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司马懿的交战记录及胜负情况(正史)

如题所述

,唯一一次交战是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各种史料记载的版本不同,司马家编的晋书说司马懿获胜了,但历来史家都认为这是替司马懿吹嘘。被公认的说法是取自《汉晋春秋》:孔明第四次北伐,击退魏将郭淮的前军,收割了当地的小麦,和司马懿在上邽东部遭遇,不等交战,孔明先退军,司马懿追击,但追上了又不敢交战,其他魏将笑话司马懿畏敌如虎,司马懿只得出战,派张郃攻击王平,没有攻克,司马懿自己率军进攻孔明的主力,孔明派魏延高翔吴班等将领反击,司马懿大败,蜀军斩获魏军甲士头颅三千,重铠五千件,强弩三千一百张。其后孔明退回汉中,司马懿派张郃追击蜀军,被孔明伏杀于木门道。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3
司马懿指挥的战役。

228年正月,司马懿越行千里之地擒斩孟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

230年,司马懿任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参与伐蜀。

231年,司马懿懿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开始主持对蜀的战争。

关于231年与诸葛亮的第四次祁山战争,《晋书》上记载司马懿大胜诸葛亮,斩俘万人,派张郃追之,张郃被射膝而亡。《汉晋春秋》则记载诸葛亮力挫司马懿,甲首三千,伏杀张郃。

234年春,蜀丞相诸葛亮率军10万出斜谷攻魏,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两军对峙。司马懿为避免两线作战!东吴也在全力北伐!

234年五月,吴军10万三路攻魏,以配合蜀军作战。七月,吴军败退,紧接着八月,诸葛亮病故五丈原军。

238年正月,司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征公孙渊,破襄平,屠戮七千多人。

241年四月,孙权攻魏,司马懿统军南下,吴军败退。司马懿随即筹划在淮南淮北创建军屯。

251年四月,司马懿率军讨伐王凌。王凌全家皆亡!

诸葛亮指挥的战役。

蜀建兴六年春 228年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街亭,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

同年冬 228年 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粮尽而退汉中。

蜀建兴七年 229年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紧邻汉中二郡武都、阴平,魏军赶至后随即退出!

蜀建兴九年 231年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攻祁山,在木门道伏杀张郃。《晋书》记载司马懿大胜,斩伏万计,派张郃追之被射膝而杀。《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大胜,甲首三千,伏杀张郃。

公元234年三月,诸葛亮领全国之兵,率大军十万,进行第五次北伐。

魏大将军司马懿率大军屯渭水南岸,与汉丞相诸葛亮隔武功水相对峙。

同年234年七月,另一边配合北伐的吴军主力败退,紧接着八月诸葛亮闻知后病逝五丈原。应该说诸葛亮是死在了对吴国北伐的期望上,当时吴强蜀弱!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20-02-01
诸葛亮六出祁山,与司马懿在战场上斗得不亦乐乎。然而这毕竟是小说家言,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在其历次北伐过程中,与司马懿的正面交锋对决,仅有两次。
1、第一次对决
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第四次率军攻魏,包围了曹魏部署在祁山地区的贾嗣、魏平部,并用木牛运输粮草,以保障其后勤供给。
当时,曹魏的国家安全形势比较严峻,东南方向要防备东吴,西北方向还要防备鲜卑。而恰恰在此时,主持对蜀汉作战的大司马曹真生病(历史上真实的曹真绝不是三国演义写的那么无能),于是魏明帝曹睿将司马懿从荆州调来,让其坐镇长安,统一指挥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部,主持抵御蜀军。对于这次军事行动,魏明帝对司马懿给与了高度信任,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晋书·宣帝纪》)。司马懿接受重任后,即以主力救援祁山。鉴于当时的军事态势和蜀军特点,司马懿认为蜀军远道而来,粮食有限,于是将此战的战略目标定位为:凭险坚守,不与蜀军主力决战,逼退蜀军就算完成任务。
诸葛亮得知司马懿进军的消息后,留下一部继续进攻祁山,自己则亲自率军迎战司马懿。起初,司马懿部将郭淮、费曜等抄袭诸葛亮,但被诸葛亮击败,蜀军乘机收割了上邽的麦子。随后,魏、蜀两军主力在上邽以东遭遇。
此时,司马懿在初战不利的形势下,立即收兵据险防守,不与诸葛亮交战,诸葛亮只得率军退回。而司马懿也尾随诸葛亮到达卤城。此时,老将张郃建议:“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不在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军食少,亦行去矣。”(《资治通鉴》)主张分出一支奇兵,包抄诸葛亮的后路,不应该只尾随而不敢追击。
对于张郃的建议,司马懿并不听从,还是继续尾随诸葛亮,追上蜀军后,司马懿还是不与诸葛亮交战,而是选择在山上扎营,继续据险不战。司马懿此举令众将极为不满,甚至说出了“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资治通鉴》)的话。
到了这年五月,司马懿派张郃攻击围祁山的蜀军,自己则亲自率中路军与诸葛亮正面对峙,在部将的纷纷要求下,司马懿率军与诸葛亮蜀军正面交战,不料魏军大败,被俘三千人。于是司马懿随即退军保卫大营,继续坚守不出。至当年六月,蜀军后勤补给困难的致命问题再度凸显,全军粮尽,诸葛亮只得退军。司马懿令张郃追击,但张郃在木门被诸葛亮设置的伏兵射杀。
纵观两人的第一次巅峰对决,司马懿战略目标十分明确,就是利用蜀军远道而来、粮草不济的弱点,将其逼退。不过司马懿虽达到了战略目的,但在战术上却没有占到半点便宜。而诸葛亮虽然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还是没有解决后勤补给这老大难问题,还是没有达到战略目标,被迫退军。
2、第二次对决
诸葛亮退军后,曹魏很多大臣都估计诸葛亮在明年麦熟时还会入侵,建议调运粮草,以备再战。而司马懿并不这么认为,他指出:“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晋书·宣帝纪》)
果不出司马懿所料,诸葛亮的再次伐魏筹备了三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开始了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这次北代,诸葛亮准备充分,设计了称为“流马”的运输工具,并与孙权约定同时举兵伐魏。面对吴、蜀两国同时举兵,魏明帝一方面自己率军抵御东吴,一方面继续以司马懿主持西线防务,对阵诸葛亮。从曹魏的军事部署来看,魏明帝显然更在乎东吴的军事行动,并要求司马懿沿用上一次的御敌方针,“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掠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公元234年四月,诸葛亮大军进至渭河南岸。司马懿也率军渡过渭河,背水立营与蜀军对峙。此时,司马懿对将领们说:“亮若出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依山而东,诚为可忧;若西上五丈原,诸将无事矣。”(《资治通鉴》)。不出司马懿预料,诸葛亮果然驻军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境内,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56公里。五丈原高四十余丈,南北长有七里左右,东西宽约二里,南依秦岭,北傍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的深沟,形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诸葛亮选择在五丈原扎营并在此处搞起了屯田,显然意在持久作战。
那么,司马懿为何害怕诸葛亮出武功呢?从地图上看,武功是曹魏关中地区的交通要道,距离长安很近,诸葛亮若沿着渭河,取道武功,则可直接威胁长安。如果这样,司马懿就不得不与蜀军主力展开决战。这是与司马懿的战略初衷相背离的。而诸葛亮之所以不出武功,是因为出武功要经过渭河与秦岭之间的一条狭长的河谷地带,而司马懿大军又近在咫尺,诸葛亮不愿意冒这个险。这与他第一次北伐不走子午谷如出一辙。从纯军事角度来说,不敢冒险,往往已失战略先机。
诸葛亮屯兵五丈原的同时,还派兵进攻北原。北原位于渭河北岸,若蜀军攻取北原,则将切断长安与陇西的通道,威胁司马懿的后方。
但曹魏雍州刺史郭淮看出了北原的重要性,他对司马懿说:“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但司马懿很重视这个建议,派郭淮驻防北原。郭淮的营垒还没有筑成,蜀军已到,“淮逆击却之”。
这样,司马懿卡住了诸葛亮的进军路线后,坚决据险不战,迫使诸葛亮不得不在五丈原与魏军对峙。这显然是蜀军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同年七月,东吴在东线作战失利,魏军进一步获得战略主动。曹魏群臣认为司马懿与诸葛亮在西线正相持不解,建议明帝西幸长安。但魏明帝则轻松地说:“权走,亮胆破,大军足以制之,吾无忧矣。”此时,魏、蜀两军在五丈原已经相持了一百多天,尽管诸葛亮想尽办法刺激司马懿出战,但司马懿终不为所动。逼得诸葛亮派人送给司马懿一套女人的衣服试图激怒司马懿。司马懿为平息众怒,乃上表请战。心知肚明的魏明帝乃派遣大臣辛毗执持符节支持司马懿坚守不战的策略。诸葛亮得知此事后,无奈地说:“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到了这年八月,诸葛亮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殁于军中。从而结束了与司马懿的第二次巅峰对决。
3、死后的对决
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整军后退。司马懿派兵追击,蜀将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以“穷寇莫追”为名撤退,从而留下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笑谈。对此,司马懿说:“吾便料生,不便料死也”,并赞诸葛亮“天下奇才也”(《晋书·宣帝纪》)这其中是否有惺惺相惜的意味呢?
第3个回答  2008-02-15
诸葛亮生平简介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汉族,字孔明,号卧龙居士。中国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丞相以及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史书记载其身高八尺,约合现今1.84米。诸葛亮生辰八字:辛酉、丙申、癸丑、丁巳.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8岁丧父(一说是9岁丧母,12岁丧父),与姐姐以及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姐弟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17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冰镜先生司马徽。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这是公元197年的事。诸葛亮在隆中已隐居了十年,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
蜀汉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赏罚严明。对外与东吴联盟,对内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诸葛亮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但是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后世的楷模。
中国千百年来将诸葛亮描绘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连续发射10箭;制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发明“孔明灯”。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史、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执政后,首先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死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蜀,仍陈大军于蜀的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
当时,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后庭。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经过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分其力”的经验,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着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军队、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征调南中“青羌”万馀家入蜀,以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降都督,掌管南中军政。该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指挥不当,大败于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正史并无“空城计”退司马懿军之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分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馀日不下,粮尽而退。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在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为引人关注的焦点。本来,他们两人同受刘备托孤,共为辅臣。直到建兴四年(公元226年),两人关系还比较好,诸葛亮在与孟达的信中还称赞李严。但不久,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建议利用掌握朝政大权的便利,像曹操那样进爵封王,接受“九锡”,这样他也能捞到若干好处。诸葛亮对此非常生气,在回信中狠狠批评了李严一通。不久,诸葛亮在即将伐魏前,调李严带他所辖的二万军队来镇守汉中。李严却讨价还价,要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出五郡设立江州,让他当江州刺史,致使调动未成。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也就妥协了;建兴七年,陈震在出使东吴前,专门找诸葛亮汇报李严的巧诈问题,特别谈到李严早年在家乡为官时的一些劣迹,但没引起诸葛亮的足够重视。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曹军欲三路攻蜀,诸葛亮再次要李严带二万军队到汉中坐镇,李严又讨价还价。诸葛亮即做让步,任命其子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李严调走后的工作,李严这才执行调动命令。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他又故作惊问:“军粮已经够用,为何突然退兵?”于是,诸葛亮在上朝时拿出李严的书信为据,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囗),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诸葛亮年谱
年号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
光和4年 181年 1岁 公元一八一年农历四月十四日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中平6年 189年 9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年 12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去世。
兴平元年 194年 14岁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其兄诸葛瑾同继母赴江东。
初平2年 195年 15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建安2年 197年 17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南阳。
建安4年 199年 19岁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12年 207年 27岁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草庐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
建安13年 208年 28岁 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参与赤壁之战获胜。
建安14年 209年 29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16年 211年 31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19年 214年 34岁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兵与刘备会师。刘备进成都,掌管巴蜀。诸葛亮任蜀军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兼任大司马府事。
建安20年 215年 35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23年 218年 36岁 诸葛亮留守巴蜀,筹集军粮,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年 41岁 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 223年 43岁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蜀建兴2年 224年 44岁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稳定因刘备战败而混乱的人心。
蜀建兴3年 225 年 45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
蜀建兴4年 226年 46岁 诸葛亮准备兴师讨魏。
蜀建兴5年 227年 47岁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
蜀建兴6年 228年 48岁 北伐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7年 229年 49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8年 230年 50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9年 231年 51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马懿,大败魏将张郃。
蜀建兴11年 233年 53岁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12年 234年 54岁 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诸葛亮的主要著作
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
诸葛亮著名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或云后篇系后人托诸葛之名伪作,真伪存疑)、《诫子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诸葛亮和司马懿的交战记录及胜负情况(正史)
,唯一一次交战是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各种史料记载的版本不同,司马家编的晋书说司马懿获胜了,但历来史家都认为这是替司马懿吹嘘。被公认的说法是取自《汉晋春秋》:孔明第四次北伐,击退魏将郭淮的前军,收割了当地的小麦,和司马懿在上邽东部遭遇,不等交战,孔明先退军,司马懿追击,但追...

司马懿与诸葛亮交手全纪录
司马懿与诸葛亮是三国历史上,蜀国和魏国的两大军事谋略家和军事重臣。司马懿跟诸葛亮正面交锋一共有两次:街亭之战和上方谷之战。真正第一次交手是街亭会战。从战役部署上讲,诸葛亮略高司马懿,因为诸葛亮先派人马据守街亭,当司马懿的人马赶到,见街亭有兵把守,司马懿自叹“我不如也”。但是当他...

三国历史上司马懿和诸葛亮谁更厉害?历史上他们有过哪些对决?谁胜的多...
诸葛亮胜利;第二次: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勉强算是司马懿胜利;第三次:同年五月,诸葛亮使魏...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故事
诸葛亮得知司马懿进军的消息后,留下一部继续进攻祁山,自己则亲自率军迎战司马懿。起初,司马懿部将郭淮、费曜等抄袭诸葛亮,但被诸葛亮击败,蜀军乘机收割了上邽的麦子。随后,魏、蜀两军主力在上邽以东遭遇。此时,司马懿在初战不利的形势下,立即收兵据险防守,不与诸葛亮交战,诸葛亮只得率军退回...

司马懿和诸葛亮有没有直接交战过?胜负如何?
司马懿和诸葛亮有直接交战过两次,第一次是诸葛亮了第四次北伐,司马懿抵御住了诸葛亮北伐,以蜀军退兵结束;第二次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没有正面交战诸葛亮就病逝了。1、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231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

历史上三国中,诸葛亮VS司马懿,谁更胜一筹?
在三国的历史上,诸葛亮和司马懿二人曾经两次交手。第一次公元231年,诸葛亮帅军出祁山,魏国大司马曹真因病不能挂帅,魏明帝派司马懿率军抵御诸葛亮的进攻,这也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作为对手在战场上的初次交手。诸葛亮以一部兵力围攻祁山,自己亲帅大军去找司马懿寻求决战。郭淮、费曜等邀击诸葛亮,结果...

司马懿和诸葛亮有没有直接交战过?胜负如何?
司马懿和诸葛亮有直接的交战经历。他们的胜负情况在历史上是有争议的,但较为普遍的观点是,虽然司马懿多次与诸葛亮交战,但诸葛亮在多数战役中占据了上风。详细解释如下:一、历史背景及人物简介 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三国时期的杰出军事战略家。司马懿作为曹魏的重要将领,多次与蜀汉的诸葛亮在战场上对峙...

正史中的司马懿和诸葛亮谁强
司马懿。一、军事 诸葛亮两大军事战役南征取得成功、北伐受阻于司马懿。诸葛亮北伐出兵七次,多次无功而退兵。实因司马懿是个强敌。曹操曾经在关羽军事打击下,惶惶欲迁国都。司马懿不但阻止这一行动,还建议曹操致书孙权,趁虚抄关羽后路,致关羽败走麦城。而诸葛亮作为蜀国军事的总指挥,在关羽之败中...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司马懿对阵了几次?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司马懿正面对阵了两次。《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与司马懿在战场上斗得不亦乐乎。然而这毕竟是小说家言,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在其历次北伐过程中,与司马懿的正面交锋对决,仅有两次。当然,这不包括诸葛亮死后的一次对决。第二次间接交战是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时候,诸葛...

司马懿与诸葛亮斗阵法的故事
魏主曹睿见曹真已死,蜀兵又再次侵犯边境,便传诏,任命司马懿为都督,独力抗蜀,并且命令司马懿立即与蜀兵决战。司马懿接到皇帝的诏书后,立即派人给诸葛亮送信,约诸葛亮决战。诸葛亮正求之不得,立即批回,同意明天在祁山下交战。第二天,魏、蜀两国大军在祁山之前相对排开,准备拼杀。司马懿心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