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做到与学生有效沟通

如题所述

直接搜索 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做到与学生有效沟通 就会找到相关文章参考,祝你成功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形式。课堂教学活动也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特定沟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应该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  来自案例的启示
  这是两节同一内容的语文课,内容是鲁迅的《祝福》。教师A采用一般的讲读方法,促使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但从课堂中学生的情感感染上看,显得很平淡。教师B则先从师生的谈话开始,谈话的内容是从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经验开始的。谈话过程大致如下:
  教师:“大家知道老师姓什么、名叫什么吗?”
  学生很快齐声说:“老师姓黄,名为国强。”
  “你爸爸希望你长大为国家富强出力吧。”一位学生在座位上随意地说。
  教师:“对。老师有姓有名,你们每个同学也都有姓有名。那么,昨天老师让你们预习的《祝福》这一课,讲述了祥林嫂的悲惨人生,你们有没有找到祥林嫂姓什么,名叫什么呀?”
  学生:“没有,人家就叫她祥林嫂。”
  学生:“她嫁到丈夫家,她丈夫名叫祥林,所以大家就叫她祥林嫂。”
  教师:“对呀!封建社会下的女性,一嫁到丈夫家,连自己的姓和名都没有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祥林嫂第二次改嫁给山上的贺老六,那么应该叫贺六嫂呀。大家从课文里找一找,有人叫她贺六嫂吗?”
  学生:“没有,课文中是这样写的,‘鲁镇上的人仍然叫她祥林嫂’。”
  教师:“那是为什么?”
  学生:“我想,大家已经叫习惯了。”
  学生:“我想鲁镇上的人不赞同她改嫁。”
  教师:“我们从鲁镇上的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可以看出,当地的人是不赞同她改嫁的。在封建社会里,男人可以有几个老婆,但大多数女人当丈夫死后只能守寡。可见在封建社会之下的男女是处于不平等地位的。”
  教师B拿一个人的姓和名作为课文的切入点,促使学生更具体地理解了鲁迅笔下祥林嫂的命运,进而更好地促使学生的情感接近了作者的情感。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之一就是要看课堂中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最后能否使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看来,师生如何有效地沟通,是有效课堂教学很重要的基础。
  课堂教学能否有效沟通的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如何才能有效地沟通呢?
  思考一:从沟通过程的要素来思考沟通的有效性。整个沟通过程由七个要素组成,即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人、反馈、障碍和背景。信息源是具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他们始发沟通过程,决定以谁为沟通对象,并决定沟通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源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可以对个体,也可以对群体。作为信息发出者非常重要的是要考虑自己发出的信息如何使信息接受者接受,这也就是教师在上课前为什么不仅要认真地备教材,更要备学生的原因之一。
  沟通过程的第二个要素是信息。从沟通意向的角度来说,信息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别人的观念和情感。在课堂上,教师传达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达到的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语词是传达中很重要的符号系统,语词可以是声音信号,也可以是形象(文字)符号和人们的体态语言。语词沟通过程是以共同的语言经验为基础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备学生的经验,教材中的抽象概念要尽可能从学生原有的经验切入,这样才能保证沟通的畅通。这也要求教师一定要读懂学生这本书,读懂市场经济下学生们的所思、所想和学生们的实际需要。
  沟通过程的第三个要素是通道。通道指的是沟通信息所传达的方式。我们的五种感觉器官都可以接收信息。一般来说,大量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听觉途径获得的,但如果能从多种渠道获得,则更好,尤其是对年幼的学生。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沟通的方式不局限于面对面的沟通,还有以各种不同媒体为中介的沟通。但对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形式影响力还是最大的,因为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可以发生情绪的相互感染。如语文老师的备课一定要备对课文的情感,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产生作者、教师和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沟通过程的第四个要素是指接受信息的人。信息接受者要通过一系列注意、知觉、记忆、储存等心理过程。一系列心理过程中教与学的有效策略的使用非常重要。
  沟通过程的第五个要素是反馈。反馈是使沟通成为一个交互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反馈要有一定的清晰度。
  沟通过程的第六个要素是障碍。例如,有些课堂上教师的预先设计不能很好地在课堂上实施,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不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沟通中足够的共同经验是沟通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沟通过程的最后一个要素则是沟通过程中的背景,即沟通发生的情境。
  思考二:从沟通的特点来思考沟通的有效性。沟通可以通过语词,也可以通过非语词(如姿势、动作、表情等)。沟通可以分为口语沟通和书面沟通,还可以分为有意沟通和无意沟通、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个人内沟通和人际沟通、群体沟通和大众沟通(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介实现的信息交流)。不论哪一类沟通,沟通均有以下几方面的共同点:
  沟通发生的自然性,即它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人际的沟通除了语词沟通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非语词的途径来实现的。例如,你的表情、姿态以及不同于平时的变化已经向别人透露了你的状态。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十分重视自己的身体语言,另一方面更应该非常仔细地观察并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细微的变化,以便及时解决问题。
  沟通信息必须内容与关系相统一。沟通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在特定场合下的角色关系。例如,同一沟通目的,如果沟通者之间的不同,就应用不同的语词或体态语词来表达。也就是说,你处在什么角色,就应选择相应的沟通方式,以便沟通顺畅。
  沟通的过程性。从沟通对个人的影响角度来说,沟通是一个循环往复、没有结尾的动态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每一个沟通行为,都会成为人的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因为沟通所获得的信息总要对人产生各种性质不同的影响。
  沟通的整体性。每个人沟通中的语词或体态语词的表达,都是在每个人的个性背景下作出的,是整个人格的反映。例如,教师参加一些研究课,认为课堂中的这位老师语词或体态语词(如握手、拍拍学生的肩等)特别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和感。但如果回到自己的班上简单地模仿该教师的沟通行为,效果并不好。原因就在于沟通中的任何一个行为均是本人在人格上的体现,而不是简单的外表模仿。所以学习一位优秀教师,首先要学习优秀教师人格上的魅力。
  思考三:从沟通的背景来思考沟通的有效性。沟通总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发生的,任何形式的沟通都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沟通背景,一般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
  心理背景。心理背景一方面是指沟通者的一般心境状态,另一方面是指沟通者双方相互接纳的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位热爱教师工作、爱每一个学生、爱所教学科的教师,往往教学效果也比较好,因为他和学生在课堂上沟通时彼此的心理距离比较近。加之,教师爱的情感也会迁移给学生。
  物理背景。物理背景是指沟通发生的场所,以及沟通者双方的物理距离。如目前小班化教学改变学生的座位形式,改变的目的就是防止由于座位固定可能使某些学生处境不利。师生之间的物理距离近了,学生会有一种安全感。
  社会背景。社会背景一方面指沟通者之间的社会角色关系,另一方面是指沟通场合下其他人的影响。所以,对沟通者非常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不同场合下自己的角色,并能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文化背景。文化背景是沟通者自小长期文化经验的积累。这往往已经成了一种沟通的行为习惯。
  思考四:从非语言(体态语言)在课堂师生沟通中的作用来思考沟通的有效性。有关研究表明,55%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来实现的。身体语言指非语词性的身体信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身体姿势与外表、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等。身体语言在人际沟通中有着口头语言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目光与表情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均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师生之间的目光接触。人们常说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会说话”是很有道理的。有一位平时不被老师关注的中等生,在她的周记上写着:“老师,哪怕您对我的一个微笑,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和幸福。”正是无声胜有声,无声的语言更美呀!
  对课堂有效沟通的几点建议
  教师要十分重视班级的文化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是课堂教学中人际沟通的积极背景。班级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班级文化的创建,要注重从身边的小事入手,不以善小而不为。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润物细无声,因而也是最美的教育。
  教师要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自然地、和谐地结合起来,以促使课堂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达到较佳状态。要关注沟通者之间的心理背景,尤其是沟通者之间心理交往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吸引。科学地应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心理效应,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定势效应、投射效应等。
  教师要十分重视自身健全人格的建构,十分重视自我教育,因为沟通者之间沟通的行为表现是一个人内在世界的一种外部展示。

 教师要十分重视班级的文化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是课堂教学中人际沟通的积极背景。班级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班级文化的创建,要注重从身边的小事入手,不以善小而不为。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润物细无声,因而也是最美的教育。

  教师要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自然地、和谐地结合起来,以促使课堂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达到较佳状态。要关注沟通者之间的心理背景,尤其是沟通者之间心理交往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吸引。科学地应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心理效应,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定势效应、投射效应等。

  教师要十分重视自身健全人格的建构,十分重视自我教育,因为沟通者之间沟通的行为表现是一个人内在世界的一种外部展示。

老师的脸色影响了谁

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厚的学养,还要注意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的温柔眼神、亲切动作之中隐藏的关爱,可能令学生一生感动、欣慰。相反,教师的冷言冷语中透露的支配、冷漠与贬低的态度也可能对学生产生“心理的虐待”。

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师道尊严”的观念,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的行为。教育是爱的事业,现代的教师,要从关爱与尊重出发,平等、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雨果曾说:“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在与学生交往中,我乐意以微笑面对学生。因为微笑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感染力,能赢得满堂春风,又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真正善良、有智慧的老师不仅关注学生,而且懂得让学生摸得着这种关注。?

不同的老师在讲台上有相异的面孔。有的老师喜欢微笑,上这类老师的课,我通常精神饱满,且有回答问题、表现自己的迫切愿望,就算有时候困意浓重也不好意思趴下睡觉。有的老师喜欢板着一张铁青色的脸,不苟言笑,如一片浓重的乌云,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也许在这样的课上,学生都不敢做小动作或打瞌睡,但总是被压迫或恐吓到,心里十分疲惫困乏。?

课堂是一个舞台,教师是个演员。不同的是教师还要用眼神与学生交流。所以,教师在上课前起码要作两种准备:一种是知识准备,一种是情感准备。一个没有激情的老师,无论其他方面多么优秀,学生也必然是被动地、毫无兴趣地学习,这不是我们理想的课堂。?

受学生喜爱、容易被学生接受的老师,都是用自身的一言一行感染打动学生的。好的老师有的和风细雨,有的雷厉风行,但都能在课堂讲解中融入幽默,在不经意的注视中给予自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给予激发,在批评中给予鼓励。?

老师的面孔是阴霾还是阳光,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上课之前心情不好了,遇到伤心事了等等。此时给学生的面孔可能不再那么阳光,讲课的声音不再那么温柔。其实,我们都知道,不能把这种心情带入教室,学生需要的是老师满脸的阳光和快乐的课堂,可我总是做不到,众多的压力让我的脾气暴躁了。今天又犯错误了,我要面壁思过!?

作为老师,我们都深知要以良好的态度教育学生,可做起来却很难。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爱上这门功课。而要让学生喜欢你,就要学会赏识学生、肯定学生,不断点燃学生身上自信的火花,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高徒眼中的严师?

“严师出高徒”,私底下认为这其实很正确。也许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认为这不可取,其实这里的“严”是严格之意,而非严厉。老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正是出于对学生的爱,学生对“严格”表示理解与接受,但一定不愿面对一个因为苛求严厉而老是板着脸的老师。?

“严师”在我看来并非绝对指严格,并非板着一张“臭”字脸。所谓的严师应该是对他所教的内容,即对学术上的问题,持严格的态度。在这方面,不仅自己要严肃对待,还要求同学们对自己所学的内容严肃对待。?

严师出高徒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些学生是适合严师的,他们需要严师对他们的言行举止进行约束。然而有些学生叛逆性很强,遇到严师很可能适得其反。此外,在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也应该有所区别。?

在新时代,老师的态度应该是中庸的,严中有温,温中有严,追求严厉与温和的最准分割点。这时,严厉足以维护秩序,而不伤害独立性,温和足以酿造创新而不失纪律。

老师总是微笑,学生会觉得你太温和,久而久之则不听号令;总是阴脸,学生会害怕你的严肃,远远躲着你。老师确实需要有一张演员的脸,该微笑时微笑,该沉脸时沉脸,该天真烂漫时烂漫,该严而有度时一本正经。?

精彩观点

●课堂是一个舞台,教师是个演员。不同的是教师还要用眼神与学生交流。所以,教师在上课前起码要作两种准备:一种是知识准备,一种是情感准备。?

●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爱上这门功课。而要让学生喜欢你,就要学会赏识学生、肯定学生,不断点燃学生身上自信的火花,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我认为教师的脸主要有以下几种:微笑的脸,严肃的脸,平静的脸和哭泣的脸。?

●真正善良、有智慧的老师不仅关注学生,而且懂得让学生摸得着这种关注。?

●老师的面孔是阴霾还是阳光,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众多的压力让我的脾气暴躁了,今天又犯错误了,我要面壁思过!?

●“变脸”需要达到一定的教育境界,那也是一种艺术!?

●老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还应该是一个技艺超群的演员!

●老师要展现“粗暴”之下的温柔感情,要对学生狠一点,让学生看到你就有道高一丈的感觉。但要让学生慢慢体会到你的内心就像火星撞地球一样的狂热。?

●学生就是老师的镜子,老师的言行举止可以在学生身上得到体现。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07
在英语教学中与学生如何有效沟通
第2个回答  2021-03-01

14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

相似回答