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声越好,越是大善的人,往往却是最可怕的人,这句话要怎么理解呢?是不是真是这样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1-21
社会乱,什么人都有
第2个回答  2018-07-31
安静的环境让人平静,过于安静的环境让人恐惧。
人也如此,人有善,自然也有恶。这是平衡。也是人保持精神稳定的基本条件

若一人你只能看到人的善,却看不见他的恶。那么其不为人知的恶,便是最危险的东西。
或者他真的极善,那么这人就更危险了,因为他的善是不稳定的,随时可能奔溃或成为极恶

研究这些东西你需要有成熟的身心和坚定的价值观,你可以先从生物学和基础心理学开始系统学习,然后依据兴趣学习一些厚黑学,社会心理学,人类行为学,没有科学的学习这些东西就如同意淫一般,无法得知其真实的面貌。
第3个回答  2018-07-25
不知道现在回答算不算迟点呢,人分善恶,既有大善人也有大恶人,善人不会在意名声,恶人反而利用名声来标榜自己,恐天下人都不知道自己做了多少善事,实现自己缪些行动,及达到目标。李嘉诚是大善人,心中光明不邪恶,懂得时间真善美
第4个回答  2012-07-29
这样的人厚黑学都不错
第5个回答  2012-07-29
有些是

名声越好,越是大善的人,往往却是最可怕的人,这句话要怎么理解呢?是不是...
刚开始,人可以有一点点名声,这一点点名声给他带来了虚荣,他就会越来越追求名声,在追求的过程中就会变的可怕,因为在这其中很容易抹杀属于自己的人性,一个没有人性的人是相当可怕的人、一个名声很好,越是大善,越容易被道德绑架形成伪善,这种人越变的可怕。所以在与人相处中,尽量远离伪善,找到...

人生四大处世秘诀:大智不群,大善无帮,何惧孤步,何惧毁谤
不论是大智不群也好,还是大善无帮也罢,这都是人自身对于人际关系的态度,是一种脱俗的智慧。不管是何惧孤步也好,还是何惧毁谤也罢,这都是人自己内心强大的体现。要知道,一个懂得处事,且懂得修心的人,那他们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文\/舒山有鹿 ...

好人可以上天堂,而坏人就是下地狱的吗?
因果报应亦复如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可能常常会看到‘行善的命更短,做恶的却寿延’的情况。不过,我们也了解了大善大恶会极快地应验的法则,则多行善事,必然会加速改换我们原本不利的境况。所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基本法则就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样不会变更。同时,多行善事,少做恶行...

人生四大处世秘诀:大智不群,大善无帮,何惧孤步,何惧毁谤
无论是大智不群,还是大善无帮,都是人对人际关系的态度,是一种超脱的智慧。无论是何惧孤步,还是何惧毁谤,都是人内心强大的体现。要知道,懂得处事,懂得修心的人,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

越是虚伪的人,越有这四个表现,擦亮眼看清楚!
其实不管是好人或者恶人,假如内外一致倒也好辨认,最怕的是那种表里不一,内心虚假之人。这种人表面干的看似是善事,但却带有自身的目的性和功利性,以光鲜的伪善外衣,掩饰内心的虚伪和无耻。真所谓真恶易见,伪善难分,若无高深的智慧,一般人往往很容易被“障眼法”迷惑。洪应明的《菜根谭》里就对...

古诗词 弟子规
品行高尚的人,名声自然高,人们所敬重的是德行,并不是论外貌是否出众 ;才能大的人声望自然大,人们所信服的是真才,并不是只会发表言论。 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别人有才华,应该多加赞美肯定 ,不要因为嫉妒而贬低别人。 对富有的人态度不谄媚求荣;对贫穷的人不表现出骄傲自大的样子,不厌恶 不嫌...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是什么意思
名言解释:这两句大意是:不坚持不懈地做大量有益于人的事,就不能成为一个名声卓著的人;而一个落得身败名裂、自我毁灭的人,是他长期干坏事的结果。善恶无论大小,都不可轻视。积小善可以成大善,积小恶可以酿大祸。不付出艰巨的劳动,不脚踏实地地工作,不作长期地点点滴滴的积累,是难以成名...

怎么理解“大恶即大善,大善即大恶”?
善与恶,是个相对论。这个相对论,是失真必然要造成的相互关联的两种现象。与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有依的理,是相通的。即善兮恶所伏,恶兮善所依。这也是释迦牟尼再三强调,要离相布施的原因。这就是我对大善即大恶、大恶即大善的读验。

人为什么要害人,做个善人不好么?
性本善,只是后来的环境让一个人的心境发生了某些不可言说的改变,所以才会做出一些损害别人利益的事情。但是不管别人如何,自己还是应该要坚守本心的,正所谓害人不利己。有时候做一些好事,可能觉得没什么改变。但是要知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福虽未至,祸已远离 做人还是要心存善念,感恩万物的。

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意思是说,对待大家和气相处,对待下人宽厚仁爱,对待有过失的人心有宽恕,这样的人可称为君子。历史 上名声最好的皇帝之一宋仁宗,深受百姓爱戴。一次,在宋仁宗和群臣议事时,包拯因表达自己想法,情绪过于激动和亢奋,口水都飞溅到了皇帝宋仁宗的脸上,宋仁宗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却一边耐心的听从包拯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