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师兄,佛弟子如何面对他人极其恶毒的毁谤、攻击、讥笑,实在太恶劣了.........

如题所述

凡夫一般以行为判断心地,菩萨则不然。

真正的无为——儒释道圣人的境界是相同的
《金刚经》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时,一个年逾百岁、鹤发童颜的老翁到府衙找他。老翁对老子略略施了个礼说:“听说先生博学多才,老朽愿向您讨教个明白。”接着,老翁得意地说:“我今年已经106岁了。说实在话,我从年少时直到现在,一直是游手好闲地轻松度日。与我同龄的人都纷纷作古,他们开垦百亩沃田却没有一席之地,修了万里长城而未享辚辚华盖,建了四舍屋宇却落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坟。而我呢,虽一生不稼不穑,却还吃着五谷;虽没置过片砖只瓦,却仍然居住在避风挡雨的房舍中。先生,是不是我现在可以嘲笑他们忙忙碌碌劳作一生,只是给自己换来一个早逝呢?”依先生看,我这个活着的人是否比他们要享福呢?"老子听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说:“请找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来。”老子将砖头和石头放在老翁面前说:“如果只能择其一,仙翁您是要砖头还是愿取石头?”老翁得意地将砖头取来放在自己的面前说:“我当然择取砖头。”老子抚须笑着问老翁:“为什么呢”?老翁指着石头说:“这石头没楞没角,取它何用?而砖头却用得着呢。”老子又招呼围观的众人问:“大家要石头还是要砖头?”众人都纷纷说要砖而不取石。老子又回过头来问老翁:“是石头寿命长呢,还是砖头寿命长?”老翁说:“当然是石头了。”老子释然而笑说:“石头寿命长人们却不择它,砖头寿命短,人们却择它,不过是有用和没用罢了。天地万物莫不如此。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啊。”老翁顿然大惭。

(关于道家的真实面目,请参考《曾国藩大彻大悟》一文:......这些日子,在实实在在的民事军旅中亲身体验了许多次成功与失败的帮办团练大臣,通过细细地品味、慢慢地咀嚼,终于探得了这部道家经典的奥秘。这部貌似出世的书,其实全是谈的入世的道理。只不过孔孟是直接的,老子则主张以迂回的方式去达到目的;申韩崇尚以强制强,老子则认为“柔胜刚,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河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这句话说得多么深刻!老子真是个把天下竞争之术揣摩得最为深透的大智者。
  曾国藩想起在长沙与绿营的龃龉斗法,与湖南官场的凿枘不合,想起在南昌与陈启迈、恽光宸的争强斗胜,这一切都是采取儒家直接、法家强权的方式。结果呢?表面上胜利了,实则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又如参清德、参陈启迈,越俎代庖、包揽干预种种情事,办理之时,固然痛快干脆,却没有想到锋芒毕露、刚烈太甚,伤害了清德、陈启迈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无形中给自己设置了许多障碍。这些隐患与障碍,如果不是自己亲身体验过,在书斋里,在六部签押房里是无论如何也设想不到的,它们对事业的损害,大大地超过了一时的风光和快意!既然直接的、以强对强的手法有时不能行得通,而迂回的、间接的、柔弱的方式也可以达到目的,战胜强者,且不至于留下隐患,为什么不采用呢?少年时代记住的诸如“大方无隅”“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的话,过去一直似懂非懂,现在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些年来与官场内部以及与绿营的争斗,其实都是一种有隅之方,有声之音,有形之象,似巧实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不是这样的,它要做到全无形迹之嫌,全无斧凿之工。......说也奇怪,经历过暴风骤雨冲刷的现在,曾国藩再来读《庄子》,对这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巨著,有了很多共鸣之处。甚至,他还悟出了庄子和孔子并不是截然相对立的,入世出世,可以而且应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如此,才能既做出壮烈奋进的事业,又可保持宁静谦退的心境.......)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五代十国乱世时有个冯道,因曾历四朝,相六帝,被后人称为官场“不倒翁”,破中国历史以来官场记录。南师怀谨评冯道:他有三不欺: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为素。贱如是,贵如是,长如是,老如是…… 特别声明这个人,是不能随便效法的。现在只是就学理上,作客观的研究而已。(佛家说到大菩萨境界时,才能随类化身,随缘不变) 
宋朝欧阳修说读书人的气节都被他丧尽,有奶便是娘!如果说太平时代,能够在政治风浪中屹立不摇,倒还不足为奇。但在那么一个大变乱的八十余年中,他能始终不倒,确实不简单。第一点,此人至少做到不贪污,使人家无法攻击他;而且其他的品格行为方面,也是炉火纯青,以致无懈可击。自称“长乐老人”,历史上只有两个人敢这么吹牛,其中一个是当皇帝的——清朝的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
凡是被人攻击的,归纳起来,不外财、色两类,冯道这个人大概这两种毛病都没有。他本身非常正,冰清玉洁,没有嗜好,真的是学佛的。乃至他的儿子买了一条活鱼,他一看到,把儿子叫过来,就把活鱼放生了。在乱世中间拨乱反正要做到这样一个人,太难太难。
在五代这八十年大乱中,他对于保存文化、保留国家的元气,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为了顾全大局,背上千秋不忠的罪名。由他的著作上看起来,他当时的观念是:向谁去尽忠?这些家伙都是外国人,打到中国来,各个当会儿皇帝,要向他们去尽忠?那才不干哩!我是中国人啊!所以他说“狼虎丛中也立身”,他并没有把五代时的那些皇帝当皇帝,他对那些皇帝们视如虎狼。再看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清廉、严肃、淳厚,度量当然也很宽宏,能够包涵仇人,能够感化了仇人。老实说,后世的人要学冯道也学不到,因为没有他的学养,也没有他的气节。且看他能包容敌人、感化敌人,可见他几乎没有发过脾气。
后来苏东坡同王安石都赞叹他,苏东坡讲冯道:“菩萨,再来人也。”王安石讲冯道,“佛位中人”。说他是活佛。从历史上找出一个人物,就是冯道,那真是得了庄子的秘诀。

孟子云:夫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孔子之道,“一以贯之” ,真是非圣莫证!菩萨的化身,有时甚至是妓女、畜生。大家要从中学会,绝对不去诽谤诋毁侮辱任何人,包括妓女、小人、恶人—— 因为很可能他就是菩萨,是用智慧善巧的方式度化众生,我搞不透彻的。

真正的无为是“为而无为,无为而为”。金刚经上说“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才是真正的无为啊!表面上热忱的做,心里若无其事。无为不是消极避世,不做事情;也不仅仅只是遵循自然规律,应时而动。孔子,圣人也,“只其不可为而为之”,表面看好像是“有为”嘛。这真是曲解圣人本意,金刚经上也提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圣人虽入圣程度不一,却都是物我两忘,宠辱不惊,也即金刚经上所言“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在我看来,耶稣也是菩萨,说法教化虽与我们不同,但也是随缘示教,见机说法(随西方人的根机因缘:那个时候西方就那个层次的环境和文明程度,没法接受更高深的道理),就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最后主动舍生取义,为众生赎罪。 看来,耶稣基督也是破除了“二元对立”的圣者,因他知道众生一体,否则怎肯舍掉自己身躯;倘若众生不是一体,众生又怎么会因耶稣赎罪而得益呢?所以,判断真正的圣者无为,根本的标准是“心地”!

所以古人说:“日久见人心。”又道:“盖棺论始定。”不可以一时之誉,断其为君了;不可以一时之谤,断其为小人。盖棺论定也不准确,还是得看“心地”。最近热播电视剧《青芒》,张海峰知道伙房的一伙共产党要武装越狱,竟然举报。因为他知道,武装越狱根本是自取灭亡,不如把他们举报了,挨些打还能保住命,待时机成熟,就可带他们出去。这个“心地”能从表面看出来吗?如果张提前死了或转走,他的良苦用心除了天知道,谁还明白?
但是,根据“心地”这个标准判断纷繁复杂之世相,何其难也!圣人境界,乃己亲证;虽少留文字于世,但却简约无比,盖因大道精微奥深,离言绝相。非言语可述,所谓“道可道,非常道;所谓“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后学者所执着者,莫非文字;离心求法,遂妄意揣测。难怪孔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两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夫子一生他所学的、他所修的、所教的、所传的,不是自己的东西,自己一生没有创造、没有发明,全是古圣先贤留下来的,他不过是用文字把它记载,流传给后世。《论语》里面许多的话,我们相信都是千万年前古圣先贤传下来的。释迦牟尼佛也不例外,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清凉大师告诉我们,都是古佛所说的,他说世尊曾经讲过,世尊说,他从来没有将古佛所说的经上加一个字,比孔子的态度还要严谨。东西方的圣人给我们做榜样。也就是说,人人佛性本有(换句王阳明的话就是,吾心即是宇宙 宇宙即是吾心。大道就在心中),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以前如是,现在也这样。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28
佛门中两位高僧,寒山和拾得两个人的对话。

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人一旦发怒就会迷失就会失去理智做出许多不堪设想的事情。
千万不要他说什么,你就认为自己是什么,这是自己去找罪受。
比如人骂我是猪是狗,没必要去计较嘛,事实摆着,但是许多人不行,非要自己去对上,你才是猪是狗,骂了半天人还是人,哎 弄不好,闹出人命啦,人还是人还是没变嘛,道理是这样,首先明白,要做到的话要自己慢慢的改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7-14
感谢他,他正在消除你的业相,考验你的耐心和慈悲。

他的内里也有佛性。当他诽谤你的时候,他正在想念你。当他攻击你的时候,他正在想念你,当他讥笑你的时候,他正在想念你。

既然简单的诽谤,攻击,讥笑,就让你的自我如此受伤,就说明你的修行还没有到家,请继续努力吧。
要努力做到,象在佛陀面前那样,毫不犹豫的思考。象在佛陀面前那样,豪不犹豫地做事情,象在佛陀面前那样毫不犹豫的行动

引用阿瓦塔美赫巴巴曾经说过的一个高僧的故事,希望你得到启发。

这个故事发生在日本,时间是遥远的过去。
那时,有一个美丽的女子,一不小心怀上了她男友的孩子。于是,在孩子生下后,做父母的要这小女子供出婴儿的生父到底是谁。女子为了保护男友,竟然栽赃,说这婴儿的生父就是附近寺庙里的一位高僧。
女子的父母大为吃惊,盛怒之下带着怀抱幼婴的女儿去找高僧算账。来到寺庙后,小女子父母当面痛斥高僧猪狗不如,竟然干出如此伤天害理的事来,并叫他们的女儿将幼婴塞给了高僧。高僧见状,不愠不怒,一声不吭,始终平和,只有在接过婴儿的时候,才淡淡地说了一句:“是这样吗?”
高僧的大德远近闻名,当四方的百姓听说了他的“丑行”,一个个都愤怒异常。有些人甚至还去当面斥责羞辱高僧,每当遇到这种情况,高僧平和依旧,只淡淡地说一句:“是这样吗?”
几年后,那位小女子羞愧不安的情绪日益强烈,终于有一天她忍不住将事情的真相向父母和盘托出,于是父母也陷入了强烈的羞愧和不安。他们赶紧带着女儿去向高僧谢罪。
听了这三个人痛哭流涕地道歉,高僧平和如故。他将已在庙里长大的孩子交给了小女子,并对前来谢罪的三人淡淡地说了一句:“是这样吗?”
第3个回答  2012-07-10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
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郝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
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世人爱荣华,我却不待见,名利总成空,我心无足厌,堆金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子贡他能言,周公有神算,孔明大智谋,樊哙救主难,韩信功劳大,临死只一剑,古今多少人,那个活几千。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鬓白,年年容颜变,日月穿梭织,光阴如射剑,
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三寸气断了,拿只那个办。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着也不言,问着如哑汉,打着也不理,推着浑身转,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儿女哭啼啼,再也不得见,
好个争名利,须把荒郊伴。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谈,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断,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长生理,日月为邻伴。
第4个回答  2012-07-17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当被毁谤、攻击、讥笑时,其时已经成为过去了。既然过去了,为什么要要抓住不放啊,就像用去摘花,确抓在 仙人掌上,是马上放开手,还是抓住不放?再比如:吃饭吃到一颗老鼠屎,应该吐掉漱口后继续吃饭。总不能 把老鼠屎收藏起来,没事再拿到嘴里感受一下吧。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世事如行云流水,任其自来自去。缘来则聚,缘去则散,心自不动了了分明。一切皆有前因,才有今之果报,皆是自做自受。理解容易,行来难。解脱之路上倒下多少有志之士,所以必要有大毅力与恒心。烦恼即菩提,若没有智慧与慈悲的,烦恼还是烦恼,转不成菩提。
我本人也总是屡屡犯错,因楼主的帖子而有了些感触,看来“度人就是度已”这句话说的真对。

南无观世音菩萨

请教师兄,佛弟子如何面对他人极其恶毒的毁谤、攻击、讥笑,实在太恶劣了...
当他诽谤你的时候,他正在想念你。当他攻击你的时候,他正在想念你,当他讥笑你的时候,他正在想念你。 既然简单的诽谤,攻击,讥笑,就让你的自我如此受伤,就说明你的修行还没有到家,请继续努力吧。要努力做到,象在佛陀面前那样,毫不犹豫的思考。象在佛陀面前那样,豪不犹豫地做事情,象在佛陀面前那样毫不犹豫的行动 ...

...书相信有人看过也有人没看过,甚至当做迷信了事,什么邪书,实在...
其实佛不是担心魔来破坏正法,而是悲悯魔子魔孙因破坏佛法毁谤正法之后受无量无边之地狱果报。佛灭度之前也开示弟子们,后世佛弟子必需以戒为师、依法不依人,最重要是看他说的法于佛经典是否符合相应。《楞严经》云:“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正法时期,有佛在都有魔来干扰,更何况现在是末法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