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读后感

如题所述

呵呵!这么晚了,还在挑灯夜读,精神可嘉,把我曾经写得一篇文章送给给你,不过一楼那个家伙是不是有点可恶?我感觉有点是对你学习精神的侮辱。
跟着孔子学教育管理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私学史上第一人,被世人尊称为“万世师表”、“文化圣人”。他的思想在中国占有2000多年的统治地位,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孔子所教“弟子三千,贤者七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出现了颜回、子贡、子路、子夏、子张、子游、曾参等一大批优秀学生。这些学生要么步入仕途,要么自得一体,自成一家,形成了“四科十哲”的教育局面,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孔子死后,众弟子为孔子守孝三年(子贡六年),更甚是把有若(因为长得像孔子)抬出来,每日参拜,以示哀思。子贡更是把孔子比如日月,难以逾越,称“其生也荣,其死也哀”(《论语·子张》),继而和众弟子一道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造圣运动”,使孔子成为了迄今2500以来的“素王”。
为什么孔子会受到学生如此爱戴呢?他的身上有什么伟大的魅力呢?我们作为现时代的教育者,应该从孔子身上学到哪些教育之道呢?本文就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教育管理的现实意义做进一步的论述和探索。
一、提高个人修养,构建强大的精神感召力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这是弟子们对孔子的评价。有庄严的温和,学生便会拉近与老师的距离,严肃、威重,学生则不敢随便;修养到家,便生自然之威,在学生的眼里,老师不可随意侵犯,但不会让人害怕或厌恶;恭以待人,敬以做事,内心坦荡,闲适安详,学生便会不忍犯错,不敢犯错。事实也是如此: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子路、冉有赶紧向老师汇报(《论语·季氏》);弟子做官,提前向老师请教(《论语·子路》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篇。子夏为莒父宰,问政篇);子路整日被骂,却成了孔子最忠实的护卫;宰我被骂个狗血喷头(《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冉有被老师鼓动众弟子“鸣鼓而攻之”(《 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他们却成了老师死后“造圣运动”的最积极的推动者。这些都是老师伟大的精神感召力使然。那么,我们老师怎样才能构建如此强大的感召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重“形”。孔子告诉我们“君子不重则不威”(《论语·学而》)、“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论语·尧曰》)。作为一个老师,首先应衣冠整齐,仪表高贵,不要赶时髦,比个性。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中小学生善于模仿,教师的仪表对学生审美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老师自身矜持庄重,才能使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沉寂下来,将更多的精力用到学习和自我发展上来。林语堂在《论西装》中曾说道:“满口英语,中文说得不通的人必西装,或是在外国骗得洋博士,羽毛未丰,念了三两本文学批评,到处横冲直撞,谈文学,盯女人者,亦必西装”。当然,林老先生的话也不尽然,不过也不能完全否认现在我们教师队伍中无此现象。在《论语》中,我们还会发现孔子对于穿着的一些有趣的高见:“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论语·乡党》),这有可能是我们中国有史可寻的最早的关于睡衣的记载;“亵裘长,短右袂”(《论语·乡党》),右边袖子做得短一些,做事多方便;“齐,必有明衣,布”(《论语·乡党》),斋戒前,洗个澡,穿上用布做的浴衣,多舒坦。当然,这些都是闲话。不过,我们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仪表需求—实用性,合礼制,符执中。这多少可以给我们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一些参考建议。(二)重“行”。身教重于言教,相信我们老师都明白。关键是我们老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做好身教。看孔子。“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论语·述而》)。即使在家,也是爽朗舒展,恬淡自然,知足无忧,卓然挺拔于尘俗之中,多可慕;“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论语·卫灵公》)。以谦卑恭顺的态度对待长者、残疾人,多可敬。孔子主张“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他认为事“无大小,无敢慢”(《论语·尧曰》),才能做到“泰而不骄(《论语·子路》)”;孔子反对“巧言、令色、足恭”(《论语·公冶长》),要求杜绝“意”“必”“固”“我”四种坏毛病(《论语·子罕》),推崇“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相信“其身正”,才能“不令而行”(《论语·子路》)。反观,我们现在的一些老师,“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论语·阳货》),一到校,打开电脑,聊天偷菜看股票,有甚是连课都忘了上;要么各办公室泡泡,闲谈、扯淡、耍嘴皮子,哈哈一闹,博人一笑,殊不知这笑声中又有多少复杂的情感:应付?不屑?鄙夷……孔子活到现在,不知该被气死多少回了?子夏曾说过:“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论语·子张》)。我奉劝各位,选点东西深入学习一下、研究一下,总会有所收获,不要让大好时光白白跑掉。人这一生总应该给自己留点什么。到我退休甚至临死时,我们可以跑到自己的内心深处问一下自己,从教这么多年来,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是修养学识填塞于胸?是桃李满园芳香天下?还是学生的崇敬与怀思……?
二、走近学生,裸露一颗真心
孔子的教育是民主的,他不像马融那样,摆臭架子,数十美女奏乐,高居在上隔帘而教。他要学生坐着讲,玩着学,上课的时候还可以弹琴、听音乐。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论语·先进》),孔子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龄痴长几岁便感到拘束。你们这些小子平日里总自说‘不了解我’,来,今天谈谈你们到底能做些什么?”看,师生之间多亲近。更精彩的是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孔子竟然十分赞赏,并希望加入进来:到了春天,和几个朋友,光着屁股跳进沂水里洗个澡,再登上舞雩坛吹吹风,兴尽而后哼着小曲回家。这种师生同乐的场景能不让人感到亲切吗?孔子也和学生们开玩笑。一次,孔子到武城,听到子游鼓瑟以乐教,便微微一笑说:“杀鸡焉用宰牛刀”,认为子游小题大做。可子游却叫起真来:“老师你说的‘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孔子立马收住笑容,回头对几个跟着的学生说:“阿偃说的是对的,我刚才是在开玩笑”。(《论语·先进》)孔子并没有拿出所谓的师道尊严,做道貌岸然的假文章。这样的老师学生能不亲近吗?《史记·孔子世家》还有这么一则记载:孔子被困陈蔡,与颜回交谈后,大悦:“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用现代观点来诠释:“如果你发了家,我给你当管家”。完全没有一点老师的臭架子嘛!更甚至,孔子一将自己的身后事交给自己的学生为安:“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这是师生之间一种多么可贵的信任啊!只有真心的付出,师生关系才会自然和谐。只有以真情去感化学生,才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信念上的自觉,行为上的顺应,目标上的认同,我们才会有收获后的喜悦。
三、温暖学生,献出一颗爱心
马克思说:“爱,是生活深处一朵炽热的火花,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必须是个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有了爱,班主任才能以美好的情感投入到教育活动当中,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以心灵赢得心灵,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孔子不仅关心着学生的教育,还关心着学生的家庭。孔子虽然招收收费(《论语·述而》: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愚以为,那不过是表达一种尊师受教的礼仪罢了),可是,孔子有了官俸还得养着一大批学生。《论语·雍也》记载:原思(孔子弟子里教穷的的一个,穷得与颜回有的一比)做孔子的宰(管家),孔子“与之粟九百”(时孔子为司寇,粟九万)。原思不受,孔子不高兴了:“你不要可以给你的亲戚邻居嘛(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多好,给老师当学生还能挣工资。当然,孔子并不是空大方:冉有为公西赤的母亲请粟,在其一再请求下,孔子才答应给二十二斗四升(与之釜、与之庾),理由很简单“君子周急不继富”。当然,冉有不听话,给了800斗(五秉),那时另话。
孔子用一双爱的眼睛时时观察着学生。冉雍出身贫贱(其父可能是强盗),很自卑,孔子便经常鼓励他:“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论语·雍也:不要介意自己的家庭出身如何,只要有真才具,站得起来,别人想不用你,天地鬼神也不答应》)冉雍在《论语》中出现了7次,全是夸。
孔子对学生的爱是一种超越了师生感情的爱。伯牛得了麻风病,孔子不顾传染的危险前去探视,并拉着伯牛的手仰天长叹:“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子路在卫国被砍成肉泥,孔子难过得将家中所有的肉酱都倒掉(《礼记·檀弓上》);颜回死,孔子更是悲声恸哭:老天这是要了我的命!这是要了我的命啊(《论语·先进》)。
正是有了无私的爱的付出,老师才得到了学生爱的回报。前文讲过的我们就不再说了,后来孔子出游十余年,许多弟子都忠诚跟随,几经生死,患难与共。也正是在冉有的一再要求下,季康子才以币迎归鲁,孔子才得以整理《诗》《书》等,才有《春秋》传以后世。
四、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展示一颗公心
孔子的学生并不是都对老师不违,除了一个好顶嘴的子路,常唱反调的宰我,还有一个好怀疑老师的陈亢(有人考证陈非孔子学生)。陈亢不仅认为孔子不如子贡(“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论语·子张》),而且还怀疑孔子的言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更有意思的是问孔子的儿子伯鱼:“你是老师的儿子,老师在课下是不是给你开小灶?”(“子亦有异闻乎?”《论语·季氏》),当听了孔鲤的回答后,陈亢也不得肃然感叹:“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孔子自己也曾直言:“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是啊!“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老师本身就是教材,在平时做人做事的言行间,无时不在以身而教,又有何可隐呢?
孔子提倡教育公平,他教导学生,一本大公,主张“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孔子收徒不分贵贱、贤愚,把教育从贵族专享开放到全民参与中来,赋予了每个学生受教育的机会,真正地体现了“来着不拒,爱无等差”的教育公平理念。同时,孔子还反对歧视与排斥,对一些品行不佳的学生也始终抱有一颗宽容、公正之心。“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述而》)对于差生,孔子以发展的态度去看他的洁身以求进,而不是他的过去,这是一颗多么伟大、公正的心啊!反观我们现在的一些老师,总是先戴上一些有色眼镜去看待差生,气急了还会挖苦、讽刺、辱骂,不懂得如何去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其结果只能损毁学生积极向上的动机,他们可能所做的唯一的反抗就是破罐子破摔。
五、全面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在经验储备、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上都存在着差异,作为我们老师应承认并尊重这些差异,视这些差异为一种资源,采取适当的调试方法和教育策略。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看到了这一点,他提出了“因材施教”。子路和冉有曾问过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听到了就去做吗?《论语·先进》)孔子却做出了两中不同的回答:对“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子路,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蛮干’;对于胆小懦弱的冉有,他却鼓励,‘听到了就要去干’。孔子解释的很明白:“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典型的因材施教嘛!同样,对于常拘于琐碎之事的子夏(商也不及《论语·先进》),他教诲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对于性格有点偏激、邪僻的子张,告诉他:“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论语·为政》)。孔子之所以能提出这些有针对性的教育理论,完全是基于对学生的了解。他子对学生的了解甚至超过了学生的父母。爱徒颜回死后,其父颜路(也是孔子的学生)请求孔子把车子卖掉“为之椁”(《论语·先进》)。孔子坚决不愿意,孔子知道颜回一生安贫乐道,这样做会违背了颜回的本意,让颜回的人格蒙羞。所以,当后来学生们不听他的劝阻厚葬了颜回后,孔子反而为未能依其简约朴素的本性办其丧事而感到不安。(“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论语·先进》)这不正老师对学生充分了解的最佳佐证吗?
“教育是了解世界的一把钥匙,了解学生是教育的一把钥匙。不了解学生,教师就像黑夜里走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生动地阐释了教育管理的真谛。我们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只有肯定、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的情况胸有成竹,了如指掌,才能找到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才能不会用理想化的共性去压抑特殊个性,才能消除内心的教育歧视,做到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教育。
六、经营班级管理,创建精神家园
先说点题外话。如果让我给孔门弟子建一个班级的话,首先,我选子贡当班长。他不仅演说技能、外交能力高超(《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贡一使,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三千越甲可吞吴”,不仅有西施的功劳,子贡的功劳更大些),而且政治业绩斐然(被鲁、卫等国聘为相),同时,在经商理财上,子贡还有着过人的天赋(“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其名声地位雀跃而上,甚至《史记·货殖列传》有这样的记载:(子贡)所至,国君无不仆庭与之抗礼。可见,子贡当时的名声、地位、影响力已不在他老师之下。有这样的学生做班长,班主任所制定的决策便不难落到实处,师生沟通便会架起一座承上启下的有效桥梁,班主任只要做好宏观调控,大可放手。其次,选子路当个纪律委员。这不仅因为子路年龄稍长(少孔子10岁),更主要的子路性格独异。1、子路“好勇力”(《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但其勇与一般的逞强好斗不同,有伸张正义、不欺幼弱的意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子路成了孔子的贴身侍卫之后,因而无人敢欺慢孔子。孔子也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2、子路“志伉直”,光明磊落。一方面对老师忠贞不二,极其尊重。一方面又能对老师言行不正确的地方,直率地进行反驳和批评,学生们不敢向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他能很快地上达。(佛肸召篇《论语·阳货》、正名篇《论语·子路》、子见南子篇《论语·雍也》等)3、子路重言诺,不掺假,不欺瞒。孔子曾说:“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有些问题,比如,你损坏了别人的东西,人家偏要赔偿,而你无法买到同样的东西或者家境贫寒无力赔偿。找老师,往往一时也难以解决。如果找这种具有狭义精神的班委出头,三言两语,把一切咎责跳起来,待人道歉,几句话,或者做个担保,很快就能完事。4、子路讲义气、重朋友。子路曾经谈到自己的志向时说,我要是发了财,便和朋友们共享,用完了,拉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论语·雍也》)对子路的此种言论,孔子也不得不承认:“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论语·子罕》)这才是真修养:富,与朋友共享,成了穷光蛋也无所谓;穷,和富朋友在一起,我也不觉得渺小、自卑。是啊!人到无求品自高,对他人不乞求、不奢望,有自己的精神思想,内心便会恬淡闲适,大大方方地写一个“人”字。这样的人,怎能不让人信任,不让人佩服呢?孔子正是对子路的深刻了解,所以他坚信:“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论语•å…¬æ²»é•¿ã€‹ï¼‰ç›¸ä¿¡å­è·¯å½“个纪律委员,定能敢于负责,不徇私情,定能以出色的个人魅力团结全班同学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三,选颜回当个学习委员。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学生。他是安贫乐道的典范。“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他是最好学的学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他善于聆听,长于思考:“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语·为政》);他是在“仁”的问题上做得最好的学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这样的学生,老师没法不喜欢,连孔子也私下对子贡说:“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我和你都比不上颜回啊《论语·公冶长》),不让他当学习委员,让他干啥?
回归正题,我给孔子派发班干部的目的,无非是想说:班级的经营管理,离不开学生的参与。班主任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动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修养,对自己的品行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自我改正,从而形成以班级成员为主导地位的共同自觉的学习、生活方式,形成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从而实现“不教而教”、“不管而管”的最终目的。正如孔子所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道之以德,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只有让学生看着自己的肩膀去做人,才能使大家有羞耻心,严格用规矩和标准约束自己,天天上进,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当然,教育管理还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关注,本文只是就《论语》中所折射出的教育思想窥其一斑,一些观点难免牵强附会,还望教育界各位专家及同仁指正。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无其他回答

《论语十则》读后感
《论语十则》读后感【一】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题记 假日里,一本《论语》捧在手中,我感...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精选篇1) 我国历史久远,地大物博,而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孔丘,一直以来被人们当作圣人来崇拜,原因就是因为他的《论语》。那是中华民族的精萃。虽然全书只有一万多字,并且该书是孔子的弟子所记录的他的学述思想,深刻地体现了这位教育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理念。是隔二千多年,一直是...

高中生论语读后感五篇
学了《论语》后,我进一步认识到这真是很不孝顺的行为,自己的行为也有所改变。父母都说我变乖了,看来《论语》的力量真大哦! 让我们热爱经典吧!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高中生论语读后感范文五 打开《论语》,我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空隧道,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古人正向我们走来——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

精选论语读书感悟5篇
论语 读后感 1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着名的思想家、 教育 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其中有几句论语,我受益非浅。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 学习 方法 ,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我对这句话有较深...

小学六年级论语读后感五篇
小学六年级论语读后感篇一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微软雅黑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

孔子名言论语读后感作文 读孔子论语有感
孔子名言论语读后感作文3篇 读孔子论语有感1 小时候,我们大家都学过《论语》十则。虽然叫十则,但是《论语》可不光十则。他总共有二十篇,它的作者就是伟大的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就是...

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1 孔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试想一下在距今如此遥远的时代,就有人能发出如此真确的主张。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不错,只要真正掌握了孔子的思想,何愁无法在这世上立足?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

论语的读后感
论语的读后感1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长,比不上庄子的逍遥洒脱,却是一剂朴素的灵丹妙药,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辈子。 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

论语的读后感
论语的读后感1 孔子的言行思想被弟子所记录,著成《论语》,20篇文字铸就了儒家的经典,融入了中华文化,体现了孔子的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人生哲学和教育理念。“论”即论纂、“语”即言行,围绕着“仁”这一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进行阐述。 “仁”,是孔子提倡的人...

三篇500字论语的读后感。
《论语》从孝、仁、义、徳等多个方面对我的身心进行了完整的洗礼,使我的身心仿佛就沉浸在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海洋里。《论语》---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闪耀金色光芒文化的里程碑,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光辉而传神的历史性的一笔!--1000字第6篇:论语读后感今年假期,我就有幸拜读了一下。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