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并没有四大名著那么出名,然而它依然算得上是古代章回体白话文小说的一本至宝,讽刺小说的高峰,刻画了科举名利场上复杂的人性,而故事当中的一位角色范进,因为范进中举这篇文章而广为世人所知。
在不少人看来,范进显然是科举制度的“牺牲者”,他大半生活的窝窝囊囊,而且到了12月身上还只能穿着单衣,冻得发抖,就连自己的老婆孩子也赡养不起。然而范进中举后真疯了?那你是不知道他当了多大的官,换你可能会更激动。
就让我们跟随清朝的科举制度,来看下范进的升迁经历就知道了。明清期间,科举中最低级别的是童生,然而这也是有要求的,必须通过地方县或者是州郡的“县试”和“府试”,难度比起后面的考试,算是比较简单,可以理解为如今的“小升初考试”。
成为童生之后,就可以参加各省学政(教育厅)主持的省级别考试院试,每三年一次考一次,这一次考试的难度,可谓是指数级别的增加。一般来说,一个县大约有100多名左右的考生。然而朝廷录用的人数,往往只有二三十名。
比如清朝直隶省,除去省会直隶州30名以外,其余县只有20名,录取率不到五分之一,而且每次考试的人里面,还不知道掺杂了多少有经验的“复读生”,过了院试,才算是一名合格的知识分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秀才”,很多人穷其一生,都考不到秀才,比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而范进也是到了50多岁,才通过了院试,很显然,在他岳父胡屠户的眼中,范进已经没有了前程。
秀才多少有了一些体面,他们能够担任教书先生,还可以穿着长袍方巾,看见县官也无需下跪。就连胡屠户,在范进考中后,也拿了一对猪大肠过来。
范进的运气确实好,他成为秀才之后,又去了省府,参加了更高级别的乡试,成功考上了举人,乡试设置在省城的贡院,来自全省的秀才一起参考,竞争有多么激烈呢?有学者估计,清朝268年,举人的总数大约在20万左右,而每次乡试,大约出100-200个举人。根据《乾隆实录》提到,1736年“广东乡试一万一千余巻”,说明参加乡试的人数,就达到了一万多人,录取率只有1%。
而范进就在这1%中,正式飞黄腾达,举人基本上就有资格担任地方的县令,还能帮助一家免除徭役赋税,总而言之好处多多,也就不难理解范进为什么会如此疯癫了。
而在小说当中,范进没有在此止步,他后来又北上京城,参与全国统一的会试,又考中了进士,授职部属,考选御史。成为了朝廷大臣,值得一提的是,范进是绝对有着真才实学的,因为他在数年后,就被皇帝钦点为山东学道。负责山东的科举考试录用工作。
这个职务,可以理解为山东的教育厅长,值得一提的是,从山东出去的人才,都能算作是范进的门生,再者山东作为孔孟之乡,本来又是科考大省,范进在这一职务,可以说是前途无量,因此他后半生的成就,也足以弥补前半的寒窗苦读和所受的委屈,牺牲品更无从谈起,非要提一人,孔乙己等人才算是吧!
说到历史上的隋朝,大家知道它是一个昙花一现的朝代。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短命的王朝,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巨大。一方面,隋朝开辟的京杭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另外一方面,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更是成为此后一千多年封建制度主要的选官制度。对于古代寒窗苦读的学子而言,参加科考是他们出人头地的途径。
不过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也是有弊端的。清朝的小说家吴敬梓就曾写过《范进中举》来讽刺科举制度。在大家上学的时候,也学习过《范进中举》的课文。范进是千千万万苦读的寒门学子的缩影。他的科考路一点都不顺坦,以至于后来考中来秀才都要被自己的老丈人嫌弃。
只有成为了秀才,范进才有资格参加乡试。可是参加乡试需要盘缠,范进囊中羞涩,根本拿不出钱。他就想到向自己杀猪的老丈夫胡屠夫借钱,胡屠夫破口大骂,“你中了一个秀才就想‘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像你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照照自己”。范进在胡屠夫这里吃了瘪,悻悻离去。
之后范进只能让自己的老娘和老婆饿着,凑了家中仅剩的钱去参加了乡试。到了放榜那一天,范进家热闹的很,前前后后一共有三波报喜的人。当范进知道自己高中之后,一下子就疯了。想必大家在学课文的时候,都为范进疯了感到不能理解。但是如果你知道范进之后做了多大的官,你可能就能理解了。
考中举人的范进被钦点为山东学道,这个职位是主管一个大省的教育的,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的厅长。范进中举后,人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本那些瞧不起他的人,都争着来巴结交好他。这也是作者吴敬梓要讽刺的一种现象。
范进他已经中举了,为何他还要发疯。
导致范进中举后发了疯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析。 __
范进中举后发疯是由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造成的,没有中举前,邻居及岳丈等人对他或挖苦或不理睬,中举后大家的态度全部转为巴结和奉承,所以,正是由于社会的大环境让范进对仕途极度向往。是范进自己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一时无法接受突如其来的美事,于是发疯。 (意对即可)
得知中举的范进乐到发疯,是因为哪些原因呢?
1. 范进之所以会因中举而发疯,首要原因在于科举对于读书人的重要性。在明朝成化年间,科举是读书人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而中举意味着取得了进入仕途的门票,因此范进的反应放大了当时社会对科举的狂热期望。2. 其次,中举带来的身份和地位的变化是巨大的。秀才与举人的待遇有天壤之别,中举后不仅享有免赋税...
《儒林外传》中,范进中举为什么会高兴到发狂?
而范进中举后,无疑是改变了别人眼中的自己,想到大家都将要对自己改变传统的看法,就高兴到发狂。03. 反映出世态当范进中举之后,有无数的人跑来祝贺范进,也是在借机拉近与彼此之间的关系。如此大的反差,给范进带来了成功之后的喜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反映了世态,你好的时候大家都会凑过来,你...
范进发疯的直接原因
范进之所以中举后发疯的原因:一是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直接危害.这又体现在两方面.在思想上,范进认定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够跳龙门,彻底改变穷困潦倒、饱受欺凌的人下人境况.于是,才呕心沥血、集希望于科举考试,而屡试屡败的打击使他原本脆弱的心更加脆弱;从能力上看,他由于读的是死书,丧失了许多谋生能...
为何范进中举后反而会发疯?
1. 范进为中举耗尽了家财,从意气风发的少年等到满头白发,忍受了多年的嘲讽和巨大的精神负担,因此在喜讯传来时兴奋至极。2.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范进因中举而喜极而疯的故事。虽然有人对此不以为然,但了解范进背后的艰辛后,这种看法可能会改变。3. 范进全家都投入到了读书考试中。在古代,...
范进中举分析范进发疯的原因
热衷仕途的风气,以及世态炎凉的可耻现象。5. 中举的矛盾反应:尽管中举在古代被视为喜事,但范进的疯狂反应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人心理状态的忽视。6. 现代视角的理解:如果现代人经历类似范进的历程,中举后的疯狂同样可以理解,因为它涉及到了人类对成功的极度渴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
范中进举中举为什么发疯
1、个人原因:痴情追求。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2、社会原因: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注:作者对范进这个人物虽有一定同情(主要表现在对中举前的描写).但更多的是讽刺,作者把范进作为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
仅仅是中了举人,范进为何就高兴得发疯了?
范进中举后,众乡邻马上变脸了。胡屠夫马上改口,不再骂他是穷,“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贤婿老爷今非昔比了!”就连平时从未正眼看过范进一眼的张乡绅,也急忙赶来拜会,而且大方地送了他一所房子。这样截然不同的待遇,范进焉能不喜极而疯...
范进中举分析范进发疯的原因
范进中举之后的人生发生了质的蜕变。范进在得知自己中举后几乎疯掉,可以说高兴地得意忘形,也因此范进再次成为了一个笑谈。前面屡考不中被人嘲笑,如今中举了,但再次露出丑态,又引起哄堂大笑,范进中举这件事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淋漓尽致的刻画出了人性的丑陋和世态炎凉,让人十分心寒。
范进为什么会发疯?中举后发疯说明了什么?
范进中举后发疯说明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直接危害。这又体现在两方面。在思想上,范进认定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够跳龙门,彻底改变穷困潦倒、饱受欺凌的人下人境况。于是,才呕心沥血、集希望于科举考试,而屡试屡败的打击使他原本脆弱的心更加脆弱;从能力上看,他由于读的是死书,丧失了许多谋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