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围城各章的简介,每章100-200字,先谢谢了!

如题所述

第一章:印度洋至香港 故事主人公方鸿渐在欧洲留学四年换了三所大学,最后从爱尔兰骗子手中买了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四年后与苏文纨乘同一条船回国。同学的时候,苏文纨并没把方鸿渐放在眼里,她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身为女博士,她反觉得崇高的孤独,没人敢攀上来。这次同船回国对方鸿渐的家世略有所知,人也不讨厌,似乎也有钱,已准备向方鸿渐示爱。但因为稍微矜持了一点,方鸿渐竟被已有未婚夫的放荡的鲍小姐引诱了去。苏小姐妒火中烧,骂他们无耻。然而鲍小姐刚刚下船,她就马上打扮得袅袅婷婷来找方鸿渐。
第二章,香港至上海 回到上海,方鸿渐住在已去逝的未婚妻周淑英家。周淑英的父亲是上海点金银行的经理,就是周家出钱让方鸿渐出国留学的。周太太向方鸿渐打听苏小姐,并希望认他的太太为干女儿,这让方鸿渐很惊慌。方鸿渐回到本县探望自己的父母,听说方家留洋的博士回来了,当地的校长想请方鸿渐为学生们做一次演讲,谁知方鸿渐竟对学生们大讲特讲起鸦片和梅毒来,这让校长很尴尬。

第三章方鸿渐回到上海,出于礼貌去拜访苏文纨,在苏家认识了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和赵辛楣。赵辛楣的父亲跟苏文纨的父亲是同僚,辛楣和文纨从小一起玩,辛楣对文纨一往情深,可苏文纨的心思却在方鸿渐身上,赵辛楣与方鸿渐初次见面,就产生醋意。方鸿渐借看苏小姐为名去看唐晓芙,并暗中与唐晓芙恋爱。而赵辛楣和“新派诗人”曹元朗却与他争风吃醋,苏文纨也希望借此来抬高自己的身价。而赵辛楣也真的醋意大发,从不放过一任何个扫方鸿渐面子的机会。在一次聚会上,故意将方鸿渐贯醉,让方鸿渐当着苏文纨的面出丑,苏小姐对方鸿渐表示关心,并送方鸿渐回家,这让赵辛楣感到很失望。
第四章 方鸿渐无意与赵辛楣为敌,因为他并不爱苏小姐,他爱的是轻漂亮、聪明活泼的唐晓芙。苏小姐明白了这一切之后,恼羞成怒,将方鸿渐以往买假文凭、与鲍小姐鬼混等丑事添油加醋地告诉了唐晓芙。唐晓芙退回了方鸿渐写给她的情书,并要方鸿渐把她的信也全部退回。方鸿渐感到像从昏厥里醒过来,开始不住的心痛,就像因蜷曲而麻木的四肢,到伸直了血脉流通,就觉得刺痛
第五章 方鸿渐在报馆里的差使没了,赵辛楣为了让他远离苏文纨,介绍他到三闾大学去任教,而三闾大学的校长高松年一再催赵辛楣到三闾大学任政治系主任,他被苏小姐拒绝后就答应了。
赵辛楣、方鸿渐、孙柔嘉、李梅亭四人费尽了周折终于到了三闾大学。三闾大学是为了躲避战乱而重新组建的学校,学校只有一百五十八位学生,刚刚聘好的教授十之八九托故不来了。因方鸿渐的学历中没有学位证书而被聘为中文系副教授。
第六章 在一次晚宴上听范小姐说陆子潇追求孙柔嘉,给孙小姐写了好多信。这件事仿佛在复壁里咬东西的老鼠,拢乱了他,他想自己并未爱上孙小姐,何以不愿她跟陆子潇要好?孙小姐有她的可爱,不过她妩媚得不稳固,妩媚得勉强,不是真实的美丽。孙柔嘉已有意于方鸿渐,故意就此事向方鸿渐请教处理办法。方鸿渐对孙小姐虽然还只是朦朦胧胧有些好感,却下意识起了妒意,建议孙小姐将陆子潇的情书,不加任何答复地全部送还。
第七章 赵辛楣与中文系主任汪处厚的年轻太太有了越轨交往,而老校长高松年也对汪太太抱有非分之想,就向汪处厚揭发他们的私情,赵辛楣只得离开三闾大学。他到了重庆进了国防委员会,颇为得意,比起出走时的狼狈,像换了一个人。

第八章 赵辛楣走后,方鸿渐也不想在三闾大学呆下去了,自己筹划着退掉高松年的聘书,并在信中痛痛快快地批评校政一下,借此发泄这一年来的气愤。谁知他并未接到聘书,孙小姐倒是有聘约的,连薪水也升了一级。孙柔嘉退掉聘书与方鸿渐一同离天三闾大学。
方鸿渐想从桂林坐飞机到香港,然后再回上海,写信让赵辛楣给他弄飞机票,赵辛楣回信说他母亲也要从重庆到香港。方鸿渐与孙柔嘉在香港举行了婚礼,在香港遇到赵辛楣和苏文纨,而此时的苏文纨已是曹元朗的夫人了。苏文纨怠慢了方鸿渐和孙柔嘉,孙柔嘉感到受了委屈,回到旅馆免不了与方鸿渐大吵一顿。

九章回到上海后,孙柔嘉不想立刻去婆家,要先回娘家,婆婆嫌孙柔嘉架子太大,不柔顺。对她初次见面没有给公婆叩头也耿耿于怀,因而常常敲侧击、指桑骂槐地撩拨她和儿子的关系。柔嘉有两个妯娌,本来矛盾重重,但有一次听见公公夸孙柔嘉是新式女性能自立的话,便马上把她认作共同的敌人,尽释前嫌,一致对外。孙柔嘉做梦也想不到她成了妯娌二人的和平使者。她们不仅背后对孙柔嘉挑剔诽谤,当面说话也常常暗藏机锋。

孙柔嘉和方鸿渐二人之间也总是争吵不断,他们都想按着自己的意志行事,结果经常发生冲突。他们为了择职吵,为了亲戚吵,为了朋友吵,甚至无缘无故,为了随便一句话也要吵。夫妻结合犹如冤家相逢,互相把对方当作出气筒。柔嘉让鸿渐到她姑母的厂里去做事,而鸿渐想到重庆去找赵辛楣,两人为此事又大吵一顿,最后鸿渐离家出走。一个人在大街上闲逛,最后还是决定回家与柔嘉和好,等他到家时发现柔嘉已经走了。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2-09
:“懂事明理的知识分子大概不会作为纯然的娱乐作品而读……虽说贵国评论家的文章常常令人觉得不对镜头,又令人感到不小的不安”。(见中岛《<围城>论》,载《钱钟书研究》第二辑)
如中岛所说,“不对镜头”的例子确实存在。就连那些知书明理的知识分子,放下《围城》接看五十集流行电视剧,恐怕也要头晕一阵,辨不清方鸿渐与王沪生了。为此中岛引了赵辛楣的感喟:中国真厉害,天下无敌手。话虽这么说,我却相信《围城》自有一种超越品格,不至于应合鲁迅的名言:什么东西进中国就完了,如浸入染缸而面目全非。
一路想去,我又得了几段杂感——既为了结上篇未尽之兴,也算是同中岛先生唱和吧。尽管我有些与之相左的看法,却很赞赏他的研究态度,即希望《围城》的主旨意蕴,不要在如今的喧闹声中继续被冷落下去。
六.关于《围城》的用典。中岛文章提及,他造访钱府时曾蒙主人赐教,得知“围城”一词最早出自《战国策》,经司马迁征引入《史记·鲁仲连传》。文中之“城”原指赵都邯郸。但钱先生又说,“围城”作为词语入书,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
中岛于是想到其它古例,如《左传》记载的“围固城”,以及蔡文姬《悲愤诗》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之句。因为《围城》的写作正值日本侵略中国,中岛便揣度《悲愤诗》中描述的景况(“乎士人脆弱,来兵皆胡羌”)可能更符合小说的寓意。偏偏小说自身罕有这方面的象征意味。晤谈时钱氏也未论及《悲愤诗》一节。苦思不得解,中岛只好认为那是先生对于“胡羌来的东夷人”特别细心地加以关照了。
我喜欢这段参禅般的对话。钱先生手执《史记》, 提醒客人别忘了《围城》与中国古典的可能联系,随即又指出索隐工作中未可貌取皮相的问题——窃以为这正是以言破言,非道说道了。联想钱氏治学一贯作风:他一方面要求参印比较各类知识现象,所谓“网罗理董,俾求全征献”;(《管锥编》854页)另一方面又坚持对个案的不可遽信态度,强调以循环阐释的方法,达至“意解圆足而免于偏枯”。(同上,171页)这里我不敢说能解答中岛的难题。但也确受先生启迪,对《围城》里主要人物的起名用典发生了浓厚兴趣。既然先生讲过,做学问要“不耻于支离事业”。下面我便把自己见到却又无法圆解的一些例子简要托出,与中岛先生及广大读者共参。
首先,书中赵辛楣与唐晓芙的名字,似乎双双来自《楚辞。九歌》。歌中“湘夫人”一节有句云,“桂栋兮兰<SPS=0581>,辛夷楣兮药房”。此处的辛楣指香草作了户楣,寓高贵堂正之意。书中的辛楣,幼年曾得女相士夸赞,说他有“南方贵宦之相”,(56页)即暗合其名。又按,清代名儒,嘉定人氏钱大昕,亦号辛楣。《九歌》“湘君”一节又唱道:“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说的是古代理想主义者干傻事,下河去寻旱地薜荔,爬树为摘水生芙蓉,原本是“固不得矣”的徒劳追求。依此典,方鸿渐与唐小姐这朵“初日芙蕖”命当无缘。难怪书中的晓芙一旦分手再无音信,连梦也不托一个
苏文纨之名,意在示其文采昭然与品质洁白。虽乏古典用例,却有钱氏评点“洁白”的一段文字。其中比较了哥德的伪洁论与墨子的所染论,又引谢惠连的《雪赋》道:凭云升降,从风飘零,素因遇立,污随染成,纵心皓然,何虑何营。(《管锥编》1296页)若将此诗注释苏文纨在小说中的际遇,岂不像她的“十二钗正册判词”?
方鸿渐之所以姓方,《管锥编》里亦有“圆方论”作根据:西方古称人之有定力而不退转者为方人(huomocubiculare),后称骨鲠多触杵者为棱角汉,现代俚语则呼古板不合时宜为方(sqare)。又举王充、桓宽、淮南子等中国名家例子,备说“贤儒乃世之方物”、“孔子能方不能圆”、“智圆行方”,以及“头方命薄,不足以扇知己”的道理——足见方鸿渐这乖戾之人,天生不会随世轮转。比不得那些“脚跟无线”的书剑飘零之士,更学不来“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周万匝无已时”的所谓琉璃蛋子胡旋之术。(《管锥编》921-930页)
方家父子,<SPS=1708>翁与鸿渐的取名,均与《易经》大有瓜葛,值得《围城》研究诸家注意。可惜学生不谙此道。唯见钱氏著作里频繁评点引证《周易正义》,尤其多处涉指“渐卦”卦文——中含六项变象,即“鸿渐于干,鸿渐于磐,鸿渐于陆,鸿渐于木,鸿渐于陵,鸿渐于阿”。卦中之鸿,是为一只水鸟。它由海上飞来,逐次栖临滩头,岩石,陆地,林木,山陵与水边,仿佛经历了一场犹豫不定的寻觅游戏。其中“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管锥编》35页)像是隐含了“夫婿离家出走”的小说结局。另外第八章方鸿渐与孙柔嘉至香港成婚,忙乱中确有一段“妇孕不育”的虚惊插曲,令人猜测它与占卜的联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