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下跪磕头礼节的特点

如题所述

磕头
旧时礼节,跪在地上两手扶地,头挨地

一、旧时礼节,跪在地上两手扶地,头挨地
二、农村地区过年的一种仪式。
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青年及成年人要几人一组去邻居和亲戚家中磕头。这段时间,家中正屋挂着家谱牌位的画卷,门前摆放供人磕头的席子。客人来时,首先站在祖谱前,拱手祭拜三次,再跪下磕头三次。然后给年长并且辈分大的人磕头三次。如果有儿童参与,并且与被磕头的人有非常亲密的亲戚关系的话,就要给儿童压岁钱。
磕头大体分两波,第一波在初一起早的时候,主要去邻居家。第二波在初一以后的几天,拜访其他亲戚时进行。

相关记载
宋洪迈《夷坚支志·任道元》:“ 任 深悼前非,磕头谢罪。”
元张国宾《薛仁贵》第二折:“諕的我磕头也那礼拜。”《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 郑舍人 一见了 王部郎 ,连忙磕头下去。”
《官场现形记》第二回:“赵温便向他爷爷、爸爸磕头辞行。”
老舍《黑白李》:“讲恋爱的时候要多吻,少磕头,要死追,别死跪着。”

磕头的形式
磕头,文言称为“叩首”,白话称为“叩头”,俗话称为“磕头”,磕头的礼仪形式,按照对象和场合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规矩。
单纯磕头(单叩首),是儿童对长辈的常礼。一般情况是儿童随家长见到长辈,家长说:“过来见过XX(长辈),给XX磕头。”孩子要先说句:“给XX磕头啦。”而后双膝先后弯曲跪下、手扶地、头触地,完成磕头的动作,然后起立侧身站着。长辈在接受孩子磕头后,必须做两件事,一是应当及时说:“好,起来吧。”一是要给孩子来点“赏赐”,例如小玩意儿,糖果等,或给个零钱,“头”是不能白受的!旧时代许多人在孩子说磕头还没跪下时,及时说:“不用啦。”而阻止孩子磕头,以免拿不出礼物的尴尬。
一拜一叩,是成年人拜见长辈的常礼。一般是拜访、或长辈来访时,应当主动向前说:“我(自己名字或辈分、身份)给XX磕头了。”并可以说句祝福的话,而后,正面对长辈拱手长揖,再屈膝下跪磕头。长辈若接受了这一“头”,也必须有所表示,大多要给钱的,并说句“给你喝壶茶(或喝壶酒)吧”,或者“买双鞋穿吧”之类的话。否则(如表示谦虚或不想破费),就要在晚辈作揖后,及时说“不必磕啦”、 “免磕了吧”等话语,最好同时伸手扶住对方身体以阻止继续磕头,因为只要“头”磕下去就要掏钱的。
一拜三叩,这是隆重的礼节,大多是以下场合,初次见面的长辈,见祖宗级的长辈,拜见德望高或身份地位高者,拜师,拜年,拜寿,拜谢等场合。其仪式是先做拱手长揖,再屈膝下跪,磕完第一个头后,保持跪姿、直起上身,而后磕下第二个头,同样再磕下第三个头,最后起立。不要像“捣蒜”似的,不直起上身就把头接连触地三次,那是失礼的(幼童可以)。
除上述家常礼仪外,还有些与某种仪式相关的规矩,如祠堂中祭祀,不同庙宇中的敬神,祭天祈雨,官场中的多种繁缛礼节等,各有些独特的规矩,而且大多比较繁琐,姑且不论。下面只聊聊过去听说的三个特例磕头(不是影视戏剧编排的那样)。
一是敬神、祈福、许愿时的“三拜三叩”。其仪式是先做合掌、下拜,再屈膝下跪、磕头,如同“一拜一叩”。磕完第一个头后,起身站立、后退半步;停数秒再次合掌,向前半步、下拜、屈膝下跪、磕头,即第二个“一拜一叩”;依此再做第三个“一拜一叩”。每次“一拜一叩”之间的数秒时间可以默许一个愿望或同一愿望(小时候跟随大人们做过)。
二是所谓的“三拜九叩”,是拜见皇帝的礼仪,据说民初时,袁世凯及一些大军阀们用过。实际上是重复做三次“一拜三叩”,中间有两次起身站立而已。
三是某些神秘的会道门,拜坛时也会用“三拜九叩”,类似重复做三次“一拜三叩”,但手势可能与拱手、合掌不同,中间也不起立,且口中“念念有词”,多由司仪或敲击法器来控制节奏等等。

磕头拜师
某日举行的赵本山收徒仪式上,35个徒弟行大礼磕头拜师引发了一场争议,有网友称,“本山教主”的收徒仪式让人感到肉麻甚至恶心,也有人称其“很丑陋,很封建”。上海戏曲、曲艺界的一些圈内人士却有不同看法。
上海逸夫舞台经理钱莉莉说,在戏曲、曲艺界的传统拜师礼中,“磕头”是个标志性的仪式,有没有磕
过头往往成为有没有正式拜过某位老师的一个标志。戏曲、曲艺都是传统艺术门类,保持一点传统的礼节也没什么可以厚非的,只要不是强迫的就好。
上海著名笑星王汝刚等人认为,“拜师”是戏曲、曲艺艺术本身的特点造成的。戏曲、曲艺讲究的是“口传心授”,拜师是一件双赢的事,比如戏曲流派,都是依靠流派的传人来传承的,因为没有传人而导致流派失传的事时有发生。而对学生来讲,拜名师既可以在艺术上有所长进,也更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可。一些演员在跟老师学艺多年后依然要补上拜师仪式,这里面有“功利性”,但更多的是出于对老师的尊重、出于一种希望让老师的艺术有“传人”的想法。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2-02
磕头
旧时礼节,跪在地上两手扶地,头挨地

一、旧时礼节,跪在地上两手扶地,头挨地
二、农村地区过年的一种仪式。
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青年及成年人要几人一组去邻居和亲戚家中磕头。这段时间,家中正屋挂着家谱牌位的画卷,门前摆放供人磕头的席子。客人来时,首先站在祖谱前,拱手祭拜三次,再跪下磕头三次。然后给年长并且辈分大的人磕头三次。如果有儿童参与,并且与被磕头的人有非常亲密的亲戚关系的话,就要给儿童压岁钱。
磕头大体分两波,第一波在初一起早的时候,主要去邻居家。第二波在初一以后的几天,拜访其他亲戚时进行。

相关记载
宋洪迈《夷坚支志·任道元》:“ 任 深悼前非,磕头谢罪。”
元张国宾《薛仁贵》第二折:“諕的我磕头也那礼拜。”《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 郑舍人 一见了 王部郎 ,连忙磕头下去。”
《官场现形记》第二回:“赵温便向他爷爷、爸爸磕头辞行。”
老舍《黑白李》:“讲恋爱的时候要多吻,少磕头,要死追,别死跪着。”

磕头的形式
磕头,文言称为“叩首”,白话称为“叩头”,俗话称为“磕头”,磕头的礼仪形式,按照对象和场合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规矩。
单纯磕头(单叩首),是儿童对长辈的常礼。一般情况是儿童随家长见到长辈,家长说:“过来见过XX(长辈),给XX磕头。”孩子要先说句:“给XX磕头啦。”而后双膝先后弯曲跪下、手扶地、头触地,完成磕头的动作,然后起立侧身站着。长辈在接受孩子磕头后,必须做两件事,一是应当及时说:“好,起来吧。”一是要给孩子来点“赏赐”,例如小玩意儿,糖果等,或给个零钱,“头”是不能白受的!旧时代许多人在孩子说磕头还没跪下时,及时说:“不用啦。”而阻止孩子磕头,以免拿不出礼物的尴尬。
一拜一叩,是成年人拜见长辈的常礼。一般是拜访、或长辈来访时,应当主动向前说:“我(自己名字或辈分、身份)给XX磕头了。”并可以说句祝福的话,而后,正面对长辈拱手长揖,再屈膝下跪磕头。长辈若接受了这一“头”,也必须有所表示,大多要给钱的,并说句“给你喝壶茶(或喝壶酒)吧”,或者“买双鞋穿吧”之类的话。否则(如表示谦虚或不想破费),就要在晚辈作揖后,及时说“不必磕啦”、 “免磕了吧”等话语,最好同时伸手扶住对方身体以阻止继续磕头,因为只要“头”磕下去就要掏钱的。
一拜三叩,这是隆重的礼节,大多是以下场合,初次见面的长辈,见祖宗级的长辈,拜见德望高或身份地位高者,拜师,拜年,拜寿,拜谢等场合。其仪式是先做拱手长揖,再屈膝下跪,磕完第一个头后,保持跪姿、直起上身,而后磕下第二个头,同样再磕下第三个头,最后起立。不要像“捣蒜”似的,不直起上身就把头接连触地三次,那是失礼的(幼童可以)。
除上述家常礼仪外,还有些与某种仪式相关的规矩,如祠堂中祭祀,不同庙宇中的敬神,祭天祈雨,官场中的多种繁缛礼节等,各有些独特的规矩,而且大多比较繁琐,姑且不论。下面只聊聊过去听说的三个特例磕头(不是影视戏剧编排的那样)。
一是敬神、祈福、许愿时的“三拜三叩”。其仪式是先做合掌、下拜,再屈膝下跪、磕头,如同“一拜一叩”。磕完第一个头后,起身站立、后退半步;停数秒再次合掌,向前半步、下拜、屈膝下跪、磕头,即第二个“一拜一叩”;依此再做第三个“一拜一叩”。每次“一拜一叩”之间的数秒时间可以默许一个愿望或同一愿望(小时候跟随大人们做过)。
二是所谓的“三拜九叩”,是拜见皇帝的礼仪,据说民初时,袁世凯及一些大军阀们用过。实际上是重复做三次“一拜三叩”,中间有两次起身站立而已。
三是某些神秘的会道门,拜坛时也会用“三拜九叩”,类似重复做三次“一拜三叩”,但手势可能与拱手、合掌不同,中间也不起立,且口中“念念有词”,多由司仪或敲击法器来控制节奏等等。

磕头拜师
某日举行的赵本山收徒仪式上,35个徒弟行大礼磕头拜师引发了一场争议,有网友称,“本山教主”的收徒仪式让人感到肉麻甚至恶心,也有人称其“很丑陋,很封建”。上海戏曲、曲艺界的一些圈内人士却有不同看法。
上海逸夫舞台经理钱莉莉说,在戏曲、曲艺界的传统拜师礼中,“磕头”是个标志性的仪式,有没有磕
过头往往成为有没有正式拜过某位老师的一个标志。戏曲、曲艺都是传统艺术门类,保持一点传统的礼节也没什么可以厚非的,只要不是强迫的就好。
上海著名笑星王汝刚等人认为,“拜师”是戏曲、曲艺艺术本身的特点造成的。戏曲、曲艺讲究的是“口传心授”,拜师是一件双赢的事,比如戏曲流派,都是依靠流派的传人来传承的,因为没有传人而导致流派失传的事时有发生。而对学生来讲,拜名师既可以在艺术上有所长进,也更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可。一些演员在跟老师学艺多年后依然要补上拜师仪式,这里面有“功利性”,但更多的是出于对老师的尊重、出于一种希望让老师的艺术有“传人”的想法。

参考网址:http://baike.haosou.com/doc/5935715.html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中国古代下跪磕头礼节的特点
1. 隆重的仪式性:下跪磕头礼节在古代社会是一种非常隆重的见面礼节,通常用于表达对长辈、皇帝、神祇等的尊敬。这一礼节具有高度的仪式性,要求施礼者必须诚心诚意,动作规范。2. 等级的体现:在古代社会,下跪磕头礼节也是等级制度的一种体现。不同身份的人行礼的对象、场合和方式都有所不同,从而体现...

中国古代下跪磕头礼节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下跪磕头礼节是一种独特的社交表达,它包含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和严格的规则。这种礼节通常在农村地区春节期间进行,如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年轻人和成年人会结伴去邻居家或亲戚家进行磕头仪式。仪式中,参与者需在祖谱牌位前行礼,包括拱手祭拜和跪地磕头,根据关系亲疏,可能还会给儿童压岁钱。磕头分...

古代下跪磕头有什么讲究呢?
1. 儒家传统中,对于丈夫的去世,妻子会进行祭拜并下跪磕头,这是表达哀思和尊重的一种方式。2. 在儒家文化中,对于逝去的父母、祖父母、兄长、丈夫以及嫡长子,都有下跪磕头的传统习俗。这种习俗基于辈分和亲属关系的亲疏来决定丧服的等级。3. 儒家认为,对于活着的人,礼节上应根据辈分、君臣关系、客主...

磕头和跪拜有什么区别
这一礼节在历史的长河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具体动作上,跪拜要求行礼者双膝下跪,腰部弯曲,有时头部会触地,以示对对方的极高敬意。在一些特定场合或文化中,跪拜的动作可能还伴随着其他手势或仪式,如双手合十、掌心向上或举至额头等,这些动作进一步增强了其庄重性和神圣感。

古代的跪拜礼仪:从致敬之意到尊卑色彩,古人的礼仪有多繁琐?
还有就是尊卑观念太为严重,以至于让外国使者的人都要行跪拜的大礼来参拜皇帝。还有人们所熟知的三跪九叩,其实是在清朝才出现的礼仪。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三跪九叩,在建立了后进政权以后,这种仪式就出现在了拜天上,也就是努尔哈赤带领着其他的贝勒一起行礼。清朝入主中原以后,三跪九叩便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

古代跪拜礼中单膝下跪和双膝下跪有什么区别??
跪拜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表达忠诚和尊敬的重要方式。旧时习俗中,人们在面对德高望重或权力较大的人时,会通过跪拜来表示崇敬。此外,在中国许多地区,春节期间晚辈向家族长辈跪拜的习俗仍然存在,长辈通常会在晚辈跪拜后给予压岁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磕头被视为表达崇敬的最高形式,而被迫跪拜则常被视...

礼仪中叩首和拜的区别是什么?
1. 叩首是一种庄重的礼仪,要求伏身跪下,以示敬意。2. 拜礼则较为灵活,可以不下跪,但也可以选择跪下进行。拜礼通常表现为双手作揖,或者行下拜之礼。3. 跪拜在中国古代是主要的礼节之一,也被称为叩头或磕头。这是下辈或社会地位较低的人向长辈或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施行的礼仪。这种礼仪在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下跪磕头礼节的特点
一、旧时礼节,跪在地上两手扶地,头挨地 二、农村地区过年的一种仪式。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青年及成年人要几人一组去邻居和亲戚家中磕头。这段时间,家中正屋挂着家谱牌位的画卷,门前摆放供人磕头的席子。客人来时,首先站在祖谱前,拱手祭拜三次,再跪下磕头三次。然后给年长并且辈分大的人...

中国古代的见面礼仪跪拜,有什么讲究?
敬礼:表示尊敬的古老礼节。在古代,敬拜只是弯腰,双手合十放在胸前,头前倾,额头像弓一样抚摸双手。比如在孔雀东南飞的时候,“上殿拜母,母怒”,这里的“拜母”就是焦仲卿对母亲的礼节。后来,它还把跪、手着地或磕头和地面称为“崇拜”。比如在“鸿门宴”上,这里的“礼拜”应该是这种下跪仪式...

领红包要磕头吗,有什么礼仪吗?
1. 长辈给晚辈发红包后,晚辈通常会磕头以示感谢。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也是我国优良的礼节,尤其在北方部分地区,这一习俗已沿袭千年。2. 磕头这一礼节源于古代,当时称为“叩首”,白话中则称之为“叩头”。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场合,磕头有不同的规定。例如,儿童见到长辈时,家长可能会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