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如题所述

正确认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地位
(一) 教师的主导性
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错觉,认为发挥主导作用就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安安静静地听讲,教师连珠炮般的提问,学生如流水般地应答。当然,教师的“讲”与“问”是需要的,特别是在关键处,教师的精讲、精问往往起了画龙点睛的导向作用。但不能走极端,认为教师的每句话都必要。主导的根本含义应是“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教师主导就应引导学生向着理解问题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据此,笔者认为,“主导”的本意应从下列两方面考虑:一是教导。意即教育、指导、引导,重在给学生“指明方向,引导上路”,全面发展,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与发展,学会共同生活。二是辅导。意即辅助与疏导。针对学生课内外学习中发生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予以辅助、帮助,如同流水受堵,需要疏导一样。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的三个角色: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激励者。
1、教师首先是一个指导者
作为教师首先一个指导者,应帮助学生明确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对学生要探究的问题要给予指导。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分析透教材,让学生首先能知道自己要通过这种活动获取什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关注点是什么?怎样与教材联系起来,又怎样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学生们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作为教师首先给他们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要让学生们在这些氛围中发现问题,有进一步研究的兴趣,而且是沿着教材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找到兴趣点,探究点。
2、 教师应该还是一个组织者
教育教学中,教师担任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组织者,组织学生如何理解教材,组织学生如何有序地学习,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另外教师还要组织学生的各种活动,当同学们把自己收集来的各种资料整理成文,并得出自己观点时,作为教师应当帮助同学们创设、营造和维持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积极的学习氛围,及时延伸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组织各种交流活动,比如:讨论会,答辩会,辩论会。在交流活动中,教师帮助学生抓住主要问题,组织好学生共同探讨,研究。随着交流的深入,组织好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求同存异达成共识。
3、教师还是一个激励者
作为教师应把同学们通过艰苦努力获得的东西应视为最宝贵的财富。不管它是一个小小的问题,还是一个有创意的想法,总之是孩子们思想的结果。教师对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除指出不足之外,要给予极大的鼓励,可利用多媒体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信息,把他们的成果展示在更多的人面前,让更多的人欣赏鼓励他们这种探索精神。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型学习,更有利巩固学生的研究热情。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表扬,学生 会从中获得力量,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 学生主体地位
所谓“主体”,在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教师“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发展的过程。其中,学习主体的主动努力程度往往决定其学习的效果。广义的自主学习除了学校教育外,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个人自学在内的一切有目的、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要求教师处处教导学生善于自我反馈、自我监控,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指导、自我反应、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以及自我评价等。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自主性、独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1、自主性
学生的自主性特征表明学生是自己行为的主人。他们有权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切行为,包括能否接受教育、如何接受教育,都要受到自身意识的支配。学生的意识,一般说是在教育者的影响下形成的,但这种主体意识一经形成,就具有明显的独立性,表现为对外界的影响具有分析、判断和选择的倾向,凡事都要经过他自己的思考,才能做出抉择。
2、 独特性
学生学习的独特性,实际上也就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它是学生主体的一个重要表现。它表明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内在世界的鲜活、生动、独立,是不可重复、不可再造的价值主体。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针对学生学习的独特性所提出的“因材施教”,至今被我们乃至世界各国教育界作为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每个学生由于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社会环境和教育作用等方面的不同,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差异,甚至是很大差异。可以说,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都是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素质组成的一个独特结构。在这个独特的整体素质结构中,总会表现出某些方面的优势和特点;同时,也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和弱点,即表现出个体内在素质之间的差异,表现出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个性。
3、能动性
学生的能动性主要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觉、积极和主动的特征。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是人类认识的本质特性。这一本质特征在各种形式的认知中体现出来,学生的认知也不例外。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学生作为能动的认知的主体,他不是像一面镜子似的直接地反映客观事物,也不像录像机那样,机械地把教师讲的或外界的信息录取和储存下来,而是经过自己头脑的认识加工,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把外在的知识、信息、要求、影响等等,内化为自身的东西,形成为主体的认知、经验和行为品德。
4、创造性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主要是掌握人类认识的成果和经验,凭借自己的智能去了解掌握他所尚未知晓的知识,并能运用它们,就应算是创造力的表现。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它表明学生在学习这一特殊的认知-实践活动中,具有探索新知、追求新知的方式和内在意向,具有无限潜力。我们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5、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学生主体在认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识与行为等方面的特征,它是学生主体性形成的基础所在。主体的发展,不仅仅是某个方面或部分的片面发展,能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内涵和实质。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8
在新课程标准中,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化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使之非常特别的突出了新旧课程的不同.当然,我们不但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向课堂教学要实效。?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新教材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中,我深深的明白新课程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提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普遍存在着单一、他主、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现状随处可见,在接受中学习,学生的心理机制或途径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新课程倡导的在发现中学习,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是传统的方法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智力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讨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策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教师角色质的变化。 教师的作用不是把学生当做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技能,教师的责任中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根据课堂上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针对性的课堂讨论,推动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讨论中思考问题,在比较中分析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参与到讨论中,并要起到润滑剂和指向的作用,利用直观的讲解示范,引导、启发、鼓励学生讨论争辩、演示比较,及时地进行信息反馈,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分享彼此的思维、见解、知识及交流彼此情感的场所,求得新的发现,通过归纳、概括,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效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 我在教学做到: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延伸教育活动。只有使学生积极投入教学全过程,成为受教育的主体,才能使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充分尊重学生,就是相信学生,放下老师的架子。彻底转变“我是老师,你是学生”的观念。学生只有爱上你这位老师,他们才会积极的、主动的、热情的投入到你的教学当中去。但是要学生爱上老师,教师首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放下老师的架子,真正建立起一座通往师生彼此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认识你,了解你,从而选择你,信任你。 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人说过:“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处于情绪高昂和智力亢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是很难有效地汲取知识的。”这就告诉每一位老师,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想办法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创设一个优化的课堂氛围。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消除他们心理上的疲劳,并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为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这是因为两者具有内在的联系,是相互促进的。教学实践表明,只有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如何理解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二) 学生主体地位 所谓“主体”,在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教师“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发展的过程。其中,学习主体的主动努力程度往往决定其学习的效果。广义的自主学习除了学校教育外,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个人自学在内的一切有目的、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要求教师处处教导...

怎样理解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
但是,肯定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并不意味否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学生的主体性是构成教师主导性作用的主要任务、内容,是衡量教师主导性作用的重要标志。离开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失去了它的主要内涵,失去了它的对象和归宿。那种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以此而否定学生主体性的教师中心论显然是错误的二、...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要怎么理解?
正确认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地位一、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的三个角色: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激励者。1、教师首先是一个指导者 2、 教师应该还是一个组织者 3、教师还是一个激励者 ...

如何在课堂上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一,要树立主体性学生观,确立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主体性教学思想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课堂和课外实践活动的主体,这个主体就应百分之百被体现,教师的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第二,在教学实践操作中,必须突出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展示。第三,要进行主体性教学,就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如何平衡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 学生主体地位过分突出 1、 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片面追求自主探究 2、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而忽视、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3、小组合作学习泛滥 二、 正确认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地位 三、 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教学中如何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如果教学活动中缺少了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就会变得毫无目的。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点明确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课堂上,教师就像引路人,把学生带来知识的面前,让学生与知识相识相知。具...

怎样理解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1.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里所谓“主体”,是与 “客体”相对而言的 ,就是说“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客体”,学生才是他们自己学习进步的真正主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因此,教师所展开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这一中心而展开的,为把学生培养成为...

如何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理解和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1、教师的主导性教师拥有专业知识和经验,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发挥指导和引导作用。教师负责设计教学计划、教材和评估方法,以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师应该提供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帮助学生建立...

怎么理解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如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答案】: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启发式教学是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关系的有效途径.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就教的过程说,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性质,就是说,只有有了教师的教,同时也有了学生的学,才能称其为教学过程;看问题要分清主次,不能把矛盾双方平等看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贯穿全过程,教师是搞好教学的关键,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的参与和组织下进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