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并注明作者、朝代、反映的是什么事物、地理现象)

10首以上

《钱塘观潮》 清 汤金钊
一声初转海门雷,万叠真如雪作堆。
盛气已吞文种墓,余波犹上子陵台。
底教金寇全师去,合借钱王射手来。
欲写壮观愁笔弱,银山饱看只空回。

《八月望日登江楼观潮》 元 钱惟善
白马涛头驾素车,至今犹是诧灵胥。
千年元气淋漓后,八月长风震荡初。
顾兔盈虚端不爽,神龙变化竟何如。
须臾落日明江练,东逝滔滔泄尾闾。
《观潮》 宋 齐唐
何意滔天苦作威?狂驱海若走冯夷。
因看平地波翻起,知是沧浪鼎沸时。
初似长平万瓦震,忽如员峤六螯移。
直应待得澄如练,会有安流往济时。
《钱塘观潮》 元 仇远
一痕初见海门生,顷刻长驱作怒声。
万马突围天鼓碎,六鳌翻背雪山倾。
远朝魏阙心犹在,直上严滩势始平。
寄语吴儿休踏浪,天吴罔象正纵横。
杭州观潮》 唐 姚合
楼有樟亭号,涛来自古今。势连沧海阔,色比白云深。
怒雪驱寒气,狂雷散大音。浪高风更起,波急石难沉。
鸟惧多遥村,龙惊不敢吟。坳如开玉穴,危似走琼岑。
但褫千人魄,那知伍相心。岸摧连古道,洲涨踣丛林。
跳沫山皆湿,当江日半阴。天然与禹凿,此理遣谁寻?
以上皆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7-16
《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的诞生地。1931年中国著
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到庐山进行地质调查,首次发现了庐
山及其附近存在着大量冰川沉积物及冰川遗迹地貌,随之对
庐山进行了多次深入调查,并于1933年发表了《扬子江流域
之第四纪冰期》。这是中国地质学家在中国大陆东部首次发
现的第四纪冰川。庐山特别发育的伸展构造,形成了庐山变
质核杂岩构造和断块山。庐山处在华南扬子地块北端,侏罗
纪至早第三纪,大陆地壳处于强烈的伸展状态,大规模陆壳
重熔型花岗岩侵入,庐山地区在这种水平与垂直力的作用
下,庐山呈现不断上升的状态,处于盆岭构造的发展阶段。
在距今两千多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庐山便形成了现
今断块山形态。以伸展构造为主体,伴随庐山出现的断块山
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组成了庐山地学景观的又一特征。
庐山独特的多成因复合地貌景观。新构造运动使庐山形成了
断块山构造,断崖地貌景观在山体四周到处可见,尤其是东
西两侧,这是山体构造上升的体现。庐山山顶相对平缓,古
剥蚀面表现明显。庐山进入更新世后,出现了第四纪冰川活
动。受第四纪侵蚀作用,全山又出现了许多冰斗、冰窖、U
型谷、冰坎、冰阶、冰刃脊和角峰等冰蚀地貌景观。 (那么多,才给十分?!!!)
第2个回答  2012-07-16
题西林壁
——苏轼(北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