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四长的名词解释
史学“四长”,即“史有四长:才、学、识、德,世罕兼之。史才,不仅指天才和才气,主要是指文才、文采,即古人所谓的“辞章之学”。史学,是指学识,当然指的是专业知识。史识,就是识见、义理,换句话说,就是用唯物史观与历史辩证法,来分析大量的可靠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结论。史德,当然指的...
史家四长名词解释?
"史家四长"是指要想成为一个史家必须具备的四种资格:史德、史才、史学、史识。史德:对过去毫不偏私,善恶褒贬,务求公正。这是对历史学家人品、道德、修养的要求,就是“著书者之心术也”。史才:是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对史料的组织富有逻辑性和生动性,文字简洁、条理清楚1。这是讲作史的技术...
怎样利用史学概论知识写一个历史事件
6.史家四长:指的是要想做为一个史家必须具备的四种资格:即:史德、史识、史识。史德是对过去毫不偏私,善恶褒贬,务求公正。史学:是指要具备史学知识。史识是讲历史学家的观察力。史才是讲作史的技术。7.“五德始终”历史循环论:一种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周而复始地经历同样阶段的理论。如中国...
名词解释“才、学、德、识”
1、“才、学、识”是唐代刘知几在其著作《史通》中提出的著名理论,被称为“史学三长”。这一理论主要针对历史学家的综合素质而言。2、刘知几所提到的“才”,是指历史学家在撰写历史著作时的表达能力,即文笔;“学”则是指历史学家应当具备的知识储备,例如对著名历史人物和事件等的熟知。而“...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均为纪传体,体例精简,偏重“春秋笔法”,在史学上具有重要学术地位。刘知几:唐代史学家,字子玄,主张“实录”精神,不虚美、不隐恶,提出史家应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以史识最重要。《史通》:刘知几的史学评论专著,强调史家须兼具三...
“史家三才”名词解释
说“史家三才”这句话的人当时没有解释“史才、史学、史识”是什么意思吗?可能是他当时随便说的,由于知名度高,所以即使是随便说的,也让人们视为真理广为流传。历史,是指已经发生过的从前的事。后人知道历史,一个是看书,一个是听说。说历史的人有两种:一,他也是看书知道的。二,是一辈传一...
中国史学史 名词解释
1、史官史官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史学现象,殷朝以来就有了史官,周时史官分工已经很明确,唐朝开始有了史馆制度。史官制度对中国的史学发展有很大关系。史官制度使历史记载一代一代地接续下来,使历朝史料得以保留下来,但史官掌管的范围只限于官府的材料,且史官未见得就有史才、史学,所以质量未见得就高...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1. 史学史:研究历史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及其主要派别和代表人物的学科。2. 史家:从事历史研究并著述历史的人。3. 史料:史学研究的基本素材,包括传统文献、地方志、碑刻、考古文物等。4. 史学方法:指研究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5. 正史:中国古代皇帝或朝廷官员编纂的...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1)
北宋司马光的杰作《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长达1362年的历史事件被精心编纂,强调经世致用的史学理念,影响深远,成为了历朝历代帝王的必读之书。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如《史记》,司马迁的笔下,历史人物栩栩如生,他们的事迹构成了中国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刘知几提出的“史才三长论”,史才...
唐修八史的名词解释
隋书》,即《隋书》十志。 18、《史通》:史评类史书。唐刘知几撰。成书于710年,共二十卷,分内、外篇各十卷。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