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的"礼乐文明”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谢谢大家帮我找找答案等我 那的奖金请你们吃东西
帮帮忙啊!

初版于1964年重订于1980年的杨荫浏先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到目前为止,仍是中国音乐史方面最为详证和权威的通论性史论专著。后来出版的一些中国音乐通史方面的专著,都或多或少参照了杨荫浏先生这部专著,乃至很多体例或叙述都受杨荫浏先生的影响。

杨荫浏先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一书有两大特点:其一是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利用已存文献资料,对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发展作了详证的分析和叙述,展现了作者娴熟的古籍文献功底;其二是该分析和叙述,具有充足的音乐章法、音乐形式等方面的研究,也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音乐理论功底和对音乐技法或形式的关注。——总之,无论是史论还是平面理论,作者的文献功底和理论功底跃然可见。

不过,本人以为:对文献史料之详证的追求以及对音乐形式的重视,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音乐通史专著的简约和通畅——“详证”也就是在形式上浓厚的笔墨“皴染”性,有的时候往往会掩盖史论的线条性或谓笔墨的“勾勒”性。我以为既是该书的优点,也恰是该书的缺点,因而,该书适合音乐史论者研究阅读,比如教师或研究生或其他对深入而体系话研究感兴趣者,但实不适合音乐本科尤其高师音乐本科一般学生阅读和使用。

相比较于前者,刘再生先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一书,就正具有杨先生短处方面的长处——叙述线条性、勾勒性,且生动而具体但不累赘或臃肿。在叙述和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发展时,作者发挥了他对中国音乐史文献高超的驾御能力,围绕诸如“王子朝奔楚”、“八佾舞于庭”、“恶郑声之乱雅乐”等典故,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灵活取材、简洁化约,展开对中国音乐发展史的叙述。而且这个叙述,作者都围绕一个个提炼出来大问题进行组织材料和展开分析的,应该说作者没有拘泥于音乐者的技法或形式而超越了技法或形式问题,进入了音乐文化史的层面……作为通史,我以为刘先生的该书更适合音乐本科生阅读——音乐通史主要是给就学者提供一个生动的史之真相的叙述或了解,同时更是给就学者提供一个具有相当高度和深度的音乐文化史的传授。

至于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一书,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史论内容与前两者相比,就显得单薄。比如它只有民歌、民间音乐家、曾侯乙墓钟、儒家音乐观与老庄音乐观四方面的内容。而且尤其局限的是,该部分叙述不仅象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一样过分重视作品分析或体裁及形式分析,而且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所具有的一些社会史背景方面的铺陈或叙述以及其他音乐文化的叙述,在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中都显得若有若无……该书的取材太过于技法化问题而忽略文化史问题,其叙述也没有将其放在文化史的层面上来展现音乐发展的通论性的轨迹,“史略”突兀而不连贯。

就如中国古代的“乐”不是单纯的“乐”而是“乐舞”乃至“礼乐”一体一样,中国音乐通史无论是作为音乐社会发展史(史实)还是音乐思想发展史(理论),都应该放在文化史或文化思想史的层面来分析和叙述,切忌孤立而单一,切忌就事论事——这往往是我们长期从事音乐技法或形式训练的音乐者所最容易犯得偏差,而这个偏差或缺陷,也恰恰就是我们音乐学习者缺乏大文化观或缺乏把音乐现象以及音乐思想精神置身于大文化现象以及大文化思想精神来加以省察和反思的结症所在!

关于先秦音乐发展史以及音乐思想学说发展史的研究尤其是春秋战国音乐与音乐学术发展史的研究,绝大部分著作局限于音乐问题而无法置身于文明或文化的发展来叙述和分析。比如,东周时代的春秋战国时期丰富的史料(含出土文物)以及丰富的思想史文献,对其却往往无法驾御而不能高屋建瓴乃至只见树叶不见树干……音乐研究者是否应该和其他史学、人类学、儒学等研究成果结合起来,将春秋战国的音乐研究置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思想精神由神秘主义进入理性主义的时代——这样一个大背景来解读和分析。

根据有关学者的论述,中华文化夏商巫风巫术兴盛,而周代“制礼作乐”的“礼乐”,实很大程度上还是祭祀天地、山川、祖先等神灵的神秘主义之礼乐文化;而周的“礼乐崩坏”尤其是东周时代的进入,实际上是理性主义浪潮下神性、神道、神德、神权的衰颓和人性、人道、人德、人权的兴起。儒家、儒学起源祭祀,春秋儒学集大成者孔子则“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和“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庄子·齐物论》),他实是一位否定神秘主义的理性主义者,所谓“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在他所生活的春秋时代,天下业已“礼乐崩坏”,而他所建立的情感理性主义之“仁学”则力图嫁接“周礼”的外衣(去神秘主义)以恢复或振兴他所崇尚的“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的西周礼乐文化……

所以,中华三代的文明是礼乐文明,而春秋战国理性主义较量神秘主义或巫觋主义的时候,理性主义扩张以及神秘主义或巫觋主义就相应颓退,原来与神秘主义或巫觋主义胶合在一起的“礼乐”自然也面临着崩溃的危险——而儒家或孔子的儒学,就是要转生三代文化的神秘主义或巫觋主义而继续礼乐文明的华采形式与仁爱内核(天人之际的敬畏→人我之际的恭爱),将其神秘而敬畏天物的神道情感主义导入理性而恭敬的人道情感主义……古话说“礼仪之邦”、“礼乐兴邦”,春秋战国时代无论是广义文化还是狭义文化,无论是音乐现象还是音乐思想学说,实是继承三代文明和开创秦汉以后文明的伟大的转折时代。(待续)

参考文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1980.

2、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1989.

3、吴 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1993.

4、廖辅叔:《中国古代音乐简史》,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1982.

5、孙继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1991.

6、田 清:《中国古代音乐史话》,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1984.

7、萧兴华:《中国音乐史》,文津出版社,台北(台湾),1995.

8、张世彬:《中国音乐史论述稿》,九龙友联出版社有限公司,香港,1971.

9、夏 野:《中国音乐简史:音乐史与音乐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1.

10、李泽厚:《美的历程》(修订插图本),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天津,2001.

11、阎步克:《乐师与“儒”之文化起源》,载《北京大学学报》,北京,1995年第5期。

12、阎克步:《乐师与史官——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论集》,三联书店,北京,2001.

13、刘成林:《祭坛与竞技场——艺术王国里的华夏与古希腊》,社科文献出版社,北京,2001.

14、姜伯勤:《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敦煌心史散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6.

15、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修订本),人民出版社,北京,1997.

16、蒋南华:《中华文明七千年初探》,人民出版社,北京,2002.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西周时期的礼乐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西周的列乐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首先来说,西周的文化维新,使中国人很早就摆脱了神学独断,走向了人本文化,这样,中国人的宗教观就远不如西方那样浓烈,其次,造成中国人非常重视血缘人伦亲情,再次使中国成为了礼仪之邦,如果从后来的封建社会来看,我们不难发现,除了秦是纯粹的官僚制...

西周时期的"礼乐文明”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6. 中华三代的文明是礼乐文明,而春秋战国理性主义的兴起以及神秘主义的衰颓,使得原来与神秘主义或巫觋主义胶合在一起的“礼乐”面临崩溃的危险。儒家或孔子的儒学,就是要转生三代文化的神秘主义或巫觋主义而继续礼乐文明的华采形式与仁爱内核。

西周时期的"礼乐文明”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没有大影响

为什么说周代礼乐文明,对华夏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
周代礼乐文明,对整个华夏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第一,导致“天下一家”整体国家观的树立。A周代通过封邦建国,大批同姓子弟分布于全国为侯,形成政权和族权合一,宗统同时也是政统的政治体系。B王室与大多数地方首长之间多了一层同宗共祖的血缘关系,周天子既是全国诸侯之君,...

西周时期的"礼乐文明”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何影响
sdfd 参考资料:西周时期的"礼乐文明”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西周时期的"礼乐文明”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八佾》)的西周礼乐文化……所以,中华三代的文明是礼乐文明,而春秋战国理性主义较量神秘主义或巫觋主义的时候,理性主义扩张以及神秘主义或巫觋主义就相应颓退,原来与神秘主义或巫觋主义胶合在一起的“礼乐”自然也面临着崩溃的危险——而儒家或孔子的儒学,就是要转生三代文化的神秘主义或巫觋主义而继续...

周朝的礼乐制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究竟占据了怎样的地位?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可谓是我国文化的传统文化的瑰宝,同时西周朝的礼乐制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和源泉。这样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从以下几个方面便可以看出:首先,西周的礼乐制度应该算是我记载当中我国最早的理论制度;其次,西周的礼乐制度是比较有传承价值的,有一些沿用至今;最后,西周的礼乐制度也是我...

西周礼乐制度究竟有哪些?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对我们有什么启
也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通过西周礼乐制度的探索,我们不仅看到了历史的辉煌,更感受到文明的传承与创新。这是一份关于秩序、和谐与智慧的遗产,值得我们珍视并传承下去。 赵树勇<\/ - 《周礼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吴建翔<\/ - 《论西周礼制的地位和影响》

西周的礼乐制度,对西周乃至整个封建社会都有何意义?
一、周公建立系统的礼乐体系礼乐作为一种文化而流传,它的起源是非常早的,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发展,自周朝建立以后,强大的汉民族形成了比较统一的国家体系。周公作为当时最渊博、地位较高的统治者,他从以前的诸多礼乐之中建立了完备的知识体系,将礼乐制度确立为周朝治国的指导思想,...

西周的封制和礼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有哪些重大影响
礼乐:举行祭祀,宴饮等活动中使用的主要礼乐器.不同等级贵族使用的礼器,其组合各不相同.是中国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了贵族的身份和地位,使贵族长幼有序,涉及生活方方面面.对现世的影响:分封制和宗法制度结合起来,密切了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和对周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