同时具有群众性。热爱哲学,继而学习、研究哲学的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少数人的执著追求。一般人的思想“拖泥带水”,具有图画式的思想,是很正常的事情,这是历史的事实。而且将来也必然是如此的。暂且不论冯友兰对宗教的看法有无学理的基础,即便退一步说,他的看法是正确的,以哲学代宗教的说法永远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对于广大人民来说,哲学是不可能代替宗教的。所以我的看法是,对于有很高学养的知识分子来说,哲学要高于宗教。即便如此,哲学也不可能会代替宗教。所以冯友兰的“以哲学代宗教”的看法不具有普遍的意义。还是罗素说的好,哲学和宗教应该各司其职。哲学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一种学问。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2-12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是柏拉图主义在罗马时期发展为新柏拉图主义,然后基督教教父们借用新柏拉图主义的理论框架运用到基督教的信仰证明中去.基督教原先只不过是一个民族的信仰,但它要求自己成为世界各民族的信仰,要扩充向外传播,就要求它证明自己是一种真实的信仰,但它只有一些基本的教义,很难证明自己。在与此同时,罗马兴起新柏拉图主义,新柏拉图主义是建立在柏拉图主义之内,有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它可以证明世界最高处存在一个完美的永恒的善,世界外物是分有它的存在,这种理论与基督教的教义十分相近,基督教的教父们原先也是一班新柏拉图主义者,归入基督教后,就自然借用这种有严密逻辑论证系统的骨架去论证基督教的各项教义,而教义自身也获得一种证明,于是两者就结合起来,可以说是基督教教义吞食了新柏拉图主义的逻辑骨架。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12-13
宗教好似使人生前默默忍受 内心平静 憧憬死后脱离苦难
其实被骗和清醒的表现没多大区别内心平和充实才最重要

至于哲学 任何事物都能跟哲学挂上钩,宗教的起源也确实是一种哲学的代名词
比如 基督的受苦受难哲学爱人如爱己 佛教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它们应该更侧重于教人怎么为人处世
尽管未跟上现今正统哲学的趋势 但其长久的生命力证明了它们是有相当的积极作用的
第3个回答  2007-12-14
哲学注重推理,讲究理性思维,认为一切是可以解释的。宗教更多的是感性上的崇拜,用一些虚构的事物来解释未知的现象。

参考资料:http://www.swift926.blog.sohu.com/#tp_3a4d93897c9

第4个回答  2007-12-14
总的来说,宗教就是人类认识在人脑中的扭曲,是唯心的,不科学的

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宗教与哲学都是远离社会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宗教与哲学一样,都是由社会经济基础来说明的上层建筑。具体介绍如下:1、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宗教经历了由氏族宗教到国家宗教,世界宗教的发展历程。无论宗教采取何种...

科学,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一、关系 哲学产生于宗教,其次,哲学和宗教是意识形态以抽象方式表达的经济基础的要求。从哲学和宗教的历史演变来看,哲学不仅是从宗教中诞生的,是为宗教服务的,也是被纳入最终意义的,而且始终是宗教的主要影响因素,哲学和宗教都是对人的理解和诠释。而科学在于物质的本质,归类为艺术与美,在哲学的体...

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宗教的婢女.基督教是完全的真理信仰.回答者:羔羊hsz - 经理 五级 2-13 23:46 所以说中国的基督徒大多是中世纪式的 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事实上,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

宗教与哲学有什么关系?
哲学与宗教都是人类高级的精神产物和需要,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不同点在于哲学是纯粹的学术,而宗教包含有其它诸如神话、组织、控制等组成部分。哲学不是宗教,但可能会以其为基础发展为宗教,比如我国的道教就是由道家发展出来的。宗教一定包含有哲学,否则就无法给人以精神寄托,也就无法传世。

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是复杂而深刻的。在历史上,许多哲学家都对宗教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宗教信仰也影响了许多哲学家的思想。例如,基督教信仰对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基督徒可能更多地保留了中世纪的宗教观念。这种现象并非独一无二,因为每一种大的宗教,其核心部分往往都包含了哲学思想。

宗教和哲学有何关系?
宗教与哲学的异同关系可以总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它们涉及的领域有“大小”之别。宗教所反映的世界基本上是经验世界,但在这个过程中加入了诸多扭曲经验世界真实性的成分,将存在者幻象化或神圣化,用于解释经验世界。而哲学则反映的是逻辑上的宇宙观,将经验世界与可能性世界结合,提供一种超验的抽象概念。...

哲学与宗教的辩证关系~~~想要一个PPT式的小演讲~~可是对这方面一窍...
【问】:哲学与宗教的辩证关系 【答】:哲学,偏重于学术方面的。宗教,偏重于信仰和规范方面的,即执行方面。在基础或底层方面,哲学与宗教有重迭之处。广义上来说,宗教的信仰是一种哲学。而哲学上的观点,也是一种信仰。因此,哲学与宗教的辩证关系,应该着重于这方面的阐述。而基础以外的部分,区别...

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宗教通常被理解为“人与神的联结”。神后来被解释为“人格神”、“非人格神的灵性存在”或“终极实在”,而“联结”历史上曾被解释为“信仰”,现在也可以理解为“体验”甚至一定程度上的“理性论证”,如神正论者所做的那样。上述两方面都涉及到了...

1、 宗教与哲学的关系如何
哲学高于宗教。如果人们了解哲学,那么他们也就没有必要理会宗教,因为宗教如果没有了人,就不能称之为宗教,宗教承继于人,那么其自身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而哲学却没有这样的缺陷。冯友兰的一句话--“人不一定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各种宗教是...

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然而,这仍不足以构成宗教,只能称之为民间信仰。在中国,民间信仰依然存在,如妈祖信仰即是其一例。为使信仰演变为宗教,必须引入哲学思想。中国道教引入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佛教则由释迦牟尼引入了唯识论,基督教则吸收了古希腊哲学的精髓。由此可见,哲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非但不疏离,反而相辅相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